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敬老助残社会实践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2  分类: 社会实践报告 手机版

篇一: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一、课程简介:

作为大学生,必须德才兼备,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品质修养,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必须具备综合运用并发展这些知识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集中授课培训和现场实践指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了解、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社会对优秀人才规格要求,在加强大学生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

学生综合素质课外培养必修课

课程目的:

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大学生熟悉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掌握组织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帮助大学生增进社会认知、健全人格品质,在了解国情、懂得民情的基础上积累社会阅历、磨砺道德品质;帮助大学生学以致用,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运用所学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长知识和才干,并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要求:

1、运用集中授课培训和现场实践指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了解、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社会对优秀人才规格要求,着重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分层次、分学习阶段进行。对于大一学生,要求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开展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大二学生,要求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行业发展调研和专业技术服务,深入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要求;对于大三学生,要组织到人才市场调研,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和服务,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

需求情况,为今后成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做到“三坚持”。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三、课程教学具体安排

1、准备阶段: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前2个月的准备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准备目的应为:根据调研结果确定集中或分散活动方式,并针对社会实践内容和需要而做好社会实践理论、实践训练、精神心理准备以及必要的物质准备。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运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常用文本范例”进行集中授课。

2、教学内容:⑴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和科技支农。⑵就业见习和创业实践。⑶社会调查和“红色之旅”学习参观。⑷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

3、主要载体:⑴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关注三农 支教助学 服务西部 科技助残等。⑵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绿色环保 法律援助 健康咨询 社区义工等。⑶企事业单位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⑷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4、教学形式:理论宣讲、社会调查、学习参观、生产劳动、科技支农、挂职锻炼、就业见习、文艺汇演、勤工助学、兼职实习、创业实践等

四、活动主题

喜迎十八大,奉献在基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团

五、报告内容

留守老人的孤独晚年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年轻人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平坡奋斗。然而,凡事有利有弊。年轻人走出了农村,但是有大量的老龄人留在农村无人照料,还有无子无女的老人在孤独中度着晚年,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为这些老人送去温暖!

关键词:留守老人孤独晚年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也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这对留守人员在物质生活上和感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这一特殊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 留守老人的现状

1.1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差。在调查访问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其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1.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1.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1.4老人遭遇排斥。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2. 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2.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家庭有得到扶助外,绝

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都无法保证。

2.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2.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2.4精神缺少慰藉。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3.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3.1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

3.2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

3.3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给出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3.4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3.5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小结:

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于留守老人的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努力运用自己的优势,关心关爱老人,让老人能够有一个温暖的晚年!

篇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报告

曾经看到过几句话,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前世都是上帝喜爱的苹果,如果我们的缺点比别人要多哪怕存在缺陷,也请不要自暴自弃,那说明我们我们太过于完美,上帝多咬了一口而已。我想,弱势群体就是这样的苹果吧。

弱势群体是我们的社群中的一些能力有障碍的人,在社会学习生活中,他们还是会遇到太多的困难,总有约5%的人或早或晚逃脱不了残疾的怪圈,生活困窘无助而气馁,甚至无法抗拒的心理折磨,而导致悲剧连连。尤其是那些连自己生命都不会珍惜的智障儿、自闭儿、精神病患者,更是处在社会的边缘,而嗷嗷待哺,其亲友也常常无法摆脱阴影的笼罩而走向“极端”。我和一名同学一起来到了山东省淄博市张店特殊教育中心,参加了为期5天的学习参观实践活动。学校涵盖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学生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三级教育。我们此次参观实践的目的旨在了解淄博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残疾儿童予以帮助和支持,给他们送去一点温暖和鼓励,为共建和谐社会做一份贡献。我们事先了解到盲孩子写盲文需要挂历纸,就搜集了一些带给他们。即使是这样微不足道的帮助,换来的确是他们饱含感激的回应。之前我自己也翻看了一些课本,这对后来的参观调查很有帮助。

在特教中心的这几天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教室、宿舍,参观了残疾儿微机室、聋儿语训室、低视教室、职业教育操作室、康复室等专业教室,以及按摩诊所、新特餐厅、花卉大棚等实习基地,还参观了全部由残疾儿童操作的烹饪、面点、服装设计等等,了解了残疾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条件。可以说,我们社会还是给与了残疾学生较好的物质条件,使他们可以像我们一样学习生活。 在实践期间,我们分别跟盲、聋、智障学生一起吃饭、聊天、打球,并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同学打扫了宿舍。我们给他们讲一些我们知道的趣闻故事,给他们讲大学的生活,他们教我们盲文、哑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聋哑学生篮球队的队员技术真是了得。我们还一起联欢,表演节目。这些残疾学生的多才多艺让我们折服。盲人学生的合唱,聋哑学生的舞蹈??他们在身体上也许有缺陷,但他们在舞台上,一样的自信,一样的专注,不禁被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折服。同时,我们也会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培养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和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接受治疗。另一方面,帮助家长们照顾孩子,减轻他们的负担;陪他们多聊天,排解他们心中的苦闷。 我们还了解了一些与孩子接触的注意事项,我们需要通过何种方式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他们是怎么上课的,我们又该如何参与到他们的课程中去,以及我们怎么做才能有助于他们培养一些生活自理的能力,还有当他们狂躁不安、发脾气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在寒风中,我们还一起整理过学校门口的小花园呢,感受到的是一种质朴热情,一种纯净如水,一种积极向上,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其实他们是

不幸的并不可悲,他们同样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甚至在自立方面做的比我们更好,在某些方面有我们健全人所没有的天赋。例如在此中心学习的盲人朋友们会选择按摩作为他们的职业,而很多聋哑人则在这里学习美术。只要及早制定人生目标,他们同样会获得进步的动力与源泉。谁能想象展室中的各类精美作品皆是出自这些残疾学生之手,谁能想象他们能通识各种职业技术,很多毕业生在事业上已经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而我们现在为他们做的,也许是几所特殊教育学校,也许是几家残疾人特招单位,也许是残疾人接纳单位最低接受残疾人比例的法规,也许是在助残日当天所做的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和捐款,等等等等。但,我们做的这些,也只是集中在某些领域某些日子。

社会中仍然存在很多存在问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在发展特殊教育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 政府对特殊教育投入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特殊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家长的认识不到位,“随班混读”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虽然各个特教辅读班和随班就读已经开办得有声有色,但是教师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还止于看住孩子,不让孩子随便乱跑的思想意识而已。 1.中国残疾儿童数量多、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并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特殊教育学校一次性投资太大等。

2.至于针对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大陆目前仍为空白。这与美国100%的0-6岁残疾幼儿都接受到来自政府提供的早期教育服务和我国大陆80%的普通幼儿能入园接受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当前的残疾人中等及其以上教育残疾人中等及其以上教育是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继续和深化,是残疾人学习一技之长、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保证。目前全国的中等残疾人职业学校还不到50所、盲人高中仅2所、聋人高中仅3所、专门招收残疾人的大专院校仅3所 。

4.当今普及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在人类尚无法根本控制残疾的当今社会里,总有10%的人或早或晚逃脱不了残疾的怪圈,天赋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之人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

5.当前,我国缺乏独立的主专业的特殊儿童教育评估机构和统一的明确的特殊儿童教育体系评估体系。

6.民间文化问题

(1)对残疾儿童以及残疾儿童的教育无知、怀疑。

由于缺少相应的知识,许多人怀疑盲、聋、弱智等残疾孩子是否能够学习。因此,自然就不送孩子念书。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更多见。

(2)认为读书无用论

这些人认为,普通儿童读书都找不到工作,残疾人念书又有什么用。因此,也就不需要送到学校读书。

(3)报应、遮掩论

这些人认为,生了残疾孩子是报应的结果,因此而产生遮掩的行为,不乐意孩子出门,更不乐意孩子读书。

7. 特殊教育存在的法律问题

已有法律条文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不统一、范围较狭窄。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是盲、聋哑和弱智三类,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是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对象不统一。

同时,表面上看,残疾人保障法似乎比较全面地给出了特殊教育的对象,其实不然。就特殊教育的实际而言.需要特殊教育的还包括大量的非残疾人,甚至包括一般智力超常儿童和特殊才能儿童。

对策:1. 相关部门或机构应该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这应该是目前改善民间文化、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的最有效、直接的文化手段。

2. 若以法律为武器解决特殊教育问题,应该从下列三方面着手。

⑴.树立特殊教育的法律意识有法律意识比有良法更重要.有效利用法律, 按照法律办事,有效遏制集体违法,包括对违法者追究刑事责任

3.就教育管理措施方面来讲,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师资培训。师资培训的方式应该发生改变,应该把教师当作一个具有职业技能的工作来看,进行更符合职业要求的培训,包括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要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和相当数量的普通学校的教师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

(2)教师配置。在普通学校实施辅助教师制度,广泛设置辅助教师或辅导教师,或称特殊教育教师,对学校中的特殊学生进行课堂、课后辅导或补救教学,或者对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学生进行帮助,发挥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综合效益。

(3)加强督导。把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的督导纳入正常的督导渠道。普通学校以普通学校的教学大纲为督导参照系。盲、聋、弱智三类学校以我们正在制定的新的教学大纲——即目前所说的课程标准——作督导参照系。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更是一项慈善事业,需要政府和会社会的共同关怀和支持。良心使然,道义使然,责任使然!那些先天带有残疾或者后天心里有障碍的儿童如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需要家长老师社会的关爱去浇灌,才会绽放出美丽的花骨朵,他们也该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和同龄的孩子笑着闹着度过美好的童年,而不是在众人悲悯的眼光中,嘲笑的眼神中成长。他们幼小的心灵害怕被抛弃,渴望爱,渴望关心。除了爱,没有什么能抚平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创伤,安慰他们受伤的灵魂。心中有一条爱的彩带,我期盼这这条彩带能将你我紧紧相连,使更多的特殊儿童得到关爱,使他们在爱里再无惧怕,

在爱中再无伤悲。让我们向渴望平等的残疾孩子献出友爱之心,伸出友爱之手,扶助他们回归主流,走和社会。为最终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奉献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不再孤独。

调查目的及意义:

1.从自身来看:首先激发自己内心的爱心,学会奉献,唤起自己的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与特殊儿童共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一天。其次让我们更好地学会感恩,学会怎样和孩子、成年人以及各国的人们交流与沟通,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再次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培养出对于各种实践项目的分析、策划、组织安排和动手能力,以及一个团队整体的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突发问题更能锻炼我们的应变及适应协调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现状,和他们遇到的困难,以便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问题,同时能最大效率地利用各种资源来帮助他们,锻炼自我,服务社会。

2.从特殊儿童来看: 关爱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用我们的热情打动孩子们冷漠封闭的心,让特殊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从自己做起,尽可能的教会孩子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3.从社会角度来看:提高大学生自身对慈善事业的了解,主动地坚持参加一些奉献爱心的活动,尽到自己所能及的力量;增强人们对慈善事业的了解,激发起人们的爱心,让大家共同学会感恩,更有利于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关爱特殊儿童的群体中让社会中的人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唤起人间真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三:敬老助老问题调研报告

探索向善的机制 弘扬向善的文化

——敬老助老问题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在社会人群中的比例逐渐增大,特别是“四、二、一”现代家庭结构已经显现,很多老年人过着孤寡的生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老年人的赡养、医疗保障、社会服务等问题的日益凸现,必将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和挑战。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养老问题都将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黄石市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适应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的趋势,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即像义务献血那样,在自己有能力时为他人提供养老志愿服务,并储蓄服务时间,当自己或自己的直系亲属需要他人扶助时可以享受相应时长的服务,力求通过开展爱心储蓄活动,探索一种向善的机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一种积极向善的中华文化。

一、工作原则

经过学习借鉴沿海地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做法和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总结摸索,黄石决定做好“三化”破解敬老助老问题,即“服务内容生活化、活动参与群众化、工作开展长效化”,并由此确定了黄石市助老服务爱心储蓄制度的三大工作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原则。1、要科学界定好服务内容,保证老人享受到体力帮扶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最基本的服务内容,争取做好其他方面的特殊服务内容;2、要达到服务对象和志愿者的广覆盖,做到不遗漏需要帮助的孤老,不遗漏愿意奉献爱心的志愿者;3、要让此项工作持续开展,保证连贯性和延续性,让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能够在自己或亲友年老时可以提取相

应的服务存储。

为保证“三化”工作落到实处,工作中坚持做到两个“统一”,即工作组织、评估、认证的统一,活动要由政府部门、合法群团出面组织引导,由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第三方对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时间、项目内容、服务质量进行科学评估、统一认证;兑取服务的全城统一,存储的爱心服务可在全城统一通兑,没有地域

兑取限制。

黄石市经过综合比较考虑,鉴于铁山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全区已完成“大部制”改革,社区力量充足,有养老服务站,有专职工作人员;该区有着悠久浓厚的矿业文化氛围,尊老助老习惯已为常态,有大批志愿者从事助老服务,有着良好的试点基础。于今年8月在铁山区进行试点,着力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全社会自愿灵活参与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标志着黄石市助老服务爱

心储蓄制度初步建立。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做好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1、根据老人的身体和生理情况,科学界定了服务对象范围,搭建助老服务信息服务平台。对60岁以上老人的性别、年

龄、居住、身体健康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将80岁以上高龄老人、7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三无”对象、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等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全部建立服务项目需求和个人健康情况档案;2、详细登记了服务需求,通过填写服务需求表了解老人服务需求;3、做好志愿者开放登记,凡申请注册的志愿者全部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志愿者的基本情况、个人特长、可提供的服务时段等;4、掌握社区设施资源,以社区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室、日间照料室等服务设施为依托,确定服务对象和服务场所。经过调查摸底,铁山区目前已摸清全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10508人,占总人口的14.8%;组建初步符合服务条件的志愿者队伍469人;摸清了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方面和体力帮扶方面涉及“聊天、清洁、做饭、提水洗衣”等常规化、社会化服务项目五大类十余项的服务需求,服务老年人600余人次,初步建立志愿者服务内容生活化、志愿者服务活动参与群众化、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展长效化的工作机制,老年人享受到了各具特色

的服务,极大满足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二)扩大宣传声势,进行广泛动员。爱心养老助老工作是一项社会公德、民族美德、也是一种必须大力弘扬传承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通过宣传发动,让全社会各界的力量知晓他、参与他。铁山区采取召开专题会议、举办启动仪式、设立宣传专栏、发放相关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助老服务爱心储蓄活动的实施方案、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让群众加深对这项工作的了解,激发更多的人接受并参与到活动中来。各社区鼓励党员、团员带头加入志愿者行列,按照就近就熟原则,与老年人结成爱心帮扶对子,开展“一对一”的定向服务和“多对一”、“一对多”的协同包户服务。通过表彰先进和颁发《助老服务爱心储蓄证》等措施,提高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志愿者不仅可以为自己年老时储蓄服务时间,更重要的是在服务过程中使自己的爱心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干劲更足。活动中涌现出了“永不凋谢的志愿之花”社区志愿者张卫华、“感恩社会、奉献余辉”的社区志愿者白志明、“乐于奉献、发挥余热”的社区志愿者戴六香等一大批先进人物,

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市民,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助老服务队伍中来。

(三)明确政府主导,实施专班负责。作为试点城区,铁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助老服务爱心储蓄工作,成立了由分管民政工作副区长任组长、民政局牵头、相关部门和各社区参与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重点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保障措施,细化了工作职责、工作步骤和完成时间,依托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站,明确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确保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助老服务爱心储蓄”领导小组每周到社区检查督办工作,及时收集信息,了解存在的困难并与社区共同解决,指导社区开展好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减轻了政府的养老压力,补了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做到了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为社会减压,弥补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现行养老模式的有益

补充。

(四)抓实助老服务,创新工作特色。各社区安排专人具体抓“助老服务爱心储蓄”工作,做好供需登记、服务安排、服务对象与志愿者之间的衔接、服务审核等工作。社区在抓服务、倡风尚中积极创新形式,努力扩大“助老服务爱心储蓄”活动的影响。如:新村社区推行每周“服务日”制度,服务日工作站组织志愿者集中行动,到相应的服务对象家上门服务;胜利路社区开展定期专业服务,工作站组织电工、安全员、理发员定期为服务对象进行家庭电路、燃气、房屋检查,理发。曹家林社区打造“老年人活动营地”,将有特长和爱好的独居老人吸纳到诗书画印、门球等文体活动小组,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各社区在“助老服务

爱心储蓄”工作探索实践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解决了老年人的实际困难,老年人享受到了更丰富、更人性化的服务,活动扎实稳步推进,深受群众的

欢迎,赢得广泛的赞誉。

(五)加强服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为切实做好“助老服务爱心储蓄”工作,不断提升助老服务水平,各社区制订并落实了“助老服务爱心储蓄”志愿者培训计划,每月开展1-2次培训活动,通过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志愿者培训,不断增强志愿者服务意识,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与水平。如:冶矿路社区为50余名志愿者进行“与老年人沟通技巧”的培训;友爱街社区引导志愿者以人为本,针对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因人施助,做好服务;民政

部门和劳动就业部门还将请专家作家政、保健等辅导讲座。

三、下一步的推广和完善

在铁山区爱心储蓄养老助老活动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黄石市下一步将总结经验做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以人为本,以帮助老年人生活幸福满意为主线,认真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加强领导、加大投

教师敬老助残社会实践报告

入,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强化服务,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建成敬老、爱老、助老工作体系,使孤寡老弱受到及时关爱,老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进一步争取上级部门对此项民生工作的政策支持。通过爱心储蓄来助老养老是现有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也是一种尝试和探索。这项活动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需要众多部门的支持和联动,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帮助。在当前的启动阶段,迫切需要省里和民政、财政、劳动就业、卫生等上级部门对这一新生事

物给予工作指导和政策扶持。

二是进一步建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完善规范志愿者队伍管理,科学制定志愿者服务工作绩效评价办法,建立社区助老服务工作站与各类老年服务机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互动合作关系,研究出台配套的保障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必要的保障,确保活动持续开展。1、建立志愿者的资质认证机制。通过居民小组、社区和第三方评估认证志愿者资质。2、建立起社区担任志愿者服务平台的组织机制,通过确定社区助老服务志愿者公益性岗位来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志愿者服务。3、建立管理平台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质量的评估认证;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服务安全;进一步健全社会公示监督机制,通过对报名享受服务的老人基本情况进行公示,通过社会公德约束和群众监督来解决子女不孝不养老的缺位现象。进一步探索意外责任补救措施。尝试通过意外商业保险等方式解决志愿者服务老弱病对象中存在的后顾之忧。4、建立长期的服务平台机制。要定期、不定期的到老人中调查摸底,总结归纳老人最迫切的服务需求;要逐步给老人配置随身求助呼叫设备,快捷、准确的提供服务;要建立爱心服务内容超市,通过社区平台呈

列可提供的志愿者服务内容和时间,供老人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服务。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