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案例 > 列表页

关于个体感知觉的案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7  分类: 案例 手机版

篇一:案例报告范例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 理 咨 询 师 文 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案 例 报 告

文章题目: 一例学校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姓 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一例学校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江西某学校某某某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例学校适应不良问题的咨询,阐述了对求助者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的过程,并根据与求助者共同商定,采取了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经过咨询,使求助者改变了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起新的观念,能正确对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对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达到了心理咨询的目标。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 严重心理问题 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一)来访者资料

王某,女,17岁,高中二年级,就读于封闭式管理学校,身体健康。

(二)来访者家庭资料

王某,独生女,父亲是商人,母亲工人,家里经济条件优越,在家很受宠。小的时候很乖巧听话,性格较内向,但成绩比较理想。小学五年级时父母离异,她由母亲抚养。由于母亲无暇照顾,她和外婆一起生活。小学六年级时,成绩急剧下降,有厌学情绪,外婆管不住,母亲担心她的学业,所以让她转学至一所条件优越的学校就读。入学三个多月,情绪一直都不稳定,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顶撞老师。期中考试过后,成绩不理想,更郁闷、烦躁,一个人哭泣,不想呆在学校,觉得生活没意义。班主任给她做思想工作做不了,故打电话把家长找来,认为可能是有心理问题。家长来校后,把她带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二、主述与个人陈述

主述:烦躁、心情低落、失眠、食欲下降。

个人主述:我不喜欢住在学校里,完全封闭,没有自由,整天像住在监狱里一样。上课听不进去,成绩也越来越差,读书还有什么意思。又没有真正的朋友,一开始有一个同学和我比较好,结果我发现她在我背后说我坏话。同学们经常笑话我长得丑,还给我取外号。他们不敢当面那样叫我,要不然我也会骂他们、打他们。我是长得不漂亮,可这是我的错吗?还不是爸妈生的,要怪就怪他们,谁让他们把我生下来,生我下来又不管我。我恨他们,他们一点也不爱我,要不然为什么要离婚?我讨厌那些大人,嘴巴上说都是为你好,心里说不定烦死你了。我外婆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所以我一般不

和大人说话。期中考试我没考好,老师还特意打电话让我妈妈过来,说我可能有心理问题。也许吧,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很烦,看谁都不顺眼,觉得干啥都没意思。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了解的情况

咨询师观察:

王某,由母亲陪同前来,咨询时,王某特意要求母亲离开。其母亲刚走,王某就开始哭泣,约十分钟后情绪才稳定下来。提及父母时,表情冷淡,语气怨愤。自知力较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逻辑思维正常,思想略显偏激。

班主任的反映:

学习成绩不错,喜欢写作,文章写得很好。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在班上与同学关系不太融洽,同学开她玩笑,她就生气。从来不主动找老师,老师教育她时,她也没什么反应。期中考试没考好,特意安慰了她,但她的情绪还是不稳定,经常一个人哭泣,所以特意把家长找来。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的评估:求助者精神状态: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心情压抑,注意力不集中;厌学,回避与长辈交往,与同龄人交往时易产生冲突;自知力完整。

2.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4.诊断依据:

(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症状由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较长,在三个月以上; 反应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泛化,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

(3)该求助者的症状表现为:感知觉尚好,情绪不稳定,逻辑思维清晰,思维状态有些偏激,存在认知偏差,注意力不集中。与父母很少沟通,不听老师的话;愿与同龄人交往,但相处得不好,容易起冲突。

5.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该求助者17岁,属于青春期比较敏感阶段。既往健康,无其他躯体疾病。

(2)社会学原因:环境发生变化,在父母离婚前受到父母的宠爱,父母离异之后缺乏关爱,安全感丧失;不懂得和人相处,很难和他人特别是长辈建立亲密关系。

(3)心理原因: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对外表很在意,由于外貌一般,易产生自卑感。成绩不理想,不能正确面对挫折,解决问题能力欠佳。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压抑情绪,改变其不合理观念,改善当前人际关系。 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使求助者正确看待自我,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及自我价值感,建立良好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健康平稳渡过青春期。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2、双方责任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 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家庭作业。

权利: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职业资格;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原理和过程;有权选择或更换咨询师;有权提出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权利: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个人资料;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在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每周1次,总共六次,每次1小时,学校咨询免费。

七、咨询过程

1.咨询过程大致分为:心理诊断阶段(第一次)、领悟阶段(第二次)、修通阶段(第三、四次)、再教育阶段(第五、六次)。

2.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首先咨询师利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对求助者充分表现了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了安全、信任的咨询氛围是;然后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了求助者大量的临床资料,并形成了初步诊断;在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最后,咨询师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种理论及其对自己问题的帮助。

第二阶段:咨询师通过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他的情绪问题不是由于父母离异、相貌一般等事件的影响,而是由于他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应该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在此阶段的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1)长得不漂亮

篇二:第五章知觉与个体决策

第五章 知觉与个体决策

1. 知觉(perception):也称为“认知”、“认识”。

1.1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它们都是心理活动,知觉比感觉复杂,彼此交织在一起,统称为知觉活动

1.2 定义:知觉通常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验的作用,经过人脑的加工,对

客观对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识过程。

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2. 影响知觉的因素

3.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是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对人的心理、行为及特性进行推断和判断的过程

3.1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关系

社会知觉是以一般知觉为基础的,同时又包括了一般知觉中对人的直觉

1) 知觉的对象不同

知觉的对象是自然的人,是纯客观的对象,被视作类似客观世界中客观物体那样的对象。社会知觉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或者社会的对象,因此社会知觉在认识社会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对这个社会人的影响。

2)所处的环境不同

知觉是在客观的环境中进行的,而社会的直觉是在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

3)包含的内容不同

知觉属于低级的认识过程,而社会知觉不仅包括了低级的部分,还包括高级的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社会知觉实际包括了对人的整个认知过程。

4.社会知觉偏差

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们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知觉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具体表现为:

选择性知觉:作用于个体感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不可能感知到所有的事物。一般说来,人们首先感知那些有助于满足他们需求的刺激以及过去给他们带来益处的刺激,而忽视那些给他们带来不愉快的事物。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以便产生清晰的直觉,这就是选择性知觉。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

4.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面试中,进门打招呼,微笑,起身后把凳子推进去。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4.2 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或月轮效应,是以个体的某种特征为基础,而推断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情况,进而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其本质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效应,对某种品质或特征的评价影响到对其他方面的评价。

如情人眼中出西施就是典型的写照

迈耶?罗斯柴尔德 家族

艾丝美拉达 卡西莫多

热情 聪明 灵巧 勤奋 坚定 实际---------判断为: 精明 幽默 有人缘 富有想象力

冷酷 聪明 灵巧 勤奋 坚定 实际----------判读为:严厉 呆板 专横 固执 毫无生气

晕轮效应并不是随意发生的。产生的条件:

当被知觉的特质在行为界定上十分模糊时;

当这些特质隐含有道德意义时;

当知觉根据自己有限的经历来判断特质时

4.3 投射效应

是指在知觉他人时,将自己的特点归属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一般来说,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

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 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投射效应常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一是当别人各方面的条件与自己相似时,如年龄、性别、学历等,就会产生一种“试比高低”的冲动或欲望;

二是当自己有不称心的事时,就把一些问题转移到别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

比如有人批评年轻人不该吸烟,有的年轻人就说:你看电影上的大人物叼个烟卷多潇洒!这就是说,大人物还吸烟哩,我这无名小辈有什么不可以的?以此来解脱。

4.4 近因效应

与首因效应相反,有时也称为“新颖效应”。是指按照一个人当前行为来进行判读的倾向,而不管这个行为是否确实反映了这个人的真实情况或者这个人确实“像是什么样子”。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及中国队人的介绍评价,往往关注的是“但是,不过,然后,由于---”

4.5 对比效应

“感觉对比”,是人们在对他人的知觉过程中,将其与自己熟知或最近接触到的人和事进行比较而得出评价结论的一种直觉现象。

对比效应是指在绩效评定中,他人的绩效影响了对某人的绩效评定。比如,假定评定者刚刚评定完一名绩效非常突出的员工,紧接着评定一名绩效一般的员工,那么很可能将这名绩效本来属于中等水平的人评为“比较差”。

招聘中过程,在上一个应聘者与你之间的比较

股票市场中,上海、深圳与香港和美国的股市的对比,同一板块中相近股票的对比

4.6 定型偏见

有称刻板印象,是指根据某人某事物所在的群体的属性来判断某人某事物的倾向。

教师:文质彬彬 农民:憨厚朴实 商人:惟利是图

女性:细心,温柔 柔顺,感情脆弱,好妒忌

男性:胸怀广阔 意志坚强 粗心大意

4.7 定势效应

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活动。

在对陌生人形成最初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

俄国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两组大学生出示了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之前,

向第一组说,将出示的照片上的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向另一组说他是位大科学家。

然后让两组被试用文字描绘照片上的人的相貌。

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沿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等等,

第二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知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等。这个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定势的作用。

5. 社会知觉偏差与管理行为

作为管理者,其管理活动充满了对人的直觉过程,也很容易受到社会知觉的干扰

5.1 招聘面试

面试是目前招聘中常用的方法。但面试的效果去不甚理想。研究资料表明,传统的招聘面试方法的效度只有0.2.在面试中,考官常常做出不正确的知觉判断,另外,面试的考官之间评价的一致性很低。

一般对于考官而言,最初的印象占统治地位。因此在面试一开始所暴露出来的消极信息会比较晚时暴露出来的信息影响更大。研究表明,在面试开始的四五分钟之后,绝大多数面试考官的决策几乎不再发生变。因而,面试中早期出现的信息比晚期出现的信息占有更大的权重。而“优秀的候选人”,可能是因为他没有令人不满意的特点,而不是因为他具有

令人赞赏的特点。

因此,为了避免在招聘中由于社会知觉的偏差造成效度低的问题,可以从面试的标准化来这着手解决。例如,让每个面试者回答相同的问题,改善面试的内容效度,增加与职务有关的行为取样,采取情景面谈的方式。

5.2 自我实现预期

也称为“皮革玛利翁”效应,用于表明人们的期望决定他们的行为的事实。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塞浦路斯国王,杰出的雕刻家,他痛恨尘世中的女性,用象牙雕了一尊美丽超尘的少女像并陷入了对她的爱恋,最后爱与美之神爱芙罗黛特在他的请求下赋予雕像生命,她的名字叫加拉提亚(Galatea)。

一旦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尽管这个印象并非通过我们的直接经验而得到,我们也会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某种预期。而这种预期又会决定着我们对待他人的行为方式。

管理者应该注意到,你怎眼给对待员工,很可能员工就会怎样表现。如果对员工的期望高,他们可能就表现的好,否则就差。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5.3 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在相当大额程度上依赖于知觉过程。

由于投射效应,管理者未能意识到在“图像---背景”上不同的人知觉会存在差异,而轻易认为员工感受会与自己相同。

调查发现,超过80%的管理者声称他们对工作好的员工给予表扬,但是在随后的员工的咨询中,只有14%的员工回答管理者因为他们工作出色而赞扬他们。

6.归因

人们对社会对象的知觉不同于对自然对象的知觉,因为他要涉及到他的内部心理状态,如动机、情绪、品德,个性等心理因素。由于人的内在因素无法被人们所直接观察到,人们只能根据他的言语和行为来推断,这样就产生了归因问题。

6.1 定义: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内因导致的行为:是指那些个体认为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行动

外因导致的行为: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就是说,个体因为情景因素而被迫行动。

6.2 归因理论:(还有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归因理论)

认为我们对个体的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当我们观察某一个体的行为时,总是推测,判断它是由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如果管理者不了解员工所作所为的原因,不仅难以估量种种行为的意义,而且也无法预测员工的行为及倾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了著名的三度归因理论,他认为判断主要取决于三种因素:

1)特殊性:是指个体在不同情景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篇三:感知觉

一.什么是感知觉

1. 感觉

* 定义:人脑对当前起作用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感觉是在人脑中产生的,感觉器官只是起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

◇ 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反映,是当前的刺激

◇ 反映的是个别属性 ( 颜色 气味 温度 )

◇ 感觉是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认识过程

◇ 没有感觉提供信息,人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还会导致心理活动的紊乱,甚至导致心里疾病。 “感觉剥夺实验”

◇ 各种感觉通道获得信息不是截然分开的“瞎子的听觉特别的灵敏”

* 分类

◇ 外部感觉

(1)视觉眼睛是视觉的感觉器官,感受器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大脑中皮层的枕叶产生。光波是视觉刺激,但人所能看到的光波为380纳米到780纳米,视觉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提问:当你看完电影,刚从电影院出来时,眼睛会有什么反应?――明适应所谓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的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所需的时间很短,只要1秒钟,我们就能逐渐看清事物,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能全部完成。

提问:当我们从阳光灿烂的室外突然走进阴森黑暗的小房间,你的眼睛会有什么反应―――暗适应

所谓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所需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整个暗适应的大概要30-40分钟左右。

(2)听觉耳是听觉的感觉器官,感受器是毛细胞,在大

关于个体感知觉的案例

脑皮层的聂叶产生。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所能听到的光波为20―――20000赫兹,声音一定要借助于某种介质才能为人所觉察。如,空气,水等,在真空中人是无法听到声音的。

人所获得的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得到的。

(3)嗅觉鼻子是嗅觉的感受器官,其感受器是嗅细胞,在大脑皮层的边缘系统产生,能感受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4)味觉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在中央后回最下部产生,能感受到溶解于水、唾液和脂类的化学物质。人的味觉有甜、苦、酸、咸四种。但我们平时所尝到的味道往往不是简单的一种,而是多种味觉的混合。舌尖对甜最敏感,舌中对咸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最敏感,舌后对苦最敏感。

(5)皮肤觉其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人大部分的外部感觉都有适应的过程。“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但痛觉不能适应,这是为了保护身体免受伤害。

◇ 内部感觉

(1)运动觉也叫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2)平衡觉 也叫静觉,是由人体作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所引起的。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

平衡觉与视觉、内脏感觉都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兴奋时,视野中的物体似乎出现移动,人的消化器官也出现呕吐、恶心等现象,如晕船、晕车等。

(3)机体觉 也叫内脏感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如 饥渴、饱胀、恶心、疼痛等。

1.知觉

提问:给学生呈现一个杯子,问这是什么?―――与感觉有何不同?

* 定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知觉有很多种,如,现在不看表,你们觉得应该是几点?――时间知觉估计一下课桌有多长?―――空间知觉

视崖实验―――-深度知觉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感觉器官联合活动的结果。比感觉更高级、更复杂。

(3)知觉也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

(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如房屋 树木 花草等。* 分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何种感觉器官起主要作用,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知觉可分为:

(1) 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空间知觉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有重要的作用。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讨论:请学生举出他们生活中利用的空间知觉。

(2) 时间知觉: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提问:请学生描述一下她一天的生活。

我们对时间的知觉往往会借助于各种媒介。如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日出、日落)、自身的生物节律(心跳、脉搏 觉醒和睡眠)、计时工具(日历 手表 )

我们对时间的知觉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主体自身经验的影响,从而对时间会估计不足或估计过长。“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转瞬即逝——玩游戏”

影响对持续时间估计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活动内容、情绪和态度等。

(3)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判断事物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 “穿马路”

(3) 错觉: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在刚刚升起时与在中午时,何时比较大?

错觉多产生于视觉。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每个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觉。错觉既可能会给人认知客观事物和从事实践活动带来消极的影响,但我们也可以利用错觉来为我们的生活所用。如穿衣。胖的人穿密而垂直线条的衣服可以显瘦

肩宽的人可以穿背心来掩盖

* 基本特征

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反映过程,不仅会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而且还会受个体主观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知觉过程的心理规律表现在:

(1)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是对各个属性的积极整合。其整合表现在:

* 整合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一个红色的光滑的酸酸甜甜的苹果。

* 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13”在数字和字母中的不同含义,“H”在“THE” 和“CAT”中的不同含义。三张图片的实验

* 当事物的某些部分信息有所欠缺时,我们会自动加以补充。听到人的声音、看到人走路的姿势、甚至是一个背影,我们都能知道这个人是谁。

(2)知觉的选择性:人们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对象从其背景中优先区分出来,给予清晰的反映。同一时间多种信息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而知觉正是帮助人们有选择得觉知其中的一部分信息,把他们从众多的刺激中突显出来,而让另一些刺激退居“后面”,成为背景。

但是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双关图 (漂亮的mm 和 丑陋的kl)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一般要依赖一些条件:

☆ 客观刺激物方面

*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万绿丛中一点红” “鹤立鸡群” “学生与老师”* 刺激物的强度“上课时声音洪亮”

*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习惯化 和 去习惯化”“学生在作弊前总是东张西望”* 刺激物本身的组合

空间位置相近法则

空间位置连续法则

形状相似法则

轮廓闭合法则

形状规则法则

☆ 主观状态方面

* 兴趣 维纳斯雕像 艺术家――美感,蕴含着某种含义

农民伯伯―――有伤风化

一般人――― 看起来比较舒服

* 当前的情绪状态

* 知识经验 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在知觉某一客观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利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呈现隐匿图片(彭P247)

人们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有赖于一些条件:

* 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P33

* 语言指导 P33

* 对对象的主观态度

(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已发生变化时,被知觉对象却仍然保持相对不变。举例:开门 关门 半开着门

* 形状恒常性书本以不同侧面呈现

* 大小恒常性人的距离远近

* 明度恒常性白墙在阳光和月色下看都是白的

* 颜色恒常性衣服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照下都保持相对不变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讨论:书本放在手上,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根很轻很轻的羽毛落在手上,为什么不知道

☆ 感觉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觉阈限分为两种:

*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

*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两个刺激物之间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映能力。如: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可见光,人的耳朵只能听到可听波等。当刺激物低于某个值,或高于某个值,都不能引起人的感觉。如:红外线。感受性也有两种,分别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

* 感觉阈限是物理量,感受性是心理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测量不同的人所具备的感受性。

*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成反比。当感觉阈限降低时,感受性提高,反之,当感觉阈限增加时,人的感受性就相应的降低。S=1/R。

(二)感受性变化规律

1. 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 适应与感觉器官的特性有关。视觉、触压觉、温度觉、嗅觉的适应现象很明显,听觉的适应不明显,而痛觉不能适应,是为了保护机体。

* 大部分情况下,适应都会导致感觉阈限上升,感受性下降(如,嗅觉适应等),只有少数情况下,感觉阈限会降低(如,暗适应)。

2.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受到不同刺激物的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可分两种:

* 同时对比:不同的刺激同时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就会引起同时对比。如: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在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背景中看到的大小就不一样。

同样灰色的纸在黑色背景和白色背景中看到的就不一样,身体某一部位有痛觉,当另一部位有更痛的感觉,先前的部位就不觉得痛的。

* 继时对比:当不同的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特定的感受器时,便会引起继时对比。如:当我们喝完很苦的药时,再吃白开水,也会觉得挺甜的。

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某一感受器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官受到刺激,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微痛刺激,可以使视觉感受性有所提高。

* 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弱刺激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使另一种的感受性降低。

* 不同的感觉会产生感觉补偿。如瞎子的听觉特别的灵敏。此外,还有联觉。如:暖色系列,红、黄,冷色系列,蓝、紫;通感:看到非常精美的事物,似乎闻到了香味。

(三)感受性的发展

人的感受性不仅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暂时性的变化,而且能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提高和发展,以适应某些生活、工作的实际需要。如评酒师。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