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新闻报道 > 列表页

新闻报道合理想象的危害性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6  分类: 新闻报道 手机版

篇一:谈谈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陈力丹

谈谈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作者:陈力丹

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同开车要把着方向盘、当售货员不能忘记收钱一样“没商量”,但是媒介的报道中不断出现各种不真实的新闻又在告诉人们,真实性问题需要经常讲,反复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较深层次的认识。下面就从理论上谈谈新闻真实性。

一,对新闻真实性的一般要求

新闻的真实性是指什么,如果从静止的状态而言,那么下面的话就是定义:“对报道的事件、人物、思想观点,在细节和言语上都要准确可靠;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事件的解释,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引文、数字、史料要引之有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更多情形并不是这个样子,例如下面的四条新闻:

①本报莫斯科12月7日电 俄罗斯一架安-124大型军事运输机昨天在伊尔库茨克坠毁。飞机坠落到一栋住宅上,造成至少10人死亡。事故原因目前不明。

②本报莫斯科12月8日电 根据叶利钦总统的指示,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昨天赶到现场,领导抢救和事故调查工作。目前已知机组人员全部死亡,从瓦砾中挖出尸体41具,还有32人下落不明。

③本报莫斯科12月10日电 6日发生的安-124飞机坠毁事故的现场清理工作基本结束,总死亡人数已达到120人,尚有3人下落不明。俄当局正在进一步调查事故原因和处理善后事项。

④本报莫斯科12月20日电,俄罗斯政府新闻部发言人今天说,发生在伊尔库茨克的空难事故的原因已经查明。由于维修不到位,导致飞机左翼的两个发动机失灵而坠毁。这次空难的确切死亡人数为125人。

如果严格按照前面的新闻真实性定义,那么前三条新闻在细节上都有不真实的地方,但是几乎没有人会指责这样的报道“失实”。显然,绝大多数人还是本能地理解新闻工作的特点的。

二,从认识论看新闻真实性

我们从上面谈到的空难报道,可以转到对新闻真实性的第二个认识:“新闻的真实性是事实或随着事实发展的真实,它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事实的发展完结,报道的真实性也才能够全部展现出来;事实进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可能到达什么程度。”

这是由于任何事实的发生、发展都是一个过程,有的报道可以一次完成,例如某位领导人在会议上说了几句话;但相当多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要经历相对长的时间和空

间,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需要从多方面来报道,最后才能将真相完整地告诉公众。等到事实完全清楚了,报道的价值也就没多少了。因而新闻报道通常要随着事实发生的过程同步或相对同步,新闻时效和新闻真实性的矛盾是通过马克思所说的“报纸的有机运动”解决的。

马克思在谈到报道一个地区人民生活贫困时说:“一个记者可以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复杂的机体中的一小部分,他在这个机体里可以自由地为自己选择一定的职能。譬如,一个人多描写些他和人民来往时人民的贫困状况所给他的直接印象;另一个人,譬如历史学家,就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感情丰富的人就描写贫困状况本身;经济学家就研究消灭贫困所必须采取的办法,而且,这个总的问题还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解决:从地方范围,从整个国家范围等等。这样,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11页)这里谈到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都是指报社中熟悉这些方面的记者,不是指外来的人。

三,与其他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比较,看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与哲学、文学、宗教、舆论、宣传等等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表现或表达形式,都有“真”的要求,但是内容是不一样的。

新闻的真实,是指报道事实的真实,所以李大钊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文学的真实,是指反映生活、反映自身感受与情怀的真实。宗教的“真”,是指善,以及信仰的真,所以有“诚则灵”一说。舆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多数人的议论,它的“真”在于自然显现了真实的社会情绪。宣传的“真”在于宣传者对所宣传的观念的热情和执着,或者叫“政治真诚”、“商业真诚”,有时导致“只有站在××立场才能是真实的”偏颇认识。

不少记者都是由于喜欢写文学作品转而报道新闻或进入新闻界的,因而新闻失实中较常见的问题便是所谓“合理想象”。记者并非不知道新闻报道的应当是事实,但是又有意无意地借助了不应该借助的文学想象。1953年关于黄继光牺牲的通讯,为了使黄继光更有光彩,加上了他受伤后、堵枪眼前的心理活动。当时就围绕这着这篇通讯开展过是否允许这样“合理想象”的讨论,并得出了明确的否定结论。

但是,这类想象式的报道依然较多地出现。有一年评全国好新闻,一篇详细描写大客车司机毛计三为救乘客而牺牲的通讯《九米拼博》,经过几道关筛选,还是被拿下来了,因为通讯中的一些内容属于“想象”。

其中写道:“他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列车遭遇。……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余,或者再有一秒的延宕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倒出来。……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方向相撞,才能……”。人已经牺牲了,这些材料,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作者凭想象加上去的。写新闻人物与写小说人物,包括已经成为小说人物的现实中的人物,例如《欧阳海之歌》中欧阳海,是不能等同的。小说中可以用数页来想象地描写欧阳海牺牲前的几秒钟想了些什么,但是新闻报道不能这

从第二点我们知道,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认识过程。进一步说,任何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即使电视新闻也是这样。一位法国学者写道:“我们可以稍稍夸张地说,50位机灵的游行者在电视上成功地露面5分钟,其政治效果不亚于一场50万人的大游行。”这并不是说,新闻就必然都是假的,而是说,我们需要经过努力,才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事实的“真实”。

这里涉及到新闻报道的另一特点与真实性的关系。因为“事实本身的纷繁复杂与报道的不可避免的简约性”是新闻报道与事实间的基本矛盾,因而在社会心理学上便有“现实世界”与“拷贝世界”的差别,而人们除了自己能够亲身、亲眼触及的狭小范围,基本上生活在“拷贝世界”中。拷贝世界,即通过接触媒介而构造的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是否真实,只能依赖报道者。而报道本身,由于报道者的各种不可避免的局限,总是与实现世界有或多或少的差距的。

还有,再先进的媒介或手段,最终要通过人的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多数画面也要通过语言才能帮助理解)外部世界,即使报道者真诚地要报告外部世界,但是我们知道,任何语言和文字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心里所思、所构的图景描述出来。语言是指代性的,它与事物不是同一的,因而使用语言时会出现反映事实的差异,例如一个人急匆匆地走过来,可以描述说:他兴奋地走来、他慌慌张张地走来、他像有心事地急促走来、他不顾一切地走过来等等;任何语言都有经验背景,而不同文化下的语言背景是有差异的。同样一条新闻,可能会在不同的受众那里得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例如关于美国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的消息,有的读了以后认为美国人人平等,总统的儿子也会失业;也有人认为,你看,美国的经济状况多么糟糕,连总统的儿子都失业了。

五,从价值论看新闻的真实性

一般地说,报道者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的,有自己的信念,处于一定的新闻体制中。另外,具体国家的新闻政策、法律、新闻业体制,以及媒介所有者、媒介部门领导的具体指示,以及与自己本身的价值观,都会影响报道本身,例如毛主席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说:“大家发言,说内战时期我们养成一种习惯,向上级报告工作,讲好一点、夸大一点才像样子。……关于要讲真话,我们现在发了一个通令,要各地打仗缴枪,缴一支讲一支,不报虚数。我们曾经有个时期分对内对外,内报一支是一支,外报一支是两支。现在我们专门发了通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支为一支,两支为两支,是知也。”(《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127-128页)这里的“对外报”指的是公开的新闻报道。毛主席也承认,我们关于战果的报道曾经是不真实的。《毛选》的注释,关于平型关战斗、台儿庄战役消灭敌人的数字,分别是3千人和7万人,直到几年前出版《毛选》修订本,才改为1千人和1万人,假的数字讲了几十年。这是一种体制性失实,即某种价值观发生作用而造成的失实。大跃进时期的虚假报道,我国70年代关于柬埔寨红色高棉消灭了多少敌人的消息,如果加起来就

令人吃惊,超过了该国人口。这些也属于体制性失实。

鉴于我国新闻失实的特点,刘少奇在60年代就指出:新闻要同实际保持一定距离。这里的“实际”,是指当下的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党的新闻媒介当然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责任,但是不要一窝风地上,不应该什么事是围绕中心工作来报道,有些事实的报道应该与中心工作保持一些距离。这是他在体制内提出的改革要求,当时很难做到;现在看来做到并不难。我们不必事事都要与所宣传的中心工作挂钩,但是基层来稿,“紧跟快转”的内容比例还是不少,这类稿子的真实性就很难说。

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即使多数新闻被认为是真实的,一定程度也只能说是一种“主观化的或价值化的真实”。再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众的需求、兴趣爱好等,也会影响媒介和记者,进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例如为迎合受众的趣味而夸大事实的猎奇成份或人情味。

现在假定记者非常真诚地要使自己的报道完全真实,但是下面的情况还是不可避免地会被一部分受众认为不真实:

1,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他在传统文化中习得的知识和观念已经构造好了他的信念,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例如客观地积极报道他本人很不赞同的事情,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是很难的。这在国际报道中最为明显,即使是美国左派记者关于中国的报道,我们有的同志也认为是不真实的,歪曲了中国;而我们友好地报道了外国的文章,也有的外国人感到仍然不真实。双方处于对立状态时的报道,其真实性就更不用说了。

2,不少事实本身就体现一定的立场,它们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不是自然的事物。这时的报道,不论怎样力求真实、客观,对立的受众群总认为在真实性方面有问题。例如关于中共十五大的报道,我们认为已经非常真实、客观地在报道了,而有些人认为这是宣传;西方通讯社关于某些会议的报道,他们认为是真实的,而我们会认为其中某些事实的表述不真实,或者某些问题没有谈到。

3,每个事实,报道它的记者很多,几乎一个人一个样,没有绝对相同的,那么谁更真实呢?这是由于每个人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还有此一时彼一时的环境因素在起作用。4,退一步,即使全部新闻是完全真实的,当把新闻编排到版面上或节目中的时候,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事实,为什么选择的是这几条新闻而不是那几条?选择本身就存在是否真实地反映世界的问题,但是选择是必须的,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或时间内反映外部世界。

六,从事实的逻辑联系中看新闻的真实性

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但是事实是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的,一件事实的发生往往是许多因素促成的。我们的不少失实新闻,主要问题在于明显扭曲了事实的因果关系。例如洪水暴发,如果只从气候异常报道,而不提常年的水土流失状况;只是报道如何抗洪,而不提群众遭受的损失情况,整个报道就会使人感到不真实。马克思说:“不真实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伪造不真实的事实,因此也就会产生歪曲和撒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02页)他向记者提出过一个问题:“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呢?”(同上,191页)列宁说:“真实性不应依它该谁服务而变化。”(《列宁文稿》第10卷457页)

过去上海曾经报道过一辆公共汽车在四川北路行驶时突然闯入路边的绿化地带的事情。有的报纸的标题是:昨晚公交驾驶员×××临危不惧,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而另外的报纸这样报道:一辆公交车闯入绿化带,公交×场以此为戒开展安全教育。前面的报道是根据乘客的讲述,以为是左气泵爆炸造成的;后者是根据技术鉴定,起因是左轮胎爆炸,司机判断错误。显然这是由于记者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情况,得出了不同的逻辑结论。

一种情况发生了,有时为了配合某个宣传运动,往往会出现扭曲角度的报道。即所谓“穿靴戴帽”。有一年广西评好新闻,有一条参评的新闻内容如下:

本报讯 近年来,随着漓江水质的改善,使几乎濒临绝种的阳朔鸬鹚又得到了繁殖。坪兴乡渔业队负责人说,他们队上的鸬鹚去年孵出了14只。今年,仅渔民黄九一户,就孵出了14只。现在阳朔、兴坪两个渔业队的鸬鹚饲养量,已经发展到120多只。十多年不见的渔火,现在又看见了。

经过调查发现,这条新闻是不真实的。即使在漓江被污染时期,该队的渔火仍有三盏渔火,饲养有鸬鹚二十五六只。这条新闻为配合环保宣传而没有实事求是地报道事实,在评奖中当然被否定了。

在我们的来稿中,一上来就是“在××形势下”、“随着××”、“为了××”等等的说法,接下来的事实一般相当空洞,扭曲角度的情况占比例很大。过去曾经有过因为计划生育搞得好或者由于大唱革命歌曲,于是生产上去了的报道,这是唯心主义的。这种贴标签的做法直到现在也还有,就在最近,仍有电视新闻报道,某某单位如何将对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的义愤,转化为行动,努力生产、加紧科研。本来生产、科研一直在正常进行着,现在不过就是找个人说几句套话,背后是车间生产的画面,通过报道,生产、科研就变成了出于对美国的义愤而做的,这样的新闻能说是真实的吗?

千万不要用搭积木的方法组织事实,由于逻辑关系不对,很容易造成新闻失实。

篇二:新闻真实性 思考题

第十四章 新闻真实性 思考题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将报道真实的要求具体化为( )

A. 不偷、不装、不吹B.开、好、管

C.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D.不搞假、大、空

2、1980年( )女记者珍尼特发表假报道《吉米的世界》,招致舆论批评。

A.《华盛顿邮报》 B.《纽约时报》

C.《纽约世界报》 D.《纽约先驱论坛报》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闻界为维护新闻真实性而开展了( )。

A.整风运动 B.反“客里空”运动

C.新闻理论学习运动 D.反浮夸运动

客里空:前苏联剧本《前线》中人物形象。客里空作为战地记者,不去实地采访,而是躲在防空洞杜撰新闻。“客里空”后成为失实新闻或进行虚假报道的新闻工作者的代名词。

4.“合理想象”的做法在新闻报道中()

A.允许B.不允许

C.无所谓D.视情况而定

5、“报喜不报忧”、“以篇概全”式的报道,从根本上说违反了新闻的( )原则。

A.倾向性 B.公开性

C.指导性 D.真实性

6、电视新闻的制作力戒补录、补拍和嫁接、这是为了确保( )

A.新闻的新鲜性 B.新闻的真实性

C. 新闻的倾向性D.新闻的及时性

7、要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其中最基本的是确保( )

A.记述的真实 B. 评价的真实

C.分析的真实 D. 解释的真实

8、新闻真实最起码的要求是()

A.具体事实真实准确B.概括性事实真实客观

C.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论实事求是 D.反映事物的本质

9、新闻的真实性具体要求做到( )

A.新闻要素必须真实准确 B.新闻背景介绍必须真实

C.情节描写、人物介绍必须真实 D.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E.新闻的解释要符合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

10、下列情况中属于非故意失实的情形是( )。

A.捕风捉影 B.无中生有

C.调查不深入 D.知识缺乏

11、西方新闻史上,客观性最初是在告别( )的“言论煽情”时提出的。

A.政论报纸 B.黄色新闻

C.官方报纸 D.大众化报纸

12、客观性作为新闻报道的标准和要求,它在根本上是( )

A.绝对的 B.人为规定的

C.相对的 D.排斥立场和观点的

13、不同的新闻媒介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往往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这体现了( )

A.不同的报道角度B.不同的报道方式

C.不同的报道时机D.不同的倾向性

14、处理新闻真实和新闻倾向的关系,正确的作法是( )

A、不代表自己看法 B、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

C、用事实说话D、以倾向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

E、新闻服从倾向

15、新闻报道流露倾向性的适当和正确,是以( )为前提的。

A. 正确的立场 B.明确的世界观

C.真实性和客观性 D.先进的方法

16、新闻报道涉及对立双方的问题时,注意引用相反消息来源提供的消息,这体现了新闻报道的( )原则。

A.真实性 B.倾向性

C.公开性 D.客观性

17、新闻的倾向性要在事实的叙述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这通常是表现在新闻传播者的哪些活动中()。

A.选择事实B.选择报道角度 C.选择报道形式

D.选择传播时机 E.选择新闻接收者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新闻的真实主要强调的是主要事实的真实,至于细枝末节可以作适当的合理想象。( )

2、新闻报道对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 )

3、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刊发时要实行实名制,即署作者的真名实姓。( )

4、报纸因刊载虚假、失实报道而发表的更正或者答辩应自虚假、失实报道发现或者当事人要求之日起,在其最近出版的一期报纸的相同版位上发表。( )

5、新闻采编人员有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记者证。凡被吊销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自吊销之日起5年之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因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

6、在事件发生之前,预先制作新闻稿件(“预制件”)容易造成新闻失实。( )

三、名词解释

“合理想像”

有偿新闻

四、下列媒体在报道中存在什么问题,请用新闻理论进行分析。

1994年3月,一对夫妻因故吞服六瓶阿普唑仑药片企图自杀,居然未遂。沈阳的两家新闻媒介便将阿普唑仑说成是假药,以“假药救命”的报道对阿普唑仑的生产厂家河南驻马店市制药厂进行曝光批评,全国有30多家媒介转载、转播,影响极大,致使该厂蒙受巨大的经济和名誉损失。仅在沈阳的一次订货会上,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万元。事实上阿普唑仑是一种高效低毒,能有效催眠却不易致人死命的新产品。后虽经法院调解达成协议,由沈阳的两家新闻媒介向药厂公开道歉、挽回影响,并赔偿65万元,但仍远远不能补偿企业的损失。近些年,许多企业都有过类似的遭遇。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A 3、B4、B 5、D6、B7、A 8、A9、ABCDE10、

ACD 11、A 12、C 13、D14、C15、C16、D17、ABCD

二、判断题 1、× 2、√ 3、√ 4、 √ 5、 √ 6、√

三、名词解释

“合理想像”: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有偿新闻:新闻媒介向要求刊播新闻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是一种以金钱为中介买卖新闻的现象。

四、沈阳的两家新闻媒介在没有完全弄清阿普唑仑药片性能(是一种高效低毒,能有效催眠却不易致人死命的新产品)前提下,便想当然地对一起夫妻因吞服六瓶阿普唑仑药片企图自杀的事件妄下断语,进行 “假药救命”的曝光批评。由于调查不深入,造成新闻失实,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在报道中,未采取客观的态度,又违背了客观

新闻报道合理想象的危害性

性原则;“假药救命”的倾向性报道由于不是建立在真实事实基础上,使生产厂家河南驻马店市制药厂蒙受巨大的经济和名誉损失。全国30多家媒介在没有认真核实事实真相情况下,盲目跟进,进行转载、转播,同样有违真实性原则。

这则案例警示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 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正确的倾向性的流露,都是以真实性的获得和客观性原则的遵守为前提的。如果不顾事实,盲目地凭主观意志而造成的所谓倾向性,那只是强加于受众的意志,有可能引发新闻官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篇三: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竞争;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内容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有三: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一,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第三,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

瓦解。假新闻之所以危害大,原因就是在公众的信念里,媒体报道的是事实,从而使假新闻获得了事实的力量,并以事实的力量祸害社会,其危害自然不可小视。所以说,没有真实性,事实将不成为事实,新闻也就不成为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二)把握新闻的真实度。新闻真实不仅包括基本事实的真实,即细节的真实,同时也包括整体的真实,即报道的事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是一种极个别的现象。但是,对于其中什么是细节,真实到什么程度,整体情况如何等,由于对新闻真实度的把握和认识上的偏差,就造成了失实报道。 对于新闻真实度认识的偏差及对它的讨论,是现在新闻界普遍存在而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严重问题,归结起来,这种偏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偏差一: 将真实度等同于有选择的事实。在进行报道的时候有意识地针对某些现象,有所侧重,以对事实的陈述来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观点。比如说,国际上某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报道的事实明显根据自己的立场选择。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国家利益使我们在报道的角度上可以有所斟酌,但并不等于可以用自己选择的事实去叠加出错误的结果,造成读者对形势的混乱认识。

偏差二:以偏代全,真实的现象不能反映真实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化。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我们所要求的新闻真实,就是为了达到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

一。在实际工作中,新闻报道缺少一个适当的评判标准,在报道一件事件的时候,常常是一叶障目,忽视本质和主流,忽视整体。如社会上曾一度流行“下海”现象:政府官员弃官经商、大学教授投笔从商、工厂职工辞职经商??对这些现象进行报道,首先要分清其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大趋势?是否多数人都准备这样做?在分清之后,再选择合理的报道量与报道方式。

偏差三: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造成整体报道效果的偏差。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而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但这并不等于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尤其在揭露社会丑陋现象的报道中,这点更值得注意。 揭露社会丑陋现象,将其暴露于公众,这是新闻媒介的社会作用之一,是媒介自觉履行自己的“环境守望”职责。这类报道应以揭露丑陋现象的发生原因、后果危害为主要目的,而对其过程应以概述为宜,否则,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三、虚假新闻频出的原因

虚假新闻危害甚多,首先它是对学科的颠覆;其次是对客观事实的践踏;第三是对新闻伦理的背叛;第四是对公众信念的嘲弄。以下是对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阐述:

(一)媒体竞争激烈。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的媒体数量急剧增加,同质竞争、同城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这给虚假新闻的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出于利益驱动,一些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宁求其怪不求其真”的

社会心态。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制假者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竭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利益和沽名钓誉驱使。首先是商业化倾向侵蚀媒体。为片面追求娱乐性、轰动性,一些媒体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将一桩小事炒作成热点,或是无中生有,将并未发生过的事描述得活灵活现。另一方面,一些记者编辑为了能够获奖,提高个人地位和声誉,为晋级提升铺垫道路,想方设法修改自己的作品。例如当年“非典”时期,一对新婚伴侣走上街头的照片以及近年来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和《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获奖照片造假事件等,均属此类。

(三)媒体素质和行业管理缺陷。这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传播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储备,当然就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采编队伍职业道德水准整体下滑。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是没有编制的聘用人员,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因而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效应”,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严重危害社会和受众,损害媒体公信力。《纸馅包子》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力量既源于事实,也源于公众的信念,虚假新闻既践踏了事实又嘲弄了公众的信念,即使能一时蒙蔽公众,最终却逃不脱公众的惩罚。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面对新形势,应保持怎样的工作作风,怎样增强政治和导向意识?如何辨别、判断来自方方面面信息的真实程度,敲定事实的细节,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呢?

第一,要保证新闻来源是真实的。每一位记者写报道都不能凭空捏造,应特别注重新闻的来源,而且需要明确新闻来源是真实可信的。所以,记者在选取新闻来源时要坚守新闻核实原则,不能为了追求时效性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之间没有可比性,要从源头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

第二,搞好调查研究,报道中的各个要素必须真实,避免言过其实。调查研究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获取事实真相的法宝。搞好调查研究需要“四到”:脚到、眼到、耳到、心到。要客观公正,不夸大、不掩盖事实。新闻报道的5W和1个H必须真实,写作要认真,语言要准确,表述要确切,用词要恰当。

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新闻专业素养教育。新闻从业者要恪守职业道德、树立

良好的公众形象,忠诚于党,取信于民。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第四,建立惩处和制约机制。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始作俑者,一般处理办法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样的轻微处理既不治标,也不治本。这种对虚假新闻监督和惩戒机制的缺失,其结果必将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助长了新闻造假之风气。因此,杜绝虚假新闻,既要依赖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一种他律,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法规来惩处假新闻的制造者,以此来进行强制性制约,使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与评价正确与否,会直接反映到新闻报道中。不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或偏离事实本质的结论,新闻报道也必然不能完全体现真实性原则。因此,新闻真实要忠实地反映外部事物,做到不走样。要二是不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善于在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做到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的真实、准确。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新闻写作教程.北京:高等学院出版社,2005.

[2]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

[3]李希光.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