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文档 > 班主任教育 > 列表页

厨师建国60周年征文:最是回味那一抹香甜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20-02-06  分类: 班主任教育 手机版

生在中国这片地大物博的土地上,长在母亲为我营造的美食的环境中,每天我无忧无虑的地呼吸和歌唱。我欣幸,我是美食家母亲的孩子,我的童年,留有一抹久久回味的香甜。
记忆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那时祖国处处嗷嗷待哺,祖国的春风开始启航。

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人,每年每月每日在虽表面贫瘠却蕴含丰富的土地上开垦、播种和收获;
母亲是一位饱经岁月打磨的史学家,沥风沐浴,沧海桑田,让贫瘠的土产逐步走成我家中富足的食品储备;
母亲更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为童年的我精心烹制着一桌桌丰盛的大餐;
而我,就成为一名小的美食家。我最难忘的是母亲精心烹调出的那一抹让人久久回味的香甜。

生长在飞跃发展着的二十一世纪,每位中国人都能品尝到粮食带来的一道道盛宴和一道道美味;
而我对故乡的最美好记忆,则是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家特产。它们在母亲灵巧的手中,尽展小家碧玉的魅力:地瓜面的窝头,用心咀嚼,至今还能品出当年流金岁月的清苦,品出渗透在清苦中的无比的甘甜;
在金秋时光成熟起来的大南瓜,一个个金黄着表皮、滚瓜肥硕;
一锅浓郁的南瓜小米粥,更是为那个很不富裕的时代,留下了关于黄金的印记;
而农家五月,一串串洁白得透亮的槐花,更是以玲珑剔透的形象,丰盛了我家的餐桌。
现在,我静静的站在2009年明媚的阳光里。

再次回首时,是1949年。最记忆犹新的,仍然是对美食的不尽回忆,仍然是那一抹浓郁得化也化不开的香甜,让我久久回味、永远也泯灭不了的情愫。

吃在二十一世纪,粮食的涵义已经与美食趋同,已由果腹、温饱逐渐升华为品尝和欣赏。邀请三五知己好友,围坐在夏日带有空调的饭庄里,凉风习习,沁人心脾,用心感受餐桌旁小桥流水般的景致,用心观赏一大桌的艺术美味,用心品味一道道可口的盛宴,不用出远门,就能体味旅游着的惬意。

起初有些惊异好奇,下饭店的次数一多,盛宴的花样越来越多,便感觉有些习以为常了,神经似乎也变得麻木了。不是吗?你看:餐桌上,最常见的小麦面粉,已不再以雪白馒头的唯一形象呈现,而是笼蒸、油煎、清炸.....如果我尽情的写下去,我可以罗列出一大堆关于小麦面粉的“化身”,多种烹调方式使小麦的香味愈浓,小巧精致的小麦粒已经繁衍成为缤纷五色的假日盛宴。“霸王别姬”、“三座山”、“四郎探母” ......一串串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与粮食有关的美食名词,渐渐成为餐桌上的崭新话题,丰富了美食家和人民大众口头词典的常用词汇。

经历了祖国建立6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吃出了健康,吃出了营养,吃出了艺术,眼睛也得到尽情的享受。而童年时代,留在我唇齿之间的家乡小菜的香甜,仍旧那样吸铁石般,吸引我的味觉,让我久久回味。

我常常想:粮食,属于1949年的渴望,它是中国人生存最基本的需求;
而美食,则属于2009年,是人们的生活中进入高级阶段的身心享受。粮食和美味,有着极其丰厚的时代内涵:贫穷时的粮食,是吃得饱;
富裕时的美食,则是吃得好。不同的美味有着不同的韵味,但所有的美味,都会给人以深刻的记忆,正如我童年时代,母亲为我烹制的那一抹让我久久回味的香甜!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