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语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问候语 > 列表页

南传佛教问候语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5  分类: 问候语 手机版

篇一: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

历史源流

传教历史

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兰卡。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离补答·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12瓦萨(vassa,戒龄

南传佛教僧人

,僧龄)时,率领由伊帝亚、伍帝亚(Uttiya)、桑拔喇(Sambala)、跋达萨喇(Bhaddasàla)四位比库,以及沙马内拉苏马纳、般度咖居士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于公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当时兰卡的国王迭瓦南毕亚·帝思(Devànampiya tissa,又作天爱·帝须王,公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御花园“大云林园”

(Mahàmegha-vanaya),修筑“大寺”(Mahàvihàra,摩诃毗诃罗)供养僧团。这座大寺日后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接着长老剃度了国王的外甥马哈利特等五十五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桑喀蜜妲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库尼来到兰卡,为王后阿奴喇(Anulà)等五百多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库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全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他们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的结果吗?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

南传佛教寺庙

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原来上座部及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径,求证涅槃,使个人解脱。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来成佛。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为小乘。在《岛史》则称大乘为?戏论派?,《论事》称为?大空派?,大寺的僧众称他们为?方等派?。从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词本身的概念来看,是包含着自褒贬他之意的。但学术界,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贬之意,而是对历史发生发展的事实而作客观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过去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互相对立、争执、排斥的情况是存在而且相当激烈的。内部自相斗争的结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这个问题,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说:?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则争论自息。?(见《法句》第六颂)此颂是佛陀在只陀林针对争论比丘而说,其大意是:那些争论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们将为此争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如果他们懂得这种危险性,就不会争论了。各国佛教徒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大多数佛教徒都认识到,虽然佛教各派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释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发展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往来,讲团结,讲友谊。从这方面讲,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访问之时,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这样可能引起误会的言词,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相互尊重,应该称他们为上座部佛教,这是他们一向自称的正确的部派名称。 早期佛教源流

下面讲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所有佛教徒共同尊敬的教主释迦牟尼,大约为公元前六世纪的人,他的生灭年代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其确切的年代,无法肯定,这里略举几种比较普通的传说:

(1)依照南方上座部佛教各国传统的说法是:佛灭于公元前544或543年,在1956年,有许多国家举行一次盛大的佛灭二千五百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依据这种传说的。所以这个佛灭年代的说法,已经实际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了。

(2)近代的学者,根据考证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阿育王年代,有的推论佛灭于公元前483年,有的说前480年,有的说前470年等等,未得一致。

(3)中国的?众圣点记?说,据传佛灭之后,比丘僧团在第一个雨季安居完毕,便在戒本末尾上点一点以记佛灭之年,到了萧齐·永明七年(489),共得九七五点。据此,则佛灭于公元前486年。

释迦牟尼本人,原是迦毗罗卫国的一位王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入灭。他所说教的地区,主要是在古印度恒河流域的中游一带。他收了很多男女弟子,建立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在他寂灭之后的第一年,便由他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主持,召集了五百长老于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在阿阇世王的协助之下,诵集了佛陀生前所说的教法。这次集会把当时诵出的教法分为毗奈耶(戒律)和达摩(法)两大类(律藏和经藏)。达摩被编成五集,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及《小部》。这些经典和戒律编好之后,分别付托一些教师传授弟子,使其用口授的方式代代保存下去。佛教史上称这为第一次?结集?。所谓?结集?,是合诵或会诵之意,就是佛的弟子们集合在一起,把佛陀所说而当时只有口头传诵并无文字记载的经典,进行一番会诵、审定,系统地把它确定下来。

佛灭之后,约一百年间,比丘僧团仍然按照佛陀所制订的戒律过着原来最简单的生活,基本上是以乞食为主,把佛的教义口授给弟子,弟子们辗转相传,向各地继续宣扬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等法,严持戒律,和合相处,不分派别。佛教史上称它为?原始佛教?时期,亦称为?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

在佛涅槃一百年后,当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俗称黑阿育)王在位时,僧团内部便发生了分裂。其主要原因是对于戒律的见解有分歧。据说当时以吠舍离为根据地的东部比丘,实行了一些与原始教规相违背的事,而西部(摩偷罗)的耶舍比丘对此加以反对,并且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在吠舍离举行第二次结集,从人数说名为?七百结集?,从地点说又名?吠舍离结集?。这次结集的结果宣布了双方争执的十点是违背戒律的,即所谓?十事非法?。而东部大多数的僧人却不同意这种决议,因为是这些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们所决定,大家也无可奈何,只好另外集会一处,也用会诵的方法,另外订正戒律,退出原来教团的主体,自成一派,因为他们人数多,就叫做?大众部?。这样,僧团就公开分裂成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两大派,各行其是。此后,佛教僧团形成了更明显的分裂,在四五百年间,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史称这个时期为?部派佛教?。

对外交流历史

锡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中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很早就有一种特殊关系:约在410年,我国的法显访问了师子国,在无畏山住了两年,他的游记里描绘了当时锡兰的首都、民情和佛教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锡兰的历史和佛教增了光,很受锡兰人民崇敬。约在434年,有师子国铁索罗等两批比丘尼先后到达中国当时南方宋都建康(南京),为慧果等三百余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国建立比丘尼僧团。中国比丘尼于二众中受戒,是从慧果开始的。比丘尼僧团在锡兰传承了一千多年,约在十一世纪而绝迹,此后,南传上

座部盛行的国家,至今仍未恢复起合格的比丘尼僧团。觉音于五世纪前期在锡兰用巴利文写的《善见律毗婆沙》,约在五世纪后期,便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流通。当时在中国流传?众圣点记?的佛灭年代说,也是随着这部书传进来的。

前面说过,南传上座部佛教已有四次重要的结集,但据各种史书记载,还有不少次要的结集,不断地修订他们的经典。此外,另有两次很重要的结集。据缅甸的说法,1871年,敏东(或曼同)国王(1853~1878)在曼德勒召开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结集,有二千四百人参加,用三年多时间重新校对巴利文大藏经。同时建立了一片塔林,叫古道陀石经院(一说库托道藏经塔库),每座塔里有一块石碑,每块石碑上刻篇佛经,把这次新校对的巴利文大藏经,全部刻在七二0座石经塔上,使佛典得到长期保存。1954至1956年,缅甸政府在首都仰光举行一次上座部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六次结集,出席者有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长老比丘二千五百人,根据各国的各种版本,对巴利语的经、律、论三藏典籍,进行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校勘,并且决定把这次校勘的典籍全部陆续地刊印出来,作为现代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巴利语大藏经新版本。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各国僧团在现代史上一次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

部派源流表编辑

根据《二千五百年的佛教》第六章所附的一个部派源流表如下:

┌——————————————┐

上座部 大众部

┌————┼————┐ ┌————┴————┐

上座部 犊子部 雪山部 鸡胤部 一说部

│ │ (高拘梨柯部) (说出世部)

│ │ ├—————┬————┐

│ │ 制多山部 多闻部 说假部

│ │ ┌———┴—┬—————┬————┐

│ │ 东山部 西山部王山部 义成山部

│ │

│ │ (北山住部)

│ ├————┬————┬————┐

│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南传佛教问候语)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 ┌—————┐

分别说部(上座部) 说一切有部 │ 经量部

├—————┬————┐ └———┘ ┌—┐

上座部 饮光部 化地部 │法藏部

│ └————————┘

├——————┬—————┐

大寺部 无畏山部 只陀林部

因为各部派的传说不同,所以对部派的源流解说也有不同。这里只是略讲南传上座部的源流(以原始佛教探究为基准的源流版本,请参照原始佛教词条)。按照这个表来看,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是清楚的。佛教最初被分裂成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由于上座部对佛说采取?分别说?的态度(以为对佛说和解释佛说要有分别地看待),亦被称为?分别说部?[1] 。这种说法,在阿育王时即已盛行。据说阿育王曾问诸比丘: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诸比丘如是说已,王更问大德帝须:佛分别说不?答言:如是大王(《善见律毗婆沙》卷二)。阿育王即根据此说以净化僧团,并由帝须在分别说者中选择一千人,举行第三次结集。由摩哂陀传入师子国的佛教,就是这一系的学说。所以南传上座部也自称为?分别说上座?。这一系的佛教南传之后,始终是以大寺为正统。所说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实际就是以大寺为正统的佛教。

宗教特色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分布在南亚地区的佛教,可大别为四类:(1)流布于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

(2)兴起于越南,而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3)过去在柬埔寨曾盛极一时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4)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等地所传的南海佛教。

上列四类中,第三、四类现今仅存艺术的遗迹。第二类属中国佛教系统。第一类又称为巴利佛教,盖此系统大部分均依据巴利语圣典。而所谓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长老将印度本土佛教输入锡兰岛,此为锡兰佛教之开端。公元前一世纪,锡兰佛教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三世纪时,无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视为锡兰佛教的正统。五世纪时,有觉音、达摩波罗等大注释家。

在其他国家方面,公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佛教传入,然采纳南方上座部佛教,则始于1058年阿耨楼陀王时代。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国开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锡兰的僧伽领袖,被迎入泰国,为泰王传戒。至于柬埔寨、寮国之接纳上座部佛教,则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纪泰民族之征略后。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南传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于北传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抄写经律,但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语已不可考。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

篇二:邓殿臣讲南传佛教

一位善知识来电话问有关中阴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也没什么研究。大乘佛教讲中阴,或者叫中有,叫Antarq-bhava,从这个词翻译来的。南传佛教跟大乘佛教认识不一致,他们不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这个中阴啊,是说人死了以后,到他再降生这段时间,或者7天,或者两个7天,或者是七七四十九天。这段时间,识身没有血肉了,不吃东西,只闻香的东西来维持,所以叫寻香(gandharva)。大乘佛教是这么讲的中阴或中有。南传佛教认为人去世以后,同时就会像蚯蚓一样向上爬呀,后半截身子还没离开,上边已经抓住前面了,基本上是同时的。某一个地方的人去世了,在另一个地方就有人出生,几乎是同时,没什么时间差距,没有一个中有阶段。我们这里做佛事超度就是在这个期间。他们和我们在这方面有些区别。

巴利语系的佛教是在亚洲的南方,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的傣族地区,实际上不只是傣族一个地区,还有阿昌,还有几个民族,布朗、崩龙等都是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大约有一百多万人。所以说我们中国三大语系的佛教都有。不过我们巴利语系的佛教比较薄弱,历史也比较短。

南传佛教,巴利语系的佛教首先传入斯里兰卡,其他几个国家、地区,缅甸、泰国、柬埔寨、我国傣族地区就晚了很多。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以后才形成了南传佛教,才形成了巴利语系的上座部佛教,才形成了南传佛教文化圈。

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他们本国人有一种说法,说佛陀在世时三次来到兰卡岛,佛陀住世的时候曾经去过三次,佛陀成道之后哪年哪日去了,记录得很清楚。他们有一本史书,叫《大史》(Mahqva/sa),是公元五世纪时一位叫Mahqnqma的僧人写的,其中记载了佛陀三次来岛的情况。但是一些学者和一些外国人都不太相信他们这种说法。因为佛陀在世时在中印度一带的摩揭陀、拘萨罗等地弘法。那时印度有16个邦国,大概有七、八个,十来个国家是佛陀活动的范围,他没有到别的国家去过,他连印度的南部都没去过,更何况渡海到兰卡了。但是他们说佛陀去过,而且记录第一次到过什么地方,第二次到了什么地方,第三次到了什么地方,到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讲的什么经,他们都有记载。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一起不妨研究一下。我们是这样认

为,也许佛陀真的去过呢,如果还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我们可以相信这种说法,现在我们还不能相信。实事求是地讲,佛教的传入不是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是在佛陀涅槃两百多年以后,阿育王在世的时候举行第三次结集以后传入斯里兰卡的,大约是公元前248年。上次讲的第三次结集以后派了9个使团,以阿育王的儿子玛亨德为首的第九个使团到斯里兰卡去传教。据说佛陀在世时曾经说过,我的教法能够在十四国盛行。所以阿育王非常重视,他派他的儿子玛亨德,后来又派他的女儿僧伽密达到斯里兰卡传教。这也记载得很清楚,是哪一年哪一日,我们推算是公元前248或247年波松月,相当于6、7月份,月圆的那一天到的斯里兰卡。他们一行7人,玛亨德为首,玛亨德当时32岁,戒腊已经十几年了,他是20岁受的具足戒,是位饱学长老,学问很深,是目犍连子帝须的弟子,是律藏的传人。他带着整套的巴利三藏到了兰卡岛。当然不是说带着巴利三藏的整套书,那时没有文字记载,是完全靠记忆,他们能背诵,都是巴利语,因为佛陀在世时讲经就用的这种语言。之后佛教才在斯里兰卡传播开来。他们到了当时斯里兰卡的首都阿努拉特布拉,在王都东北边七、八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密萨加山,当时的国王天爱帝须正在山上打猎,这时玛亨德一行来了,碰上了。玛亨德就试一试国王的智力,看他有没有智慧,能不能接受佛法,就跟佛陀当时一样,佛陀当时也是犹豫不决,要不要给众生说法,众生能不能理解呢。玛亨德向国王提了几个问题,问了以后认为国王不是一般的人,能接受佛法,就向他讲佛法。这位国王实际上在这之前和阿育王有些联系,通过一些商人,信息是沟通的,现在我们分析,在这之前对于佛法、佛教他是听说过的。玛亨德这样有学问、有知识的饱学长老向他这样一讲法,他就接受了,接受了以后就把玛亨德一行接到王宫,为王宫里的人说法,结果使整个王室的人都信了佛教。京城的百姓很快也都皈依了。连续几天讲经,很快全国就有很多人信了佛教,有的人出了家。当时传入的情况大概就是这么记载的。所以现在斯里兰卡每年的波松月(六月)纪念玛亨德来岛,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报纸上也都有纪念文章。佛教就是这样传入了。

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咱们中国佛教的传入几乎是跟佛经的翻译同时进行的。一开始翻译的都是小乘,很快就传入大乘,传播和译经的活动是同时进行的。随着译经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而时间大约是在东汉以后,三

国以后,我看有人分这么几个时期。一开始第一个时期是在两晋南北朝,第二个时期是在梁武帝以后,隋唐的时候达到鼎盛,大约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时间。一开始译经是外来的僧人,印度的僧人,或是中亚的僧人,从名字可以看出来,象支谶、支谦是月氏人,鸠摩罗什是龟兹和印度人混血。一开始是这些外国人来译经,后来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译,再就是中国人如玄奘等去取经。他们感到译的经不准,不可信,所以到四、五世纪以后,法显、玄奘、义净等才到印度去取经,所以我们经过了比较漫长的时期。五六百年的时间,随着译经的开展,佛教逐渐地传入中国。这么一比较就看得出来和南传不同,南传第一从时间来讲,他一下子就成功了。第二,印度以玛亨德为首的一行人来一讲经,直接就把佛经传入斯里兰卡了。而中国译经这些人是经过中亚、西域、葱岭这一带,经过了中转,经过了一些驿站,不是直接传来的。大约是从印度传到犍陀罗,从犍陀罗传到罽宾(克什米尔),再传到龟兹这边。当时犍陀罗是佛教中心。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不同来。南传佛教,巴利语系的佛教没有经过翻译,印度的高僧直接传入,中间也没有经过中亚,西域这样的地方,直接就传来了,实际上就是在几个月之内传遍全国,斯里兰卡成为佛国。而我们中国北传就不同,大概经过了四、五百年,五、六百年的时间,不断有人来中国译经,在洛阳一地当时就有上千个印度的人、西域的人,佛经是经过翻译以后才传播的。不翻译中国人认识不了,这就有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佛教比较古朴,纯真。

当然我们非常敬佩那些译经大师,他们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要永远感谢他们,但有些不准的地方。他们译经是“梵客华僧,听言传义”,一开始来没有带着经,只是记诵,凭脑子记忆,印度的、中亚的僧人是凭着他们背过的那些经念出来,别人就记下来,之后再翻译,再加工润色才能写出来。“方言共凿,金石难合”,所以有的经一译再译,三译,甚至有四译、八译、九译的。为什么要多次翻译?就是因为不准。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读翻译的经是很危险的。就是因为有些不准的地方。两相比较,巴利语系的佛经应更接近佛说,更加真实,更加精确,因为传入时佛陀刚刚涅槃两百多年,而且是刚刚举行了第三次结集。佛陀涅槃三个月以后,大迦叶、阿难、优婆离这些人就举行了第一次结集。佛陀涅槃一百年时搞了第二次结集。二百多年的时候举行了第三次结集。什么叫做结集,巴利语叫Sa/g]ti,意思是集体唱诵,大家

都背得过,某甲背一部,某乙背一部,大家就在一起一部一部地背,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就进行讨论,同意了以后,通过。所以搞一次结集需要几年时间。为什么要搞结集呢,就是怕记不准。因为跟现在不同,现在写在书上了,白纸黑字,错不了。那时候凭着各个人的记忆,怕弄乱了,所以要搞结集,一次一次地搞结集,集体唱诵。佛陀的弟子就是怕走样,所以搞结集。听说第三次结集,阿育王搞的结集,有一千僧人参加。第一次五百,第二次七百,第三次一千,都是有名的高僧,在一起唱诵,共同校对、核实、研讨佛经,大家统一了以后算是通过了。阿育王的儿子玛亨德到斯里兰卡传教的时候就是刚刚搞完第三次结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也应该是比较真实可靠的。从时间来说是佛陀刚刚涅槃两百多年,从他们掌握的佛经来说,是刚刚结集完的巴利三藏——律、经、论。而玛亨德本人又是一个律学大师,是优婆离系统传下来的第六代传人。他们传入的就是这样一部巴利三藏。

当然我自己也曾经产生过疑问,他们六、七个人居然把那么大量的经都记在脑子里,而且包括那些注释都记得,这似乎难以置信,记得那么准确。他们七个人是这样,有五位长老(五个比丘),一位小沙弥,一个居士。沙弥叫苏玛那,是玛亨德的妹妹僧伽密达的儿子,玛亨德的妹妹是生过孩子以后才出的家。他们这么七个人把整个三藏记得那么准确确实令人怀疑。但是印度这些国家呀,他们确实有这样的本领,一个人背得很多。他们有分工,叫 * *

bhqnaka(长部师、中部师等),是专背某些经的人。据说缅甸也有这样的僧人,他们能背过很多。在1956年搞第六次结集时,也是背诵,很多缅甸僧人能背好多经。他们南方国家不提这样的疑问。就是这样传来了,传入的是巴利三藏,来的是玛亨德,时间是公元前三世纪中期。传入的情况由于有很多历史书记载,是可信的。说佛陀三次来岛,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公元前三世纪玛亨德来岛传教这是可信的。佛教就这样传播开来。

他们是六、七月份来的,过了二十几天就到了雨季,当时的国王天爱帝须把自己的花园,大梅林园布施给他们,建了一个寺庙叫大寺(Mahqvihqra)供玛亨德他们住。雨季来了以后他们要安居,要到山洞里去住,离开寺庙,据说天爱帝须给他们修了68个山洞,度过雨季。度过雨季之后,玛亨

德派沙弥苏玛那回到印度,取来了佛陀的舍利,象骨舍利。取来以后建了一座塔,塔寺(Th[pqramaya]。这时候天爱帝须国王的弟妻,叫Anura,要求出家,玛亨德说他没有办法,得叫比丘尼来传授比丘尼戒。于是就请他的妹妹来。他妹妹僧伽密达是一个有名的比丘尼,在公元前236年左右带了一棵菩提树苗来到了兰卡。菩提树苗是从释迦牟尼成佛的那棵菩提树上剪下的一个枝带来了,栽在了大寺的院落里,生长发育到现在,这棵树还在,成了大菩提树。印度那棵菩提树后来死掉了,据说阿育王非常敬重菩提树,遭到他王后的嫉妒,说你爱它了,不爱我了,王后破坏了那棵菩提树,后来又经过很多摧残,就没有了。所以现在最早的菩提树,早古老的就是斯里兰卡这一棵,已经两千三百多年了。僧伽密达带来的这棵树活到现在。我们都去参拜了这棵菩提树,当然有很多人保护它了。阿育王派很多人来护理这棵树,晚上都有人值班,不让野象伤害,不让鸟兽、虫灾来伤害它,有很多的措施,来保护这棵树。这样菩提树有了,佛舍利塔有了,寺庙有了,僧团也有了,这就都具备了。所以佛教传入成功,在斯里兰卡站住脚了。史书上说在公元前232年,玛亨德搞了一次小的结集,花了十个月的时间,同时我想他也是为了教导兰卡人。当时斯里兰卡用的是僧伽罗语,僧伽罗语和巴利语是很相近的,玛亨德来了以后很快就学会了僧伽罗语,他用僧伽罗语来讲经。同时斯里兰卡的僧人也学巴利语,这样就融合在一起了。所以说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佛教非常顺利的,一次性的,直接的传入了斯里兰卡,没有经过什么别的地方。不象我们中国佛教,是经过中亚,翻译后传入的,佛经中有许多中亚西域佛教的痕迹。我们说它直接,还因为它的语言没经过翻译,就是佛陀直接讲的那些经,经过第三次结集以后传入了,也没受到什么阻碍。因为佛教文化比较高,兰卡的比较低,兰卡人很快就接受了,佛教在兰卡传布就成功了。

我们经常讲的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或者叫做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或者叫做汉藏语系的佛教和巴利语系的佛教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南传佛教,这是西方人起的名字,以前我们叫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西方人尤其是英国的学者起个名字叫南传佛教。就是指亚洲的南方、南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们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在亚洲的南方,信的都是南传佛教。地域上也是形成一片连在一起的。我们的西双版纳和缅甸的掸邦也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它们就形成一个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北传佛教

篇三:南传佛法与大乘佛法

南传佛法与大乘佛法

慧广法师

近日,有几位居士来山,席间谈及佛教的种种;其中,谈到了南传佛 法在台湾的流传....。事後,心中不觉生起些许愁思——

这几年来,南传佛法在台湾非常流行,国内佛教徒接受者,称为原始 佛法。

南传佛法以较单纯、切实,注重实践的方式[有别於大乘佛法的超高 理想及玄思],在台湾吸引了不少信徒,尤其是年轻佛教徒。谈到佛法修 行,不少人以南传为依归,似乎大乘佛教已无修法可谈。更甚者,有些接 受南传佛法者,则强烈排斥大乘佛教,不以大乘为佛法....。

这些种种,往好的方面来说,自然可以刺激大乘佛教徒的反省:在历 经了二千五百多年,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之下,免不了应机制宜的 大乘佛法,是否有失真的地方?或者,大乘佛法是否太过於理想化、哲学 化或学问化?造成高谈理论,而缺乏实际修证....?

当然,这些只是谘疑,不一定是事实。

大乘自然有其修行方法,有不少应不输於南传佛教。但在净土宗念佛 ,几乎概括了所有佛教修行的台湾,有时候,是会令人觉得大乘佛教没有 修行方法。相信有不少念佛者,念了许久,却感觉不出有修行的作用。佛 是念了,但贪嗔痴、烦恼欲念,并未真正减少,戒定慧也没有增长多少。

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它可以培养慈悲心、减少世间杀孽,自是功 德一件,不应该反对人们素食。但素食是否就是修行呢?这是有疑义的。

但对一些大乘佛教徒来说,只要他有念佛、有素食,便自以为有修行 了,别人也这样认为。

可是,如此修了许久,内心未必能感受到法悦、一些烦恼也未必得解 决。於是,有些人在某些机缘之下,遇上南传佛法比较细致的修持,身心 便有了前所未有的觉受。这是以往念佛、素食那麽久,都不曾有过的。

对许多佛教徒来说,要深入佛法是不容易的,更别谈到融会贯通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不奉南传佛法为宝?进而排斥大乘佛法,也就不足 为奇了。

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佛教徒学习教外法门,如气功等。一旦他在 那里修学得身心有所变化、或起觉受,以之比较在佛门念佛、素食那麽久

,却都无感觉。你说,他怎能不舍佛法,而就外法呢?

问题是、关键是:佛法或大乘佛法,真的是像他所了解的那样吗?念 佛素食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吗?如果不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什麽?

希望大家谈谈,我也会陆续谈出所知。

「南传佛法」是指流传於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区的佛教,以往 中国佛教徒都称他们是小乘佛教。这种称呼含有瞧不起他们的意味;称呼 自己的佛教则叫大乘。

「南传佛教」源於部派佛教的上座部。「上座部」多长老,所以言论 、行事作风,显得老成持重,思想自然也就比较保守;「大乘佛教」则演 变自部派佛教的大众部。「大众部」多年轻比丘,行事比较活泼,勇於创 新弘法,将原始佛法,适应於不同的时代、环境,作各种不同的开演。

从某方面来说,「南传佛法」是可贵的,他们尽量保留著佛法的原貌 ,包括经书义理、僧团型态等等,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的时空变化,今人还 能从他们那里看到佛教的原貌。单是这点,就值得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经过了那麽久的时空变化,如果说如今的南传佛法,就是佛陀 在世时的原始佛法,也是不对的。不管是佛法义理、修持方式,或僧人的 生活型态,多少有了不同。所以,正确的说,南传佛法只是比较接近原始 佛法而已。

南传佛教以遵随佛制为要,不会增添佛法经典、不会融合其他修行; 北传的大乘佛教则相反,思想是活泼的、行事是积极的。当佛法传到某个 地区时,他会融合当地的文化风俗,让佛法容易被当地人接受,以便度化 更多的人。

大乘佛教的修行,也会采取其他宗教不错的修法,将之融会於佛教修 法中,让某个地区的人,更容易接受佛法。这就是:为什麽大乘佛教的修 持方法中,有许多是原始佛教所没有的。包括咒语、诵经超渡、命终助念 ,以及多佛、多菩萨的信仰,等等。

在教理上,更开发了一些泛外道化的佛学名词,如说众生皆有佛性、 有如来藏、真如、阿赖耶识,及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这以 原始佛教的观点来说,简直是外道了。外道也讲神我、大我、梵我,大乘 佛法的佛性等,与之何异!

这些种种,就是导致南传佛教排斥大乘佛教非佛法之所在。

确实,大乘佛法在原始佛法中加入了太多的东西,把印度的佛教几乎 全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供奉的佛像是中国人的脸型,佛像所在的寺院, 也是中国古代的官邸;中国人喜欢具体、不善思维抽象,也把佛法的抽象 名词改成具象的。像涅盘、空之类的东西,国人是不大懂的,把它改成佛 性、明心见性、开悟,就容易懂多了。

站在弘法度众上,你能说这样不对吗?

佛法是可证的,觉悟并非教主的专利,只要佛弟子依法修持,证得了 佛陀所证的,他就能演说正法。

佛陀入灭後,二千五百多年来,相信有不少佛弟子依法修行,证得了 佛陀所证。他们因时代环境的不同,可能被称为菩萨、或阿罗汉,以及禅 师、上师。也因时代、环境、文化语言的不同,每个佛弟子表达佛法的方 式会有不同。但所说的与佛陀正法无异。

所以,一些信仰南传佛教者,一味排斥大乘非佛法,等於否定了佛法 的可证性。佛经中尚说,无佛无法之世,尚有人能自行修行而得正觉,称 为圆觉、辟支佛。如今,佛法尚在,就算大乘佛法掺杂了许多外道法、方 便法,也不能否定其中还有许多佛法。既然大乘佛教中还有许多佛法,也 就不能否认,有人会依而修证,证得了佛陀所证。那麽,他所说的怎会不 是佛法呢?大乘佛教怎会不是佛法呢?

经中也没有说,只有佛才能说佛法。《十诵律》载:佛法有五人说, 除了佛陀之外,佛弟子、天人、仙人、化人都可能演说佛法,只要所说符 合布施、持戒、生天、涅盘的道理,就是佛法。

经中佛也说,他所说法如掌中沙,未说者如大地土。这是排斥大乘非 佛法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再来,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认为佛陀所说的原始佛教才是佛法,後 代佛弟子所说的,如大乘佛教里面的,都不是佛法;或者,认为佛法只能 保持原貌,不可以增减变化,那等於否定了人类文化向上进化的可能性 ........。

根据人类的历史记载来看,人类是不断向上进展的。这是生命的特质 ——生生不息。所以,在物质文明上,後代的会比前代好。因为,後代有 了前人的经验,可以少掉一些摸索,自然要比前代有成就罗。

在精神文化上,後代的也会比原始的好。「原始」毕竟只是个开始, 许多方面只是草创,谈不上成熟,不论是思想学术、或宗教文化,可能都 要经过两三代、或四五代,才能有其大成。

宗教是人类的活动之一,也是依附於人类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特质 既是生生不息,那麽,人所信仰的宗教,怎能老保持在教主初创的时候呢 ?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古今中外,任何传上一百年以上的宗教,无不 经过了几次的演变。佛教流传至今已经二千五百多年,怎能没有演变,还 保留在原始佛教中呢?

演变是必然的,演变也是好的——後代会比前代好。

举自然界的的事物来说。

原始的番石榴,小而无肉,也不大好吃,如今改良过的泰国石榴、珍 珠石榴、无子石榴,则大又好吃。如今,你还会去吃原始石榴吗?除了有 糖尿病者,吃吃原始红心石榴,用以治病外,不会有人去吃原始番石榴。

奇怪的是:有些佛教徒却宁舍现代的优良,而就古代的方便。当佛教 的饮食观,已从佛世的食三净肉,向上进展到素食时,台湾却有一些信奉 南传佛法者,不认同素食,似在鼓吹肉食。

请想想,佛教的在家五戒,排在首位的是什麽?就是「不杀生」。不 杀生当然不等於就要素食。我从没有叫人受五戒之後,就要素食。对某些 人强调受五戒之後就要素食,我说那不是正确的佛教说法。

然而请想想,如果一个受五戒的人,他能进而发心素食,不是很好吗 ?他所守持的不杀生,不是更圆满吗?毕竟,你虽不亲手杀生,但因为你 食肉,就会有人杀、鸡、鸭、猪、羊等动物来卖你。那不等於你在间接杀 生吗?

有一人食素,世间就会少杀一些动物;多一人食肉,世间就会多杀一 些动物。谁说素食不会减少世间杀孽?谁说素食不是功德一件?不会培养 慈悲心?一个守持五戒同时素食者,难道不比守持五戒还食肉者圆满吗?

同样的,以人类交通来说,几十年前,有部脚踏车,就神气的不得了 。如今,有机车、汽车,已是很普遍的事了。更快的火车、飞机,一般人 也都搭乘的起。试问:现在有人出远门,不开汽车、不搭火车飞机,而骑 脚踏车的吗?没有!

但我们一些原始佛法奉行者,却要求我们的出家众,应该舍现在方便 的交通工具,回复到古代,连脚踏车都不要骑,用脚走路就好——要二十 世纪末的台湾出家众,完全遵守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所制的戒律 ,不就像这样吗?

基於人类是不断的向上进展,我们可以说,大乘佛法在某方面,是要 比原始佛法好。原始佛法只是一个开始,大乘佛法则是接续开展——经过

许多菩萨、祖师灌溉之後的结果。而且,还在不断的开展中。

反观自认正统的南传佛教,保守著佛法的开始,不敢向外扩充,自然 其格局便小,只好被称为小乘佛教了。

佛所说法,当然是最好的佛法,佛教徒不应该忘本。但如果以佛说的 才是佛法,後代的大乘佛弟子所说,都不是佛法,这连佛陀也不会同意吧 。这更否定了人类向上进展的可能性,违反了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事实。

更可惜的是:把大乘佛教中,古来多少佛弟子的宝贵智慧抹杀掉。

谁说後代佛弟子说的法,就不如佛陀呢?在人类是不断向上进展的法 则上,有时是会青出於蓝的。所以,原始佛教的修法:四念处观、数息观 、不净观,造就了不少出世四果圣者,但中国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参禅、参公案,不也成就了许多明心见性、断生死烦恼的出格高人!

所以,大乘佛教是不可以否定的,它包含了许多人类可贵的智慧财产 。只是方法不同、说法不同,同样能令修习者证悟佛法。有不少地方,大 乘佛法是胜过南传佛法的[希望没有人叫我拿出证据来,因为,那很浪费 时间呢。不过,可以相信我,我受过三年研究所教育[佛教的],也略有 学术基础,不会信口开河。]

坦白说,我个人满喜欢某些原始佛法,包括其理念与修行。在距今将 近二十年前,我初出家时,第一次看到《杂阿含经》。看了几篇,心理觉 得很喜欢。於是,便一直看下去。不到一个月吧,整部《杂阿含经》就被 我看完了。心里想:这麽好的经典,怎麽被佛教徒说是小乘经典,而不屑 看呢?太可惜了。

当时,南传佛法尚未在台湾流传,原始佛教的研究也未普遍,我便常 向人推介《阿含经》、说原始佛法好。只是我没有把大乘佛法否定掉。事 隔十馀年後,南传佛法大行於台湾,国人有些信奉了南传佛法後,便否定 了大乘佛法,把大乘佛法说得一文不值。我觉得讶异,反而要转过来肯定 大乘佛法了。

人类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它的居住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不同的 居住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古代犹太人受到其他民族的迫害,便产生 了他们的民族宗教——犹太教。犹太教创造出了他们的民族保护神——耶 和华,以保护犹太民族为主,不惜残忍的杀害其他民族。

印度环境炙热、生存困难,人们对苦的感受非常深,便产生了他们厌 离世间、追求解脱的宗教。人们害怕下辈子再来出生为人,希望透过今生 的修行,下一生能转生到天上、或不再出生。於是,有了不同於其他民族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