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8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唐银平 级 财经学院

会计04班10080427 2010

四川饮食文化

川北凉粉

前言

(一)川北凉粉的简介

(二)川北凉粉的历史典故

(三)川北凉粉的发展渊源

(四)基本原料与制作步骤

(五)川北凉粉的特色吃法

(六)川北凉粉的营养价值

(七)川北凉粉的未来发展趋势

(八)总结

参考文献

摘要:川北凉粉历史悠久创于蜀汉时期,经历千年的历史积淀在西南乃至全国有相当的影响,做工简单而美味成为川北人们不可缺少的饮食。它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悠久的文化,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川北凉粉;发展;营养价值;文化

前言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我已经在南充生活了21年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当地的好吃的小吃——川北凉粉,那可真是微辣鲜香、细致绵软、清爽利口。来到重庆求学后,我意外地发现这儿也有卖川北凉粉的地方。因此趁着这次作业我就介绍下自己难忘的美味。俗话说:名以食为天。古往今来,这最不能少的就是吃了,而特别在夏季,凉粉是老百姓喜欢吃的食品之一。

(1).产品简介

发源地:四川省第三大级城市南充市

川北凉粉(注册商标),原为农舍小食,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川北凉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有的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当时,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谢凉粉便有了名气。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拌、制做火候、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不到一年,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凉粉店都仍以“川北凉粉”为招牌,生意兴隆,火爆不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川北凉粉。过去卖凉粉,多是挑着担儿卖,或在街边,或在十字路口,担儿一放,四面八方的顾客就来了。现在一般只卖成品凉粉,吃辣、吃酸,自己加佐料拌。要吃,也只有到大餐馆的筵席上品味儿了。

(2). 历史典故

寻踪溯源,追根究底。川北凉粉,创于蜀汉,兴于明清,盛于五十年代。靠川乡礼仪之帮,经二十八代传人之手,牵丝挂牌,制粉调汤,传承至今,其间,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相传早在蜀汉时期,安汉县(今南充市)嘉陵江中渡口码头,在渔舟货船之间,沙丘卵石之上,有两个凉粉棚:大棚姓薜,人称薜凉粉;小棚姓谢,名叫谢凉粉。大棚经营冷吃旋子凉粉,小棚经营热食片子凉粉。两家凉粉`冷热有别`开头各异。一样的绵软细嫩,爽口宜人;一样的麻辣鲜香,其味无穷;薜家婆媳与谢家父子两情相悦,喜结良缘,夫妻和睦,绝技传家,两面三刀种凉粉,合流一处;谢凉粉更招换记,粉墨登场,亮相安汉。据说巴西郡(今阆中)太守张飞,巡视安汉,对谢凉粉喜爱有加,备受封赏,成为蜀国刘备御前贡品,谢凉粉才挤身市井闹市,集能工巧匠,取西充山南椒辣,采南部江北豆夹,改制砣粉,再调红油,配上松脆酥香小锅魁,风味独特,鲜美异常。刹时间,老饕光顾,馋虫毕至,车水马龙,食客盈门。

(3). 产品的发展

史书记载,川北凉粉始于蜀汉,自清光绪年间四川南充设店经营至今。1956年政府成立了国营南充市川北凉粉店,2004年企业改制,成立了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公司开设直营店一家、连锁加盟店17家。2006年开设直营店一家、连锁加盟店22家。2007年发展连锁加盟店24家,建立“辣椒红油”工业化生产线,产品通过国家QS认证,进入南充及周边市场。

三年来,公司以传承川北凉粉饮食文化为宗旨,为大众提供物美价廉、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为目的,以经营川北凉粉系列菜品(小吃、中餐、快餐)及产品(菜籽油、红油、淀粉、调味品)为主,以连锁加盟发展为模式。建成了食品研究所、中心化验室,配置了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从事产品研发。制订了“辣椒红油”、“豌豆淀粉”企业生产标准,购置了先进的制油、沱粉生产设备,专业生产“川北”牌辣椒红油及凉粉专用沱粉,产品统一配送到全国各连锁加盟

店,用于川北凉粉生产制作。

截止2007年底公司总部有员工98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1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13人,全国劳模2人。开设直营店3家,在全国16个省、市、区开设连锁加盟店63家,建立了三厂一部二基地(即榨油厂、红油厂、沱粉厂、企业总部、辣椒定点收购基地、油菜籽定点收购基地)。先后荣获了《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四川老字号》、《四川名小吃》、《中国绿色餐饮企业》、《四川餐饮名店》、《食品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南充市商贸流通先进单位》、《四川省著名餐饮企业》、《四川省商务厅重餐饮企业》等诸多荣誉,同时“川北”商标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南充市知名商标”称号。

展望未来,公司以“品牌化、餐饮连锁化、产品工业化”为发展目标,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从2008年起公司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把川北凉粉做成“南充的城市名片”、中国的“驰名商标”;发展直营店20家、连锁店80家;川北凉粉辣椒红油系列产品进入全国市场,销售收入突破3000万元;初步建立川北凉粉生产加工基地(即榨油厂、制油厂、调味生产线;沱粉厂、凉粉生产线;生猪养殖场、沼气源供应站;辣椒、油菜籽、豌豆经济作物种子培育场)。公司计划用10年的时间完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将川北凉粉建设成为集科研、产品生产、贸易、餐饮经营、连锁发展、旅游观光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集团。

(4).基本原料与制作步骤

a. 基础原料

主料:豌豆 配料:辣椒、花椒、生姜、葱叶、冰糖等掺合制作的红油(当地特制红油最佳),以及有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最好是加一点冬菜(川北凉粉发源地四川南充当地特产冬菜最佳)。

b.制作步骤

1.用清水将豌豆浸泡6—8小时左右,直到泡涨为止;

2.对泡涨的豌豆进行水磨(即在磨的时候加适量的水);

3.豌豆全部磨完后,用豆包布过滤。第一遍过滤出的是 原汁浆,浓度大,用容器装好单独放在一边。第二遍、 第三遍再加清水过滤,目的是将大部分的淀粉滤出,经3小时左右,去掉上面的清水,取出沉淀在下面的油粉和淀粉;

4.将第一遍滤出的原汁浆倒入锅内,一边加温一边用木质小擀面杖不断的进行搅动,待烧沸后,再将第二、第三遍过滤出的油粉和淀粉(浓度约60%)缓缓加入锅内,一边加一边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搅动,使之和先下锅的原汁混为一体,并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起锅;

注意:后加入的油粉、淀粉要适量,太多吃起来有僵硬感,加少了,就可能像干稀粥一样,不成形。是否适量,可把搅动的擀面杖举起来看能否形成片状。

5.将做好的成糊状的热粉倒入陶瓷器皿中进行冷却(不用木制器皿);

6.将冷却后的凉粉,切成约8厘米长,0.8厘米宽(厚)条状,装入碗内,加入精盐、葱花和红辣椒油即可食用。根据各自的爱好,也可加适量的香油、大蒜和酱油。

(5).特色吃法

吃川北凉粉时,将凉粉切成薄片,或用旋于族成筷子粗细的条丝,装人碗里,再加上精盐、蒜泥、花辣面、味精和酱油等,再淋上色彩鲜红的辣椒油,即食用。

特点:细嫩绵软,鲜美滑爽,香辣利口。还可用“黄粉”制成黄色凉粉,用绿豆制成绿色凉粉。既可单独食用,还可装入锅魁或“薄饼”(精白面摊成如纸样厚薄的饼)套食。还有一种热凉粉,其制法也用豌豆粉搅拌成糊,不同者,热凉粉是在瓦盆里加热掺水加豆粉搅成糊状,然后加入佐料,吃起来热乎乎的,又是一番风味。

(6).营养价值

豌豆:豌豆中富含优质蛋白质、胡萝卜素,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人体致癌物质的合成,降低人体癌症的发病率。豌豆中还含有较为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能畅,起到清洁大肠,防止便秘,抗癌防癌的作用。豌豆与一般蔬菜有所不同,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质,还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

香菜:香菜中含有许多挥发油,其特殊的香气就是挥发油散发出来的。它能祛除肉类的腥膻味,因此在一些菜肴中加些香菜,即能起到祛腥膻、增味道的独特功效。香菜提取液具有显著的发汗清热透疹的功能,其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使机体发汗,透疹。另具和胃调中的功效,是因香菜辛香升散,能促进胃肠蠕动,具有开胃醒脾的作用。

(7).川北凉粉的未来发展趋势

据史籍载,川北凉粉肇始于蜀汉,唐宋以来一直为巴蜀民众所喜爱,为历来官府士绅所称道,历经两千年盛誉不衰。川北凉粉终从嘉陵江边的简陋棚户走上官府、士绅迎宾送客的大雅之堂,跻身于名小吃之林!自清朝四川南充城区正式设店以来,声誉更盛,四方商贾赞不绝口。新中国建立后,川北凉粉之发展更是受到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深受朱德、邓小平、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注。1956年人民政府设立了“国营南充市川北凉粉店”,成为继承与弘扬川北凉粉饮食文化的龙头。为适应发展需要,2004年川北凉粉店进行改制,经四川省工商局批准,组建了更具发展潜力的“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改制以来,公司以传承川北凉粉饮食文化为宗旨,服务大众,继承与发展并重,以主营川北凉粉系列小吃(粉类、面食类、粥类)、中餐(凉菜卤菜类、家常特色炒菜类)、快餐(经济型套餐系列)等物美价廉、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为特色,以共同发展、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公司本部现已建立了三厂一部二基地(即榨油厂、红油厂、沱粉厂,企业总部,辣椒种植基地、油菜籽种植基地);先后荣获了“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中国绿色食品餐饮企业”、“四川餐饮名店”、“食品安全示范企业”等诸多荣誉称号。现已在北京、深圳、新疆、安徽、西安、山西、重庆、成都等地开设了数十家连锁加盟店。

展望未来,公司将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求发展,努力拓展海外市场,把川北凉粉做成在中国具有更高声誉、在海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餐饮业著名品牌,成为中华名小吃之林中的一朵璀灿的奇葩!

篇二:民族文化 论文

中国民俗饮食文化

关键词:民族 风俗 饮食

摘 要:民以食为天,提到中国民族文化,不得不提饮食。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饮食习俗主要以五谷为主食,蔬菜为辅,外加肉,还以熟食、热食为主,以及饮酒。

本文以中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入手,从饮食看文化。

一、饮食文化总述

饮食是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是维持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和必要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一个民族的饮食民俗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民俗不仅体现在具有独特风格的食品,也表现在食品饮品的来源和烹饪习惯、饮用食用习俗上。就食品的来源而言,早在先秦时即有谷、粟、畜、菜之分。《黄帝内经·素问》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自古以来中国对民族饮食文化就十分注重。而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丰富程度也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深度和精神追求。

二、隋唐时期民族饮食文化 中国的农牧、渔猎生产,在隋唐达到一个鼎盛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隋唐的农副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达到了超越前代

的水平。尤其是唐代开元年间,“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饮食基础的雄厚,货源的丰富,为饮食行业的兴旺发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极大的促进了烹饪技艺的提高。再加上新兴商业城市不断涌现,城市消费人

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论文

口不断增加,中外饮食业广泛交流,都使得隋唐时期的饮食民俗更为丰富多彩。

(一)主食 隋唐时期,北方农耕以麦,粟,菽为主,间以水稻及各种杂粮,主食以面食为主。由于南方开发,水稻作物生产有长足发展,南北交流使稻米大量运往北方,故自中唐以后,稻米已成为人们的常食之物。 先从面食来讲,隋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中地区,为周人旧地。由于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隋唐人尤其是北方人仍然以面食为主。当时的面食分类更细,名目更多,主要还是饼类居多。

饼类虽然是唐代社会各阶层的日常主食,但是其做法花样令人数不胜数。从简单的街边小铺所售的蒸饼,烤饼,油炸饼等,到皇帝御膳的“红绫饼餤”,饼食的种类之多便蕴含了诸多文化。

? 其中最为有名的应当还是“胡麻饼”了,相传是汉代时自西域传入的食品,形状像龟鳖之类,将麦粒磨成面粉后加水团成饼状,饼皮上沾有胡麻。胡麻饼的香味不仅只飘荡在市井草民之间。白居易在长安时不仅爱吃,还会亲手做胡麻饼。他后来任忠州刺史时,亲手做了一束胡麻饼,派人送给万州刺史杨敬之,并附了一首《寄胡饼与杨万州》诗: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面脆油香的饼,脍炙人口的诗,中华悠久的饼文化难以用言语道尽。各式各样的饼,正如丰富多彩的生活,无不体现了唐代人民的富强的生活和丰富精神世界。

(二)饮酒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讲,唐朝前期国家统一,国力强大外患减轻,社会安定,加以执政者积极调整了生产关系,故而从武德到开元天宝的140年间,农业、手工业和其他各项生产处于不断上升和扩展的可喜势头之中,从而为酿酒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的酒文化是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唐朝诗词的繁荣,对酒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沸沸扬扬。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度发达时期,唐代酒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辉煌璀璨。“酒催诗兴”是唐朝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体现,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

面,酒文化在唐诗中酝酿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战风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贵器”。其酒道,饮酒大多在饭(食)后,正所谓“食讫命酒”“食毕行酒”“烹鸡设食,食毕,贳酒欲饮”。当时的饮酒之道,是在食毕进行,饱食徐饮、欢饮,既不易醉,又能借酒获得更多的欢聚尽兴的乐趣。 唐人豪饮成风。上自皇帝大臣,下至贩夫走卒,莫不纵酒狂饮。一代英主李世民《帝京篇十首》之八即倡饮酒之风: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

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

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上有所好,下必为甚。唐代朝野士庶遂希天子之意,皆以诗酒风流为人生一大快事,“杏林宴”,“曲江宴”也成为士子们向往的盛事。那些财富学瞻的使人们也介入了社会化的饮酒活动,使其雅化,文明化乃至诗化。所谓“文酒之会”、“诗酒之席”,成为风流诗酒客们时时心向往之的经常性的娱乐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深入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逐渐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活动中,酒与民风民俗

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日寿庆、庆功祭奠、迎送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必备物品。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借酒缅怀先祖、寄托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和意愿;村中乡饮时,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气氛,因为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而达到极致。男婚女嫁是人生终身大事,在隆重的婚礼中,喜庆的婚宴充满着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丧葬之酒,表后人忠孝之心;生日寿庆之酒,显人生之乐趣;亲友相聚之酒,叙手足之情谊。总之,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以举行,悲喜情感便无所依托。

三、当今社会的饮食文化现状

如今中国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伴随而来的也有饮食文化的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深入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逐渐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饮食活动就像无处不在的空气一样,弥散在中国人的社会人生世界里,成为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社会人生就像一张大网,那么,饮食活动仿佛就像这张大网上的无数个扭结,敬畏社会和人生的许多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

郭养民等《中国民俗史》

篇三: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期末课程论文

题 目: 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姓 名: 李 娜

系 院: 政治学院

年 级: 2013级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 号:120305052299

日期2013 年12月 15 日

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历久不衰,原因就是我们保护、传承、发展了我们的文化。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我国各个民族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在思考怎么样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现代化文明中的先进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不断的发展进步。

关键字:民族文化 发展危机

正文

一、民族文化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一样,民族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一)广义的民族文化

广义的民族文化,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二)狭义的民族文化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二、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因此,发展利用、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们在传承中,如何去梳理这些内容,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所以,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我认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危机。

(一)民族文字发展危机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文字。以云南为例,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使用汉语外,仍有22个民族使用着14种文字。

但是很多语言和文字处于衰退状态,甚至面临“濒危状态”,急需采取保护和抢救措施。任何一种文字的消失,可能带来的是千百年留存下来的历史、哲学、民间智慧的损失,一个民族的记忆也会就此漫漫消逝。

(二)民族语言发展危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来说,民族语言是他们最古老、最辉煌的成就,是他们世世代代创造能力的主要表现。为了保护民族语言,我国在一些条件成熟的民族地区实行了双语教育。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民族语言的传承情况令人担忧,很多语言现在正在成为濒危语言。民族语言的危机,部分来自于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母语”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不正常状况,对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现得极为冷漠。

(三)民族服饰发展危机

服饰是一种少数民族生活历史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很多少数族服饰图案被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但是,许多少数民族服饰不断流失,好多民族地区穿着民族服饰的大多是一些老人,年轻人基本只是在一些重要日子才会穿着民族服饰。这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民族服饰流失严重,若不引起高度重视,一些优秀的民族服饰将走向毁灭。

(四)民族风俗发展危机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5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散杂居的民族地方,优秀民风民俗不断被抛遗、忘弃。

四、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建议

由于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原因,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多处于初始状态。社会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挖掘、研究民族文化资源所需经费匮乏。许多资源处于封闭式保护状态,没有加以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需要形成一系列的法规与机制等等,来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要提高认识,加大保护力度。

要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力度。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在政府有关部门引导、相关专家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引导少数民族文化的正态发展,激发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促使他们自觉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抢救和保护民间艺人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艺人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掌握者和传承者,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储藏库”。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健康状况差,时不待我,若不强紧抢救和保护,损失就会严重。要抢救和保护艺人,一是要建立艺人联络制度,跟踪调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二是要培养一批民间艺人。三是要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四是要出版民间艺人传。

(三)加强传承队伍与基地建设。

传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民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在注重软环境建设同时,我们也积极建设硬件环境。我们将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旅游业相结合,挖掘并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开设各类专业培训班,造就一大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

(四)创新发展机制。

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适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要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利用人才的传承作用促进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这是保护传承的关键;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优秀的文化发展策划人才,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聪明才智,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服务;要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建立投资融资机制,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投入更多民族文化发展资金,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