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 列表页

.长沙两型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其他论文 手机版

篇一: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2-11-24 20:25:0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我们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表明了当前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后,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这五大建设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文明来推进,才能使社会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得到可持续利用。

二、建设“两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要求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这也内在地包含了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容和要求。因此,要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2007年12月,中央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率先在全国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坚持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为导向,按照国家批复的试验区改革总体方案和城市群区域规划要求,扎实推进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改革、管理等各项工作,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试验区顶层设计,布局和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启动和推进了十个方面的重点改革,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体系,初步形成了政策法规和“两型”标准体系,深入开展了“两型社会”示范创建活动,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前,“两型社会”改革建设进入纵深推进阶段,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率先建成两型社会,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继续推进今年提出的产业准入、退出、生态补偿、绿色出行等十项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重点在湘江排污口关闭、生活污水污泥处理、垃圾分类处置、排污权和碳交易机制改革、“两型”小城镇建设、绿色金融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户籍制度改革、长株潭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绿色低碳消费改革等方面争取实现突破。二是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土地、财税、金融、创新、消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支持“两型”生产、“两型”发展和两型消费,建立“两型”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大力推行绿色财政、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等“绿色新政”;尽快颁布实施《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条例》、《湘江资源保护条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促进条例》,强化法制保障。三是建立“两型”考核监督制度。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制定“两型”社会建设的监督、评价体系和工作督办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和执法问责制度;建立环境报告公示制度,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环保领域社会监督机制。

作者:陈晓红 来源:《湖南日报

篇二:以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有着很大不同。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是一个重大课题。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

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对发展进行哲学思考时面临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角度,对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进行了深刻揭示,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每个时代的发展都围绕人的发展来展开,但每个时代发展的使命又是具体的,由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在渔猎和农耕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其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其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用科技手段征服和改造自然。然而,工业文明在扩大人类生存空间、促进物质财富极大增长的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导致生态失衡和能源资源危机。这促使人们开始思索和反省:必须对发展方式进行变革,从传

统的忽视自然承受能力的工业文明向尊重和关心自然的新文明——生态文明转变。否则,人类就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生态文明是一种追求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新型文明,既区别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文明,也不同于以牺牲人的发展而使人被动地从属于自然的早期文明。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可以理解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目前人类的文明形态正处在由传统工业文明向新型生态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的目标应被定位为:在历史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扬弃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寻求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共荣。而建设“两型社会”,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相处,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建设“两型社会”应树立和践行生态价值观

建设“两型社会”,从价值理念的层面说,应着力破除传统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和践行生态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过于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绝对价值,人之外的存在物只具有服从人类需要的工具价值。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要借助实践哲学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人类选择了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财富增长为目的、以征服自然为指向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给人类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人们不曾想

到的负面作用:人类不断试图征服自然,又不断受到自然无情的报复。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不同,生态价值观既承认自然的优先地位,又肯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二者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就是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地球其他生物共享这一系统,其生存和发展有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和优化。同时,人类在享受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自觉承担爱护生态、保护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责任与义务,而不能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在于通过人类的自觉意识和努力,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消费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内容。树立和践行生态价值观,一个关键问题是破除“异化”消费观,树立和践行生态消费观。“异化”消费观的核心思想是鼓励“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便利性消费”,把消费视为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幸福体验的主要方式,鼓励人们把消费活动置于日常生活的中心位置,并不断增强对消费的追求。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消费成为生活的最高目的,人反而受到消费的控制,成为消费的奴隶。相反,生态消费观把消费视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反对各种奢侈和浪费行为,强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来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既强调通过消费来满足人的当前利益,又关注消费对人的长远利益的影响,以能否促进可持续发展来考察和衡量消费行为。

积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新思路

2007年底,中央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标志着我国“两型社会”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总体上看,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如民众的生态观念仍有待加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节能减排仍然任重而道远等。更好地推动“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思路。

把创新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当前,一些人在“两型社会”建设问题上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要节约能源、保护生态就行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传统能源总有一天会枯竭,如果传统能源枯竭而又没有开发出新的绿色能源,“两型社会”建设乃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无从谈起。因此,解决能源资源短缺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要做到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而且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发展理念的创新,就是树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转变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是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或发明有利于节约和高效利用传统能源的新技术、新方法,如节能环保绿色动力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等;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是改革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方式,使之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把统筹兼顾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根本方法。在“两型社会

.长沙两型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建

设中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人与人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当前的首要问题是统筹好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经济增长了,“两型社会”建设才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发展中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能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走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

篇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两型社会的基本国策的论文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两型社会的基本国情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就是强化公民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制度建设、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在经济建设层面上,着重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基础的生态安全,也即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行为,实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在社会层面,宣传生态思想与和谐思想,树立生态观,加强生态道德培养,创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2,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明

和谐发展,就是要将物质生产与整个大自然的健康与稳定、社会发展融合起来,让经济发展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关系协调、促进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基础之上,让经济发展在生态安全、物质产品上满足民众需求,在生态环境上满足人类和谐发展与民众健康需求,在文化上满足民众精神需求,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协调解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心理危机。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既要满足我们人类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不能侵害他人、后代和大自然的利益。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总结为: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清洁生活、勤俭生活。 3,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

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快速城市化面临巨大挑战。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引下,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理想选择。首先综述低碳发展的有关理念和策略,提出适应于中国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理念和模式。总结了英国和日本等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并分析了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认为国内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发展和减碳结合、经济与社会并行、政-企-民共治。 4,法律生态化:生态文明下中国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探究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之法律生态化的具体路径:一是法律生态化必须要以法制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基为基础;二是法律生态化路径必须要对法制现代化予以完善和补充;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将成为法律生态化的一大跨越;四是法律生态化之基本方向在于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的紧密结合。法律生态化理论创新之一就是要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这不仅仅是对以往“将自然完全视为客体和附属物”的传统法学理论的挑战,也是对向来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法制现代化的挑战。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主要任务是在实践中将“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之基本理念贯穿于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从法律的角度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法律逐渐迈向生态化趋势,正如有学者所言,“法律作为人类的社会规律的理性总结,必须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要求,顺应自然生态系统

的需要”。尤其生态文明下,“法律必须接受生态规律的约束,只能在自然法则许可的范围内编制”。

二,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国情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决于我们的国情:第一,资源总量很大,很多资源列世界前几名,如水、能源总量等等,总量上是大国;第二,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很小,如水资源人均仅2200毫米左右,煤炭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70%左右,石油、天然气大概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和4.5%;第三,资源利用效率相对国际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总体上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第四,环境污染的状况相当严峻,解决环境污染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要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要正确全面地认识我国资源利用状况,要真正树立起节约资源的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资源问题,是我们未来的发展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增大,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大了资源消耗上升的趋势。从国外资源进口情况看,面临市场风险、价格风险、运输风险,甚至是整个军事政治的风险,如果对国外资源依赖度过高,风险是不断上升的。从国内资源的供给能力来看,资源供给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包括近年来出现的拉闸限电、煤炭库存下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环境污染的状况非常严峻,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环境隐患增加,环境状况离群众的期望、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一个根本措施就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生产的全过程,从源头抓起,加大节约资源的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以往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缓解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方面起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