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企业文化 > 列表页

道教企业文化标语挂图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0  分类: 企业文化 手机版

篇一:道教符咒大全

- 1 -

- 2 -

- 3 -

- 4 -

- 5 -

篇二:道教文化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樟树阁皂山道教灵宝派文化

道教是在我国流传已久的古老宗教之一。它是以道的信仰为核

心,融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种成分,不断吸取佛教的宗教形式,逐步发展而成的具有民众文化特色的宗教。道教自东汉以来,历代均拥有众多的信徒,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广泛的影响。江西道教在中国道教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江南占有主导地位。而开创于东吴时的清江阁皂宗 ( 即灵宝派 )与汉末从四川移居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 即正一派、龙虎宗 )、奉晋代许逊为祖师、创立于宋末元初的净明道 ( 又称净明忠孝道 )、北宋末年南丰道士王文卿创立的神霄派、元代贵溪道士张留孙创立的玄教 ( 龙虎宗的一个支派 )等派别相提并论。这些教派分为符箓道派和丹鼎道派两种,并以符箓道派为主,符箓道派又以天师道为龙头。张天师由一教之主,发展到主领三山符箓 ( 龙虎山、茅山、阁皂山 ) ,再发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可见樟树阁皂山灵宝派在江西道教中的影响和地位。

一、 道教福地阁皂山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

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 福地已

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阁皂山是第三十六福地。

阁,楼阁;皂,黑色。阁皂山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此山绵亘二百余里,史称清江碧嶂,境内群山环抱,层峦叠翠,形似云天楼阁,色如青黛墨染。此山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王母娘娘在瑶池举行蟠桃会,喝得微醉的善思菩萨坐在瑶池边缘,醉眼朦胧地看着众仙女歌舞。突然,司药仙子舞到其旁边身子一歪,似要跌倒,善思菩萨赶忙起身相扶,不仅将座椅撞落到樟树东南18公里处,成为阁皂山,而且他触犯了“男女授受不亲”之大忌,被贬往人间投生在葛尚书家。这就是阁皂山和葛仙的来历。

樟树市境内阁皂山,是中国道教名山( 道教的四大名山,历来说法不一,有很多种版本,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江西阁皂山、安徽齐云山 ),是灵宝派宗坛、祖庭。阁皂山属武夷山西延支脉,蟠衍200余里,山峦叠翠,主峰海拔高度807.5米,北宋著名诗人陶弼形容阁皂山为“万仞天然阁皂形,阴阳不似众山青,一区海上神仙宅,数曲人间水墨屏”。唐仪凤年间(676-678年)御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唐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又赐主观为阁皂观。宋神宗于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御赐阁皂观为景德观,宋神宗在熙宁中(1068-1076年)赐阁皂山御书118幅章、《圣封泰山芸草》2本、《皇佑新乐图》1卷、《绍兴宸翰》10轴,并赐良田133.3公顷(2000亩),宋徽宗、宋理宗分别将景德观赐号为崇真宫、大万寿崇真宫,追封葛玄为冲应真人,冲应孚佑真君,赐“元始万神”铜印,法许龙虎山,阁皂山、茅山为道教传箓圣地。朝野均以得到阁皂山灵宝符箓为荣。南宋宰相周必大的《阁皂山崇真观记》写道:“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此者”,“士大夫川浮陆走,无不迂途而至”,文人墨客以一睹名山为快,朱熹、文天祥、解缙等,曾先后“躬临其盛”。阁皂山名胜古迹众多。宋代鸣水桥,一

天门排楼巍然屹立,鲤鱼洲碧波荡漾,十朝古松相映成趣,大万寿崇真宫遗址依稀可见, 朱熹讲学的紫阳书院与白鹿、娥湖并列为江西古代三大书院之一。

阁皂山以仙得名,以药传世,以道兴盛。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赋予了阁皂山神秘的传奇色彩,引得无数大德高贤、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流连、乐而忘返,或筑坛炼丹,或采药济世,或吟诗作赋,使得阁皂山仙迹长存,名胜众多,令人目不暇接。

1. 一天门,进入阁皂福地的门户。当年宋代理学家朱熹第一次登临阁皂山讲学曾在此停轿歇息。他看见两旁高山挺秀,古木参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感叹地说:“此真乃一‘天门’也!”嗣后,就捐钱建此石坊,并命名为“一天门”。 2. “鸣水桥”。桥因上游的葛憩源、九龙泉两水汇穿桥孔,向南跌泻山谷,响若雷鸣而得名。别看这桥不很雄壮,仅长7.3米,宽

6.8米,可历史却算得上悠久,拱壁两侧刻着“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34个如盘大字,迄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 是江西省三座宋代石桥之一,与庐山的观音桥并称为姐妹桥。南宋宰相文天祥曾撰“鸣扬万壑,水击千岩”桥联以壮其势,并手书“鸣水桥”三字以志桥名。2006年,鸣水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梅花桥。桥面许多梅花形斑痕。桥不起眼,却充满传奇色彩。传说葛玄在阁皂山炼丹时,一天,陪同仙人们采药归来途经小桥时,随行的跛脚大仙突然滑倒在小桥上。葛玄赶忙谢罪,说:“桥面光滑,跌倒大仙,罪过罪过。”说完,从桥下捧起一掬清泉,含在口内,用力向桥面一喷,桥面立即出现许多镌刻的梅花形痕迹,此后就叫梅花

桥。传说梅花桥有时会飘出幽幽的梅花香,谁闻到这香味,谁就有好事降临。 4. 照门松。十七株松树巨伞般挺立在山间的田墈上,树干要有两个人合抱才能抱过。相传东晋真人丁令威来阁皂山修炼,为表虔诚,折了些松枝插在灵仙馆(现大万寿崇真宫)前代替香烛。松枝本不能插活,但真人就是真人,不比凡人,这些松枝却奇迹般长成了参天大树,给阁皂山平添许多仙气。后人有诗赞曰:“礼朝折枝虔意浓,化成碧 嶂傲苍穹。真人仙迹今何在,遥看宫前照门松。”

二.道教名观——大万寿崇真宫和紫阳书院

1. 大万寿崇真宫,它见证了阁皂山道教的兴盛。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出现过“学道之士五百人,为屋一千五百间”的盛大场面,南宋宰相周必大在《阁皂山崇真宫》的文章中胜赞此景曰:“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此者。”大万寿崇真宫是阁皂山的主要宫观,主祀葛玄,酬祀张天师、许真君。它的前身是葛玄入山时所结的卧云庵,隋代称灵仙馆。阁皂山道教在唐宋达到鼎盛,先后被唐宋皇朝敕封赐名为阁皂观、玄都观、景德观、崇真宫、万寿崇真宫;1246年,宋理宗将阁皂山敕封赐名为大万寿崇真宫。眼下所见的宫观乃二十世纪末所建,规模远不如前。目前已有招商项目落户, 已经在重建宫观,规模将扩大许多,到时,阁皂山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游客面前。

2. 紫阳书院原是按灵宝道派“三教合一”道义供奉孔子、释迦牟尼、李耳的观宇,名为“道德宫”,也是名人论道讲学、唱和燕憩的场所。朱熹两次在这里讲学,因其别号紫阳,故时人又称其为“紫阳书院”。现庭院门额上“紫阳书院”四个苍劲的枯笔字,是朱熹手书的拓刻。朱熹在此写下《登阁皂山》的诗篇:“叠叠层峦锁閟宫,我来特地访灵踪。葛仙去

后无丹灶,弟子今成白发翁。”、“一派泠泠泉下水,半空漠漠岭头云。祖师成道冲天去,只有无穷受箓人。” 庭院内古木参天,枝繁叶茂,元初的四株金桂、银桂、四季桂自东向西排植于庭院中间,金秋季节飘香十里,所以明代又有“桂苑宫”之称,并存碑刻于庭院内。

三.道教名人——葛仙和葛洪

1.葛仙,名玄,字孝先,祖籍琅琊,后迁丹阳名容,出身于世家名门望族。从小酷爱《庄》、《老》之学,十五六岁就名震江左。建安七年(202),三十八岁的葛玄来到了阁皂山,在东峰之下结庐“卧云庵”,广收门徒,宣扬灵宝道义。葛玄在阁皂山修道四十二年,在吴赤乌七年(244)八月十五日,在卧云庵“白日飞升”,成为神仙,后世道徒尊为“葛仙翁”及“太极仙翁”。在部分道教流派中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葛玄历游灵岳、赤城,罗浮等诸山,从仙人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等道法。葛玄勤奉斋戒,感老君与太极真人,降於天台山,授葛玄灵宝等经三十六卷。久之,太上老君又与三真人,从官千万,命侍经仙郎王思真,出洞元大洞等经三十六卷,及上清斋二法,灵宝斋六法等。葛玄完全遵照太上老君的教导,修炼勤苦不怠,能遨游山海,分形变化,尤长於治病收劾鬼魅之术。《三国志》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於方山立洞玄观。弟子郑隐得其法术。 葛玄成仙也很神奇。一日葛玄对弟子张恭说:“吾为世主所逼留,不遑作大药,今当以八月十三日中时去矣。”到了这一天,葛玄衣冠整齐进入室中,卧而气绝,颜色不变。弟子烧香守着他,三日三夜。半夜忽起大风,声响如雷。

篇三:道教文化

道教概述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公元142=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今重庆境内)。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道徒为出家道士,蓄发留须,头顶挽髻,不娶妻室,不食荤腥,一般多居宫观之内,以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生活内容。正一道派道徒一般为在家道士,可有家室,不忌荤,可不蓄发,主要从事斋醮仪式活动,也叫"作道场"。两派道士都以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为最高天神。

道教历史及我国道教的主要派别概况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

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五大宗教中降为实力和政治影响较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土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经过民主改革,全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宫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议和政府的支持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道教的教规

道教的教规主要有四条。一是传授。道教把传密授道之事看得极为重要,以不能乱传乱泄为戒。传授时必须有虔诚求道的思想和行动。要烧香斋戒,并同时要发传授秘道的虔诚之誓。道教称传授是道家成仙登圣的必由之路。二是赏善惩恶。道教凭神仙宫府来治上下四方,人类的善恶也在明察的范围。行恶的人定受惩罚,甚至丧命;行善的人就可消灾而得福寿。三是斋戒。道教分设供斋,以达到积累功德和防止出现过失、恶疾的目的。斋分为节食斋和心斋,节食斋以和神保寿,心斋以澡雪精神。戒,指对道教徒分别有不同的戒律,并提倡所有人行五戒十善,提出凡人若常行五戒十善,则天人善神护卫,永灭灾殃,长致福佑。四是诵持。道教规定,凡师传的经谶,必当念诵佩持。意思是凡道教徒必须常念师传的道经和佩持道家的驱使鬼魂的符号。

道教的礼仪之一(叩拜)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

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道教的礼仪之三(诵经)

我们知道,所谓“礼”,指表示尊敬的语言或动作,并由此而产生礼仪。前面所述叩拜、敬香、献供等都是道教礼仪中用动作向神致敬的形式。

道教敬神礼仪中以语言向神致敬的形式,便是诵经。诵经包括念诵和歌赞两部分。念诵是指咏念经文与念诵道教诸神和真仙圣号。诸神真仙为无上大道的化身,信仰诸神真仙便是信仰道。道和经都是道教三宝(道、经、师)之一,咏念经文与诵念诸神真仙圣号,既是对诸神真仙的敬礼,也是自我修持的必要。歌赞是以唱的方式赞礼诸神、真仙的功德。赞词多采用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偈语,主要《三清宝诰》、《玉帝宝诰》、《斗姥宝诰》、《救苦宝诰》、《小赞韵》、《举天尊》、《人皈依》、《三皈依》等。诵经还是道教各种斋醮法事活动中比不可少的内容。

道教早期诵经为直诵,主诵《老子五千文》,到北魏(386——534)嵩山道士寇谦之(新天师道的著名代表人物)吸收儒家有音乐伴奏的礼法仪式改为乐诵。到金代,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道后,建立了宫观丛林制度,规定住观道士须日诵功课。近现代丛林宫观形成了二课(早课、晚课)制。道门规矩卯时(5—7时)早课,酉时(17—19时)晚课。诵经的作用在于:(1)唱诵诸神、真仙宝诰,以表崇道敬神的虔诚之心;(2)礼拜诸神、真仙,以祈延生保安,超阴度亡;(3)通过诵经,以求开悟经义,保养元和,合助道力。是故,道教涌经有—定的礼仪和严格的规定。如上殿诵经以钟为号;开经前,焚香礼拜;要求道士斋戒身心,道装整洁,同声应和,不得交头接耳,思念不专。道教还

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送经、朝神,也不供斋设醮。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大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盖此日名曰:“鬼哭日”。

教内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慈悲”。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慈悲”。“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道教的清规、戒律

道教宫观内对违犯戒规道士的惩处条例称作清规。道教创立时规定;凡道士犯法者,先原谅三次,如仍不改过,才给以惩罚。其目的是"闻人有过助其自诲"。使在净宝中向神叩头思过,以乞求"诸大神原其不及"。道教约束道教士思想言行的条规称作戒律。道教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三纲五常观念而制定出"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内容与佛教戒律基本相同。这些戒律均为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之用。

道教的"五戒十善"

道教的五戒:一不得杀生,二不得嗜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淫色。道教的十善:一孝顺父母,二忠事君师,三慈心万物,四忍性容非,五谏净蠲恶,六损己救穷,七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为人兴利除害,十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道教认为,常行五戒十善,天人善神庇佑,永灭灾殃,长获福佑。又以此五戒为"积功归根"之戒,系道教重要戒条、根本戒律,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三清天尊座次排列和名号是怎么来的

三清,指天神居住的仙境,即玉清、上清、太清。天尊,是道教对尊贵天神的称谓。地位最高的是居于清微玉清境仙界的元始天尊。元始,指宇宙的本原、开端。道教称他在天 地开初之时就以秘道传授诸神仙,开劫度人。居于第二位的是灵宝天尊,其任在禹余天上清境,故称上清,据经书记载,灵宝天尊是由"赤混太无元"所化生。排位第三的是道德天尊,也叫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仙居大赤天太清境界。

太上老君即老子,老子是个历史人物,由于他智慧高超思想博大精深,后被道教利用。老子《道德经》是道教的根本经典,他本人也

道教企业文化标语挂图

被神化,成了宇宙未形成前从混浊状态中产生的三元气之一的"冥寂玄通元"所化生的道德天尊。道教宫观供奉的三清塑像,一般以玉清元始天尊居中,左侧为灵宝天尊,右侧为道德天尊。

道士道姑是一种什么称呼

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称为道士。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入道后唯道为务,持斋礼拜,奉戒颂经,烧香燃灯,不染尘务。道士又称道人,全真派有女道士,俗称道姑。全真道的男道士又称乾道,女道士又称坤道。 ·什么是宫观?我国著名的道教宫观

宫观是道士修行、供奉祭祀神灵、做道场、传教的活动场所,是道教中道宫和道观的合称,也泛指其他道教活动场所,如庵、台、洞、祠、庙、堂等。我国著名的道教宫观有:北京白云观,山东崂山太清宫,江西龙虎山上清宫,江苏苏州玄妙观,西安的八仙宫,沈阳的太清宫,湖北武当山的金殿、紫霄宫,四川成都的青羊宫等。 ·什么是斋醮

道教祭祷的一种仪式。其法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斋醮为道教各派所共习。

道教的礼仪之二(供养)

敬礼神像仪式,如:神像开光、神殿装饰、献神供品、敬香等,都属于供养的范畴。因道教敬神仪礼是伴随神像塑造就开始的,故我们先从神像塑造谈起。

(一)神像塑造

神像有木雕、泥塑、夹苎脱空、石雕等多种。在雕塑神像时,要进行敬神仪礼。其仪式主要有二:(1)择吉日良辰举行开工仪式。首先上供、焚香、诵经礼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轻砍三个或七下,以示三请或表示赋予其三魂七魄。(2)在神像雕塑(造)过程巾,还必须有“装脏”仪式,其用意是使神灵能贯注到神像中,让神像真正成为神灵依附的分灵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后开一方穴达到胸前,然后择吉日良辰“装脏”。“装脏”的内容通常有:经典,它代表神灵和智慧;铜镜,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恶;历书、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沉香、朱砂、雄黄,表示可以避邪;红、黄、青、白、黑五色线,以应五行俱全;金银珠宝,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贵吉祥;灵符、香灰,表示神通。

(二)神像开光

神像塑好后,择吉日举行“开光点眼”仪式。事先准备好朱砂、白芨、金鸡(即雄鸡)、镜子、面巾、新毛笔等物。届时上供、焚香、诵经、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诵念圣诰,由高功将神像上的红布取下,用新画巾为神像揩面,然后用新毛笔蘸朱砂、白芨和金鸡血的混合液点神像眼睛(也还顺便点口、鼻、耳,表示开窍),与此同时,在殿外由一道士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藉太阳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间。举行“开光点眼下仪式,旨在诚心祈祷神的分灵降临人间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为具有通神启灵的分灵身,因此,其仪礼时分隆重。道教有 —套专行开光科仪。

(三)神殿装饰

神殿,亦称神堂或殿堂。为了增加神的威严与肃穆眺气氛,令人进入神殿后受感辣而顿生虔诚敬仰之心,还要在神殿内布置多种装饰。主要有华盖、幔帐、幡、幢、吊灯等。华盖,原为天子宝座上所用以盖覆头顶的伞盖装饰,《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后世道教沿用,悬挂在神像头顶上瑞,象征神的尊贵与威严。幔帐,悬挂于神像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