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新闻报道 > 列表页

农业新闻报道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5  分类: 新闻报道 手机版

篇一:做好电视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几点尝试

做好电视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几点尝试

当前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事件、新情况、新进展、新理论、新现象、新纪录等层出不穷,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按新闻要求迅速及时予以报道。值得提出的是,农业研究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如培育一个优良品种就需要10年左右,有经验的电视记者会从科研立项时就开始注意它,追踪研究进展情况,及早发现科技新闻。对阶段性成果,诸如新突破和新发现也要及时予以报道。

电视农业科技新闻,它有强烈的针对性,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受众,即广泛的农业性特征,这也是实现其对农业生产的价值的必然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适”字上。

1、“适人”

显然,农民是电视农业科技新闻的主要受众,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多在初中文化以下,科技知识和素养相对缺乏,接受新生事物较慢。但是,科学种田思想已深入人心,广大农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以及对农业科技新闻的关心程度日益高涨。为了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电视农业科技新闻就必须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农民的接受水平。

让农民易于理解新闻,前提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自己先要对农业科技比较内行,了解农业技术、课题研究等。首先,记者采访要深入、扎实。搞科研的人都很忙,他们往往不善在镜头前去表现自己,采访前要预约时间,打消顾虑。特别是那些不愿张扬、不愿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或经验公诸于世的,记者更要相应调整采访方式。不要一进办公室,架起摄像机拍个没完,这样会妨碍对方工作。正确做法是,采访要不拘形式,实验室、田间地头、大棚都可以拍,甚至吃饭时,同对方一起走路、乘车都可进行采访。采访的时间要尊重对方的意愿,一个问题一次拍不完,可分几次。总之,见缝插针、见空就拍。遇到不懂之处,要虚心、耐心、认真地求教各方人员。这样,记者才可能完全明白技术成果的价值、意义、水平和科学道理,才能评价衡量它的新闻价值,才能把电视农业科技新闻拍得通俗易懂。

其次,要研究电视写作技巧。电视农业科技新闻必然涉及许多术语和科学现象。例如,在报道胚胎移植、细胞培养、远缘杂交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时,说不清、难说清,不妨打个比喻、比方,多用农民的“口头禅”,多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在表现手法上,也不妨设个“悬念”,吊吊“胃口”,或者加背景画面资料,插图配照,让内行不见笑,让农民朋友看得懂,才能实现农业电视科技知识广泛传播的社会效果。

我们认为一条好的农业电视科技新闻是科学性与通俗化的统一,以观众看懂为前提。当然,通俗化和生动性必须坚持科学性。农业电视科技新闻不可能完全没有农业科技名词,也不能为了通俗易懂,随意去掉或加上一些东西。

2、“适用”

篇二:农业科技创新的新闻报道

赵斌: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湖北日报讯 (见习记者刘天纵、通讯员鲁国梁、张抗抗)14日,副省长赵斌赴省农科院调研,视察了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国家生物农药工程中心,并与省农科院领导班子及部分专家座谈。

赵斌强调,省农科院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育种、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水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加快农业前沿技术研究,保持我省在优质水稻、优质棉、优质畜禽、水产品、双低油菜、生物农药、高山蔬菜等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进一步强化农业生物技术、涉农信息技术、农机高端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赵斌指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要坚持市场运作方式,农业科研单位要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探索农业科研单位参与、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大做强农业科技产业链 焦家良:创新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刻不容缓

焦家良:全国政协委员、龙润集团董事局主席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人员聘用制度、责任推广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多元推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尤其是2008年以来,农业部门推行的建立乡镇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财政保障有所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总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对新形势下农技推广的适应性逐步增强。

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实践中,仍然表现出来的问题是:(1)计划经济“大锅饭”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仍未改变,基层科技推广工作缺乏动力与活力;(2)农业科技推广投入渠道单一,资金短缺,基层科技推广工作队伍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

(3)推广体系内高素质人才缺乏,知识老化,人员流失,推广队伍人员素质下降;(4)条条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互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5)推广方式方法陈旧,不能反映新形势下市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科技推广活动速度慢,时效性差,无法保证农民对技术和信息的有效需求;(6)基层科技推广活动经常是为完成任务、为执行项目而推广,是自娱自乐的工作,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动力不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政府的科技推广工作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科技需求缺乏有机联系,工作的合力不足。

当前,基层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策略之一是增加投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稳定队伍,这种改革思路仍然是传统思维的惯性,仍然没有牵到“牛鼻子”,因为基层科技人员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仅靠改善条件和提高待遇是不能有效解决的,或者说,改革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是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民生。因为改善了条件的科技人员并不会必然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有时只会导致要求更高的条件。创新的改革思路应该是:以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核心,以提升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为目的,强化政府在公益性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保障作用,突出企业在效益型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农民在涉农科技推广工作中的决策地位。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强化政府在公益性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保障作用

对于一些没有直接和现实经济效益但又对社会民生影响较大的基层科技活动,如动植物疫病的防控、流行病的监测与报告、定期免疫活动、重大地方性灾害预警等,要强化政府在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方面的保障作用。,将基层科技推广组织建设成为独立的、社会性的专业性组织,通过竞争得到政府的科技推广项目,政府则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激发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公益性科技推广工作的质量。

二、突出企业在效益型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一些效益直接而又明显的科技推广活动,节约成本、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和创新产品方面的科技活动,企业的主导作用,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组合科技资源,包括将研究资源交给企业,由企业采用市场机制来选择研究机构,确定研究方向,以解决研究成果转化的问题。或者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企业自身或者企业与其它社会主体联合进行科技推广和创新活动。 三、提升农民在涉农科技推广工作中的决策地位

对于一些涉及广大农民直接利益、目的在于提升农户生产经营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的科技推广活动,种养殖技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选择和农村文化建设等,则一定要强调并保障农民的决策地位。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出发,农民的发展选择,按照“干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的科技推广思路,将基层科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与农民的发展愿望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双赢。

我省代表委员为农业科技创新 “开良方”

黑龙江日报3月9日讯 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不断提高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农业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日益加大。

在新形势下,如何让包括黑龙江在内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进一步登高望远,再上新台阶?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我省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争相发言,积极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种子革命,抢跑“开头一公里”

3月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的前一天,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北京共商大计——加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立寒地杂交粳稻育种技术体系,完成选育强优势杂交粳稻组合攻关目标。

在与袁隆平会见后的第二天中午,隋凤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兴奋不已。隋凤富说,为了给粮食增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速寒地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创新培育进程,省农垦总局这次是“借船出海”: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展技术合作,借助他们的杂交稻品种创新优势,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大荒分中心,在黑龙江垦区共同实施寒地杂交粳稻技术攻关,开发具有抗寒、早熟、大穗型等特点的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搞好良种繁育,减少用种,提高优质良种使用效率。

“北大荒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生态环境好、水源质量好、稻米品质好,具有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优势,能请袁老亲自挂帅,开展寒地杂交水稻研究,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前景美好。”

对于搞好“种子革命”,抢跑农业技术推广“开头一公里”的比喻,全国人大代表李忠军说,“要下决心早日解决好‘种子问题’。”在黑龙江大面积采用的玉米种子,要么是部分老品种——受饲料行业和养殖户欢迎,但产量低,还不抗旱、不早熟;要么是有的进口新品种——产量高,抗旱抗逆、早熟,但粗蛋白、粗脂肪等指标含量不适合养殖业作原料。更令人担心的是,“大量进口种子让农业受制于人的风险日益加大”。

“应加快更新改良农作物品种。”全国政协委员吕树文说,农作物新品种每次更新换代都使产量有8%~10%的增长。应大力抓好主要农作物和果蔬品种与栽培技术的更新,做到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示范一批。强化航天育种、基因改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使主要农作物品种能在3~5年内更新一次,形成适合我省特点的供种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朱清文认为,解决“原创之困”拖不起、绕不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性优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新品种,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安全和食品安全意义重大。

农技推广,冲刺“最后一公里”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刘清泉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倍感振奋,他说,“保持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必须依靠‘三良’,即良种、良田和良法。”

刘清泉认为,良法既包括各种种植养殖技术、管理方法,还包括组织形式。黑龙江垦区近年来粮食产量能持续大幅度增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大农场套小农场和家庭联产承包相结合的良好组织形式,组织化程度高,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能够“一竿子插到底”。

“中国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黑龙江省粮食连续两年超千亿斤,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功不可没。”全国人大代表谭志娟认为,面对资源、环境两大限制因子,保障粮食总产继续增加会更加困难,这需要基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先进的前沿技术,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同时更加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农技推广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谭志娟说,由于机构改革所造成的乡镇级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少,以及农技推广人员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等,是目前全国粮食主产区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普遍问题。建议国家要加大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保障力度。投入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配套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展示与推广应用有一个稳固的平台;配置先进实用的服务手段,主要包括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检测检验设备及交通工具等,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好农技推广“四项经费”。使“农技推广改革示范县项目”常态化,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保证农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要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提高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科技研发和投入,一个都不能少

“发展农业科技必须加大对其投入。”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实现“八连增”的高起点上,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要实现粮食进一步增产,除了继续加大投入外,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她建议,国家应加大良种自主培育研发投入,尽快改变一些主要农作物品种过度依赖国外的局面,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国内种业发展。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在继续完善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同时,支持各地探索新的农技推广模式,将农业大专学校和科研院所纳入农业推广网络,使农业专家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实现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

“我省种植结构调整已趋于合理,要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必须下功夫提高单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出一条集约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委员付刚建议,应增强农机研发能力,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他说,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抢农时、争积温、上标准,大马力机械可以使小麦春播不超过5天,大豆、玉米不超过15天,比传统作业缩短10天;水稻机械化可以使播种、育秧、整地、插秧、收割等每个作业环节10天即可完成。现代化农机装备也是实施先进农艺技术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农业的“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模式化栽培、标准化作业”的基本条件。应围绕增强农机研发能力、加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创新农机经营机制、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等方面,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和推进力度,更加有效地调动和保护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要有效推广科学栽培技术。”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应体现在推广科学栽培技术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对单项技术综合组装配套,探索建立适于不同作物、不同积温带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赵雨森说,大面积推广应用已被实践检验的玉米小垄密植、通透密植栽培,大豆窄行密植、“垄三”栽培等五大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做到新技术常规化、常规技术标准化,提高技术到位率。建议深入开展病虫害测报预警、专业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服务,扎实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加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力度,提高“规模化、模式化、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实现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李忠军:现代农业发展热切呼唤科技创新

东北网北京3月8日讯 “中央一号文件主旋律的农业科技改革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随着一号文件的定调,2012年将成为农业科技改革年,而现代农业发展更是热切呼唤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海伦市长发乡长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李忠军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三农”,而科技创新又是他建议中的重点内容。他说,在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阶段性任务下,推进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篇三:新闻报道如何唱好农业“四季歌”

新闻报道如何唱好农业“四季歌”

作者:胡春林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5期

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的新闻报道中,广大农民群众喜欢把春耕、夏锄、秋收、冬修之类带有较强季节性的农事报道称之为“四季歌”,这种“四季歌”贴近农村实际,及时催耕催种,有利于农民群众把握农时,搞好田间管理,促进增产增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近几年来,随着科技兴农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四季歌”报道形式和内容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县市级电视台,如何按照“三贴近”的工作方针,使“四季歌”新闻报道成为指导群众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电视新闻呢?

一、电视唱好“四季歌”需要突出四个

农业新闻报道

方面的个性

我们深刻体会到,电视“四季歌”不应该成为是季节农事简单重复的报道,而应该是具有丰富内涵、充满新意、形式活泼的报道,因此在内容上,要做到突出四个方面的个性:

1.超前性

电视唱“四季歌”,内容上要注意季节的适度超前性,提前可将一些新的农业科技向广大群众作好宣传,引导群众采用农业新科技,如在春耕开始前就向农民介绍今年春耕有什么新要求、新特点,有什么新方法、新套套,那么群众就乐意听、喜欢看,反之,就是“马后跑”。如地方电视台在配合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烤烟富民的计划时,就与市农业部门和省烟科所共同联办“科技兴烟”栏目,提前将烤烟飘浮育苗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等相关科技知识向广大群众宣传介绍,为全市的烤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科学性

电视唱“四季歌”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多向群众介绍即有明显季节性又有较强科技性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以科学性来增强“四季歌”的吸引力。种草养畜是近几年来在农村兴起发展的农业科技项目,但是种什么草、养什么样的牲畜才能走上致富路呢,地方电视台要针对当前群众比较关心的话题,邀请畜牧技术人员和农村种草养畜能手走上电视屏幕,向广大群众介绍各种养殖技巧以及种植的技术要领,形式活泼的宣传方式,使电视台的农业节目成为老百姓喜欢收看的节目。

3.实用性

老百姓最讲究实惠,因此电视“四季歌”要注意内容的实用价值,同样推广一项农业科研成果,“短、平、快”的科技项目更受群众欢迎。要做到“四季歌”的内容实用,要多与农、林、水利、科协等部门加强联系,及时获取信息,将一些科技性强、农村较为实用的科技项目全面推广,“粮、猪、沼”工程是经过农业部门实验比较切合山区农村发展的一项新的农业科技,在前

期推广过程中,部分群众对这一改变传统生活方式的农业科技不理解,地方电视台要与农业部门联合制作了相关的专题片,让广大群众通过电视了解各项惠农工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新闻部门的配合宣传下,让惠农工程真正惠及群众。

4.广泛性

电视“四季歌”要站在大农业的角度选择题材,由种植业扩大到养殖业、加工业,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从事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的需要。目前,很多地方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已培育形成“水果、辣椒、油菜、烤烟、洋芋、大蒜”等支柱产业,作为新闻部门,如何引导群众走向市场经济,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呢,电视台要改变过去只单一对农业种植情况的报道,通过对村里从事水果收购、辣椒加工、贩卖猪牛等生意人的采访报道,组合成一组“农村也有经济人”的系列报道,打破了过去农民只种地、不经商的传统观念,增强广大群众商业意识,使大家意识到农村致富天地广。

二、探索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推广农技的新路子

电视是一种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视觉艺术,如何利用这一独特的艺术手段唱好农业“四季歌”呢,作为基层电视台,我认为,一定要利用电视传媒的特性,运用字幕、图表、特技、音乐等电视技巧,探索出一条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推广农技的新路子。

1.视听结合

电视传媒具有声画并茂、形神兼备、现场感强的特点,特别是在一些农业栏目中利用主持人加图片的方式,运用字幕、美术、音乐、图表、特技等影视技巧,适当运用同期声和现场场景,加深观众对农业技术知识的领会和认识,调动和引导农民群众应用新技术的浓厚兴趣。电视参与农技推广后,一定能加快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2.电视传媒与受众结合

电视推广农技对于受众来说,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形象化的交流感,电视通过主持人传播有关信息,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能达到加深印象、沟通感情、便于接受的效果,为适应农业形势和调动受众兴趣,基层电视台的农业栏目要经常邀请政府干部宣传农业政策和新的工作部署,通过对种养能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现场采访)的方法,请他们在电视里介绍自已的栽培经验和致富体会,邀请市、乡各级农技人员走上灾屏讲解农技知识,这段时间正是水稻病虫害的多发期,电视台要通过与农业部门联系,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四帮四促”活动,通过举办现场培训会,农技人员现场讲解病虫害的识别、防治和农药的使用等相关知识,帮助群众抓好农业生产。

三、农业“四季歌”报道对农业推广的意义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