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 列表页

语文学习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6  分类: 其他论文 手机版

篇一:语文学习论文

语文学习论文

一、心到

我们常用“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来批评那些不专心读书

的学生。若学生心不在焉或没有用心去钻研,他们就不会开动脑筋,只会像小和尚那样有口无心地在那儿“念经”,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读些什么,只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这种留声机式的读书是不可能读出书本的内容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永远不可能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也不可能掌握知识,更不用说获得对微言大义的深刻理解了。所以,读书切忌心不在焉。在读书时,只有心到了,开动起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对字义、句意、课文内容有较深的理解。

读书首先要心到,只有心到位,头埋得下去,屁股坐得下,才能致力于所攻的学问,才可能真正有所收获。

二、眼到

我们平时所讲的“眼观六路”,说的是目力当及东西南北、上下左右,这是在用眼睛去看宏观世界。学习必须用眼亲自看,不能靠道听途说。读书时要用眼看清楚书上的一字一句,有时还需要睁大眼睛对某些字的笔画仔细观看。有时为了悟出道道,需要凝目凝思。要做到眼到,就必须克服用手指读的习惯,只凭眼来看,速度就快了。在读书学习时,要具备一目十行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快读的训练,如多转动眼珠子。那些灵活的人,他们的眼珠子转起来滴溜溜的,这种人如果把眼神和心思集中在学习上,那他们从

篇二:关于用语文的论文专题

在《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选找突破口,引导学生用语文 学习是件永不停息的事。随着新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总能得到些许意想不到的经验。“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堂中课文的教学,使学生达到理解语文知识并加以运用,进而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这个过程随着教育的改革,时代的发展是否需要新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需要新鲜的事物或教学方式,这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在此,我就以课文《再见了,亲人》来说说怎样寻找语文教学的问题突破口。

一。、从背景出发,有人入文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从天而降的,都是有作者的。相比较文章的内容而言,即使文笔如何再如何优美,句式如何连贯等等都敌不过文章的情感,而文章的情感恰恰又是作者的情感的最好代表。所以了解文章的作者是尤为重要的。其实有许多美文的作者,孩子们都是很陌生的,简介作者,可以拉近作者与孩子的距离。如《再见了,亲人》这一文中的作者魏巍,我用故事的形式简介作者。读文章前我给孩子们讲了个故事,说了有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是当代的诗人,散文家,也是一名战士,参加了八路军,抗日战争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都留下他的身影,他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也在夜里的草棚里奋笔疾书。所以他的文字作品总是和战争有关,试想下,一个既要拿笔杆子又要扛枪的人,在战场上进行着战斗他的生活,他的命运,他的精神是多么难得可贵的,你们知道有篇文章叫《谁是最可爱的人》吗? 就是他的作品,他就是魏巍老先生。魏巍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战士,还是一位战地记者。在坐的同学每一个的生活情况都比魏巍先生好,而他经过战斗才有了现在的成就。我想在坐的各位经过努力也一定能有所作为,你们认为你们能行吗?“行!”孩子们的回答是那么的响亮。“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跟随着魏老文章的脚步,感受下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就对孩子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孩子们现在幸福的生活,离不开老一辈革命家的努力奋斗,所以要让他们深深的体会到现在得来不易。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从中也明白,成功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而是要经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作为。从而达到一举三得。

二、从题目出发,由题入文

如果说文章的作者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涵盖了文章的所有内容,有的文章的题目中的词语是文章理解上的难点,或是直接揭示了文章的描写对象等,我们只要对题目进行充分的研究,教学思路就有了。那《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的题目会引发孩子们什么思考呢?(看到题目我就想知道“亲人是谁呢?”是什么原因要

语文学习论文

说再见呢?)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题眼”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整体着眼,直奔课文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从文本出发,由读入文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做什么?我觉得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这是关键。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 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较差,对课文的感知更是从读入手,以读为本。

为了让生活呈现于课堂,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再睹当年抗美援朝那血与火的场景,再适时放一曲抒情感人的背景音乐,配合着朗诵课文,营造伤感的氛围。让学生在依依惜别的情感中去体验中朝人民那种对鲜血凝成的友谊的真悲、真痛和真爱,让他们的心真正与《再见了,亲人》碰撞……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这种联系现实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学课文,把学生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

四、从感受出发,由情入文

语文的本义是不能背离生活。放弃了生活这位老师,必然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 我们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例,以活的形象来激活学生生活体验,使书面语言得到内化和积淀。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雪中送炭”一词,先分析字面意思,再引导学生理解引申义,后联系课文说明“雪”“炭”的特定含义,最后请学生用生活中的现象阐述“雪中送炭”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对这个词义就理解的非常透彻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领悟了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妙用。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课文语境为师生与文本提供了对话的话题,使听说读写的训练有了交际的训练场。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上课伊始,教师配乐朗读第一段,然后让学生表达感受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篇三:高中语文学习论文

高中语文学习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和以往的语文学习相比,更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能使学生具有对社会生活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施。

在知识经济出见端倪,互联网、电子商务、WTO、新经济越来越贴近人们生活的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在高中生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学习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能力。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是由高中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高中教材跟初中教材相比,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知识量大,课内听的、说读、写要求都比初中深,课外还要求读自文学名著十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三百万字。二是理论性强,高中教材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作深入了解,定量研究,要求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教材对学生抽像性和概念性能力的要求大大增强。三是综合性贯通,前后知识要求系统掌握,连贯沟通,各部分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四是系统性强,教材常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以单元的形式,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五是能力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