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案例 > 列表页

跨文化非语言沟通案例分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案例 手机版

篇一:跨文化沟通案例

(一)典型案例:

飞利浦照明公司某区人力资源的一名美国籍副总裁与一位被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员工交谈。他很想听听这位员工对自己今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期望达到的位置。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开始谈论起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的晋升体系,以及目前他本人在组织中的位置等等,说了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副总裁的问题。副总裁有些疑惑不解,没等他说完已经不耐烦了。同样的事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好几次。

谈话结束后,副总裁忍不住想人力资源总监抱怨道:“我不过是想知道这位员工对于自己未来五年发展的打算,想要在飞利浦做到什么样的职位而已,可为什么就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呢?”“这位老外总裁怎么这样咄咄逼人?”谈话中受到压力的员工也向人力资源总监诉苦。

(二)案例中的文化差异对沟通产生的影响分析

在该案例中,副总裁是美国籍人,而那位员工则是中国籍。显然,对于出生于两个不同的国度的人,中美之间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文化差异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才使得双方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障碍。

案例中“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1)语言障碍、没有理解透彻美国副总裁所说话语的原意。

中文和英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我们学习英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于一个中国人,要完全体会英文背后的文化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例如,“pull one's leg”本意是“开玩笑”,但我们很容易就理解成“拉后腿”的意思了。

(2)思维方式明显不相同。

假设这位中国员工从正面直接回答了副总的问题。比如,中国员工回答:“??想在五年之内作到营销部经理的职位。”很显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心理,这样的回答违反了中国人一向谦虚、委婉的心理习惯。太直接反而暴露出自己很有野心,高傲自大的缺陷。谦虚也可以给自己留有后路,万一做不到那个理想的位子,也不至于丢面子,被人耻笑。恰恰相反,美国人一向简单明了,很直接,这也是他们一贯的思维方式。

另外一个方面,美籍副总裁询问这位员工对于自己未来五年发展的打算,及想要在飞利浦作到什么样的职位。这是由于美国人很注重个人在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个人才华的施展和努力来取得企业的辉煌业绩和达到理想目标。这也许与美国一贯重视个人的发展和个人利益有着莫大的关系,明显的个人主义思想。而从中国员工的回答来看,基本上是“从集体到个人”。习惯于重视集体,轻视个人。他先谈论的是与公司有关的一些情况,如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晋升体系;接着才说到自己在公司所处的位置等。一个好的集体是由每一个优秀的个体所创造和组成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习惯于从集体得到更多,而自己付出甚少。

(3)中国员工有意回避从正面回答。

这可能是由于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希望达到什么位置。大部分中国人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或规划,只是做一点算一点,得过且过的心理,而美国人则做某意见事总是事先作好精心的策划,然后在一个明确的目标的知道下去采取行动。而且美国领导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在能在一个明确的目标下努力,只有每一个员工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这个整个企业才能有个共同的向上的方向。

也有可能就是由于(1)中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容易认为说出自己的目标会暴露出自己的野心之类的。

(三)如何消除文化障碍以实现有效的沟通效果的解决方案。 不难知道,跨文化沟通不良很大可能会造成不良结果。如案例中副总裁的“不耐烦”、中国员工说副总“咄咄逼人”,这些很容易造成冲突双方的怀恨心理;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的和谐,领导只能以固有模式操作企业,对员工愈加疏远等。

所以,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有效的沟通是十分迫切的。

首先,从思想上,增强文化差异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行为都受其文化的影响和支配,所以中外之间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都是正常的现象。先要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身文化模式的优缺点,善于“文化移情”,摆脱自身本土文化的束缚,克服“心理投射的认知类同”,理解他国文化。谨防文化假设,克服文化偏见。克服民族中心论,求同存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也敏感性,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度过沟通双方的文化磨合期。

其次,在实践中,有以下的解决方案:

(1)企业员工可以在东道国接受当地文化的洗礼以及相关的各种跨文化沟通的培训,或者东道国公司直接为外籍员工进行一定时期的培训。如高露洁公司从1987年开始,就设立了全球性强化培训项目。整个项目的成员美国的商学院MBA毕业生,他们至少会讲一门外语,并且在国外生活过,其中很大部分是外国公民,在每项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中,他们除了学习商务和产品外,还要参加语言和跨文化知识教育。特别是在与不同国家的商务沟通谈判前期,谈判人员更应了解对方国家的主要习俗和文化背景,“入乡随俗”。

但是。即使跨文化沟通参与者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差异,并且在沟通中也从各个方面尊重了这些差异,还是会引起了另外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授到外教家里做客,进门以后,外教问教授是否要喝点什么,教授并不渴,回答说不用了。外教又一次要教授喝点什么,教授又一次地谢绝了。外教说:“我知道你们中国人的习惯,你们说‘不’的时候是希望对方能够再一次提出来。没关系,喝吧!”教授回答说:“我也知道你们美国人的习惯,当你们说‘不’的时候,就代表直接拒绝了。我是按照你们的方式回答的。” 显然,成功的跨文化沟通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还要了解文化差异在沟通中的作用机制。

(2)对于一个企业要努力建设自己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合力的企业文化,对内融合企业内的每一名员工,对外融合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国家文化。案例中的美籍副总裁和中国员工正是不能在企业自身文化中找到共识。在企业中,上下级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感情基础。而在不同企业的跨文化沟通中,沟通双方要在诚信和平等的基础上展开谈判与合作。

(3)建立起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有形的或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和渠道。作为副总,应该以包容的态度来处理文化冲突,慢慢地去与员工沟通,而非“不耐烦”或抱怨;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如案例中的人力资源总监)的调节和解释,使问题明了化,解开副总裁与中国员工之间的疑惑及矛盾。

参考文献:

? 《跨越企业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周娟美

? 《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整合与跨文化商务沟通研究》庄恩平

?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朱生玉

篇二: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派”特质的体现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 战争时期坠入凡间的天使——通过《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眼中的理想女性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Sheep Culture in the West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 意象图式研究 试论《围城》中四字成语的英译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a English and Its Future 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英汉拒绝言语对比研究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简析诚信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研究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A Study of the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英语中的汉语词汇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名利场》中蓓基人物形象分析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从文化视角谈中美儿童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差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几种婚姻模式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Companies Facing Anti-dumping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 《远离尘嚣》人物分析及悲剧写法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 Social Features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法”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探究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87 论汉英翻译中基本颜色词的不同情感

88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89 交际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0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

91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92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93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

94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95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

96 从歧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幽默

97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

98 英语频度副词“ALWAYS”主观性嬗变的历时研究

99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

100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的意象分析

101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102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

103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104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105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06 从人际功能和言语行为理论解析《儿子与情人》的对话

107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

108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

109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

110 中美时间观念的跨文化研究

111 小说《小公主》主人公萨拉的性格魅力

112 浅析《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刻画的技巧

113 极致现实主义与现代自然主义──分析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

114 公示语翻译失当分析——以电影票等的顾客分析为例( )

115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

116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

117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

118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119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 120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121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122 《紫色》的妇女主义解读

123

124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对比研究

12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US Courtesy

126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

127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128 A Portrait of Martin Eden as a Nietzschean

129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130 《嘉莉妹妹》中女性自我意识探析

131 O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Expresssions in Touristic Text

132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调查与反思

133

跨文化非语言沟通案例分析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134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135 Culture-oriented Strategies in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for Yangzhou City: 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136 雅诗兰黛在中国成功原因的分析

137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138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39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汉译

140 浅析中英恭维语

141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

142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143 浅谈多媒体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44 中美价值观比较

145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

146 浅谈数字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47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148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149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150 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

151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152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

153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54 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分析

155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

156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

157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语的修辞

158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159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160 Film Translation in the Horizon of Relevance Theory—Based on the Film Dead Poets Society

161 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s

162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63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164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165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野性”与“人性”

166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

167 从信息层面探析语言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

168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69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开题报告+论)

170 英语单位名词研究——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为例

171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172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73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174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175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

176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

177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和哈克的象征意义

178 研究交替传译中的笔记特征以及它对翻译准确度的影响

179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180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81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182 《奥特兰托堡》和《弗兰肯斯坦》中哥特元素的比较研究

183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84 A Study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185 《藻海无边》中边缘女性的生存与救赎

186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87 从《到灯塔去》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188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

189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190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

191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192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93 汉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

194 《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95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96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

197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198 The Painful Growth of Scarlett O’Hara in Her Three Marriages

199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200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篇三:非语言沟通案例

1.2.2 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行为可以被定义为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或无目的的超越语言并被接受者认为有意义的行为。非语言行为包括表情、眼神、手势、身体移动、姿势、衣着、空间,接触和时间观念等,它们在不同文化中是不同的。

非语言行为可用于伴随语言信息,也可独立于语言单独使用。它们可以确认、强调或反对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由于他们是一些习惯性的和常规性的行为,非语言行为常常被无意识地使用。某条信息超过7 0 %的内容并不是由语言表达的,而是包含在信息的非语言成份中。当语言表达和身体语言有冲突时,人们喜欢抛开语言,并强调非语言因素。

人们背景不同所带来的困扰同信息的本质内容无关,当某些手势、空间或行为看起来是过分的或欠缺礼貌时,当衣着或工作环境与对应场合不相称时,就会产生这一问题。手势和身体姿势在某一文化和另一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有时这种困扰是如此之大,以致于沟通无法进行。对一个阿拉伯人亮出鞋底或在与虔诚的穆斯林的商业交往中使用左手,使许多商人丧失了对于其非常宝贵的商业机会(穆斯林用右手吃饭,左手仅在入厕时使用)。在同日本人做生意时,美国人最头痛的是日本人作出反应前的沉默或长时间停顿。日本人在与人谈判时,经常不说话,只是不断地点头,保持安静,甚至会闭上眼睛(这能帮助他们以禅宗的方

式集中精力)。对于日本人来说,沉默意味着对某个问题印象不错并在深入考虑它。当陷入困境时,日本人的典型反应是沉默、退出或改换主题。日本人的礼貌常常被美国人认为是不自然的和过度的;美国人的直率和专横对于日本人来说则意味着缺乏自制,并给人以不可信任的感觉;至少,这意味着缺乏诚意(对于日本人,诚意就是可信赖)。日本人在他(她)被戏弄时将会发出微笑,正如待者在他(她)被其主人诉责时保持微笑也是他(她)习以为常的。待者在他(她)被迫向其主人报告他(她)的一个不幸事件时,也会微笑,这是一种待者不愿其个人不幸增加主人负担的礼貌行为;微笑意味着没有必要将这个不幸看得太严重。

美国人不愿意同一个不用眼睛直看着他的印度人进行坦率的交流;而印度人喜欢美国人通过直接身体对抗来进行控制和指导。对印度人来说,不盯着人看表示尊敬;而在美国,直盯着说话人的眼睛才表示尊敬。在印度,老年人由于其年长而自动被人们尊敬,吻老人的脚在印度是一种常见的风俗,这是一种对长辈表示尊敬的方式。

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人把法国人直接的和强烈的眼神接触,看作是攻击性的和顽固的。法国人把避开或不以相同方式对待他的热切凝视的美国人,看作是软弱的、随意的和不诚恳的。美国人在不知不觉中也会造成了困扰:无精打采,嚼口香糖,使用姓,忘记头衔,开玩笑,穿着随意,对异性

过度友好,声调太高,对犯错的人(通常指社会底层的人)过分讲究公平,自已独立工作,粗心大意,爱出风头。这些人们行为中表现,在他们与同其处于相同文化的人交流时是完 全自然的;但在一个跨文化的环境内,它会在无意中就被改变了含义。

小王是新上任的经理助理,平时工作主动积极,且效率高,很受上司的器重。那天早晨小王刚上班,电话铃就响了。为了抓紧时间,她边接电话,边整理有关文件。这时,有位姓李的员工来找小王。他看见小王正忙着,就站在桌前等着。只见小王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最后,他终于等到可以与她说话了。小王头也不抬地问他有什么事,并且一脸的严肃。然而,当他正要回答时,小王又突然想到什么事,与同室的小张交代了几句 ??这时的老李已是忍无可忍了,他发怒道:难道你们这些领导就是这样对待下属的吗?说完,他愤然离去??.

问题:1、这一案例的问题主要出在谁的身上?为什么?

2、如何改进其非语言沟通技巧?

3、假如你是小王,你会怎样做?

2010-12-9 12:19 最佳答案 1.问题就出在小王身上。工作忙很正常,但是自己的时间管理做好的。会让老李觉得发怒的原因,就在于小王没拿老李当一回事,就一直忙自己的事情。老李觉得因为自己地位低,受到轻视。

2.小王忙自己的事,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询问老李有什么事的时候,头也不抬,这就让对方觉得受到轻视。沟通的时候,必须要正面对着对方,表示尊重。而自己问完,刚想到某些事,马上就转移交代别的同事,让老李更觉得自己不关紧要。

3.正确的做法,看到老李在等,自己忙着接电话的时候,应该先向老李道歉。毕竟电话一直响,也谈不了话。老李可以谅解的。接完电话之后,询问老李,必须正面对着他,最好还站起来,表示尊重(这时候老李还站着呢)。突然想起某个事情,应该先用笔记下来,而不是立刻中断老李的问题。等处理完老李的事之后,再通知小张。如果真的忙不过来,也可以跟老李说:我现在很忙,大约要

半小时,之后我去找你。或者那时候你再过来,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仔细了解。

至于案例中,已经发生得罪的情况。应该直接拉住老李,并且向他道歉,自己是无心之失,请他原谅。并且说明都是为了公事,没有对她有任何轻视的意思,就是忙中有错,疏忽了。

小王问小杨:“人家都说沉默是金,你说,沉默真的是金吗?” 小杨说:“不一定。那次我和小白一起带团在西安,我们向客人推荐‘贵妃宴’。介绍完了,问客人吃不吃的时候,二十多位客人都一声不吭——沉默!我一看苗头不对就溜了。小白看在地陪的面子上,又去问客人吃不吃。结果呀,被客人骂了一顿。客人说:‘让我们掏钱的事,你们怎么这么积极!’你看,沉默是什么?”

小王说:“照这么说,沉默有时不是金,而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啊!可是,如果客人把话说出来你就一定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小杨说:“那要看客人怎么说。比如,他对你说‘你真好’,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他把重音放在‘你’字上,我想他是真的说我好。如果他把重音放在‘好’字上,那就不好说了,可真可假。如果他把重音放在‘真’字上,而且把声音拖长,说成‘你真——好’,那就基本上可以肯定他是在讽刺我。”

小王说:“我也注意到了,客人要强调什么的时候,是会用重音来强调的。比如,你问他要不要增加某一个景点,他如

果明确表态,就会在说‘我们不去’的时候,把‘不’字说得重一点,或者干脆一字一顿的回答:‘我—们—不—去’!” 小杨说:“是啊, 恐怕有时候客人哼一声、出口长气,你都要想想那是什么意思!” 小王问道:“这哼哼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小杨说:“那就要看具体情况了。比如说,客人走着走着,突然‘哎哟’一声,你又看到他一个踉跄,那大概是把脚扭了。如果客人在‘哎哟’的同时,还拍着脑门,那对半时忽然想起了什么或者是发现自己遗忘了什么”。 小王问道:“如果客人出一口长气呢?”、

小杨说:“那也得具体分析,那次登上长城,远眺北国,风光无限,我就听到一位老华侨长出了一口气,再看他那一脸的自豪。那意思肯定是:‘啊——,祖国真美啊’!

不过也有相反的。去年股票大跌,我团里的一位上海客人不停地长吁短叹。后来一问,果然他已经损失了将近一半。” 小王感慨道:“看来我们做导游员的要想当一个好导演,首先应该当一名好观众,要善于通过观、听、悟,来把握客人的各种心理啊!”

案例中既包含着语言沟通中的口头沟通的方式,更包含着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导游员们所讨论的主要是非语言沟通在旅游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含义和作用。正如案例中的小王所讲,只有善于准确把握不同的沟通方式及其含义,才能有顺利有效的旅游人际交往。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