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案例 > 列表页

城市下水道安全案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7  分类: 案例 手机版

篇一:城市下水道问题探析

城市下水道问题探析

[提要] 近年来,每年汛期,我国大、中、小各类城市,城市内涝现象时有发生,轻则造成道路积水,交通瘫痪,财产损失,重则伤及人命,对城市下水道顽疾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对策,是急需解决的事情。

关键词:下水道;探析;对策

近年来,每年夏季汛期,国内各个大都市都不约而同的出现城市内涝问题。路面变成波涛滚滚的“湖面”、“路面畅游”、“水漫桥梁”等“中国式看海”的现象经常出现,如此之多的城市都面临下水道之痛,解决城市下水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城市下水道之痛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2013年7月6日晚,武汉市遭遇的特大暴雨至7日晨一直未停,造成市内多个地段被淹,所有道路交通全部因渍水中断,变成一片“汪洋”,紧邻中南路的下徐家路,成最严重渍水地,22辆汽车“泡澡”,积水深一米多,马路上搭起“桌子桥”,“水中巴士”也忙活着揽起活来。被网友戏称“到武汉去看海”。

案例二:2011年6月23日下午,北京迎来一场强降水,大风伴随大雨倾盆而下,中间还夹杂着大豆般的冰雹出现,在大雨持续约20分钟时,北京的不少路段由于严重积水已致瘫痪状态,桥下已出现大量积水,部分车辆“试水”未成功,难以前行亦或后退,有的路段到桥下有行人试图过马路,但水已至腰深,路人望而惊叹。

案例三:2013年3月22日,湖南省会长沙市突降暴雨,长沙市涂家冲赤黄路上的一个下水道井盖由于下水道涨水被冲起,路过此处的21岁邵阳女孩杨丽君掉入下水道,随即被急流卷走,她的遗体60天后在60公里外的湘江被发现,即将大学毕业的她却因为下水道失去了生命,让人深感痛心。

二、城市下水道问题原因分析

原因一:观念的误区。中国历来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爱“面子”,不爱“里子”,官员们急于求成的片面的政绩观,重地上、轻地下,导致长期忽略对地下排水管网重视程度。加上近年来城市快速向外扩张,各种本来应该先行建设的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因为有限的资金都用来修建路面、绿化等“面子工程”,被搁置下来。并且长期以来,中国对地下管网又是只重视污水、忽略雨水,因此暴雨来临,水量过大,无法及时排放,造成积水,看海现象也不足为怪。

原因二:填湖、填河造地,水无处可去。针对“武汉看海”现象,一位细心的武汉市民却在汉网论坛贴上不同时期的市区地图,指出淹水处大多地势低洼——那些地方原本都是湖。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武汉市湖泊面积达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纪80年代已经缩减为874平方公里。近30年来,又减少了228.9平

篇二:肮脏的城市与下水道的历史

肮脏的城市与下水道的历史

肮脏的城市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一部3集纪录片。

第一集节目中,丹斯诺回到中世纪,走进十四世纪的伦敦。通过高超的CGI技术,丹得以走在700年前的街道上,体验一位中世纪伦敦人的生活。夜里他从事搬运六吨粪便的工作,白天他尝试了当时的屠宰厂工作。他还检视了一位瘟疫受害者的残骸,以此了解这场大灾难是如何教育并引导人们将伦敦建立成为一个全新的清洁的城市的。

第二集集节目中,高超的CGI将展现法国大革命时期臭烘烘的街道。历史学家丹把自己带入他们的世界。他将尝试历史上最糟的工作之一——使用18世纪的方法,用狗的排泄物和尿鞣制皮革。此外,他见到了终极杀人机器——可怕的断头台。

第三集节目中,丹·斯诺回到在工业革命的痛苦中沸腾的曼哈顿。19世纪,数百万人因为迫害、贫穷与饥荒逃离欧洲,去寻找另一片乐土。当他们到达时,发现他们找到的比他们丢弃的还要糟糕。纽约是一座被肮脏与腐败消耗的城市,巨大的移民人口塞满了曼哈顿下城区的贫民窟。丹被肮脏、拥挤的公寓大楼中那些携带致命疾病的寄生虫吓坏了。不过,当时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工程技术,不仅改变了这座城市,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通过纪录片的介绍,以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了下水道工程的重要性。

伦敦下水道百年历史:为防霍乱而改造排水系统

1848年的伦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但是,150多年前的伦敦污染严重,垃圾遍地,城市里到处是粪便的气息,臭气熏天。整条泰晤士河都在发酵,流淌着褐色的液体。这一年伦敦爆发霍乱,人员大量死亡。

伦敦以“雾都”闻名于世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雾都”的形成原因,与工厂的烟囱林立有关。到19世纪为止的近几百年中,伦敦的流行病此起彼伏,猩红热、肺结核、流感、麻疹、天花、伤寒、霍乱等,各种流行病不断爆发。那时的人们认为,所有这些流行病都是通过空气传染的,因此,伦敦上空的浓密的雾气,被认为就是“瘴气”。1848年伦敦爆发霍乱疫情时,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病因就是空气中难闻的气味,而空气中恶劣气味的来源就是各种污物,因此,当时的伦

敦人认为,只要把各种污物用水冲走,就解决问题了。于是,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成为最大的下水道。

1849年霍乱疫情结束时,伦敦死于霍乱的人数超过14000人,但是,霍乱病因依然不太清楚。当时的伦敦,坟场永远不够用,有些地方,死人只能曝尸街头。停尸房里的尸体往往也要存放好几个星期才能处理。有些家庭尸体无法处理,只好暂时放在家中,为了避免尸体的气味,伦敦人当

1849年8月,霍乱疫情结束后,首都污水治理委员会任命约瑟夫-巴瑟杰为测量工程师。当时伦敦有一个地下和地上结合的排放系统,主要是用来排放雨水。1848年,抽水马桶已经在伦敦普及。在没有抽水马桶的年代,人类的粪便可以采取集中处理的方式。但是,有了抽水马桶,自己家里的粪便用水一冲就不见了,谁也不去管它究竟去了哪里。粪便进入伦敦原先的排放系统,造成严重的堵塞,甚至从地板下回灌进居民家中。《泰晤士报》曾经发动民众,征集污水处理方案。有人建议用火车拉走,有人建议在泰晤士河下再修一条地下河流。巴瑟杰当时接受的工作是查明这个旧系统的负荷,以便确定城市排水系统未来如何改进。 1853年,霍乱卷土重来。一名传染病医生约翰-史劳将发病的案例逐个标在伦敦地图上,最终得出结论,霍乱是由水源造成的。当时伦敦还没有普及自来水,饮用水很多靠水泵抽取地下水。史劳医生向城市管理当局说,伦敦的地下水已经严重污染,伦敦的地下就是一个杀人的地狱。但是,政府卫生部门的官员和顾问们,不接受史劳医生的观点,依然坚信霍乱是由空气传播,没有

1856年,巴瑟杰承担了设计伦敦新的下水系统的任务。他计划将所有的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从现代观点看,这个设计只是将污水排得更远一点而已。巴瑟杰当时并不

巴瑟杰最初的设计方案,地下排水系统全长160公里,位于地下3米的深处,需挖掘土方350万吨。但是他的方案遭到伦敦市政当局的否决,理由是该系统不够可靠。巴瑟杰修改后的计划

1858年夏天,伦敦市内的臭味达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国会议员们和有钱人大多都逃离伦敦。伦敦市政当局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同意了巴瑟杰的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方案。从巴瑟杰第一次提出方案到获得通过,前后经历了

1859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正式动工。但是,工程规模已经扩大到全长1700公里以上,下水道在伦敦地下纵横交错,基本上是把伦敦地下挖成蜂窝状。

因此,有人担心,地下被挖空的伦敦会不会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部门特地研制了新型高强度水泥。为了保证水泥的质量,巴瑟杰发明了一套检验方法,成为现代各种商品质量检验的先驱。用这种新型高强度水泥,一共制造了3亿8千万块混凝土砖,构成了坚固的下水道

施工过程中多次发生事故,例如挖坏煤气管道、与地铁工程打通,塌方等等。但是,由于巴瑟杰严格的管理措施,整个施工过程中,因事故而造成的死亡人数不超过10人。 。 7年时间。 也连续5次被否决。 知道史劳医生的研究结论。 对伦敦的饮用水做出任何改进。 时流行用洋葱包裹尸体来掩盖气味。

1865年,工程终于完工。工程实际长度超过设计方案,全长达到2000公里。工程完成的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伦敦上空的臭味终于消失了。 但是,也就在这一年,霍乱再次降临伦敦。臭味消失了,空气似乎干净了,为何霍乱还在?市政部门和卫生官员这才想起12年前史劳医生的结论,经过深入的调查发现,1865年的霍乱规模很小,最终证实,它确实是由水源引起。伦敦下水道由于将污水与地下水隔开,意外地解决了导致霍乱的水源问题。但是,约翰-史劳(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城市下水道安全案例)医生已经在8年前去世,无法知道自己当年的论断终于得到了证实和彻底接纳。从此以后,伦敦再也没有发生过霍乱。

不过相比起巴黎可供参观的下水道系统,伦敦的下水道似乎没那么整洁。两年前一则新闻称,在英国伦敦繁华的莱斯特广场之下,大约1000吨的油质固态垃圾几乎完全堵塞了下水道,极有可能带来污水横流和排涝不畅的风险。泰晤士水务公司不得不组织了数支清除队,从繁华的伦

2009年5月,经过清除队的手工铲除和高压水枪的冲洗,脱脂后的下水道变得宽阔、通畅

如今,人们行走在伦敦的大街上,丝毫不会觉察伦敦地下庞大的污水渠的存在,但是却享受着它的恩惠。巴瑟杰对于现代伦敦以及现代大都市的建设功不可没。伦敦市民为他塑立了一座雕像。 。 敦西区下水道开始清理油污。 约瑟夫·巴瑟杰 雕像

1990年

1902-1906年

篇三:城市下水道

一、

以前在我居住的城市,经常看到挖路,埋管道,过那么久又把路挖开又埋,我在想,做这些事也是要花钱花时间的,花的也是纳税的钱吧,为什么不把它一次做好呢,这不需要太高的智商吧,听说美国人30年代的下水道就可以跑人,从来就没有再改过,使用方便有效。

好吧,既然花了那么多的钱,能把事做好也是一大功绩,好的,一场大雨,我们在街上就可以荡起双浆了,引用一句网民的留言:突然发现这个夏天,最杯具的事情就是从武大毕业回...........

我打赌你没看过《悲惨的世界》。这句话的本意是:宽阔通畅的下水管道可以为那些无家可归的贫穷者,流浪者,受迫害的潜逃者等等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临时的安全庇护所,做为资源占有者的城市有产阶级如果还有良心的话就应该考虑到这点,这是最低最低的良心底线了。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地上全被人民占据了,地下修得宽点好点,给那些无家可归,有家不敢归的人留条活路。下水道同时也是穷人、政治犯们死后的墓地。巴黎圣母院里艾丝美拉达的归宿就是下水道。而现在巴黎市已经将下水道墓地开发为景点。

单纯说完这句话的背景,我们来谈谈这句话出现的时候,小说的情节是怎样的:冉阿让救助因为参加街头与专制政府对峙而受伤的马吕斯,为了避开战斗的前线,选择从下水道中逃走。

雨果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个城市里到处是军警在滥杀无辜,只有城市的下水道能为这些英勇的追求自由的人民提供庇护。下水道无疑是这个城市,这个旧世界里最后的良心了。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反衬,肮脏的下水道和那些自称高尚的贵族、官僚比起来,在这一个保护了这个悲惨世界里闪光的品质,下水道才是真正的良心。

解读完毕,只不过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而且,作者借这句话想要抨击的不是哪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而是资本主义的罪恶,也就是你们所说的自由、民主的西方世界里的罪恶。真他妈本末倒置,雨果都给你们这群文傻青年黑出翔了。

二、下水道是城市的智慧和良心

2011年06月20日 01:37 来源:华商报马想斌

4年前,济南、郑州等城市,数十人因暴雨而丧生。4年后的今天,南方持续暴雨,多个城市“沦陷”于洪水,尤其是武汉,12年来的最大暴雨造成交通瘫痪,现代化的光鲜瞬间被雨水冲刷殆尽。

在“城市化”的感召下,地面越来越光鲜,支撑城市命脉的地下水系统,被轻易地漠视,羸弱得经不起风吹雨打———治水,已成中国城市集体需要面对的难题。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称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可当我们带着文学浪漫的眼光去打量时,发现天降暴雨的那一刻,很多城市所改变的生活并不美好,小雨小淹,大雨大淹,一场暴雨就可以把它们淋得乱了套,众多“城市良心”在暴雨面前,表现出的却是锈蚀、空洞、残缺的一面。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急剧推进的时候,不少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依然表现得急功近利,将个人意志凌驾于长远规划之上。城市泄洪“命脉”的不少河道被填埋;城市中自然生长的湖泊被围湖建厂造屋;城市中难以渗水的水泥路面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城市遭遇暴雨袭击,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随之整个城市成了泽国。这也是一种“城市病”发病的结果。

从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来看,我国一些城市内涝治理,更多的是缺少城市建设理念、民生关怀以及城市应急管理。这点在微博网友对武汉市政管理者的拷问中,足以体现。一位微博名为“宋小强”的网友问:“武汉暴雨中,基本未见太多警察上路,更没看到有城管水务部门应急人员治水。政府在干吗?有没有应急?为何不把的士电子屏等媒介利用,及时发布信息避免混乱?”

除此之外,事先预警做的也是相当不完善。尽管目前各个城市建立了四级应急响应制度,但只是笼统地说启动了预警或应急预案。而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一旦发布红色预警,会标注出哪些地方是高风险的红色,哪些地方是风险次之的橙色或蓝色,哪些地方是安全的绿色,并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

同样事后的应急管理也有所亏欠。我们除了健全城市水灾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防汛应急预案外,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财物,更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 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因为城市管理者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真面目来。

城市的地下世界,是城市文明的另一面,也是城市的智慧和良心。而所有这一切检验,只需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暴雨。

三 、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

《贵阳日报》2011年7月14日 阮直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可如今做良心与智慧的事情都不给力。

在我们的眼中城市就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就是往高多建摩天大厦,往宽了扩马路、往大了建广场,然后再把那闹市区里的闲空塞进一些城市雕塑,地上多种花草,楼上多闪霓虹,可地下的工程就没人理会了。特别是城市地下的排水系统,每年的维修管理费,都不如一个城市招待费中的酒水费多。

6月中旬以来,中国多个城市遭遇强降雨天气,武汉、杭州、南昌、北京、长沙、成都等地先后发生严重内涝,纷纷化身“东方威尼斯”,多个城市的防汛部门也因此进入高度紧张状态。

一网民在微博上说:“连日大雨让南昌陷入了内涝,号称耗资20亿元改造的城市五大排水系统在密集的降水面前不堪一击。”大雨所至,几乎每个城市都发生内涝。到武大“游泳”,到西湖“看海”;繁华街道可行舟、可垂钓的南昌,终于如愿成了“中国水都”……中国去年也曾有百余城市发生内涝,仅广州市因内涝造成的损失就超过10亿元。逢雨必涝,正成为中国很多大城市的通病。

内涝病是咋得的呢?就是有钱不往地下花。城市扩大的了,地上“硬化”,没个松软的地方渗水,又没地下大管道排水,城市不成泽国才怪了。

某省会城市去年市政工程拿到手的经费为6050万元,而分摊到全市1610公里的排水管道的费用只有150万元。这点钱不足老夫所在的一个50万人口的地级市每年招待费的十分之一。而当今中国的城市遭受水灾的损失要比遭受火灾的损失多出几十倍,有的城市甚至是上百倍。

事实上,城市最不缺的就是高点了,逃离火灾难,逃离水灾易,所以如今的城市里都有消防队,而没有“防水队”。城市的水灾提醒我们,今后城市是不是要成立“防水队”了?

一个城市的防水系统其实就是这个城市的“防水队伍”,我们的城市的防水如今大都实行管道化。城市大的,管道就大些,城市小的,管道就小些,有些小县城实行的还是明沟排水。那么欧美的城市是怎样排水的呢?西方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在雨季是可以划小船的,雨季过后,还可以推着工作车进去检修。可见人家的排水系统真的是“系统”,而我们仅仅是一条管道,人若进去就会闷死。如果哪个地段堵了,就从上边疏导,再不行,就剖腹开膛大揭盖。人家用了300年的防水系统如今照样是“主渠道”,我们有些城市用了30年的排水系统就要报废了。就像当年德国人租借青岛时设计的排水系统,至今仍是那地界最好的排水系统,从没发生过积水现象。

中央水力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力争在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倍。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

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这其中就包含着对城市内涝的改造工程。没有对城市观念的转化,就不愿意把钱花在城市的地下。

记得几年前,龙应台在一篇写城市的散文中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伞出去溜达了一阵,发现裤脚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是个发达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漂到了街头,小孩子在十字路口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高楼、马路、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那么地下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卫生间,一个家庭的卫生间若排水不畅比客厅杂乱一点更堵心。

我们之所以长久不重视城市的地下排水就是我们也从来没把一个城市的排水排在一个城市建设考评的前面。干部们常说:领导重视了就好办,那么没办好的事大多就是领导没重视,因为往哪花钱要领导批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