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 列表页

中国社会文化史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7  分类: 其他论文 手机版

篇一:中国近代文化史论文

如何了理解近代与近代文化 提起中国近代史,那是屈辱、艰难、曲折、坎坷的一段历史。从鸦片战争爆发起,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在这段历史中,我们国家可谓苦难深重。此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开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与冲击,,即如何对付、迎接这种不可避免的挑战与冲击,并在挑战与冲击中重新确立自己的方位,选择自己的出路。经过几代人的艰难曲折的探索和数十年漫长而急遽的变革,至五四时期,中国文化与文学终于出现了新的转机。如果我们把百余年来中国文学的演进历程视为一个不断走向开放的矛盾的现代化进程的话,那么,毫无疑问,这一进程源于近代。 我虽然没有深入的研究过近代文化史,但对中国文学很感兴趣,之前通过书籍的介绍,了解了一些在历史背景极端变动的情况下,中国文学的过程:近代文学的先行者——龚自珍、经世派作家的崛起、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潮、桐城派的中兴与复归、革命派小说及其他小说流派。还有很多著名的近代文学家:秋瑾、陈天华、王国维等等。我们了解了五四以前的文学史及一些文学家,而我此次想写一下鲁迅及他在近代的历史背景下写下的作品。

从小学开始就有接触鲁迅的作品,起先总觉得晦涩难懂,不似童话、散文一样简洁易懂。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体会到文章要看的不只是词藻,更重要的是文章的灵魂,那蓬勃而发的情感。我们之所以觉得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是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的。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

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众精神的觉醒和民族的解放,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甚至是生命。比如:鲁迅所创作的小说,不仅包括小说集《呐喊》中的14篇,《彷徨》中的11篇和《故事新编》中的8篇,还包括鲁迅先生于1913年4月25日在上海《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文言短篇小说《怀旧》。在鲁迅所创作的以上34篇小说中,有一类小说相当引人注目,这就是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小说,如《怀旧》、《药》、《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等。这类小说创作虽然以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又不拘囿于辛亥革命。作品中既有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切反映和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及时总结,也有对封建思想、制度、价值观念及其对人的思想的毒害的深刻揭示和有力批判,还有对国民性的扭曲或缺失的展露与改造。这类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杰出成就的取得,不仅与鲁迅曾经亲自参与辛亥革命的宣传活动,并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进行过深刻的思索。我最喜欢鲁迅的一篇小说是《阿Q正传》。 人物有阿Q,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我觉得阿Q的性格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所以国人的性格缺陷的缩影。麻木愚昧,自我安慰.是鲁迅的经典文章风趣幽默中包含辛辣讽刺.他把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反映到纸上让我们了解自身的愚昧、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和当时时代的荒谬、可笑及可悲,让人感到好笑的同时禁不住反思。

读过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他的语言简洁深刻,品读了好久就会悟到这是他对近代中国的深刻的剖析,比如他写到:“中国虽发明

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他对当时中国人的态度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想对鲁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作用毛泽东主席曾评价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贡献。臧克家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出鲁迅的伟大,体现出革命者的勇敢。

似乎有人感觉鲁迅只是写了几篇文章,并不能解决什么深刻的问题,读者也只是知识分子,并不能唤醒所有的中国人,但历史永远不是表面,正是因为鲁迅这样的人奋起的呐喊,才能激起无数的读书人意识到国家的苦难。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才有了蜕变的中国。鲁迅如同一名领路人,在文化革命的道路上,为近代竖起了一座灯塔,为

后人指引着方向。他是当之无愧的先锋。

当然历史不是一个人的舞台,我们不应只是注意到那熟知的人,我们应看到那经过几千年的封建加固后那难能可贵的文化革命,它是无数人的铺垫,无数人的前赴后继才让我们迎来文化界崭新的气息。我们应为有这么多如勇士的先辈而骄傲,并要继承下去,他们的敢于破冰的精神。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有不同意见者请勿见怪。)

篇二:中国文化史论文

舞之韵,灵动之美

—中国文化之中国古代舞蹈

院系:文学院新闻系1班

年级:大二

姓名:孙迅

学号:110103118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曼妙身姿、悦动音符、裙摆飘逸、飞天琵琶??一颦一笑,琴瑟飘香。中国古代舞蹈是中国文化中灵动的音符,它跳跃在每一个角落,用音乐与舞姿描绘着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的舞之韵。论文主要简要的概括了各个朝代时期不同种类的舞蹈。

关键词:关键词1.概念类型

关键词2.朝代发展

关键词3.舞种

关键词4.舞者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 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具有多样性的,古代舞蹈则是中国文化中那灵动的音符,韵味十足。曼妙身姿、悦动音符、裙摆飘逸、飞天琵琶??一颦一笑,琴瑟飘香。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闻一多先生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舞蹈,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从最蒙昧的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传统舞蹈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走进中国古代舞蹈,走进中华灵动的文化深处,感受那无与伦比的视觉美宴。

二、 中国古代舞蹈概念及类型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舞蹈,统称为中国古代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若干阶段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

1. 概念:古代舞蹈既与雅乐舞蹈相对称的是伎乐舞蹈,二者构成为我国乐舞艺术的重要两翼。伎乐舞蹈,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举凡古代社会中除雅乐舞蹈之外,种种由专业艺人表演的观赏舞蹈,例如秦汉的甬抵百戏、散乐杂伎,隋唐的九、十部伎,坐、立部伎,宋代的队舞等等,都可以归纳在这个范畴之内。

2. 类型:原始舞蹈寻踪、商周巫舞、周代的雅乐和俗乐、两汉舞影、《清商乐》和“胡乐”、隋唐礼仪乐舞、唐代的健舞与软舞、唐代大曲和《霓裳羽衣》、隋唐舞俗、宋代大曲队舞、宋代“瓦子”与“社火”、元代宫廷乐舞、明清时代的汉族民间舞

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特殊而风行的舞蹈种类,舞者通过舞蹈也反应了每个朝代的实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走向。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舞蹈在不同阶段不同时代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舞蹈是具有特殊性的。舞蹈随着不同朝代的更替,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与时俱进。舞种多式多样,与朝代的时情盛况相符。文化是由经济、政治决定的,舞蹈—灵动的文化,当然也不例外。

走进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期,感受不同的舞蹈文化,随着舞蹈的韵美,感受中国文化的独领风骚。

三、 不同朝代不同舞种

1.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人类早期为捕获猎物庆祝的一种形式。

原始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

原始舞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度过了它的萌芽形成期。这是一个时间跨度极深,舞蹈本体及依存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变化也很大的阶段。随着原始信仰的出现而形成了图腾舞蹈、巫术舞蹈、祭祀舞蹈,到原始社会后期,已经是一门日趋成熟的艺术形态了。在我国,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有不少陶埙、陶哨、骨笛、石磬等乐器出土。更为令人瞩目的是1973年秋天,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它为我们展示了大约五千年前舞蹈艺术的直观形象。

舞蹈在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路程,但当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特别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我国的舞蹈艺术体系已经基本构建形成,后世各类舞蹈的质素在原始舞蹈体系中基本上已都具备了

原始舞蹈在氏族社会中不仅是娱乐工具,也是宗教工具、教育工具,承担着社会生活中的多种功能,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作为娱乐工具,既能自娱,也能娱人;而作为教育工具,包含的内容更是多方面的,例如:氏族历史、生产劳动、战斗技能、伦理道德、强身健体,甚至性的知识等等,都曾是舞蹈教育的内容。但它归根结蒂是一项审美活动,它在履行多种职能的同时,都不能没有审美的、使人(包括舞者自身)得到愉娱和美感享受的作用。

原始舞蹈以功能性为主,多为体现生命的价值。

2.商周巫舞

巫舞,是巫觋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冥冥中好像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神鬼的概念产生了。巫觋则是被认为能与神鬼交往、代表它们说话、执行它们意志的人。

巫舞,巫师在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杂以卜筮、巫词、咒语以及歌舞等手段制造神秘、灵验等气氛,从而达到沟通人神之间的“联系”,尤以舞蹈为重要的手段。现在已泛指伴随巫术仪式而进行的各类舞蹈。

巫舞的作用主要是分为两种:一种是请神灵,一种是驱鬼妖。驱鬼妖的舞,基本上保留着集体狩猎的那种武的形式;请神灵的舞,则编排出崇敬,礼貌等比较文的形式。这种区分使人类舞蹈的本质也产生了分化和变化。人类的舞蹈从这里开始,走向舞蹈艺术的发展道路,而不再是单纯的集体狩猎劳动。但是,就巫舞的作用和本质来说,巫舞和现代舞蹈艺术的概念是不同的,巫舞只是和超自然的,无形的神灵通话的语言。

巫舞的定义:“人类与神灵通话的语言”。这是人类舞蹈的又一个历史定义。巫舞对人类舞蹈发展的影响:巫舞是人类舞蹈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人类的舞蹈是从巫舞开始走向舞蹈艺术的发展之路。他对后世人类舞蹈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就社会活动而言:巫师职业的神圣性,决定了巫舞的神圣性,这使舞蹈的高雅性质得以进一步的强化。舞蹈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舞蹈是上流社会的人必备的一种素质,这是至今,全世界的文明国家都很明确的一个共识。

就舞蹈的形式而言:巫舞改变了狩猎中动作的不确定性,而形成一些可以相对固定的动作和套路。这对人类舞蹈的研究,发展,和舞蹈文化的传播,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历史过程。

就舞蹈的技术而言:巫舞突破了狩猎攻防动作的局限性,较全面的挖掘人的形体语言的表达功能,丰富了人类舞蹈语言,为人类舞蹈艺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巫舞在人类舞蹈发展史上,曾经长时期的占据着舞蹈界的统治地位,至今,在一些寺庙舞中还保留着巫舞的形式。

3.周代的雅乐与汉代俗乐

(1)雅乐

“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建立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使音乐为其王权统治服务。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它包含了远古图腾及巫术等宗教活动中的乐舞及祭祀音乐,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乐。

《周礼》所记载的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各种贵族礼仪,其中与雅乐有关的有: 郊社、尝禘、食飨、 乡射、王师大献、 行军田役。

作为一种统治手段—礼乐教化的工具,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礼仪活动中,严格的规定不同的场面使用不同的音乐。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受到伦礼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

各种主要典礼音乐的歌词,大都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少数属于“南”。

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步代替了雅乐。贵族们对雅乐渐感厌烦而去欣赏俗乐,如《乐记》所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因此孔子曾感叹地说:“礼崩乐坏”。相匹配典礼的雅乐,开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后逐渐变得庄严神秘而又沉闷呆板。

(4)俗乐

俗乐是汉代流行的世俗之乐、民间音乐,是新兴的乐舞,又称 郑卫之声.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并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民间音乐已经进入了各国宫廷并为王侯贵族所接纳。

汉代是俗乐兴盛的时代,来自民间的楚歌楚舞在汉代上层统治者中广泛流行。楚歌是一种感情色彩极为浓郁、具有抒情性的民间曲调,整个两汉 楚声不歇。刘邦有《大风歌》、《鸿鹄歌》、武帝作《秋风辞》、《瓠子之歌》、昭帝的《黄鹄歌》、刘邦之子赵幽王刘友的绝命歌、唐山夫人所作的《房中祠乐》、戚夫人所

歌的《出塞》、《入塞》、《望归》、燕刺王刘旦的绝命歌、华容夫人的应和歌、李陵的《别歌》、东汉末年弘农王被董卓所逼与妻唐姬绝别时所唱和的悲歌,都是楚歌。楚舞往往和楚歌相伴,刘邦的戚夫人 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西京杂记》);汉成帝时赵飞燕 体轻腰弱 ,能作掌上舞,可见其轻盈。华容夫人、唐姬的舞蹈恐怕也是楚舞。从史籍的描述看,楚舞具有轻柔、飘逸、舒缓的特点。如《长袖舞》、《折腰舞》、《巾舞》等,其翘飏长袖、长巾和折转舞腰的特点正好体现了飘逸、轻柔的楚舞特色。

汉代乐舞以楚歌楚舞为基础,又吸收了外来民族乐舞,同时也受到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角抵、俳优的影响,形成了它既有飘逸、曼缓的一面,又具有惊险、刚劲的一面,有时还渗入了丑角的喜剧美,所以能够满足欣赏者多方面的审美要求,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平。

4.唐代宫廷乐舞

在乐舞方面,唐朝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胸怀博大,兼蓄并收,形成了继西周、西汉之后的第三个高峰时期。唐代宫廷乐舞(唐宫乐舞)分为五大类,一是享宴乐舞,二是清商乐舞,三是周边少数民族乐舞,四是散乐百戏,五是祭祀所用的雅乐。享宴乐舞中,一部分是前代所留,一部分是唐代所作。清商乐舞是南朝旧乐,隋平天下,集其大成,遗留于唐。周边少数民族乐舞,隋时已很完备,至唐时只加一部乐。散乐百戏为历代散乐之集合。祭祀乐舞,亦称雅乐,只在祭祀时用,歌词固定,曲高和寡。兹约略介绍享宴乐舞,清商乐舞和周边少数民族乐舞三类。

唐代乐舞是中国乐舞发展的顶峰。唐代政治、经济的全面开放带来了文化的全面开放和繁荣。其中受惠最大的莫过于音乐舞蹈了。

唐代舞蹈是一个多元性的民族舞蹈,是大融合后的成果,除了大量吸收并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民族中原乐舞的优秀传统外,它还一手伸向民间,一手伸向国外和西域各地传统的少数民族乐舞。乐舞大曲是唐代一种规模较大的乐舞形式,它的结构形式既是乐舞的结合,又把音乐与舞蹈分得很清楚。舞蹈、音乐、诗歌的分立,独立的舞蹈家、音乐家、诗人的出现,标志着审美意识的进步和审美意识的成熟。唐人人体美的观念,一反汉代赵飞燕式的“清瘦之美”,而崇尚杨贵妃式的“以肥为美”。 这一审美观的变化,对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陕西各地唐代古墓中出土的壁画上的妇女造型和敦煌壁画上的那些伎乐舞人的形体,无一不丰满。这一特点,影响和造就了我国唐代以后的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特点——圆曲性。以圆曲为美的审美特征不仅反映在绘画上、建筑上、戏曲上、书法上,也反映在中国的舞蹈上。凡是一切涉及到线条运动变化的艺术美,无一不是以曲线美加以反映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只有婀娜才能多姿,只有多姿才是美好的。

5.元代的戏曲舞蹈和宗教舞蹈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元杂剧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着许多舞蹈因素,如各种器械舞、对打、翻跟斗、扑旗踏跷等另有一些剧如《小尉迟》中有“做调阵子科”、《马陵道》中有“卒子摆

篇三:中国文化史论文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中国社会文化史论文)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的确,一个对父母都缺乏爱心的人,怎么可能普遍地去爱所有的人?所以说,“爱人”的思想能够体现出孔子以博大宽厚的胸怀对待所有的社会民众。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存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孔子关于“仁”的这一思想,开启了人类最真诚的同情心,具有超越历史的永恒价值。

(二)、孝悌之义

“仁”的思想也包括了孝悌的内容。据《学而篇》记载,有人说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段话虽然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话中将“孝悌”视为“仁”之根本,这的确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一种体现。仁学思想体系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故“孝”被认为是“仁”的真正起点。

(三)、克己复礼

颜渊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一个“克”字可以看出,这里孔子承认“仁”是以人欲为基础的,但在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欲不是“仁”。也就是说,孔子承认人不能自动达到“仁”,要想达到“仁”的高度和境界,就必须对自身的欲望进行克制,这就是所谓的“节欲”。

孔子宣扬“仁”,希望通过培养人自身主观的德性修养,将“克己复礼”内化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从而自觉自愿地按照“礼”的规定去做,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符合了“礼”的规定,也就实现了“仁”。如果你不遵守礼的规定,受到的不仅是刑罚上的制裁,更会受到社会道德舆论和自己内心的谴责。这样说来,“仁”成为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一种主观的道德标准。

三、仁学的现代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放在今天的社会层面来讲依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所以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重新解读和继承发扬,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仁者爱人”的思想可以用来处理社会中纷繁复杂的关系和人际交往。“仁”所提倡的爱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能像孔子一样胸怀博大宽厚的对待他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克己复礼”放在现在来讲不再是“节欲”的问题了,而是对与提高现代人的道德自觉相当。尤其在今天这种市场经济的体制中下,每个人的逐利行为使得他们相互竞争,再没有什么博爱可言了。利益的驱使使人性变得自私,最终将人与人的关系逼向自我维护,甚至是损人利己。正是这样,“克己复礼”的仁学思想显然具有一定的社会补益作用,它对于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儒家的仁学思想发展至今,也是两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即便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以谋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的价值。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