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意思 > 列表页

首句入韵是什么意思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4  分类: 意思 手机版

篇一:现代汉语练习6答案

练习6

一 “叶音说”为什么是错误的?

“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

二 熟记先秦古韵三十部和“平水韵”的平声韵与入声韵韵目。

1. 先秦古韵三十部是: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之部 职部 蒸部

第二类 幽部觉部 冬部

第三类 宵部 药部

第四类 侯部 屋部 东部

第五类 鱼部 铎部 阳部

第六类 支部 锡部 耕部

第七类 歌部 月部 元部

第八类 脂部 质部 真部

第九类 微部 物部 文部

第十类缉部 侵部

第十一类葉部 谈部

2. “平水韵”的平声韵与入声韵的韵目是:

上平声 入声 下平声 入声

一东一屋 一先九屑

二冬二沃 二萧

三江三觉 三肴

四支四豪

五微五歌

六鱼六麻

七虞七阳十药

八齐八庚十一陌 九佳九青十二锡 十灰十蒸

十一真 四质 十一尤

十二文 五物 十二侵 十四缉 十三元 六月 十三覃 十五合 十四寒 七曷 十四盐 十六葉 十五删 八黠 十五咸 十七洽

三 写出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

1.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 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 解释下列名词:

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

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这两段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扬州慢》、《寿楼春》、《忆旧游》等双调词中。

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並明”。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为偶数句。对仗要求严格,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以五言为常见,七言较少见。多人联句的诗常用排律。

五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破读字。假借字请说明此字的本义,破读字请说明其本音,并说明与本音、破读音相应的意义以及这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

篇二:古代汉语

1、填空题。

&古书注解的名称:

传:指阐明经义

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后来就是注解。

注:古书难懂,需要解释,故“注”成为训释的通称。

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也叫“正义”。(疏可

以叫正义,正义不可以叫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章句:离章析句,委曲支派。(分析章节句读,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或集注: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

&古书的术语:

形训:从字形着手解释词义的方法,把字形结构分析和释义联系起来。

声训:通过声音关系(即音同或音近)解释词义的方法。

义训:是指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这种释词方法是使用功能最普遍的方法。它可以用同义词

和近义词去解释。

通句:通释全句。

解事:讲解事实。

评说:有一些注解、注释,除对正文进行说解疏通外,还加上注释者的评论。

反切:一种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

反切规则:上字取声,下字取韵,上定清浊,下定四声。 释义术语: 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是用来解释词义的,主要用来区别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在释词方式上是所释意义在前,被释词放在“曰,为,谓之”之后。 谓:这个术语主要是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采用上它,被释词放在“谓”之前。 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犹: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声训术语:

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注音术语: 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读若,读如”也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两者区别在于: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则一般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十三经注疏》:

1 《周易》: 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2 《尚书》: 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3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10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11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注本:

《墨子》:清末孙诒让《墨子间诂》

《老子》:魏王弼《老子注》、后人假托题作“汉河上公撰”《老子章句》、

今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

《庄子》:现存郭象注本十卷,唐成玄英为郭象注作疏、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今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今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荀子》:有唐杨倞注,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今梁啟雄《荀子简释》

《吕氏春秋》:近人许维遹(yu第四声)《吕氏春秋集释》

《韩非子》: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今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今梁啟雄《韩子浅解》

《史记》:最通行“三家注”本: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

《汉书》:东汉末年,服虔、应邵给其作过音义。唐颜师古的注本和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古书的特殊读音:

一、古今字的读音

古今字是表示同一词义而古今形体有异的字。

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的现代读音完全相同,如:要/腰、益/溢、然/燃、孰/熟、反/返、坐

/座、取/娶、辟/避、舍/捨、竟/境

也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它们的现代读音却不相同,如:共/供、莫/暮、责/债、弟/悌、

说/悦、女/汝、知/智、暴/曝

一般的处理办法是:少数使用该古字的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大多数使用该古字的今字的现代

普通话读音,例如:说/悦、责/债、共/供、女/汝

总原则:除约定俗成的外,一般按今字的读音读。

二、通假字的读音

一类是通假字与本字的现代读音完全相同,例如:辨/辩、常/尝、早/蚤、燕/宴

另一类是通假字和本字的现代读音不一致,例如:亡/无、有/又、归/馈、能/耐

一般的处理办法是:绝大多数读本字,只有少数通假字仍依它们的现代读音来读,例如:

1.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溜”通“霤”,但读liū。

2.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干”通“涧”,但读gān。

后一种情况是约定俗成的。

三、读破(破读)

读破是利用字词的读音变化来表示词义和词性的变化,这种读音变化主要是声调的变化,

即四声别义。其次也有利用声母的变化来表示,如“朝”、“见”、“乐”。

读破所造成的字音变化,有的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如:好/好、恶/恶。但大量

的读破音没有被现代普通话所继承,如:妻/妻、土/土。

处理原则:沿用到现代普通话中的读破,应该遵从。不为现代普通话所继承的,可以按照

一般的习惯:古书中出现颇多的,一般遵从读破音(王/王);其它一些字,则一般依照现代

普通话的读音(养/养)。

四、专有名词的读音

古书中一些专有名词的读音很特殊:

1.人名和称号:皋陶、尼父、龙且、郦食其、亢仓子、区冶、可汗、单于、焉提、曹大家。

2.地名:於陵、会稽、东阿、六合、台州、天姥山、华不注、乌氏、镐京、费

3.国名和民族名:龟兹、大宛、月氏、高句丽、身毒、吐蕃、且末、先零

4.物名

5.官职名

这些读音人们习惯上保留着,应该遵从

五、连绵词的读音

连绵词有同义异形的特点,其中有些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有别,造成了一些特殊的读音。

呜呼、於乎、於呼、恶乎、乌嘑

彷徨、方皇、仿徨

逶迤、委蛇、逶蛇、逶夷、威夷

匍匐、蒲服、蒲伏、扶服

婀娜、猗傩、阿那

原则:读连绵词原来的读音。

&中古时期声韵调:

① 我们推究中古汉语的声、韵、调,可以依据隋、唐、宋时代人们所编制的字母和韵

书。

② 字母和韵书的产生,是依据反切。

③ 守温三十六字母

④ 声:就是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

⑤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⑥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分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⑦ 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⑧ 按照各个韵目,类聚反切和被切字,以为诗文押韵查检字词之用,就成为韵书。代

表:《广韵》206韵(以隋代陆法言《切韵》为基础)。金代平水人刘渊编《诗韵》(《平水韵》),

共106韵。

⑨ 韵图,又叫等韵图。具体说就是36个字母与206韵结合起来。

⑩ 调类: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又依据声母的清浊各分为二。)

11 大致中古清平归于普通话阴平、浊平归于普通话阳平,清上和一部分浊上归于普通

话上声,去声和一部分浊上归于普通话去声,清入归于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浊

入归于普通话阳平和去声。

12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分到平、上、去三声中)。

&近体诗、古体诗的特点: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

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骈体文的形成:

① 骈体文又叫“骈俪文”、“骈偶文”、“骈文”,它是和古代散文(简称“古文”)相对

而言的。

② 骈体文作为一种文体是在唐代提出来的,韩愈、柳宗元在倡导古文运动时,把讲究

骈偶的文章称为“时文”、“今体”。从晚唐开始,根据骈体文的用字特点,又把它称为“四

六”或“四六文”,从宋代到明代,一直沿用“四六”这个名称,到了清代,才出现“骈体

文”这个名称。

③ 骈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魏晋时开始形成,南北朝时

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中唐以后,骈体文的

正统地位逐渐被古文取代了。

④ 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有比较大的影响。

⑤ 骈体文的语言特点有三方面:语句方面的特点:骈偶和“四六”;语音方面的特点:

平仄相对;用词方面的特点:用典和藻饰。

⑥ 骈体文追求形式美,是宫廷文学、贵族文学的产物,以辞害文,没有生命力,最终

被淘汰,但也有一些好文章流传下来。

解答6、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和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

(1)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

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一般的律诗都是八句,律绝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是五言诗。

(2)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

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去、入声韵,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

2)、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出韵”,

不(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首句入韵是什么意思)许邻韵通押;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押,也可以换韵。

(3)平仄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粘”、“对”、“失粘”、“失对”、“孤平”、“拗救”、“三平调”

古体诗的平仄没有任何规定。唐以后的古体诗分为纯粹的古风和入律的古风两种。

入律的古风与律诗的区别主要在于(1)句数不定;(2)平韵与仄韵交替;(3)常常是四句

一换韵。

(4)近体诗中间两联规定要用对仗。首联、尾联也有用对仗的,但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长律的首联可以用对仗,也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不用对仗。律绝一般完全

不用对仗,也有首联用对仗的。近体诗的对仗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流

水对”、“借对”

古体诗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对仗不求工整,不避同字相对。

篇三:阅读

语 文 阅 读 指 导

第一部分 阅读方法

1、阅读从整体——局部——整体的步骤

2、结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特点来阅读。 3、读读——思思——议议——再读——再思——再议 4、多读、精思(仔细思考)、勤记(记录、记忆)、善用(把学到的运用到写作中) 5、结合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理解分析

6、要有创新意识:质疑法(即对阅读材料多提些问题) 类比法(即比较两则类似材料的异同)引申法(即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新的意义)逆反法(即用反向思维的方法阅读文章)

多向法(即对一个材料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分析)

第二部分 阅读内容

1、积累性阅读(字、词、名言警句等)

2、理解性阅读(句、段、篇;内容、主题等)

3

区分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类别并理解其作用; 理解散文中景物、事物的象征意义

理解散文、诗词形象含蓄的语言、内容及表现手法; 简要分析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及戏剧语言

4、比较性阅读(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种或多种材料相对照异同或优劣) 5、考查的内容:①记叙文为记叙的内容、表现的主题;说明文为说明的对象、说明的 重点内容(特征);议论文为论点、论据及其之间的关系

②文章思路(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 局过程;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依据人物的思想、品行的发展变

化;

③议论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从说明顺序) ④线索、结构;词语、句子、标题入手

第三部分 具体内容

一、 整体感知

(一)感知内容

1、文章体裁是什么

2、文中所写的人物有那些,主要人物是谁;文中写了那些事情。 3、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文章中心。 4、文中所写的物有那些,写出了物的什么特点。 (二)解题方法

1、概括事情:用“谁+干什么(怎么样)”或“??的??”的格式 2、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性格特征、精神品格

3、概括文章中心:叙述(写、介绍、描写)了??什么事(人的什么、什么事物),表明(歌颂、赞扬、批评、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作者的观点看法、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概括物:外形、大小、用途、结构、色彩、种类、其他特征

二、 理清文章思路

注意线索、过渡与照应、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尾段的安排。 三、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一)理解方法

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 4、联系上下文理解

5、从修辞角度、限定角度理解 6、弄清词句所写对象是什么 (二)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应注意词语的语境意义....

、引申意义,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词语的理解还应从词性角度去考虑(动词的生动性、准确性;形容词的形象性;副词的限定范围、时间、数量、程度)

3、写出了对象的??什么样的特点(分人和物),人物的性格、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功用、结构等 4、写出了作者对所写对象的什么(指第2条所指)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赞美、歌颂、表扬、喜爱、鄙视、批评、厌恶)

5、写出了对象本身在这里对什么(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见第3条所指)

6、从修辞角度看句子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的某个方面的特征 拟人的作用:使得所写的对象更加生动 排比的作用:增加文章的气势 反复的作用:强调反复的内容 对偶的作用:使得句式整齐

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思考,激起读者的共鸣

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思考,激起读者的共鸣 夸张的作用:突出强调所夸对象的某个方面的特征

7、从结构看句子的作用(总起下文、总结上文或全文、承上启下、引起下文) 8、从内容上看句子的作用(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感受、表明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揭示对象特征或事理、交代原因或依据)

9、从艺术效果看句子的作用(深化或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或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画龙点睛)

(一)功能(按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性段落、议论性段落、说明性段落、描写性段

落、抒情性段落)(更好的表现中心、深化主题;结构上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严谨;使文章中作者感情进一步推向高潮;使文章内容更完整丰富,为下文做铺垫)

(二)结构(分为纵式和横式结构)

1、理解方法(理请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段落的顺序,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2、段落层次的划分(在理解每一段、每一句的意思的基础上,注意过渡段、句、词,按下列内容划分)

(1)记叙文的划分:时间先后划分、地点转换划分、事情发展的过程划分、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总分总的顺序划分

(2)说明文的划分:空间变换、事物的几个方面(外形、结构、功用、性质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等)、总分、分总、总分总

(3)议论文的划分:基本结构为引论—本论—结论;论点、论据划分;道理、事实划分

(三)段落层次意思概括 1、用中心句直接概括

2、用摘要法(选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

3、联合法(把几层意思联合起来,合在一起)

4、概括形式:

① 记叙文用“时间+地点+谁+干什么”或“叙述了什么事”或“描写(写出)

了什么物(包括人物)的哪个方面(形状、色彩、性质、功用,场面、气氛;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品质、精神等)”

② 说明文用“介绍(说明)了什么物(说明对象)的哪个方面”

③ 议论文用“提出(在举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归结)什么论点”或“用事

实(道理)证明什么论点”或“引用什么名言证明什么论点”或“通过什么分析阐述什么”

五、理解文章主旨(中心)

1、主旨内容:

议论文中,中心论点是文章的主旨集中体现 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的特征或说明的事理

记叙文中,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观点、认识或情感(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2、理解方法、途径 记叙文 从标题入手(看是否概括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看是否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看是否有画龙点睛之用)、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看中心是否通过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表现出来)、从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了解人物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议论文 看标题(标题是中心论点还是论题)、看开头和结尾(看是否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通过事实,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论点;文章结尾归结论点) 说明文看标题(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对象的特征)、抓中心句,或称关键句(看是否集中陈述了说明对象特征) 3、概括形式(见前面)

六、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1、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往往是为了揭示人或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或是揭示(深化)文章的中心,其着墨较少。

2、议论文中的记叙、说明等,是为议论服务,是为了论述中心思想的需要;或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叙述概括而简明。

3、说明文中的记叙、描写,是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生动,更透彻

4、小说中环境描写,主要是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显现人物生活

四、理解段落功能、结构、意思

的环境、渲染某种气氛

5、小说中人物描写,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的是人物形象。

七、分析语言特色

1、不同文体对语言的要求

记叙文: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议论文:准确、鲜明、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 说明文:准确、通俗、简明 2、其它语言风格

清新、优美、平实质朴、典雅古庄、通俗简洁、明快、含蓄、简明、繁丰、夸张、幽默、讽刺、泼辣、冷峻、充满激情、内涵丰富、精当准确、概括简练、生动形象??

八、评价思想内容

(一)考法大致为:1、谈谈读了某篇文章后的感想、认识,联系实际,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肯定性评价 2、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或文章的局部内容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3、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或文章的局部内容作否定性的评价

(二)做题时的思维方法:1、一分为二法,即肯定应该肯定的,否定应该否定的,从事物的两个方面去看问题。2、比较法,即确定事物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通过对事物差异、正反、变化等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事物。3、反观法,运用逆向思维,看事物的反面,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或局部内容作否定性评价。4、追问法,采用寻根究底的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把问题想深想透。

九、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1、象征(寄予物以人的特征、性格、精神品质);2、衬托(也称烘托,人物思想性格、命运、某种气氛);3、欲扬先抑(更能突出所写人、物的精神品质);4、对比(通过对比突出所要写的对象的某方面或某些方面);5、借物抒情(又称托物寓意,通过写物抒发感情或表达某种志向);6、借景抒情(借助景物描写抒发感情);7、借物喻人(以物来比喻人)

十、文章比较阅读

1、阅读基本要领“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 2、比较内容:从文体(形式)、内容、意义、中心、表现方法、表达方式、字词句

附:各类文体知识一览表

小 说 知 识 一 览 表

诗 歌 知 识 一 览 表

记 叙 文 知 识 点 一 览 表

说 明 文 知 识 一 览 表

议 论 文 知 识 一 览 表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