公共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公共管理 > 列表页

作为公共管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2  分类: 公共管理 手机版

篇一: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

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有三种理解:一是广义的,有人类社会就有公共生活及其管理,早期人类社会;二是狭义的,发端于19世纪末、以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名称出现的公共管理;三十严格意义的公共管理,20世纪70年代,勃兴于新公共管理运动,是本书所指的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的本质区别:

1、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2、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3、制衡性与自主性;

4、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5、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二、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如下变化发生重要作用)

1、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在稳定地扩大;

2、社会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

3、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三、传统行政学的局限

1、理论框架局限;

2、管理主体局限;

3、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4、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

第二节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

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

2、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

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1、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科技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要求

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

2、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

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

1、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会政治、经济、社会会发展要求

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

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

2、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要”。

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制

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途径

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一)公共物品、公共事务、公共管理

1、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来提供。 强调两点:第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划分与社会制度无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他们存在于一切社会;第二,不同社会中公共物品的范围存在着客观的差别,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程度制约,一方面也受社会制度的影响。

公共物品不仅直接变现为物质形式,也可以是服务形式。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他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

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2、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如果说公共物品是对客观状态的界定的话,那么共事务则对公共物品形成和效能的实际描述。

3、公共管理是设立一类专门的、拥有足够管理资源和合法性的公共组织,依照某些特定的规则,来组织和执行公共物品的供给,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

(二)管理、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

1、管理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2、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包含如下含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

(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时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

(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约束权。

公共管理活动的具体类型“三分法”:公共政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活动;政府管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的各个部门的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除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组织。

3、公共管理学概念。总体上看,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如下特点:

当前阶段的公共管理学,具有如下值得注意的特点:

(1)鲜明的实践导向性。(2)理论上的包容性。(3)学科的年轻性。

二、公共管理的构成要素

(一)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

公共管理主体包括公共组织(包括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包括领导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公共组织的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区分。社会公众作为公共管理的基础性主体,创建了公共组织,并从社会基本面上规定着公共管理活动的取向;另一方面,公众又是公众管理中的被管理者,其个人利益又必须加以集体利益为归依,服从于公共组织的管理。

(二)公共管理的对象:各类公共事务

(三)公共管理的资源和手段

基本手段是谁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的过程具体表达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实施,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实施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相应的管理过程也就结束了。

(四)公共管理的环境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公共政策途径(P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途径)、

(二)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规范方法,2、实证方法,3、案例方法,4、系统方法,5、比较方法,6、数理方法

第四节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发展

一、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作用)

1、公共管理学能有效指导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

2、公共管理学“亲市场”的学科立场,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

1、公共管理学有助于促进包括政治、文化和行为方式在内的社会协调发展

2、公共管理学内在的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务实品质,将有力地促进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

词:学习组织型、无缝隙政府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一、管理理论

(一)古典学派理论: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二)行为学派理论:霍桑用“经济人”取代“社会人”,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引入管理学

(三)决策学派理论:

(四)系统学派理论

(五)新管理主义理论:包括1、企业再造理论,2、虚拟企业,3、学习型组织

二、当代经济学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60年代末形成一种新思潮。布坎南认为公 共选择作为非市场的集体决策理论,有三个规定:1、集体性,2、规则性,3、非市场性。 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启示(P34)

(二)政府失灵论

原因:1、公共决策失效

2、政府工作机关的低效率(缺乏竞争性压力;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缺乏监督机制)

3、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

4、政府的寻租活动(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对公共管理学具有启迪意义,表现在:

(1)对于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带来种种弊端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西方代仪民主制度的某些内在缺陷,

(2)对政府失灵的分析,克服了以往在研究或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问题上所存在的偏差,填补了政府缺陷研究的空白,

(3)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三)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一、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80年代)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1887—1960)官僚制理论产生,先后流行科学管理和行为主义管理思想

(二)新公共行政时期(1960—1980)

二、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至今)

第三节新公共管理

特征、核心思想

一、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实践

(一)英国新右派的政府改革

(二)美国的新治理

(三)其他西方国家的实践(澳大利亚和新西(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作为公共管理)兰、欧洲大陆各国)

(四)各国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点

(五)当前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动向(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在政府与市场之间作公共选择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在美国等国家转化为一场重塑政府的运动

3、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的时间变成了一场重塑政府运动

4、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政策制定能力的提高和政策执行效率的改善

二、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

(一)新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

1、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

2、新公共管理的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经济的新格局,

3、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

(二)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

(三)新公共管理的困难理论与受到的批评

1、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的主要困难是“公共性”与管理主义的两难选择,

2、新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批评是沉溺于市场基本教义。

(四)新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

1、必须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认识供给(或公共物品基本上有政府提供)的局面,

2、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3、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与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4、注意研究借鉴当代工商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当代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

第一节公共组织的理论

(一)组织和公共组织

组织:是为了完成具体目标而从事于系统化的努力的人的组合。重点:人员、系统化的努力、分工合作、目标

公共组织: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他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利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为基本职能。政府是最典型最重要的公共组织。

非公共组织:一般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它们所追求和维护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中介组织;政治生活中:服务于非公共利益的特殊利益集团;社会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生活兴趣而形成的组织。

(二)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资设备

2、精神要素:目标、权责结构、人际关系

二、公共组织的特点

(一)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1、基本目的不同 2、提供产品不同 3、管理对象不同 4、活动依据不同 5、组织程序不同 6、组织的公开程度不同

(二)公共组织的特性

公共组织的性质:1、社会性 2、权威性(强制性)3、法制性 4、系统性(层级结构)

5、主动性

公共组织的特点:1、以增进公共利益为目标

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到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

3、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

4、公共组织的活动具有政治性

5、公共组织具有一定的独占性

6、公共组织的目标

三、公共组织的结构

公共组织的结构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形成公共组织的职能制,纵向结构形成公共组织的层级制。

纵向结构的领导关系:决策层(最高层次)——协调指挥层(中层)——技术操作层(基层)

横向结构:四种分工种类:1、按业务性质分工 2、按管理程序分工 3、按管理对象分工 4、按地区分工

(三)公共组织的主要结构形式:1、直线制 2、职能制 3、直线职能制 4、矩阵制

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类型

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

(1)两分法。分为两种类型: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公共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 常用

(2)三分法。强制性公共组织、半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公共组织

(3)六分法。广义的政府组织(权力组织)、执政党组织、政治团体、公共事业组织、社会自治组织、民间组织

在社会生活中,政府负有承担公共服务的主要责任,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要组织依托。

一、政府组织

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

篇二:公共管理作业3

单选题。(共5道试题,每题2分)

1、在司法控制的责任机制当中,( c )和宪政赔偿责任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A.起诉

B.审判

C.司法审查

D.判决执行

2、( b )是为完成某一特定计划而规定的一系列步骤。

A.规则

B.程序

C.规划

D.预算

3、公共决策总是在几个方案中进行选择,有比较才有鉴别,由鉴别才有优选,这是( b

A.信息原则

B.优选原则

C.预测原则

D.系统原则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 c )。

A.信息原则

B.优选原则

C.预测原则

。 )

D.系统原则

5、按照计划的期限不同,公共部门的计划可以划分为 ( b)。

A.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B.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C.上层计划和基层计划

D.单一计划和常规计划

多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3分)

1、公共管理伦理可以分为( abde )层次。

A.公共管理者职业伦理

B.政治管理伦理

C.利益分配伦理

D.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伦理

E.社会公共服务伦理

2、立法机关对行政的控制主要通过( acde )方式进行的。

A.弹劾权

B.司法审查

C.不信任表决权

D.质询权

E.调查权

3、在各国实践中,公民参与促进政府责任方面的主要机制有(abcde )。

A.咨询委员会

B.公开听证

C.利益集团

D.提出批评建议

E.民意调查

4、公共计划的作用( abce )

A.公共计划能提供控制和评价的标准

B.公共计划是公共管理执行的纲领

C.公共计划能使公共决策具体化

D.公共计划能给未来提供方便

E.公共计划能减少不确定性因素

5、公共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bcde )。

A.确定决策支持系统的灵活性

B.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研究

C.全面建立公共决策支持系统

D.发展适合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环境

E.选定试行公共决策支持系统的单位

6、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构架包括( bcd )。

A.环境系统

B.知识系统

C.语言系统

D.问题处理系统

E.内部处理系统

7、计划的种类包括( abcde )等类型。

A.宗旨

B.目标

C.战略

D.预算

E.规划

8、公共计划的特征包括( abcde )等。

A.准确性

B.强制性

C.连续性

D.整体性

E.目标性

9、公共决策的过程包括(abde )。

A.综合评估、优选方案

B.实时反馈、追踪决策

C.多方咨询、拟定方案

D.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E.科学预测、拟定方案

10、影响公共决策的因素包括( abcde )等。

A.政策对象的特性因素

B.政治和法律因素

C.外部压力因素

D.决策者素质因素

E.信息的质量因素

判断题。(共15道试题,每题3分)

1、道德责任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机制,是强制性的。

2、公共政策伦理是指维护某种公共秩序所需的伦理规范。

篇三:公共管理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政府管理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指向具备正当性与合理性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即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我看来,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那么我们又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统一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实践中去呢?我想就我的理解作一下几点阐述:

现代公共服务作为一个知识领域和实践创造,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公民公共服务需求日益扩大及公民权利的保护意识日益提升,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思想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实践中的价值选择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体现和实现,取决于在政府管理的运行中是否得到科学有效的保障,即在多大程度上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管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具备科学理性和高效的服务能力。我国政府也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理念。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

公共决策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包括决策目标人性化、决策程序民主化、决策主体群众化。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决策一直实行“精英”决策模式,公共决策由少数人操纵,这种不民主的决策作风,必然导致决策失误。所以,公共决策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如三峡工程、电价定价等大型公共政策、公共事件在进行的决策过程中应该用听证和广泛调研的形式以保证更广泛人民群众的参与。

(二)构建“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这就意味着制定任何公共政策时,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彰显公共利益取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也应该积极探索。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独立自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以及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不断增强。一方面,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如政府组织中加入公民代表、公民训练、基层意见搜集法、听证制度和网上公开征求民意等;另一方面,探索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如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个别接触、舆论扩散、集体推动、游说工作等政策参与渠道。

(三)建设更加透明的公共行政体系

公共行政的透明度是衡量行政民主,也是检验责任行政的标尺。民主的和负责任的公共行政必然是透明的行政,在建设透明的公共行政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将公共行政从那种幕后行政和暗箱操作中转变过来,向人民群众公开一切在法律容许范围内能够公开的公共行政过程和活动,让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从而从根本上保障群众其他民主权利的实现。

(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应注重用市场机制来改造政府或用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上采用市场的方法或准市场的办法,并在公共机构以及政府组织中确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这些做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为市场机制的确是改善政府绩效的基本手段,可以缩小政府失灵的影响范围,使政府体制更灵活,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随着政府政治统治职能向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转换,其理念必然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依归,亦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政府社会管理理念是在扬弃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的认识的升华,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要尊重每一个人,要从管理过程中的以管理人员为主转向对全员负责,要使管理的直接目标和最终目标高度统一起来。

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应弘扬公平原则

公平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平的媒介、手段。公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它要求消除不同阶层之层、不同地域之间在机会选择和成果占有上差别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尤其把消除贫困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强调,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和需要而掠夺式地使用资源,从而损害后代人发展和需要的条件,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权利。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利用公共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在其目标取向上做到:以横向的代内公平,促进经济社会现实的发展;以纵向的代际公平保障经济社会未来不间断的发展。公共政策要以立体公平为目标,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首先,公共行政的管理途径要“以人为本”。以一种传统的管理角度看,公共行政与公众的互动结果,应促进效率、效能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这典型地将公众与管制者视为具体的“物”,而非活生生有感情的人,这种“非人情化”的公共行政思想不仅易导致僵化的官僚主义,同时公共行政的结果也往往将成本与时间的负担向社会公众转化。伴随着对传统公共管理的批评与对公民权利的要求,政府管理越来越被视为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以新的视角来看,一个有效的政府公共行政必须坚持公众满意的原则,将公共行政的焦点放在获取结果而非遵循程序上,强调配合市场机制的运作。公共行政同样应强调“顾客导向”观念,在这里政府服务对象被视为政府应该回应的顾客,而政府的新定位是一个能确保效能、效率、回应能力的责任服务政府,它不仅要求公共行政与公众的全面互动,要求公共行政服务的充分利用,同时它还突出地强调公共行政必须将民众的利益诉求及服务结果放在优先地位。

其次,公共行政的政治途径要“以人为本”。公共行政与政治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就政治途径看,突出公共行政中人的价值,要强调的是代表性、回应性以及责任性价值,在公共行政过程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样的参与不仅能增强政治体系的代表能力和回应能力,培养现代民主国家的公民精神,促进公民对政府管理的了解,加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减少公民的社会疏离感,增进公民的政治社群意识和政治整合意识,促进阶层和谐。更重要的是,扩大公共行政的公众参与有助于保证和加强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促进公民对政府决策与政策的认同,并使社会最广大成员的根本利益得到有效代表。在政府管理的政治维度,公众不是可有可无的对象,不是公共行政的被动臣服者,而应是政府行政的最终委托人、政府合法权力的赋予者。

最后,公共行政的法律途径也要“以人为本”。如果说政治途径更侧重用“公众”和“人民”这样集合性的语汇,去表达公共行政的政治参与多重性与广泛化的话,那么以法律途径看待公民与公共行政之间的互动则更为个人化与具体化,其主要着眼点在于公民个人的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障,它强调公民、被管理者以及诉讼当事人具有一系列受宪法保障的权利。公共行政行为受到宪法的约束,公务员也受到宪法的约束,而个人参与公共行政的机会与权利一经得到法律的确认,非经正当法律程序,就不能予以随意否认。因此公民个体相对于行政机关的程序性权利、隐私权、平等保护权、基本人权、财产权的重新界定与明白确认,将成为政府管理“以人为本”题中应有之义。公共行政不仅要置于宪法框架之下,同时要致力于用法律途径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以使公众免遭武断的、反复无常的、有害的、滥用的和歧视性的行政行为的侵害,以确保公共行政公平施政,保证公民受到伤害时,有救济的途径。

无论我们以何种视野去理解现代政府管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与有

效性完全存在于公众与公共行政行为的互动中,就价值基点看,公共行政的最大着眼点均离不开抽象集合的“公众”与具体现实的“公民个体”。而就现代社会的发展观看,经济学研究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是继土地、资金资本后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要素,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也充分强调“人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人创造一个能享受长寿、健康和有创造性生活的环境,并持续扩大人的选择范围”。因此在新的发展观下,在把人与人力资本作为社会最宝贵价值的今天,中国政府管理,不仅要迎来观念上的吐故纳新,同时它还迫切要求重新定位公共行政的角色,反思行政权力的来源,检讨自身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特别是行政行为的合宪性。当政府管理真正突出以人为目的、为起点、为最终价值、为服务对象的公共行政价值观,公共行政的代表性与权威性就将得到新的提升,公民个体与公共行政的互动就能达到新的和谐。

毋庸置疑,研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公共管理及政府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其理论、方法以及行为模式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政府转型期的公共服务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创新政府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局面。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具有科层制的一般特征,而且权力集中、政企不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起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而以往机构改革的主要着眼点是机构的撤并和人员的裁减,体制创新的力度不大。传统的政府体制以及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旧模式并未彻底打破,政府职能并未根本转变,政府仍然垄断着公共物品及服务的供给。政府机构膨胀,包揽过多的社会公共事务,行政效率低下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因此,在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应该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快政府体制创新的步伐,彻底改革政企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传统政府管理体制,打破政府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局面,将部分公共服务职能转交给社会和企业,即让其他公共机构、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

其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新公共管理运动注重用市场机制来改造政府或用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上采用市场的方法或准市场的办法,并在公共机构以及政府组织中确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这些做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为市场机制的确是改善政府绩效的基本手段,可以缩小政府失灵的影响范围,使政府体制更灵活,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政府管理中最缺乏的因素之

一。公共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在许多方面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例如,政府的某些公共经济活动可以采用拍卖的方式;政府的办公用品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购买;公共工程可以承包给私人公司和企业;同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可以由几个机构同时提供,以形成竞争等。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政府管理的某些部门、领域或方面已经尝试利用市场机制,如政府机关和其他公共部门所用物品的集中采购、公共工程的招标投标、土地的有偿使用、营业执照的拍卖、公共服务如环境保护和治安的委托承包等都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的具体体现。

第三,注意研究借鉴工商管理的先进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管理主义的纲领,与它直接采用现代

工商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方法及模式有直接的关系。尽管它有照搬私人部门管理经验,忽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基本差别的倾向。但是,作为人类社会管理的两个基本领域,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两者又有着共通之处,都属于一般组织与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因此,某些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技术以及模式同样适应于公共部门,可以相互借鉴和应用。目前,我国公共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方法落后。这就迫切需要一整套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并构筑起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而这套新的理论、原则、方法技术和模式的一个重要来源正是现代工商管理的实践及其成功经验。新公共管理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有其理由的,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因此,应该充分注意先进工商管理的示范效应。

人们常常谈论政府改革和公共行政的价值导向和目标模式问题,而“以人为本”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根本回答。当今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文化冲突和整合加速进行的社会,公共行政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化变迁、政治改革的要求,为了应对政府面临的挑战,公共行政从价值理念、到管理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应该有一个彻底的转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治理转型。而任何一种变革--治理形态的变革也不例外--都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都从一定的认识开始,“以人为本”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必然成为指导政府改革和治理转型的基本理念。而要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要求,顺利实现治理转型,重要的是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

1、以人为本,建设民主的公共行政。以人为本包含丰富的价值内容,而民主则是它的核心。民主意味着一切公共权力都来源于人民,一切公共政策都应该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愿望,一切行政活动都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一切公共行政的策略、方法和技术的设计都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出发点。实现民主的公共行政,就是从政府主宰一切的管理模式中转变过来,确立一种新的、人民群众的权利在其中得到保障和实现的治理模式。在这样一种新治理模式中,群众将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精神,将充分实现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议权;群众扮演的不是被动的被统制、被管理角色,而是以社会主人姿态主动参与到国家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和文化事务管理中来;群众是政府的合作者和伙伴,而不是消极的被管理对象。这样一种民主行政无疑在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2、以人为本,建设法治的公共行政。对于现代公共行政而言,民主和法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法治和民主一样,对于人民来说有着根本性的价值,因为法治为人权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没有法治的保障,人民享有的各种权利将得不到保护,所谓以人为本的公共行政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法治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最重要的在于,法治将政权、治权和人权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对政府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公共行政担负着巨大的责任。

一是政府必须依法办事,这是因为政府对法律的尊重,其实就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政府的权力和人的权利都来源于法律,由人民意志体现的法律奠定的,尊重法律实质上就是尊重公民通过法律获得的权利本身,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尊重法律,依法办事,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公共行政的要求。二是政府必须负起维护法律尊严,在正义原则下制定法律和实施法律。一个法治的行政不仅意味着有“法制”,还要真正做到有“法治”。在一个法治的公共行政中,“法制”只是手段,而“法治”才具有价值。政府超越社会其他团体之上的地位,不仅是让它通过法制这种手段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