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案例 > 列表页

个人的汇率风险案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案例 手机版

篇一:汇率风险案例分析

汇率风险案例分析

来自上海的A公司08年5月通过中国制造网接到的法国客户订单金额高达45万人民币,用欧元结算。因美元在5月份波动较大,而且很多机构都鼓励企业改用欧元结算,当时欧元的汇率还在11.5、11.6左右。可是,到10月份结汇的时候,欧元骤跌,一下跌到8.6,汇率变动让A公司受损不少。

个人的汇率风险案例

原因:

A公司为了将来进行外汇交易而将本国货币与外币进行兑换,由于将来进行交易时所适用的汇率没有确定,因而存在风险。这是一般企业以外币计价进行贸易交易及非贸易交易时产生的风险,因此也称为“交易结算风险”。 总而言之,即为错误地使用计价结算货币而产生的汇率风险。

对策

国际外汇市场复杂多变,这将给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要避免汇兑损失,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增强汇率风险管理技能。企业可以培养和引进懂专业、懂技术、懂工具的财务人员,加大有关信息的投入,使之能够在外部咨询的基础上对汇率做出独立的判断,能够识别风险点并运用有关工具管理风险。

第二,不以事后盈亏论英雄。汇率风险管理无外乎采取措施规避、转移、分散风险,在防止受损的同时也出让了获利的可能性,把未来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结果,因此事后的盈亏不是评价汇率风险管理的标准。

第三,考虑将汇率风险纳入成本控制。既然汇率的波动现在已经比较频繁了,那不如干脆在核算成本的时候就留有余地,因为在一定的周期内汇率的波动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一般在3%--5%之间,报价时就考虑进去这个区间。

第四,考虑进出口对冲的方式。对于进出口公司既可以从事出口业务也可以从事进口业务,那么就可以利用自己既是买者的身份又是卖者的身份来平衡汇率波动造成的价格差异。 第五,考虑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可以起到与汇率风险基本隔绝的效果,企业要及时了解有关改革和政策的动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考虑使用人民币。

篇二:汇率风险案例

汇率风险案例

北京房山某机械厂2008年8月1日签订了一笔液压支架的出口合同,交付期在2008年10月31日,金额100万欧元,8月1日欧元/人民币即时汇率为10.6559,企业担忧汇率风险。后经公司专家团队合议后,认为其交易过程十分简单,建议该企业与银行签订远期结汇业务比较合适。实际操作过程:“在企业提交该笔业务相关资料后,我公司为其填写了《远期结汇/售汇申请书》并提交到合作银行。申请书约定:期限三个月,固定交割日为10月31日;远期结汇汇率为:EUR/CNY=10.4428。到期日10月31日按约定远期结汇汇率:EUR/CNY=10.4428交割。”10月31日,EUR/CNY即期汇率为8.7254,如果企业没有做远期结售汇将以欧元/人民币8.7254把欧元换成人民币。由于企业做了远期结售汇,所以企业是按与银行约定价格10.4428结汇。企业实际规避汇率风险:1000000×(10.4428-8.7254)= 171.74万人民币,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约为17%。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一般的说,本币汇率下降,即本币对外的币值贬低,能起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若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币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当然,汇率变化可能给予进出口的影响,必须有一个伴随的条件,即进出口需求有价格弹性。

进出口品价格的变动对进出口品的需求会有所影响。如果进出口需求对汇率和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即需求弹性大,那么,一国汇率下降和相应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可以有效刺激出口数量;而由于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则可以有效抑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减少进口数量。通常认为,如果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汇率下降可以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状况。

就出口商品来说,还有一个出口供给弹性的问题,即汇率下降后出口商品量能否增加,还要受商品供给扩大的可能程度所制约。

在实际生活中,汇率对进出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现的。以一国货币对内购买力不变而对外汇率下降为例,由于该国出口商可从汇率贬值中得到额外利润,而额外利润提供了调低出口品在外国市场上价格的可能空间,这就增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并从而有可能扩大自己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增加出口。但这也要以竞争对手未采取或尚未来得及采取应对措施为条件。当竞争对手通过贬低本币汇率等措施加以反击时,竞争力的优势即不复存在。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进出口的关系

出口

出口增长主要受外部需求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外部需求的增长促进了中国出口,而实际有效汇率的提高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会拟制出口。其实,外部需求是影响中国出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均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化敏感。多数原料类产品的出口与汇率水平负相关。一些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不强,对汇率有较强的依赖。例如,纸类、棉纱、黑色金属(钢材、粗钢、锰等)、铝、木质装饰品等。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使这些初级产品、原料类产品出口增长减缓,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但在长期内将有利于中国调整出口的产品结构,毕竟我国并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些资源类产品所处的一般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资源类产品过多的出口短期内容易加大国内“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长期内将加大国内的环境、资源的压力,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近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拟制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包括陆续采取下调或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停止加工贸易、提高出口暂定关税等措施。这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人民币升值与这些调控措施有异曲同工之效。

我国某些原料类行业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对汇率不甚敏感。这些行业包括焦炭、纺织面料中的有机棉纤维、有色金属(除铝外)等。面料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绍兴生产的面料出口价格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因为激烈的国内竞争把出口价格压到了底线(竞争来自于国内厂商之间)。人民币一旦升值,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底线,我国出口产品的美元价格将有所提高,但有于之前的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人民币升值之后的价格依然有竞争力,因次,单纯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这些行业不会有明显的影响。鉴于焦炭、有色金属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而且汇率、出口退税的调整夜不会自动地带来这些产品出口的减少,因此从长远来说国家应该采取其他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普遍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较大。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多集中在低端,竞争优势不强,竞争方式也主要通过价格手段。

总的来说,出口短期内将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这显示出当前中国出口产品对价格优

势的依赖程度很高,缺乏非价格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这对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实现出口的产业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反观日本、台湾省的例子,其在日元、新台币大幅升值之初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种压力最终带来的是这两个经济体出口的产业升级。

进口

进口需求理论上受实际有效汇率和需求影响。内部需求与进口呈正比,实际有效汇率与进口呈反比,因为汇率的上升将导致进口商品本币价格的下降。与出口相似,进口也可以分两部分——国内消费或投资用进口(一般贸易进口)和加工贸易进口,因此,加工贸易生产的这部分内部需求实质上来源于外部。

因为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将增加一般贸易进口,但由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放缓而导致加工贸易进口的减少,所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进口总额影响并不大。

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的进口影响各异。

将有利于中国对原料、能源产品的进口。分行业来看,橡胶、原木、纸浆、毛料、铜矿石、塑料、原油和有色金属等产品进口对汇率比较敏感。虽然这些原料、能源类产品的总需求有一定的刚性,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降低人民币进口价格从而带来进口量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升值未必导致钢材进口量的增加,这是因为国内钢铁产能的不断扩张带来了较强的进口替代效应,在剔除了经济增长导致的进口增长之后,我国的钢铁进口与汇率变化的关系不大。

集成电路的进口量与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呈反向关系。原因是集成电路的进口更多的是满足于加工贸易出口的需要,人民币升值后,集成电路进口将受需求(加工贸易出口)下降的影响而减少。

汇率的升值也未必带来制造业产品进口量的显著增加,其原因在于进口替代效应在这些产品上表现突出。例如电视机、录音机、汽车等。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内的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一些产品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本需要进口的商品现在已越来越被国内生产(虽然这些最终产品的原料或者零部件仍需进口),这种进口替代效应主要体现为这些产品的进口量虽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但在剔除了经济增长因素之后的进口量与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实际有效汇率负相关。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会直接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体来说,人民币汇率的上调会抑制出口,扩大进口,但又不能一概而论。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可有效降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

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篇三:汇率风险案例(1)

汇率波动风险防范意识淡漠导致巨额损失

【概要】

我某外贸公司代理国内某客户从比利时进口设备一台,计价货币为比利时法郎。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对方提出延期交货,我方用户表示默认,未做书面合同修改文件。后因比利时法郎升值,我进出口公司不得不比订约时多支出了31万美元。

【案情】

1993年10月,我某进出口公司代理客户进口比利时纺织机械设备一台,合同约定:总价为99,248,540.00比利时法郎;价格条件为FOB 安物卫普;支付方式为100%信用证;最迟装运期为1994年4月25日。

1994年元月,我方开出100%合同金额的不可撤销信用证,信用证有效期为1994年5月5日。 (开证日汇率美元对比利时法郎为1:36)。

1994年3月初,卖方提出延期交货请求,我方用户口头同意卖方请求,延期31天交货。我进出口公司对此默认,但未作书面合同修改文件。

3月底,我进出口公司根据用户要求对信用证作了相应修改:最迟装运期改为5月26日,信用证有效期展至1994年6月21日。

时至4月下旬,比利时法郎汇率发生波动,4月25日为1:35(USD/BFR),随后一路上扬。

5月21日货物装运,5月26日卖方交单议付,同日汇率涨为1:32(USD/BFR)。在此期间,我进出口公司多次建议用户作套期保值,并与银行联系做好了相应准备。但用户却一直抱侥幸心理,期望比利时法郎能够下跌。故未接受进出口公司的建议。

卖方交单后,经我方审核无误,单证严格相符,无拒付理由,于是我进出口公司于6月3日通知银行承付并告用户准备接货,用户却通知银行止付。因该笔货款是开证行贷款,开证时作为押金划入用户的外汇押金帐户。故我进出口公司承付不能兑现。

后议付行及卖方不断向我方催付。7月中旬,卖方派员与我方洽谈。经反复协商我方不得不同意承付了信用证金额,支出美金310余万元。同时我进出口公司根据合同向卖方提出延迟交货罚金要求BFRl,984,970.00(按每7天罚金0.5%合同额计),约合62,000. 00美元(汇率为1:32)。最终卖方仅同意提供价值3万美元的零配件作为补偿。此合同我方直接经济损失约31万美元,我银行及进出口公司的信誉也受到严重损害。

【分析】

本案是汇率波动的风险造成货物买卖损失的典型案例,但在风险出现时,本来有可能避免或减少的损失又由于代理关系及资金来源的特殊性使得我方延误了时机。纵观项目运作全过程,我方有如下失误:

第一, 计价支付货币选用不当。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计价及支付货币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计价货币通常与支付货币为同一种货币,这些货币可以是出口国货币或进口国货币,也可以是第三国的货币,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情况下,买卖双方都将承担一定的汇率变化风险。因此,作为交易的双方当事人,在选择使用何种货币时,就不得不考虑货币汇价的风险。首先,应考虑所选用的货币是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其次,对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要考虑其稳定性。特别是在远期交货的大宗货物买卖中,选用汇率稳定的货币作为支付货币,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洽商的基本原则,也是买卖双方都易于接受的条件。除非我们能够预测某种货币在交货期会发生贬值,为获取汇率变化的利益而选用某种货币。即通常所说的“进口选软币,出口选硬币”,但这只是单方面的期望,而且应建立在对所选货币汇率变化趋势的充分研究之上。但实际上交易的对方也会作出相应考虑。因此我们说,当以货物买卖为目的的合同金额较大时,选用汇率稳定的货币支付是比较现实的。在本案中,合同金额近300万美元,交货期为签约后6个月。我方在未对汇率做任何研究的情况下,接受以比利时法郎为支付货币的交易条件,这就给合同留下了汇率风险损失的隐患。因为比利时法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不属于币值稳定的货币。

第二,轻率接受延期交货条件,使风险成为现实。当交货前卖方提出延迟交货请求时,我方仍未意识到合同的潜在风险,无条件地接受了卖方的要求,虽未做书面的合同修改但却按卖方提出的条件修改了信用证。这时若意识到汇率风险,则完全应以汇率风险由卖方承担作为接受延迟交货的条件,实际情况证明:正是这无条件地接受延期交货使得我方的汇率风险变成现实。

第三,对风险没有采取相应的保值措施,造成重大损失。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为防止汇率变动而带来的损失,可以采用远期外汇买卖等外汇保值措施。在本案中,4月下旬比利时法郎上涨时我方进出口公司为避免或减少损失,建议采取套期保值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但用户却心存侥幸,拒绝采取防范措施。结果损失发生且无法挽救时又无理拒付,造成我方经济、信誉双重损失。由此可见,对远期交货的进出口业务增强汇率波动风险意识,慎重选择支付货币,采用金融上的操作手法防范和减少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