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意思 > 列表页

和睦的意思和含义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8  分类: 意思 手机版

篇一:构建和谐社区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区的重大意义 (点击:1321)

心倚剑 2006-09-16 08:34:48 发表于焦点沈阳房地产网-谈房论市-紫郡城论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业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区,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区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业主的根本利益作为物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业主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园区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园区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业主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业主安居乐业,确保城内政治稳定和园区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区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园区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区稳定的工作。

篇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之和谐

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谐与和谐社会

“和”字的左边是“禾”,它可以单独成字,意思是农田里的苗;右边是个“口”字,即人人都有饭吃。“谐”字的左边是“言”(讠)旁,右边是个“皆”字,表达的意思是人人都可以说话。于是人们说:和谐=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说话。

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和谐即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辞海》上则把和谐与协调并称。这就是说,和谐的含义应该是指配合(或搭配)得适当、匀称、协调而不生涩、不别扭。

概括地说,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我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我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特点是: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

我国倡导的和谐世界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的本质,发展的基础

□和谐,是客观存在的本质

和谐是世界的本质。

一条河流,有无数人赞叹它。它美好,因为它和谐,它的流动符合拉普拉斯方程,不会缺一块少一块。这个方程是对流动的液体那种互相补充、和谐互动的描述。高山大地很美,因为它们原本也是流动的岩浆所凝结,也符合拉普拉斯方程。

2+3=5,5+3=8,数字不同,有一个加法法则贯穿其中,这个法则是相同的,客观、实际、合乎逻辑、完美,也是和谐的。

有形象的是现象,本质没有形象。科学家发现了很多规律,这些规律无形象,不可见,但它确实存在,隐于有形之中,无处不在。它们有能量,互相关联,也是客观的存在。由于它们的存在,世界才是和谐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符合规律即是和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智慧的人善于发现规律,并且善于运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

和谐即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工作、学习、生活、文章、条例,它们内在必须是和谐的,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如果不和谐就不可能存在,一点的变化,必然引起其

他的变化。一个谎言,为了掩盖它,必须编造另一个更大的谎言。一个扭曲,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扭曲。

譬如穿衣服,穿西服扎领带穿皮鞋是适当的,就是和谐;如果穿西服时穿布鞋或者光脚穿拖鞋就不适当、不和谐。上衣和裤子的搭配也很重要,在颜色上就有“红配蓝,讨人嫌”的说法。收入方面,有适当差别、但不特别悬殊就应该说是和谐的;大家都一样,既不可能,也是不和谐的现象。有些单位的主要领导喜欢强调“班子内部不能有‘杂音’”,其实这就是不和谐。千人一面、千口一腔,都不正常,都是不和谐的。还有人口比例、性别比例等,适当了,协调了,也就和谐了。有些人把“和谐”理解为“和睦相处”、“和气生财”、“团结一致”、“没有矛盾”、“平安稳定”等,很显然,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和谐”真正的意义所在。因为上述现象都是和谐带来的结果,并不是和谐本身。

再如篮球赛,有人看的是输赢,有人欣赏的却是和谐。比赛中,激烈地拼抢,他们不和谐吗?不!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和谐的。他们表面上势不两立,其实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达到观众的满意。自己技艺纯熟,更希望对方有好的表现。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它的本质。和谐包含着斗争,也有妥协;包含着严格,也有宽容;包含着一分为二,也包含着合二为一。

又如打乒乓球,这样打过去,就那样回过来。这种回应是客观的、合乎规则的。如果打不回来,老是接不着,同样是客观规律的展现。通过努力又能接回去了,符合了乒乓球运动的规律,乒乓球飞行轨道是那样巧妙。打的是有形的球,体会的是无形的运动规律,有韵味,很和谐。

生活就是如此,方方面面的关系,你如此向社会展示,社会就会这般地回应,完美和谐。个人也是如此,生老病死,形象各不相同,但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显得真实、和谐。

□和谐,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和谐畅想,古已有之。

《左传》曰: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礼记》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这些都是先人心中美好的理想。

如今,和谐第一次成为中国共产党直面时代的执政自觉,第一次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战略布局。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奇迹,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时代考验:城乡、贫富、区域差距拉大,教育、医疗、社保短板凸显;物质丰富遭遇道德建设之惑、利益多元带来群众诉求之杂??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和谐社会”六大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2007年3月,胡锦涛强调指出:共建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部署的新一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振奋人心。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把“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

如今,我国描绘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和谐社会”、“中国梦”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频词汇,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成为亿万人民的自觉行动。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始终,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长期历史过程。只有每个公民都成了“和谐分子”,整个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只有每个中国人的梦想都如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作为一位公民,我们则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逐步实现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

人自身和谐,就是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修德”、“讲学”、“改过”、“向善”,是孔子提倡的做人道理,是人实现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有益途径。

人际关系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体现为人们在利益关系平衡基础上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

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就是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权益关系协调,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人们心平气和、安居乐业。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就是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尊重自然规律,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之间的协调,实现人与环境友好、代际公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奋力前行!

经典论述

和为贵。——孔 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 子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冰 心

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地品味出它的和谐。——三 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马克思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 果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恶德——不和、战争、悲惨;美德——和平、幸福、和谐。—— 雪 莱

相反相成的声音协调统一产生了音乐,音乐就是和谐之美。——柏拉图

观(和谐篇)

篇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要求

和谐社会的含义和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其内涵相当丰富。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秩序与法治、公平与正义、宽容与友善、诚实与信任的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发展先进文化,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的科学性。这种正确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制度安排,也就是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引导人们自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有三层含义:其一,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际上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不是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其二,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社会公平分配的调控机制,社会各阶层人员享有公平公正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生机,这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其三,和谐是一个社会稳定、成熟的表现,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它应当成为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制度的重要依据,应当成为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目标和最终旨归。

发展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首先,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人们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处理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其次,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导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经济各部类以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第三,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炼新的思想元素,进而培育新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同时,先进文化本身就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科学成果

和睦的意思和含义

,同时又丰富了新时期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第四,发展先进文化同样有赖于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如其他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体制机制和成功做法,做到为我所用。

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评判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非物质、非法律、非制度的因素,如道德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等十分重要。通过发展先进文化,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竞争观等现代观念,积极汲取优秀传统道德的积极成分,可以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尊重差异。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通过多种大众媒体和

方式途径,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及尊重人格、尊重个体、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持公正等理念和典型;深入宣传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城乡和谐、阶层和谐、群际和谐、人际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同时,还可借助文学艺术作品等所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引导人们的精神消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包容、宽容的心态,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社会氛围。

我们当代大学生正在接受一切先进文化的教育,不仅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文化,还有许多精神层面的学习,我们要抓紧机会,认真学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和作为预备党员更有义务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