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案例 > 列表页

达尔曼造假案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案例 手机版

篇一:国内案例达尔曼

2005年3月25日,ST达尔曼成为中国第一个因无法披露定期报告而遭退市的上市公司.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达尔曼极尽造假之能事,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系统性舞弊手段,制造出具在欺骗性的发展轨迹,从股市和银行骗取资金高达30多亿元,

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失.

一案例简介

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主要从事珠宝,玉器的加工和销售.1996年12月,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于1998年2001年两次配股,在股市募集资金共7.17亿元,西安翠宝首饰集团公司一直是达尔曼第一大股东,

翠宝集团名为集体企业,实际上完全由许宗林一手控制.

从公司报表数据年,1997-2003年间,达尔曼销售收入合计18亿元,净利润合计4.12亿元,资产总额比上市时增长5倍,达到22亿元.净资产增长4倍,达到12亿元.在2003年之前,公司各项财务数据呈现均衡增长,然而,2003年公司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主营业务收由2002年的3.16亿元下降到2.14亿元,亏损达1.4亿元,每股收益为-0.49元,同时,公司的重大违规担保事项浮出水面,涉及人民币3.4

5亿元,美元133.5万元;还有重大质押事项,涉及人民币5.18亿元. 2004年5月10日,达尔曼被上交所实行特别处理,变更为"ST达尔曼",同时证监会对公司波嫌虚假陈述行为立案调查.2004年9月,公司公告显示,截至2004年6月历30日,公司总资产锐减为13亿元,净资产 阶级-3.46亿元,仅半年时间亏损高达成14亿元,不仅抵销了上市以来大部分业绩,而且濒临退市破产.此后,达尔曼股价一路狂跌.2004年12月30日跌破一元面值.2005年3月25日,达尔曼被

终止上市.

2005年5月17日,证监会公布了对达尔曼及相关人员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指控达尔曼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通过虚签建设施工合同和设备采购合同,虚假付款,虚增工程设备价款等方式虚增在建工程,重大信息(主要涉及公司对外担保,重大资产的抵押和质押,重大诉讼等事项)未披露或未及时披露,同时,证监会还处罚了担任达尔曼审计工作的三名注册会计师,理由是注册会计师在对货币资金,存货项目的审计过程中,未能充分勤勉尽责,未能揭示4.27亿元大额定期存单质押情况和未能识别1.06亿元虚假钻石毛坯. 调查表明,达尔曼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八年之久的时间里都是靠造假过日子的,这场造假圈钱骟局的"导演"就是公司原董事长许宗林.经查明,1996-2004年期间,许宗林等人以支付货款,虚构工程项目和对外投资等多种手段,将十几亿元的上市公司资金腾挪转移,其中有将近6来亿元的资金被转移至国外隐藏.监守自盗了大量公司资产后,许宗林携妻儿等移民加拿大,到达2004年初公司显现败落时,许以出国探亲和治病的借口

出国到加拿大,从此一去不回.

二,达尔曼造假的主要手法

达尔曼虚假陈述,欺诈发行,银行骗贷,转移资金等行为是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财务舞弊和证券违法行为,上市的八年里,达尔曼不断变换造假手法,持续地编造公司

经营业绩和生产记录.

1,虚增销售收入,虚构公司经营业绩和生产记录

达尔曼所有的采购,生产,销售基本上都是在一种虚拟的状态下进行的,是不折不扣的皇帝的新装.每年,公司都会制定一些所谓的经营计划,然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一引起核心人员根据指标,按照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制作虚假的原料入库单,生产进度报表和销售合同

等,为了做得天衣无缝,对相关销售发票,增值税发票的税款也照章缴纳,还因此被评为当

地的先进纳税户.

公司在不同年度虚构销售和业绩的具体手法也不断变化;1997-2000年度主要通过与大股东翠宝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虚构业绩,2000年仅向翠宝集团的关联销售就占到了当年销售总额的42.4%.2001年,由于关联交易受阻,公司开始向其他公司借用账户,通过自有资金的转入转出,假作租金或其他收入及相关费用,虚构经营业绩.2002-2003年,公司开始利用自行设立的大批"壳公司"进行自我交易.达到虚增业绩的目的.年报显示,这两年公司前五名销售商大多是来自深圳的新增交易客户,而且基本都采用赊销挂账的方式,使得达尔曼的赊销比例由2000年的24%上升到2003年的55%.经查明,这些公司均是许宗林设立的壳公司,通过这种手法两年共虚构销

售收入4.06亿元,占这两年全部收入的70%以上,虚增利润1.52亿元.

2,虚假采购,虚增存货

虚假采购,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公司虚构业绩需要,另一方面是为达到转移资金的目的.达尔曼虚假采购主要是通过关联公司和形式上无关联的壳公司来实现的,从年报可以看出,公司对大股东翠宝集团的原材料采购在1997-2001年呈现出递增趋势,至2001年占到了全年购货额的26%,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期末存货增加了8641万元.增幅达到86.15%.从容不迫2001年公司开始披露的应付账款前五名的供货商名单要以看出,公司的采购过于集中,而且呈加剧状态,到2003年,前五位供货商的应

付账款占到全部应付账款的91%.

3,虚构往来,虚增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

为了伪造公司盈利假象,公司销售收入大大高于销售成本与费用,对这部分差额,除了

虚构往来外,公司大量采用虚增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伪造对外投资等手法来转出资金,使公司造假现金得以循环使用.此外,还通过这种手段掩盖公司资金真实流向,将上市公司资金转匿到个人账户,占为已有.据统计,从上市以来达尔曼共有大约15个主要投资项目,支出总额约10.6亿元.然而无论是1997年的扩建珠宝首饰加工生产线项目,还是2003年的珠宝一条街项目,大多都被许宗林用来作为转移资金的手段.2002年年报中的在建工程附表显示,公司有很多已开工两年以上的项目以进口设备未到或未安装为借口挂账,而2003年年报的审计意见中更是点明珠宝一条街等许多项目在投入巨额资金后未出见到实物形态,而公司地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证监会的处罚决定指挥达尔曼2003年年

虚增在建工程约2.16亿元.

4.伪造与公司业绩相关的资金流,并大量融资

为了使公司虚构业绩看起来更真实,达尔曼配合虚构业务,伪造相应的资金流,从形式上看,公司的购销业务都有资金流转轨迹和银行单据.为此,达尔曼设立大量壳公司,并能过大量融资来支持造假所需资金.在虚假业绩支撑下,达尔曼得以在职1998,2001年两次配股融资.同时,达尔曼利用上市公司信用,为壳公司贷款提供担保,再通过支出成

本的方式将部分转出,伪造与业绩相关的资金收付款痕迹.

三,达尔曼造假点分析

1.造假过程和手法系统严密,属一条龙造假工程,具有较强隐蔽性达尔曼高薪聘请专家,对造假行为进行全程精心策划和严密伪装,形成造假工程一条龙.比起银广夏和东方电子,达尔曼的造假更具系统性和欺骗性,公司的虚假业绩规划有明确的流程,程度并有配套的货币资金流转规划,编制了充分的原始资料和单据,并且按照账面收入真实缴纳税款.为了融资,资金周转和购销交易,许宗林等人设立了大量关联公司或壳公司.据透露,与达尔曼发生业务往来的关联方,基本都是由许宗林控制的账户公司,影子公司,这类公司大致分为以托普森,海尔森为代表的森字系和以达福工贸为代表的达字系,总数达到期30多个.这

些公司的法人表面上看起来与达尔曼没有任何关系,但仔细一查都有是许宗林身边的人,可能是某个司机或资料室的工作人员,许宗林只需揣着这些公司印鉴,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完成他的"数字游戏"了.通过精心策划,达尔曼的资金往往在不同公司多个账户进行倒账,以掩盖真相,加上相关的协议,单据和银行记录等都完整齐备,因此从形式上很难发现

其造假行为.

此外,为了掩盖造假行为,达尔曼还将造假过程分解到不同部门和多家壳公司,每个部门只负责造假流程的一部分.这样,除个别关键人员外,其他人员不能掌握全部情况,无法了解资金真实去向.在后期,许宗林逐步变更关键岗位负责人,将参与公司造假与资金转移的关键人员送往国外,进一步转移造假证据.在上市期间,达尔曼还频繁更换负责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

所.八年期间更换了三次,每家事务所的审计都不超过两年.

2.以圈钱为目的,并通过复杂的洗钱交易谋取私利.

达尔曼上市具有明显的圈钱目的.公司从证券市场和银行融入大量资金,并示用于投资项目,扩大生产,而是为了个人控制,使用.陕西某证券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许宗林从一开始,说是要造一个泡沫.他从来没有任何扎实的实业.许宗林以采购各种设备和投资为名,将总

数高达四五亿元的巨额资金,通过设立的影子公司完成洗钱,并转往国外,

3.银行介入造假过程,起到一定程度的配合作用

析近几年一些重大财务舞弊案,如欧洲帕玛拉特,台湾博达等财务造假案,都有银行等金融杨柳的影子,银行协助企业安排复杂的融资交易,转移资金,甚至虚构存款等.在达尔曼案例中,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银行直接参与造假,但在长达八年时间里,对于达尔螺大量贷款,违规担保,未及时坡露担保信息,转移资金等情况,如果银行能够更尽职谨慎一些,达尔曼很难持续,大规模地这样造假.一个明显的例子,作为上市公司的达尔曼,在年度报告里达尔曼每年要详细披

篇二:达尔曼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达尔曼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一、 案例简介

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 1993 年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主要从事珠宝,玉器的加工和销售。 1996 年 12 月,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于 1998 年 2001 年两次配股,在股市募集资金共 7. 17 亿元。

从公司报表数据看, 1997 - 2003 年间,达尔曼销售收入合计 18 亿元,净利润合计 4.12 亿元,资产总额比上市时增长5倍,达到 22 亿元。净资产增长4倍,达到 12 亿元。在 2003 年之前,公司各项财务数据呈现均衡增长,然而, 2003 年公司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主营业务收由 2002 年的 3.16 亿元下降到 2.14 亿元,亏损达 1.4 亿元,每股收益为- 0.49 元,同时,公司的重大违规担保事项浮出水面,涉及人民币 3.45 亿元,美元 133.5 万元;还有重大质押事项,涉及人民币 5.18 亿元。2004年5月10日,达尔曼被上交所实行特别处理,变更为"ST达尔曼",同时证监会对公司波嫌虚假陈述行为立案调查。 2004 年9月,公司公告显示,截至 2004 年6月历30日,公司总资产锐减为13亿元,净资产- 3.46 亿元,仅半年时间亏损高达成 14 亿元,不仅抵销了上市以来大部分业绩,而且濒临退市破产。此后,达尔曼股价一路狂跌。 2004 年 12 月 30 日跌破一元面值。 2005 年3月 25 日,达尔曼被终止上市。

二、 达尔曼造假的主要手法

1. 虚增销售收入,虚构公司经营业绩和生产记录。

达尔曼所有的采购,生产,销售基本上都是在一种虚拟的状态下进行的。每年,公司都会制定一些所谓的经营计划,然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一引起核心人员根据指标,按照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制作虚假的原料入库单,生产进度报表和销售合同等,为了做得天衣无缝,对相关销售发票,增值税发票的税款也照章缴纳,公司在不同年度虚构销售和业绩的具体手法也不断变化; 1997 - 2000 年度主要通过与大股东翠宝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虚构业绩, 2000 年仅向翠宝集团的关联销售就占到了当年销售总额的 42.4 %。 2001 年,由于关联交易受阻,公司开始向其他公司借用账户,通过自有资金的转入转出,假作租金或其他收入及相关费用,虚构经营业绩。 2002 - 2003 年,公司开始利用自行设立的大批"壳公司"进行自我交易。达到虚增业绩的目的。年报显示,这两年公司前五名销售商大多是来自深圳的新增交易客户,而且基本都采用赊销挂账的方式,使得达尔曼的赊销比例由 2000 年的24%上升到 2003 年的55%。经查明,这些公司均是许宗林设立的壳公司,通过这种手法两年共虚构销售收入 4.06 亿元,占这两年全部收入的 70 %以上,虚增利润 1.52 亿元。

2. 虚假采购,虚增存货。

虚假采购,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公司虚构业绩需要,另一方面是为达到转移资金的目的。从年报可以看出,公司对大股东翠宝集团的原材料采购在 1997 - 2001 年呈现出递增趋势,至 2001 年占到了全年购货额的26%, 2002 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期末存货增加了 8641

万元。增幅达到 86.15 %。

3. 虚构往来,虚增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

为了伪造公司盈利假象,公司销售收入大大高于销售成本与费用,对这部分差额,除了虚构往来外,公司大量采用虚增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伪造对外投资等手法来转出资金,使公司造假现金得以循环使用。此外,还通过这种手段掩盖公司资金真实流向,将上市公司资金转匿到个人账户,占为已有。据统计,从上市以来达尔曼共有大约15个主要投资项目,支出总额约10。6亿元。

4. 伪造与公司业绩相关的资金流,并大量融资。

达尔曼设立大量壳公司,并能过大量融资来支持造假所需资金。在虚假业绩支撑下,达尔曼得以在1998----2001 年两次配股融资。同时,达尔曼利用上市公司信用,为壳公司贷款提供担保,再通过支出成本的方式将部分转出,伪造与业绩相关的资金收付款痕迹。

三、达尔曼事件反思

1.完善公司治理 . 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财务舞弊最基础的一道防线 , 尤其对一引起民营背景的上市公司来说 , 如果没有适当制约机制 , 很容易出现实际控制人在董事会一言堂现象 . 将上市公司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

2.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 , 加强金融联手监督 . 达尔曼向银行贷款 20 多亿元能够得逞 , 并在不同公司之间大量调度资金 , 向国外转移资金 , 除了其造假水平高超外 ,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银行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 达尔曼系统性财

务舞弊和圈钱 , 洗钱行为已超越了证券行业的范围 , 扩展至整个金融领域 , 涉及证券 , 银行 , 外汇等多个领域 , 因此有必要加强金融领域多部门间的监管协作 , 建立监管信息的沟通机制 .

3.加强货币资金审计 , 提防现金流住处的欺骗性 , 随着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 , 现金流信息同样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 达尔曼在伪造业绩的同时 , 也伪造了相应的现金流 , 并且采且存单质押担保的贷款方式实现资金的表外实质转移 , 但从形式上盾 , 企业现金仍然在账上 , 为此 , 审计师要分析货币资金余额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 高度重视银行函证 , 不仅对表内资产负债进行证实 , 更要注意查询是否存在财务报告未记载的表外负债进行证实 , 更要注意查询是否存在财务报告未记载的表外负债或担保 .

4.加强上市公司担保的监管。从我国出现问题的上市公司看,一个显著特点是这类公司很多都存在严重违规担保现象,达尔曼也不例外。为此,监管部门应采取措施边境丰市公司对外担保管理,加强对担保信息的及时披露。对审计师来说,应当高度关注上市公司担保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篇三:达尔曼财务舞弊案例剖析与启示

2005年3月25日,ST达尔曼成为中国第一个因无法披露定期报告而遭退市的上市公司。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达尔曼极尽造假之能事,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系统性舞弊手段,制造出具在欺骗性的发展轨迹,从股市和银行骗取资金高达 30 多亿元,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失。

一、案例简介

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 1993 年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主要从事珠宝,玉器的加工和销售。 1996 年 12 月,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并于 1998 年 2001 年两次配股,在股市募集资金共 7 。 17 亿元,西安翠宝首饰集团公司一直是达尔曼第一大股东,翠宝集团名为集体企业,实际上完全由许宗林一手控制。

从公司报表数据看, 1997 - 2003 年间,达尔曼销售收入合计 18 亿元,净利润合计 4.12 亿元,资产总额比上市时增长5倍,达到 22 亿元。净资产增长4倍,达到 12 亿元。在 2003 年之前,公司各项财务数据呈现均衡增长,然而, 2003 年公司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主营业务收由 2002 年的 3.16 亿元下降到 2.14 亿元,亏损达 1.4 亿元,每股收益为- 0.49 元,同时,公司的重大违规担保事项浮出水面,涉及人民币 3.45 亿元,美元 133.5 万元;还有重大质押事项,涉及人民币 5.18 亿元。

2004年5月10日,达尔曼被上交所实行特别处理,变更为"ST达尔曼",同时证监会对公司波嫌虚假陈述行为立案调查。 2004 年9月,公司公告显示,截至 2004 年6月历30日,公司总资产锐减为13亿元,净资产- 3.46 亿元,仅半年时间亏损高达成 14 亿元,不仅抵销了上市以来大部分业绩,而且濒临退市破产。此后,达尔曼股价一路狂跌。 2004 年 12 月 30 日跌破一元面值。 2005 年3月 25 日,达尔曼被终止上市。

2004年06月07日,ST达尔曼董事长人间“蒸发”证监会正式立案,此后,股价

一路狂跌,最低0.86元

2005年5月17日,证监会公布了对达尔曼及相关人员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指控达尔曼虚构销售收入,虚增利润,通过虚签建设施工合同和设备采购合同,虚假付款,虚增工程设备价款等方式虚增在建工程,重大信息(主要涉及公司对外担保,重大资产的抵押和质押,重大诉讼等事项)未披露或未及时披露,同时,证

监会还处罚了担任达尔曼审计工作的三名注册会计师,理由是注册会计师在对货币资金,存货项目的审计过程中,未能充分勤勉尽责,未能揭示4。27亿元大额定期存单质押情况和未能识别1。06亿元虚假钻石毛坯。

调查表明,达尔曼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八年之久的时间里都是靠造假过日子的,这场造假圈钱骟局的"导演"就是公司原董事长许宗林。经查明, 1996 - 2004 年期间,许宗林等人以支付货款,虚构工程项目和对外投资等多种手段,将十几亿元的上市公司资金腾挪转移,其中有将近6来亿元的资金被转移至国外隐藏。监守自盗了大量公司资产后,许宗林携妻儿等移民加拿大,到达 2004 年初公司显现败落时,许以出国探亲和治病的借口出国到加拿大,从此一去不回。

二、达尔曼造假的主要手法

达尔曼虚假陈述,欺诈发行,银行骗贷,转移资金等行为是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财务舞弊和证券违法行为,上市的八年里,达尔曼不断变换造假手法,持续地编造公司经营业绩和生产记录。

1.虚增销售收入,虚构公司经营业绩和生产记录

达尔曼所有的采购,生产,销售基本上都是在一种虚拟的状态下进行的,是不折不扣的皇帝的新装。每年,公司都会制定一些所谓的经营计划,然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一引起核心人员根据指标,按照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制作虚假的原料入库单,生产进度报表和销售合同等,为了做得天衣无缝,对相关销售发票,增值税发票的税款也照章缴纳,还因此被评为当地的先进纳税户。

公司在不同年度虚构销售和业绩的具体手法也不断变化; 1997 - 2000 年度主要通过与大股东翠宝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虚构业绩, 2000 年仅向翠宝集团的关联销售就占到了当年销售总额的 42.4 %。 2001 年,由于关联交易受阻,公司开始向其他公司借用账户,通过自有资金的转入转出,假作租金或其他收入及相关费用,虚构经营业绩。 2002 - 2003 年,公司开始利用自行设立的大批"壳公司"进行自我交易。达到虚增业绩的目的。年报显示,这两年公司前五名销售商大多是来自深圳的新增交易客户,而且基本都采用赊销挂账的方式,使得达尔曼的赊销比例由 2000 年的24%上升到 2003 年的55%。经查明,这些公司均是许宗林设立的壳公司,通过这种手法两年共虚构销售收入 4.06 亿元,占这两年全部收入的 70 %以上,虚增利润 1.52 亿元。

2.虚假采购,虚增存货

虚假采购,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公司虚构业绩需要,另一方面是为达到转移资金的目的。达尔曼虚假采购主要是通过关联公司和形式上无关联的壳公司来实现的,从年报可以看出,公司对大股东翠宝集团的原材料采购在 1997 - 2001

年呈现出递增趋势,至 2001 年占到了全年购货额的26%, 2002 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期末存货增加了 8641 万元。增幅达到 86.15 %。从容不迫 2001 年公司开始披露的应付账款前五名的供货商名单要以看出,公司的采购过于集中,而且呈加剧状态,到 2003 年,前五位供货商的应付账款占到全部应付账款的 91 %。

3.虚构往来,虚增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

为了伪造公司盈利假象,公司销售收入大大高于销售成本与费用,对这部分差额,除了虚构往来外,公司大量采用虚增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伪造对外投资等手法来转出资金,使公司造假现金得以循环使用。此外,还通过这种手段掩盖公司资金真实流向,将上市公司资金转匿到个人账户,占为已有。据统计,从上市以来达尔曼共有大约15个主要投资项目,支出总额约10。6亿元。然而无论是 1997 年的扩建珠宝首饰加工生产线项目,还是 2003 年的珠宝一条街项目,大多都被许宗林用来作为转移资金的手段。 2002 年年报中的在建工程附表显示,公司有很多已开工两年以上的项目以进口设备未到或未安装为借口挂账,而 2003 年年报的审计意见中更是点明珠宝一条街等许多项目在投入巨额资金后未出见到实物形态,而公司地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证监会的处罚决定指挥达尔曼 2003 年年虚增在建工程约 2.16 亿元。

4.伪造与公司业绩相关的资金流,并大量融资

为了使公司虚构业绩看起来更真实,达尔曼配合虚构业务,伪造相应的资金流,从形式上看,公司的购销业务都有资金流转轨迹和银行单据。为此,达尔曼设立大量壳公司,并能过大量融资来支持造假所需资金。在虚假业绩支撑下,达尔曼得以在职 1998 , 2001 年两次配股融资。同时,达尔曼利用上市公司信用,为壳公司贷款提供担保,再通过支出成本的方式将部分转出,伪造与业绩相关的资金收付款痕迹。

三、达尔曼造假点分析

1.造假过程和手法系统严密,属一条龙造假工程,具有较强隐蔽性

达尔曼高薪聘请专家,对造假行为进行全程精心策划和严密伪装,形成造假工程一条龙。比起银广夏和东方电子,达尔曼的造假更具系统性和欺骗性,公司的虚假业绩规划有明确的流程,程度并有配套的货币资金流转规划,编制了充分的原始资料和单据,并且按照账面收入真实缴纳税款。为了融资,资金周转和购销交易,许宗林等人设立了大量关联公司或壳公司。据透露,与达尔曼发生业务往来的关联方,基本都是由许宗林控制的账户公司,影子公司,这类公司大致

分为以托普森,海尔森为代表的森字系和以达福工贸为代表的达字系,总数达到期30多个。这些公司的法人表面上看起来与达尔曼没有任何关系,但仔细一查都有是许宗林身边的人,可能是某个司机或资料室的工作人员,许宗林只需揣着这些公司印鉴,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完成他的"数字游戏"了。通过精心策划,达尔曼的资金往往在不同公司多个账户进行倒账,以掩盖真相,加上相关的协议,单据和银行记录等都完整齐备,因此从形式上很难发现其造假行为。 此外 , 为了掩盖造假行为 , 达尔曼还将造假过程分解到不同部门和多家 " 壳公司 ", 每个部门只负责造假流程的一部分 . 这样 , 除个别关键人员外 , 其他人员不能掌握全部情况 , 无法了解资金真实去向 . 在后期 , 许宗林逐步变更关键岗位负责人 , 将参与公司造假与资金转移的关键人员送往国外 , 进一步转移造假证据 . 在上市期间 , 达尔曼还频繁更换负责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 八年期间更换了三次 , 每家事务所的审计都不超过两年。

2.以 " 圈钱 " 为目的 , 并通过复杂的 " 洗钱 " 交易谋取私利

达尔曼上市具有明显的圈钱目的 . 公司从证券市场和银行融入大量资金 , 并示用于投资项目 , 扩大生产 , 而是为了个人控制 , 使用 . 陕西某证券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 许宗林从一开始 , 说是要造一个泡沫 . 他从来没有任何扎实的实业 ." 许宗林以采购各种设备和投资为名 , 将总数高达四五亿元的巨额资金 , 通过设立的影子公司完成洗钱 , 并转往国外。

3.银行介入造假过程 , 起到一定程度的配合作用

分析近几年一些重大财务舞弊案 , 如欧洲帕玛拉特 , 台湾博达等财务造假案 , 都有银行等金融杨柳的影子 , 银行协助企业安排复杂的融资交易 , 转移资金 , 甚至虚构存款等 . 在达尔曼案例中 ,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银行直接参与造假 , 但在长达八年时间里 , 对于达尔螺大量贷款 , 违规担保 , 未及时坡露担保信息 , 转移资金等情况 , 如果银行能够更尽职谨慎一些 , 达尔曼很难持续 , 大规模地这样造假 . 一个明显的例子 , 作为上市公司的达尔曼 , 在年度报告里达尔曼每年要详细披露银行贷款 , 存单质押 , 对外担保状况 , 对于达尔曼大量未披露的质押和担保 , 作为银行应该是很容易发现的。

4.造假成本巨大 , 社会后果严重

为了使造假活动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 达尔曼不但对虚假收入全额纳税 , 而且还多次对虚假收益实施分配 , 同时支付巨额利息维持资金运转 , 使造假过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金黑洞 . 据粗略测算 , 达尔曼几年来用于作假的成本 , 包括利息 . 税款等达数亿元 , 正是由于造假资金成本过大 , 导致资金在循环过程中不断消耗 , 最后难以为继 . 为此 , 除股市融资外 , 达尔曼还通过不断增辊银行借款维持公司繁荣假象 , 造成贷款规模剧增 , 债务危机日趋严重 . 在被立案稽查前 , 达尔曼直接间接银行债务已高达成 23 亿元 , 大量贷款逾期 , 资金链断裂 , 银行争相讨债 , 最终财务风险爆发 , 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了巨大损失。

四、财务舞弊的识别

达尔曼的系统性财务舞弊 , 具有很强隐蔽性和欺骗性 , 例如达尔曼大量采用提供担保 , 由壳公司进行融资的做法 , 负债没有反映在表内 , 衡量偿债能

力的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指标并未见明显异常 . 但这种系统性造假是否真的就天衣无缝呢 ?

1.从盈利能力指标看 , 进行财务舞弊的公司出于虚构利润需要 , 财务报表上通常会显示不寻常的高盈利能力 , 如蓝田股份的毛利率大大高于同行业的公司 . 达尔曼 1996-2002 年的平均主营业务毛利率高达 45%, 平均主营业务净利率达 38%, 对于这种持续的畸高利润率 , 报表使用者应当予以高度警惕。

2.从现金指标看 , 现金为王 . 现金流量信息一直认为比利润更可靠 , 更真实 , 投资者比较关注的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 , 但对现金流也造假的公司 , 这一招就失灵了达尔曼伪造了与经营业务相对应的现金流 , 并通过壳公司大量融资 , 使得达尔曼的现金流量看起来非常充足 , 对报表使用者造成误导 . 对造假公司来说 , 为了维持造假金循环 , 会采用各自办法将资金转出去或虚列账面现金 . 因此 , 投资都除关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外 , 还应当关注其他现金指标的合理性 。

首先 , 要警惕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大额为正 , 同时伴随大额为负的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 . 达尔曼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绝大数年度为正数 , 但其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持续为负。

其次 , 要分析公司货币资金余额的合理性 . 从达尔曼的合并报表看 , 公司 2001 年以前的货币资金余额一直在 2 亿元左右 .2001 年及以后的货币资金余额都超过 6.5 亿元 , 而公司的平均年主营业务收入约为 2.5 亿元 , 现金存量规模明显超过业务所需周转资金 . 另一方面公司账面有大量现金 , 却又向银行高额举债 , 银行借款规模逐年增长 ,2002 年和 2003 年的期末银行借款分别达到 5.7 亿元和 6.7 亿元 , 银行短期贷款利率远高于定期存款利率 , 逻辑上不合理 . 公司后来的自查表明 ,2003 年末达尔曼银行存款有 6.3 亿元是被质押的存单 ,. 从 2002 年会计报表附注来看 , 注册会计师当时亦发现了银行存款中有 4.9 亿元定期存单的事实 , 但却没有怀疑其合理性并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 这也是证监会处罚注册会计师的主要理由之一。

3.从营业周围指标来看,虚构业绩的公司 , 往往存在虚构往来和存货的现象 , 在连续造假时 , 公司应收款项相应地持续膨胀 , 导致周转速度显著降低 . 达尔曼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从 1999 年开始大幅下降 , 二者年周转率都已低于 2, 意味着公司从货物购进到货款回笼需要一年以上时间 , 营运效率极低 , 这样的公司却能持续创造经营佳绩实在令人怀疑。

4.从销售客户情况 , 销售集中度和关联交易来看 , 虚构业绩往往是通过与关联公司进行交易 , 这样公司的销售集中度会异常地高 .2001 年达尔曼对前客户的销售占了公司全部收入的 91.66%, 仅前两家就占了 67%. 此外 , 达尔曼的客户群在不同年度频繁变动 , 一般来就公司正常的经营需要保持稳定的客户群 , 这种无合理解释的客户群频繁变动则是一种危险信号。

5.关注公司其他非财务性的警讯

投资者往往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发现公司舞弊的迹象和警讯 :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程度 , 董事和高管的背景 , 任职情况 , 更换情况 , 遭受监管机构谴责和处罚情况 , 诉讼和担保情况 , 财务主管和外部审计师是否频繁变更等 . 达尔曼的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 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 许宗林在达尔曼惟我独尊 , 人员任免 , 项目决策 , 资

达尔曼造假案例

金调动 , 对外担保等重要事项全由其一人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