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矛盾论的社会实践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4  分类: 社会实践报告 手机版

篇一:《实践论》和《矛盾论》读书报告

《实践论》和《矛盾论》读书笔记

毛泽东于1937年先后写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两篇文章都是为了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一部分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1931年至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为中心阐释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认识的发展过程。读 《实践论》,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实践,什么是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强调实践的社会性。毛泽东在文章中例举,人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多种形式。认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实践论》论述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才能从客观世界获得信息。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只有实践的直接实现性,可以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从而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只有在实践中,人们达到了预想的结果,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最后,认识是实践的目的。认识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指导实践,在于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实践论》论述了认识发展的过程。认识发展的第一阶段,人们在实践中看到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片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也就是在实践中引起了感觉和印象,这是感性认识阶段。随着实践的继续,由于认识的能动作用使认识过程发生了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得出合乎论理的结论,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运动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后,发生了认识过程第二次更为重要的飞跃,也即是认识的目的所在,把理性认识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由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斗争,一切过程都在向前推移和发展,认识运动也应该随之推移和发展,以适应实际。因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是无穷的,所以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是无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错误在于不懂得认识发展的辩证统一过程,片面的强调认

识的某一阶段。教条主义者颠倒事实,否认了基于实践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地位,只会对理论生搬硬套,纸上谈兵。这也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将权威的、书本上的知识奉为圣经,不会动手检验,不会结合实际作调整。经验主义者注重经验,看轻理论,拘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全局观,不了解事物的全面和本质,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则是认识与客观过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前者思想落后于实际,后者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或是把幻想当做真理或是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这些错误思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实践论》正是基于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的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作出的哲学总结。

《矛盾论》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论述,阐释了辩证唯物法的矛盾法则。

文章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只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辩证唯物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辩证法的宇宙观指出,要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来解决问题。

文章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尤其着重于矛盾特殊性的问题。矛盾存在并且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在各个事物中,在各个事物的各个发展过程,在各个发展过程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各个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又有其特殊性。在对矛盾特殊性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的许多矛盾中,必然有一种主要矛盾起着领导作用。在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存在着主要的一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相互转化使矛盾的性质发生变化。矛盾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文章论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矛盾的各方面互为存在条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矛盾的斗争则贯穿一切过程。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在矛盾的斗争形式中,即有对抗性矛盾,又有非对抗性矛盾。

事物矛盾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对于矛盾法则的论述,无论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还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都要求我们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不同的矛盾。教条主义者不懂得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不具体的分析事物,思想僵化空洞。经验主义者不会利用自己的经验深入的研究事物的矛盾。

《实践论》和《矛盾论》关于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的论述,对实践的第一位和矛盾特殊性问题的重要性的强调,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明了道路,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篇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报告

题目:大学生对党史了解水平的调查报告

学 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 级: 功能材料一班

年 级: 2012级

组员姓名: 郝宏昌 3012208247

任国铵 3012208261

苏毓辉 3012208264

目录

一、实践报告.........................................................................3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内容

4.调查方法

5.调查结果及分析

6.结论与建议

二、调查问卷.........................................................................7

三、调查数据.........................................................................8

1.数据统计表

2.扇形统计图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

一、调查目的:

“我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学习历史了解自身的来龙去脉,对于如何走好今天的路,我们会更多一份笃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一个政党历史,堪称思想的宝库,它传递出的智慧与感悟必将是厚重而深刻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92周年的历程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92年来发展历史的认识程度,了解大学生对党史了解的兴趣程度以及了解党史的相关途径,提高他们的爱党,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情,热爱祖国的政治素养,增强党团基层组织的活力,我们特地对天津大学学生对党史的了解程度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党史认识的总体水平,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激发出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和爱党的热情,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调查对象:

对于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了解一些关于党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大学生是为共产党注入鲜活血液的生力军与后备军,了解大学生对党史的认识程度不仅对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政治思想建设。本调研旨在加深大学生对我党光辉历程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党史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党热情,陶冶情操树立其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在校学生70名。

三、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重要思想、重大事件、中国青年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一系列重要的贡献以及同学们了解党史的动机兴趣、方法途径等内容展开。

四、调查方法:

首先从网上以及相关书籍中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制定调查问卷,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70份,收回有效问卷68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

见附录)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90后”大学生党史教育状况问卷的统计结果令大家比较忧虑的。下面对几道能反映大学生对党史了解程度及对党史学习态度进行一下分析。

第二题:对于“你的政治面貌是”调查结果分析可得(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体现矛盾论的社会实践报告),这次调研的对象中,共青团员最多,其次是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这个比较符合我们学校学生党员发展的情况,大部分的学生的政治面貌是团员和积极分子,正在学习党的相关知识,提高政治素养;

第三题:对于“是否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根据结果显示88.24%的同学都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这体现了同学们对党的建立问题具有一定的认识,不过还有一小部分的同学对党的建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把握的不够准确,所以党组织开设一些教育活动加深同学们对党的建立问题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五题:在被问及“你平时会不会主动去了解党史的内容”时,只有16.18%的同学选择了“经常”,其余的大部分则表示“偶尔或很少去了解”。而在进一步回答“你一般是为了什么去了解党的历史”时,有五成的受访同学都表示是因为“专业课程的要求”或者“应付各类考试”,甚至有为同学表示自己仅有的一些党史知识基本上来源于初高中的政治课本,“当时为了应对高考,我们背了大量的政治考题。辛亥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名词都是那个时候学的,不过现在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也有少数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搜集、挖掘一些资料来了解党史知识,李同学表示自己对中国近代战火纷飞的岁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课本上一板一眼的记述并不“解渴”,于是他去图书馆借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平时当作“故事书”来看,觉得很有意思;

第六题:对于“你一般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党史”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表示自己通过红色电视剧或者网络等媒体的渠道了解的,这体现红色电影、电视剧和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党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作品更能引起大学生对党史的关注;而另一方面,仅仅有5.88%的同学选择了“学术性专注期刊”,这个数据也折射出大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很少的人能够认真阅读书籍去了解知识的问题;

第七题:被问到“你平时是否经常看红色经典电影”,统计数据后得到,喜欢的人居多,但也有45.58%的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电影不太感兴趣,其实红色经典影视剧有许多,例如《闪闪红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艰苦奋斗是红色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形态,红色经典影视剧很好地将这种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作了图像的演绎,这对当下的学生有着很好的励志意义,所以我们应该多看有关党的这些红色影视剧;

第十题:“党的根本宗旨是”正确答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率达82.35%,说明同学们对党的根本宗旨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个宗旨是由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而党员的义务中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说明党始终把人民放在重要的位置,为人民服务,整个民族才能更加地和谐,社会才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十一题:“你是否读过以下著作(可多选)”,旨在调查同学们对以下著作的阅读情况,但结果不容乐观,选择以下选项的同学所占整体的比例分别为:《共

产党宣言》 33.82%、《中国共产党章程》 25.00%、《矛盾论》 0.00%、《中国共产党简史》 2.94%、《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5.88%、《为人民服务》 11.76%、均未读过 61.76%。读过“《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书籍的同学有八成承认,是因为备考网上党校结业考试才去读的;剩下的则大多为准备各种作业,考试才去翻看、查阅,竟有超过六成的同学从未读过上述书籍。只有两位同学真正是因为感兴趣才去读,“高中上政治、历史时一直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但因为时间原因,一直到了大学才能静下心来好好看这段历史,收获也挺多的”,一位同学说。就我个人看来,也与平时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导致同学们一看到书名就给它们贴上“无聊”的标签;平时政治课上,老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对党史党章类书籍做一下简单介绍,带领同学们了解其中的乐趣。 第十二到第十五题为几道简单的党史知识问题,正确率分别为:66.18%、57.35%、80.88%、86.76%,除了第十三题“拉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正确率较低外,其余问题正确率都还可以。可以看出虽然同学们对党的标志性历史事件的记忆较差,但对一些在党的历史上做出伟大贡献的前辈们的记忆还是比较深刻的,作为大学生,记住这些优秀革命前辈的光鲜事迹是表达对他们的崇敬。

第十六题:对于最后一项“你是否愿意积极参加和党相关的教育讲座和实践活动”,仅有14.71%的同学表示非常愿意,选择比较愿意,一般,不愿意三个选项的同学分别占到20.59%, 45.59%,19.12%,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和党有关的教育讲座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表现一般,说明学生对于此类讲座和实践活动的兴趣不是很高。所以要使大学生对党史有更多得了解不仅要开展讲座,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进行有关党史的宣传,例如海报设计。但是参加类似的讲座收获的知识会更全面、更具体。

六、结论与建议:大学生是为共产党注入鲜活血液的生力军与后备军,是传承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对于当代社会的继承人,了解一些关于党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这充分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对高校学生关于党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同学们对党史的了解,对我党精神理念的深入理解。

中共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它向人们展现了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展现了党带领人民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壮丽画卷;中共党史是一部政治教材,我党的一切政治理论、方针政策、斗争策略是在中共党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以在党史中找到相关的生动的历史素材,学好了党史就能对党的政治理论融会贯通,就能够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历史的必然。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领会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念和方法,特别对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调查

篇三:【马基作业】《矛盾论》读书报告

《矛盾论》读书报告

水保141140214101张鹏

看完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7月第7版8月第五次印刷,在扉页中前言道:“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八月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个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格的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过讲演。”说来是一个演讲稿,如《论持久战》一样,大量的使用了“我们”和“我们认为”等等词语。据前言记载,这本书在发表出版在《毛泽东选集》时,作者作了部分的补充、删节和修改,所以我现在看的并不是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真实演讲稿,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我不知道,只能从其中的阅读是否连贯中得到些须线索。考察文章的修改痕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词句或者段落之间其语气是否连贯自然,有了这个前言我自然要看得仔细一些,到底还是找到了几处修改的痕迹,而且发现了三处莫名其妙的缺字,按说这么严肃的出版社和这么严肃的著作不应该啊,实在不解其义。 《矛盾论》是从矛盾说到了辩证法,从矛盾的特殊性提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列宁的话,然后反对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这么个思路,这是粗看,粗看之下好像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因为文章里反复申明的,从这本书的注里可知《实践论》也是反对教条主义的,不过如果细看,寻找脉络,然后联系毛泽东同志后来的种种政策和作为,你会看到第六章(全文七章,第七章是结论)“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的后半部分才点明了主题,才说他到底要干什么。举例说,如这三句话:“目前我们党内的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那就不会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因此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不适当的。但如果犯错误的人坚持错误,并扩大下去,这种矛盾也就存在着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的可能性。”这话说得很保守,但意思很明确了,这样的话在第六章出现了三次,在第四章和第五章里只说到了要形成条件才能有矛盾的统一性,打破了这个条件就是对抗性占主导地位了。我感觉这些话为后来的延安整风运动、党内生活、三反五反和文革等等政治活动都给出了“哲学”上的理论基础。之所以说是哲学上的,是因为这篇文章是在给延安的小朋友们讲哲学课所作的。这是一个思维定式,哲学等于思想等于意识形态等于政治,马哲与政治不分家,而哲学又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只要一提哲学,就又有了立场、态度、观点、主义等等,嗯,这样社会的方方面面就都与政治联系到了一起,写错了一个字就顺理成章的上升为政治问题了,就可能成为“人民的敌人”。我感觉这个结构已经为当时毛泽东思考得很透彻。

我们小组的人认为大家不能说毛泽东同志一点儿也不懂“矛盾论”,虽然文章的前一半部分如同念经,说得不好听点儿像是满嘴嚼蛆,几个概念颠来倒去的绕口令,我看得也快,但还是发现了一些亮点,比如说他大侃《水浒传》《山海经》《淮南子》《西游记》来活跃演讲气氛,也是为了让自己说的这些话让自己让下面的人感到浅显易懂,大多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直到后一半部分才精彩起来了,毛泽东的长处是分析时局,在这里他把当时的中国国情,鸦片战争到抗日前期的中国革命史套用矛盾论的法子串讲了一遍,这些精彩的地方大多也成了后来大中小学政治课本上的语言。前半部分我感觉他说得挺吃力,就那么几个概念要

捯明白,理清楚,最重要的是有说服力,这其中他用了一些语言技巧,能够引用列宁斯大林的地方就直接引用,具体论述的时候他多用的是反问和长句。我高中时候专门和语文老师学过一段时间写作中应用长句的技巧,当时也是因为学习毛泽东的文章,语文老师说毛泽东善于使用长句,这说明他的思路严谨清晰,能够用一句话表达一个复杂的意思。不过《矛盾论》是一个演讲稿,如果长句出现在文章里可以通过反复的看得到一个意思,可如果是说出来,就是“主义主义主义”这么一大堆的叠列下来了,听的人很难马上弄清楚他到底要说什么,最后只能是留下一个印象——他说的看来有道理。而且在那个时代,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都来到延安干革命,他们接触过马哲的人不会很多,而这又是哲学课,唯物辩证法这是先进思想,毛泽东来演讲自然要掰开了揉碎了反复强调着讲,而且把边边角角的有必要没必要的都要讲到了,同时利用他的权威又时不时提到了马恩列斯这样的秤砣级的人物,这都会使语言冗长,但我感觉还不够细腻,这都会给听众产生振聋发聩豁然开朗的效果。熟悉写作的人都知道,冗长的语言是柔软的,柔软的表达就有了作者发挥的余地,但是也有观点不明的危险,到底要说什么只能是读者自己去寻章摘句的理解,但只要发力专一,读者就不会发生误解,但也仅仅是不会发生误解而已,读者很难从中再有什么发挥了。这与坚硬的表达不一样,坚硬的表达是作者对自己的思考进行了凝练,只要在语气上不过分的带有情绪色彩,就会给读者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中国古代“经”之微言大义奥妙之所在。嗯,用了这样的表达,模糊而且柔软的,逐次不分或者颠倒的,比如说把矛盾间的运动当成了特殊性和统一性的重点性质,这些都是很微妙的语言技巧,这为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对《矛盾论》哲学的进一步或者进好几步的发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说这《矛盾论》绝对不是单纯的哲学演讲稿么。

从《矛盾论》的文本可以想象,当时的演讲是什么感觉,毛泽东在台上给台下的学生们搅浑水,台下的学生们再互相的搅浑水,实在浑得不成了,就只有书本上说得能够统一思想,结果更加的教条主义更加的八股文。而这种演讲的光荣传统一直到现在的大中小学的政治课上仍在继续着,当然可喜的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把着这盆浑水不放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已经习惯了上政治课锻炼记忆力,在行动上独立思考了,即使这种独立思考目前看还很有限还是局部的。我认为思想方面的书还是要看的,有很多高水平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人点播单靠自己去悟也不是不行,但确实是很耗费体力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不是说非要是大师、权威的思想书籍才要削尖的脑袋去研读,不是的,我感觉但凡这本书说得明白,给自己的思考引进了新的活力,指出了新的方向,或者对于解决问题行之有效,对于决策能够提供借鉴,那都可以当作老师来尊重的。杀猪捅猪屁股,各有各的道,不强求统一也不强求不统一,不强求不限制,我理解这才是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髓所在。《矛盾论》太硬太教条,我感觉用“阴阳学”是完全可以更简练易懂的概括的,如此,咱们纵看古今,不懂阴阳学貌似也不耽误吃饭睡觉。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