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论文格式 > 列表页

国学论文格式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29  分类: 论文格式 手机版

篇一:国学专题讲座论文

国学专题讲座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国学精粹《周易》

学 院:专 业:

姓 名: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

看不懂的人说它是有字天书,略知一二的人对她深感敬畏,真正了解的人却爱不释手。《周易》的义理告诉我们:宇宙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周易》的思想基本上是在时间的变化过程中,看人应该如何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安排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要“趋吉避凶”。

关键词:

乾卦为父。

学习《周易》,以“经”和“传”为主。

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

目录

一、 周易是什么 ............................................................................................................................. 4

《周易》是一部奇妙无比的古书 ........................................................................................... 4

《周易》是一本最古老的书 ................................................................................................... 4

二、周易能告诉我们什么 ............................................................................................................... 5

三、周易的主要内容 ....................................................................................................................... 5

四、《周易》中的四大难卦 ............................................................................................................. 6

第一,万事开头难。屯卦告诉我们。 ................................................................................... 6

第二,习坎卦。代表重重危险。 ........................................................................................... 7

第三,蹇卦。下面是一个足,出门在外,代表走的路不顺。 ........................................... 7

第四,困卦。“困”就是不能施展,坐困愁城。 ................................................................. 7

五、周易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 ....................................................................................................... 7

浅析国学精粹《周易》

一、周易是什么

《周易》是一部奇妙无比的古书。看不懂的人说它是有字天书,略知一二的人对她深感敬畏,真正了解的人却爱不释手。《周易》的义理告诉我们:宇宙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与生机。人类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行善为主轴,辅以求真与审美的目标,使人生趋于完美的人生境界。《周易》在古代经典中属于哲学类,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周易》再三揭示,人生在世的正途是:培养德行,增强能力,发展智慧。

《周易》是一本最古老的书。《周易》作为哲学的代表,在古代是最根源的。包括三大部分:经、传、学。“经”只有二十多页,只有六十四个卦象,加上卦辞、爻辞。但这二十多页太难懂,实在再抽象了。《易传》是孔子与后代弟子们持续研究的成果集合。《易传》的内容很丰富,有十个部分,叫做“十翼”。 “十翼”首先是《彖传》、《象传》,各分为两个部分,总共四篇。《彖传》是解释卦辞的部分,《象传》就是解释卦义和爻辞,解释卦义的叫《大象传》,解释爻辞的叫做《小象传》。以《小象传》为主,《大象传》只有一句话。“彖”有上下,“象”有大小。其次是《系辞传》,《系辞传》是哲学方面独立的精彩论述,也分为上下。这样就是“六翼”。还有四个:《文言传》、《说卦》、《序卦》、《杂卦》。《文言转》是专门针对乾卦、坤卦做的一系列的特别说明,这两卦实在是太重要了。《说卦》是要说明每一卦为什么需要出现,为什么是这个名称。《序卦》是讲六十四卦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杂卦》没有顺序,很多卦混在一起讲。《周易》的思想基本上是在时间的变化过程中,看人应该如何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安排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要“趋吉避凶”。人活在世界上希望快乐,都不希望有痛苦、有烦恼、有灾难。“易学”是自汉代以来学者各自的研究,门派很多。学习《周易》,以“经”和“传”为主。

二、周易能告诉我们什么?

《周易》的大原理就是“观天道以立人道”。“天道”代表宇宙大然的规律,“人道”就是人世界应该如何生存的道理。《周易》是使用象征的符号系统,基本象征是“易”。具体讲有三层含义:第一个是“变化”,这是最基本的意思。第二是“不变”,意味规则不变,规律不变。第三个是“易简”,容易和简单。“易”代表时间,“简”代表空间。《周易》用阴爻和阳爻的变化和组合来代表宇宙万物的变化。《周易》最重要的是“安排人之道”。“人之道”和万物不同,特色在于人有“自由”,有了自由,就有了选择的可能,而选择需要先认知,认知就要寻找标准和依据。标准何在?《周易》可以给我们很多指导。

《周易》告诉我们,当你认为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底下就要开始出现凶险了;当你最近一切都不顺利的时候,底下就要开始幸福了。也就是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否极泰来;也要居安思危,乐极生悲。也就是说,要在变化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就要保持自己的主动性。

三、周易的主要内容

《周易》共包括64个卦象。这64个卦象都是由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象(见右下图)两两组合而成的。我们首先看看八个基本卦象的含义。

乾卦。由三个阳爻组成。乾卦代表

天,天生万物。在乾卦的《象传》中

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

就是代表强大的生命力。在家庭关系

中,乾卦为父。在人的身体结构中,

乾卦为“首”。乾卦还代表马,马在古

代是跑的最快,最能持久的,也象征

着“键行不已”。乾卦也代表国君,代

表金、玉等非常贵重的东西。

坤卦。有三个阴爻组成。坤是指

地,它的特色是顺从。在家庭中,坤

卦代表母亲。在身体结构中代表“腹”。在动物中代表牛,牛最顺从,任劳任怨。

篇二:国学论文

院 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 级:13级市场营销1班

姓 名: 蒋璐瑶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

1.“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这种把“国”作为“本国”意义的用法,在近代日本发展出“国粹”派,主张保存本国文化,反

对欧化主义。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在此后的文化论述中,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用法: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意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第二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明了国学概念

的三种意义,我们就可以知道,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其国学概念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

2.在经历了20世纪大半时间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不过当时的所谓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

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从历史上看,后发现代化国家处在现代化工程初期时,多采取启蒙式的文化动员,批判传统,引进西方文化;而在现代化受挫期,更容易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反映了追求现代化而不得成功的集体焦虑。

当现代化进程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之后,国民的文化自信便会逐渐恢复,文化认同也随之增强。这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史上是常见的。在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与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绝了多年之后的人们,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复的同时,便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促成了对国学资源的全面需求。从这一点来说,国学热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发展的文化表象,是有其必然性的。

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华民族百余年来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于民族生命的畅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学热使我们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而必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及其近代曲折的历史来认识,必须把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联系起来,把它视为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新篇和中华文明史的新开展,看成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的一部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换言之,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成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4.这也涉及到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

生命根源之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滋养、壮大起来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态及其内涵是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环境。民族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但其表现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时彰显而发扬,有时黯然而平淡。应当说,人们越有

文化的自觉,民族精神就越能充满而完整地得到发扬。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文化自觉就是认识自己文化的发生、成长、发展的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存在价值及其普遍意义,把个人连接、融入到这一历史文化长河中建立文化认同。对于中国文化这一连续不断的古老文明而言,文化自觉是促进文化复兴的重要条件,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生命力,振奋了民族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

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5.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当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这已经是后“文革”时代转型期执政党和人民的共识。安身的身,立命的命则都归结到心灵精神的安顿,从而心灵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6.国学热的另一个作用是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且要继续扩大开放。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一切照搬西方经验和西

洋原理,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经验与中国原理。历史学家早已指出,中国有几千年连续不断有记载的历史,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

二的,一切社会科学的原理必须接受和通过中国历史的经验的检证,才能证明其真理性。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国学论文格式)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

平等交流。这种重视中国经验与智慧的努力,在实践领域尤为突出,如在西方管理思想之外,积极寻求基于中国文化的概括、提炼、引导的管理之道,已成为中国企业家最热门的追求。

7.就国学热与国学研究的关系而言,应当说国学热本身并不等于国学研究热,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

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大众教育和传播的热络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这是要区分清楚的。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从小熟悉传统文化,将使这一代青少年对国学的向往越来越深,有利于新的一代人传承中华文化,也使得国学研究有了更好的文化生态的支持。事实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并不是学术研究层面独立发生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是靠人民群众通过普及渠道所获得的文化信念与价值,在实践中坚持、信守、付诸于行为,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壮丽故事。而人民群众的文化信念也转过来影响着从事理论论述的文化精英。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文化的普及化,不能只从普及的角度来评价,要深刻认识其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由此看来,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

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传统文化只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在其基础上如何建构起适应人民需要的现代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体系,发展政治文明、持续经济增长、健全法制生活,繁荣文化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创造性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篇三:国学论文

浅谈国学之书法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家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学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书法之所以能够超越实用的局限而成为一门艺术,是由于汉字的构成特点及其书写工具和载体等因素决定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

中国书法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之独响,并且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

髓的代表,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强浑穆之气象,又有意态潇洒之奇逸,刚中带柔。

我国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人品历来高于书品,书法是人的学识、才能、品质高度融合的体现。司马光曾经说过:才胜德者,小人也。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所谓因人废字,故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极少。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她最主要的一部分就是情感的抒发。在鉴赏书法的时候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是大有裨益的。书法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情感,让人感觉被人同此心的那种东西抓住了,我认为那就是中

国书法艺术和书法鉴赏艺术的灵魂,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中国书法可以说是世界文字史上的古化石,她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说明了她的存在价值和她的必要性。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和书法鉴赏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书法不仅拥有极高的物质价值,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书法家,而《兰亭序》也成了行书的绝品,为天下人所喜爱。王羲之隐逸以后,远离了世俗的干扰,经常和他的朋友们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欢愉,在这一时段创造出来的作品更是使得他的书法成就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这也正是数千年来文人们所推崇的。

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刚劲有力。。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单就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书法的工巧,若汉隶《曹全碑》;书法的天真,若苏轼《丰乐亭记》;书法的自然,若《兰亭序》;书法的方正、丰润、紧接、宽博`雄浑.....

千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并最终将其带入自己的帝王墓。由此可知,从书法名品在现在的价值应该也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物质价值,只有四个字可以用来形容,那就是“一字千金”。

书法艺术和书法鉴赏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

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

书法艺术和书法鉴赏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

书法千年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