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情况报告 > 列表页

浙江森林覆盖情况调查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1  分类: 情况报告 手机版

篇一:浙江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一、旅游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 在东经 118°00′~123° 00′、 北纬 27°12′~ 31°31′之间,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浙江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 450 公里左右。浙江全省陆域面积 10.18 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 积的 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省级城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4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34个县、1个自治县。

(二)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有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浙江省地形呈以下三个特征:

1.西南高、东北低。浙江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山峰海拔均在 1500 米上。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 1929 米,是浙江省第一高峰;庆元县的百山祖,海拔 1856 米,为浙江第二高峰。中部多为海拔 100~500 米的丘陵盆地,错落于低山之间, 地形显得低矮而破碎。东北部为堆积平原,海拔都在 10 米以下,地势低平,水网密布, 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山地多、平原少。 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次之。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七强,而平原 连同水面(不包括海域)的面积约为十分之三弱。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小气候条件十分 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丰富。

3.海岸曲折、岛屿众多 。浙江省海域广阔, 海岸曲折, 海岸线长约 2200 多公里。 沿海岛屿星罗棋布, 2100 共 多个, 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三分之一, 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上岛屿达3061个。岛屿岸线长约4000多公里。 浙江省陆域山地和丘陵占 70.4%,平原和盆地占 22.4%,河流和湖泊占 5.2%海涂2%,土地类型多样。

(三)气候条件

浙江地处东南季风剧烈活动的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总特点是: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 同时,因濒临海洋,受明显的海洋气候影响,温、湿条件比同纬度的内陆季风区优越, 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 全省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天气为主,是低温少雨季节;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从海洋带来充沛的水汽,空气湿润,是高温强光照季节;春秋两季为过度时期,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丰富,冷暖变化较大。冬夏时间长,春秋时间短,各季之间天气差异明显,全年四季分明。全省年均气温自北 向南在 15.3~18.3° 之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最热月份为7月(海岛为 8 月),最冷月份为 1月(海岛为2月)年极端最高气温各地在 33~43° 之间,地区差异较大, 总体分布内陆高于沿海、浙西高于浙东。年极端最低气温在-2.2~-17.4° 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各地的年降水量在 980~2000 毫米之间,分布特点是海岛、平原少,丘陵、 山地多。7~9 月沿海热带风暴活动频繁。各地无霜期 230~270 天,普遍浙南多于浙北, 平原多于山区,其中东南沿海最长,杭嘉湖平原最短;≥10° 积温 4700~5600° C C,从南 向北逐渐递减。年均蒸发量 600~900 毫米。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夏秋的热带气旋、梅季 暴雨、伏秋干旱和冰雹、大风等。

(四)交通状况

公路:104国道、205国道、318国道、320国道、329国道、330国道过浙江省,已开通沪杭高速、杭浦高速等省际高速公路以及联通省内各地区的二十余条省内高速公路。

铁路:已开通沪杭高铁、宁杭甬高铁、甬台温铁路、金温铁路、温福铁路、新长铁路、宣杭铁路。

航空:已开通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宁波豫鄂栋国际机场、温州龙湾国际机场以及其他联通省内各地区的机场。

航运:沿海的宁波、上海与舟山群岛之间每天都有多班客轮往返,形成了中国最为繁忙的海上客运“金三角”。京杭大运河的杭州—苏州、杭州—无锡区段每天尚存一班夕发朝至的游船对开。

跨海大桥:已开通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嘉绍大桥、温州大桥。

(五)社会经济概况

浙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济支柱。其中杭州和宁波经济实力长期位居中国前20位。

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达到10340.454美元,超出中国人均GDP6100美元,并且所辖所有11个地级市的人均GDP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发展十分均衡,发达程度高,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0154 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1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222亿元,分别增长1.4%、 7.1%和8.7%。人均GDP为7296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878美元),增长7.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 4.7:47.8:47.5调整为

4.4:47.7:47.9。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

1.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6%。

2014年,财政总收入752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21亿元,增长8.5%,增速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

2104年11月,浙江省区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二、历史与现状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拥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1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35个。浙江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7处,国家自然保护区65处,是森林公园最多的省,有丝绸、茶叶、服装、南宋官窑等博物馆

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篇二:浙江省森林资源现状

浙江省森林资源现状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具有南北过渡性和多宜性,降水充沛,集山水海洋之地利,生境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植被在中国植被区划系统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主要森林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根据2005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公报,全省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57.4%(不含其它灌木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一、林地面积

林地面积中,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疏林地面积3.83万公顷,其它灌木林面积31.36万公顷,未成林地面积(含未成林造林地和未成林封育地)12.93万公顷,苗圃地面积3.35万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14.84万公顷,宜林地面积17.24万公顷。

二、活立木蓄积

按照林木类型的不同,活立木蓄积分为森林蓄积、疏林蓄积、散生木蓄积和四旁树蓄积。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9382.93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7223.14万立方米,疏林蓄积29.35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1445.40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685.04万立方米。

三、森林林种结构

根据《森林法》,我国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其中:防护林面积158.26万公顷,特用林面积8.38万公顷,用材林面积305.26万公顷,经济林面积112.52万公顷。因受阔叶林保护的影响,目前我省薪炭林面积已很少。

四、乔木林树种结构

我省乔木林按树种结构划分:针叶林面积257.91万公顷,蓄积11761.04万立方米;阔叶林面积119.90万公顷,蓄积3436.72万立方米;针阔混交林面积42.37万公顷,蓄积2025.38万立方米(乔木林按树种结构面积和蓄积比例见图1-6)。乔木林的树种结构以针叶树种为主。

按浙江省历史沿用的优势树种组划分:松木林面积158.65万公顷,蓄积6833.81万立方米;杉木林面积125.22万公顷,蓄积6141.55万立方米;阔叶林面积109.74万公顷,蓄积4247.78万立方米;乔木经济林面积26.57万公顷(乔木林各优势树种组面积和蓄积比例见图1-7)。松木林、杉木林合计的面积、蓄积分别占乔木林面积、蓄积的67.55%和75.34%。

五、各类森林资源

(一)天然林资源

全省天然林面积316.98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54.24%;天然林蓄积11214.86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的65.12%。

(二)人工林资源

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省人工林资源有了较大发展。全省人工林面积267.44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45.76%;人工林蓄积6008.28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的34.88%。人工林面积按地类划分:乔木林144.61万公顷,占54.07%;竹林37.11万公顷,占13.88%;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85.72万公顷,占32.05%。

(三)经济林和竹林资源

全省经济林面积112.52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19.25%。按主要经营目的不同,经济林划分为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林化工业原料林、药用林和其它经济林,其中:果树林56.73万公顷,食用原料林37.35万公顷,药用林1.44万公顷,其它经济林17.00万公顷。全省竹林面积78.29万公顷,其中:毛竹林65.35万公顷,占83.47%;杂竹林12.94万公顷,占16.53%。毛竹总株数166089万株,其中:成片林分毛竹152682万株,散生毛竹

13407万株。每公顷立竹量2336株,当年生新竹占12.3%。

(四)灌木林资源

全省灌木林总面积117.31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7.56%,其中: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浙江基本上为经济价值较高的灌木经济林)85.95万公顷,占灌木林面积的73.27%,其它灌木林31.36万公顷,占26.73%。

(五)生态公益林资源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全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的通知》(浙政办[2004]119号),全省共实施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194.95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29.2%。其中国家级公益林63.33万公顷,省级公益林131.62万公顷,分别占重点公益林面积的32.5%和67.5%。

六、森林资源质量

乔木林的树种组成比例、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郁闭度和平均胸径是反映森林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

乔木林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比为61∶29∶10,乔木林(不包括乔木经济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43.76立方米/公顷,其中天然乔木林40.77立方米/公顷,人工乔木林50.69立方米/公顷。乔木林单位面积年均生长量为4.16立方米/公顷,平均郁闭度0.53,单位面积平均株数1266株/公顷,平均胸径10.4厘米。

森林资源区域分布

一、地理区域分布

(一)浙北平原区

本区位于浙江东北部、太湖以南的杭州湾两岸,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区内地貌以平原为主,地势低洼、水网密布,具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但森林资源较少。全区林地面积61.29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9.18%,森林面积56.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55%。活立木总蓄积1293.51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6.67%,其中森林蓄积937.99万立方米。

(二)浙西北中低山区

本区位于浙江西部山区,是浙江省竹木重点产区,山地广阔,人口密度较低。全区林地面积143.41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21.47%,森林面积120.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8.66%。活立木总蓄积4552.38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积的23.49%,其中森林蓄积4157.66万立方米。

(三)浙中丘陵盆地区

本区位于浙江中部、中东部腹地,是浙江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多种经营内容较多的农业经济综合区,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全区林地面积139.58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20.90%,森林面积126.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8.88%。活立木总蓄积3587.03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18.51%,其中森林蓄积3250.68万立方米。

(四)浙南中山区

本区位于浙江南部,是浙江森林资源最多和商品材生产量最大的林区,区内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山地广阔,交通不甚方便。全区林地面积221.94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33.22%,森林面积195.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01%。活立木总蓄积7637.53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39.40%,其中森林蓄积6854.18万立方米。

(五)浙东南沿海区

本区位于浙江东南部沿海地区,是浙江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山面海,海岸线长而曲折,港湾和岛屿众多。全区林地面积101.75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5.23%,森林面积85.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61%。活立木总蓄积2312.48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11.93%,其中森林蓄积2022.63万立方米。

二、主要流域分布

流域林地面积大于100万公顷的河流有钱塘江、瓯江两条。

(一)钱塘江流域

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江,涉及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杭州、嘉兴、绍兴、宁波等八个市40个县(市、区),干流上游有南、北两源,中游为富春江,下游为钱塘江。新安江为北源干流,源出安徽省休宁县怀玉山主峰六股尖东坡,兰江为南源干流,源出安徽省休宁县南部的青芝埭尖北坡,流长以北源为长,总长668公里。主要支流有曹娥江、浦阳江、婺江、乌溪江、分水江等。

钱塘江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04%,林地面积296.64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44.41%;森林面积260.73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4.61%;森林覆盖率为59.51%。活立木总蓄积9042.51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46.65%。森林蓄积8274.87万立方米,占全省森林蓄积的48.04%。

森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186.99万公顷,竹林31.12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42.62万公顷(钱塘江流域森林面积结构比例见图2-6);天然林136.23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52.25%;人工林124.50万公顷,占47.75%。

(二)瓯江流域

瓯江为浙江第二大江,地跨丽水、金华、台州、温州四个市18个县(市、区),发源于百山祖锅帽尖,干流长388公里。主要支流有小溪、松阴溪、好溪、楠溪江等。

瓯江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97%,林地面积141.26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21.15%;森林面积120.67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的20.65%;森林覆盖率为65.97%。活立木总蓄积4629.03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的23.88%。森林蓄积4073.84万立方米,占全省森林蓄积的23.65%。

森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92.41万公顷,竹林12.93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15.32万公顷(瓯江流域森林面积结构比例见图2-7);天然林76.13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63.09%;人工林44.53万公顷,占36.91%。

三、林区分布

(一)重点产材县

重点产材县林地面积185.07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27.71%;森林面积162.5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39%。活立木总蓄积7139.35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积的36.83%,其中森林蓄积6472.78万立方米。

森林面积中,乔木林124.98万公顷,竹林22.51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15.08万公顷,分别占森林面积的76.88%、13.85%和9.27%;天然林85.95万公顷,人工林76.62万公顷,分别占森林面积的52.87%、47.13%。

(二)一般林区县

一般林区县林地面积416.58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62.36%;森林面积363.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0.18%。活立木总蓄积10879.30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积的56.13%,其中森林蓄积9752.54万立方米。

森林面积中,乔木林265.75万公顷,竹林42.85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55.07万公顷,分别占森林面积的73.08%、11.78%和15.14%;天然林206.37万公顷,人工林157.30万公顷,分别占森林面积的56.75%、 43.25%。

(三)非林区县

非林区县林地面积66.32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9.93%;森林面积58.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76%。活立木总蓄积1364.29万立方米,占全省活立木蓄积的7.04%,其中森林蓄积997.82万立方米。

森林面积中,乔木林29.45万公顷,竹林12.93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15.80万公顷,分别占森林面积的50.62%、22.22%和27.16%;天然林24.66万公顷,人工林33.52万公顷,分别占森林面积的42.39%、57.61%。

森林生态状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森林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桥梁与纽带。对森林生态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是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 森林结构

森林结构包括群落结构、林层结构和树种结构三项因子,是体现森林结构发育程度及反映森林生态功能状况的重要因子。

乔木林面积中,具有乔、灌、草三个层的完整结构面积227.72万公顷,仅有乔、灌层或乔、草层的较完整结构面积185.98万公顷,仅有乔木层的简单结构面积6.48万公顷(乔木林各群落结构面积比例见图1-13),可见全省乔木林的群落结构比较完整。

二、自然度

自然度反映现实森林类型与地带性原始顶极森林类型的差异程度,是反映森林质量和生态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处于演替后期、顶极树种明显可见,自然度为Ⅲ级及其以上的森林面积33.03万公顷;人为干扰很大,处于演替逆行阶段的次生林,自然度为Ⅳ级的森林面积283.95万公顷;人为干扰强度极大,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包括各种人工林),自然度为Ⅴ级的森林面积267.44万公顷。总体而言,由于人为活动的长期影响,浙江省原始林或接近原始的次生林面积非常少,森林类型自然度等级不高。

三、森林健康

根据林木的生长发育、外观表象特征及受灾程度,将森林划分为健康、亚健康、中健康、不健康4个等级。从森林健康状况看,浙江省健康等级达到健康、亚健康的森林面积比例分别为88.45%和8.23%,健康等级为中等和不健康的面积比例占3.07%和0.25%。总体而言,全省森林健康状况良好。

四、 森林灾害

从森林灾害的受害状况看,没有受害的森林面积570.07万公顷,占97.54%,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各种森林灾害的面积14.35万公顷,占2.46%。其中灾害等级达到轻、中、重度的受害面积占森林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8%、0.70%和0.08%;从受害森林面积的各灾害类型看,森林病虫害面积占71.63%,森林火灾占13.38%,气候灾害占5.02%,其它灾害类型占

9.97%。从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看,全省森林受各种灾害危害较轻,遭受的灾害以病虫害为主,其次为森林火灾,受灾程度以轻中度为主。

五、森林生态功能

森林生态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等。通过利用反映森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结构的有关特征因子,按相对重要性来综合评定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以此作为评定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生态功能的相对数量指标。全省森林面积中,森林生态功能好、中、差三个等级的比例分别为0.37%、78.04%和21.59%。全省森林的森林生态功能指数为0.4628,浙江省的森林生态功能属中等偏下。

六、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本次调查仅对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监测。反映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指标包括:各森林类型(或植被类型)的面积和百分比;各森林类型按龄组的面积和百分比;各森林类型按林种的面积和百分比。具体按植被类型多样性、森林类型多样性、乔木林按龄组的多样性和乔木林按林种的多样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评定,其评价指标为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各类型生物多样性指数详下表。

篇三:林业调研报告

林业调研报告

林业>调研报告(一)

近年来,我县以“国土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与兴林富民相结合,成果巩固与产业培育同步,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发展迅速。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100.65万亩,其中有林地68.43万亩、疏林地3.6万亩、灌木林地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0.02万亩、宜林地17.6万亩。按森林类别分商品林43.43万亩,公益林57.22万亩。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10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8.49%。干杂果产业基地建设顺利,现有干杂果总面积17.5万亩,其中柿子13万亩,核桃2.6万亩,红枣1.9万亩;干杂果总产量7万吨,产值7000万元。

2、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在干杂果深加工方面,建成年产柿饼500吨的加工企业1户、小型加工厂3户,建成柿子醋生产线一条,加上农户采用简易手工自发加工部分,据统计,全县每年共加工鲜柿13000吨,市场销售鲜柿45000吨,还滞销12000吨;随着柿树产量逐年增加,柿子滞销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木材加工业底子单薄,全县木材加工业仅有49户,主要有带锯解板15户,寿木加工25户,原木经营4户,农具配料加工5户;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主要是梨枣木工艺制品,如擀面杖、捣蒜窝、拐杖、碗、酒杯、麻食板、茶叶筒、调料盒等生活用品和神仙葫芦、木猴等旅游工艺品,但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各类产品档次低,不具备规模生产,年经济效益不足500万元。原木材年销售200余万元。全县第二产业年产值700余万元。

3、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良好。近年来我县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激活市场、强化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休闲养生、自然观光、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使森林旅游产业开发焕发出勃勃生机。五年来,我县相继>投资5.53亿元,实施了大佛寺景区改扩建和周边环境治理、紫薇山公园、泾河防洪景观带、公刘教稼苑景区、泾河龟蛇山大峡谷漂流、程家川古民居、侍郎湖生态休闲景区、拜家河观光农业长廊等十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县林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目前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步伐虽然较快,但经济效益依然偏低,仅为8000余万元,人均272.1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

二、存在问题

1、森林改善环境能力低下。目前我县森林林木多为近十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保存的中幼林,虽然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变,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但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水土流失治理进度仍然缓慢,人居饮水严重不足。

2、干杂果产业存在“大资源,小产业”。贮藏、加工和深层次开发业发展滞后,干杂果中名优品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是干杂果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主栽品种不足。如柿子面积达13万亩、核桃2.1万亩、红枣1.9万亩,分别占干杂果总面积的76.4%、12.3%、11.1%,但引进和繁育新优品种面积太少,占总面积不足15%,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未能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3、林业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森林旅游业开发水平较低,正处在起步阶段,综合服务设施还不健全,难以吸纳外地游客来彬观光旅游。木制旅游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均是一些小型加工企业,没有先进、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糙单一,难以满足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1、狠抓森林抚育工作。对于目前建成的中幼林积极开展抚育工作,应通过对森林合理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进一步提高森林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控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狠抓依法治林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制度,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树立执法权威,提升执法效果。全面监督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核查,准确把握森林资源信息动态变化和工程进展情况,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有效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3、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重点打造、集群发展、点面结合、形成优势的原则,真正把引导、扶持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成立专门的柿子产业机构,采取招聘考试、竞争上岗的办法吸收一批有专业知识、有工作能力的大学生或抽调现有技术人员,组成彬县柿子办。选派专业人员出外学习有关柿子深加工的先进经验,为柿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二是针对我县柿子园的经营现状,积极实行流转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地处山沟里的原属一家一户所有的柿子树及集体所有的柿子园承包给善于经营、有能力作务者,走集约化的路子,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在群众生产方便、热情较高的村,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民,进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模生产,进一步培育优势产品,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

4、增加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和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在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并逐步提高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力争在经常性财政预算中,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科技教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旅游等事业的投入。在资金使用上,应增加后续管护资金,保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

林业调研报告(二)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就成为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面临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林业各项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林业项目,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新内涵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

浙江森林覆盖情况调查报告

求,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我县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林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经过全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县林业生产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科技贡献率低,林分质量较差;局部地方森林资源逐年减少,雪域上移,雨量减少。同时我县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林地流失,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问题。

2、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由于林区管护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从而影响了全县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林木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等森林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缺乏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林业生产和林业事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4、生态文明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建设也应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全县人民对林业的作用、功效了解还不够多,生态文明观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1、实抓好造林绿化工作,加快我县绿化进程。

第一在提高造林质量上求突破。要抓好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退耕还林、天保、生态公益林、“三北”等林业重点工程,确保实现我县森林覆盖率每年稳定递增的目标。不断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加强造林施工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造林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合理选择造林方式、植被搭配方式,提高造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第二在扩大社会造林上求突破。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和资金参与林业建设,以政策为引导,以法律作保障,鼓励和扶持社团、企业、个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充分运用宣传发动、表彰带动、检查促动等手段,采取植纪念树、造生态模范林等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发展。三是在提升林地生产力上求突破。探索不同条件下的森林经营模式,解决营造林工作中的“过密、过疏、过纯”问题。

2、继续抓好重点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建设。

按照“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完善功能,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加大我县公民义务植树的督查力度和县城东西两山荒山绿化区的绿化进程及管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城风景林、河道及绿色通道工程,加强抚育管理,提高绿化质量,提高县城绿化水平,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对疏林地进行人工改造,促成天然下种成林;对荒山荒地,坚持封、造、管并举,集中力量开展人工造林。进一步强化措施,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农田林网、用材林工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与治理模式,加大林分抚育管护工作。加快推进村屯绿化、四旁植树步伐,实施示范村镇绿化工程。

3、是进一步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森林防火

工作,健全森林防火机构,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加大森林植物检疫网络建设,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切实保护好鸟类资源。

四、以法兴林,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县人民应正确认识和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严格执法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坚决制止乱排乱放、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和乱占耕地、林地、绿地的现象,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要结合国家生态公益林项目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项目实施,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搞好幼林抚育,防止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积极开展“退人还山”试点试范工作,使林业生态建设发挥出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促进林业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地产出率。大力推进林业从种苗培育、整地造林、抚育管护到采伐更新、加工利用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扎实开展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建全科技生产服务网络,对农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真正把林业建设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以“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业务建设,努力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着力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和职工成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建设绿色家园、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模范,遵纪守法、团结和谐的模范,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模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就加快荒山绿化、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等紧要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共产党员学习教育活动长效机制,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提高廉洁从政水平,严厉查处林业行政许可中的不正当行为。重视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和个人进步,在部署任务的同时给予关怀,在赋予责任的同时给予爱护,使他们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常挂念他们的冷暖,积极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干部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林业建设中来。

林业调研报告(三)

一、我省基层林业站建设简要回顾

回顾我省林业站建设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20**年至20**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