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大学方言与文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1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语言与文化_论文

《语言与文化》课程论文评阅表

分析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

摘要:

本文简要描述了网络语言这一新生语言形式的产生、类型、特点,并对它反映出的背景文化做出了一定的分析,探讨了社会大众对之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后现代文化,新新人类,新新文化,皮钦语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时代,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网络交流的普及,网络语言——广大网民网上交际的工具,迅速发展,同时引起了广泛争议。它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语言雏形吗?它是对传统语言规范的瓦解还是发展创新?它的使用群体是什么样的人?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差异???所有这些疑问促使我走近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基本概况

现今的青年一代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每天在网上冲浪似乎成了一个固定习惯。在网上的交流自有一套被网民公认的符号规范,它就在网络这一特定的情境中满足广大网民交际的需求。这就是新生代事物——网络语言。

作为新生事物,它招惹了很多声讨,很多人认为它是对传统语言规范的破坏。在网络语言中,汉字、数字、英文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杂糅使用,错字、别字层出不穷,有些句子甚至完全是病句。的确,网络语言促成了大量语汇的变异,催生了大批“新”词汇。从现行的网络语言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类:

1、英文单词直接进入中文句子,双语混用。例:“I 服了 U !”(我服了你)

2、创造大量新鲜词。例:“美眉”:名词,指漂亮的女孩子。“扁”:动词,指揍、打(某人)。

3、给一些词语赋予全然不同的意思。例:“青蛙”:指相貌丑陋的男生。“恐龙”:指相貌丑陋的女生。“神童”:神经病儿童。“天才”:天生蠢才。“可爱”:可怜没人爱。

4、故意误读、误写。例:“很”不叫“很”,叫“粉”;“我”不叫“我”,叫“偶”;“表酱紫”是“不要这样子”;“斑竹”指“版主”,是网络某版块的主持人;“米国”是“美国”;“菌男”——“俊男”,“霉女”——“美女”,等等。

5、数字、英文字母谐音。GG是“哥哥”,MM是“妹妹”,886是“拜拜了”,537是“我生气”。

6、简写拼音字母,英文字母指代特别事物。例:一个Y代表Why, FXD、JQP、WSH这些符号分别指IT精英方兴东、姜奇平、吴士宏,是他们名字的缩写。

7、套用电影、电视剧、小说里的经典对白,经典段落,及固定的言语模式。例:英国笛卡尔的“我思固我在”,被改为“我特故我在”、“我做故我在”,??及

“第n次亲密接触”;“今天你x了吗”;大段的原版引进如《大话西游》:“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去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等等。

8、用符号表达意思。例::)表示微微一笑;:O 表示尖叫;^_^表示笑得非常开心。

鉴于以上网络语言的表达形式,有关专家认为网络语言随意性大,不稳定,只是热衷网络的年轻人的时髦文字游戏而已,不会长久。但是为什么熟悉并使用网络语言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它有走出网络成为书面语的趋势?这与它自身的特点及功能分不开:

1、生动有趣,有人情味。JJ、GG、MM(姐姐、哥哥、妹妹)这些亲切的称谓,还有各种幽默的经典对白,这使得网上的人际关系变得轻松友好。

2、(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大学方言与文化论文)简洁省事,个性化强。简单的几个数字、字母拼凑在一起就能表达出复杂的意思,同时也展现出了个性,满足了上网一族的心理。

3、它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用语。网民这一群体大多是青年人,他们追求自由和个性。交流不拘泥于传统,而网络语言正是他们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

三、对网络语言的思考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直接、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时代文化的反映。社会生活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是词汇中有所反映。网络语言正是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是密切相关的。顾晓鸣教授认为,“网络语言及其书写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当前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本世纪初因广播电视和近代印刷等传媒的普及而产生的白话文,是语言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现在,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白话文又在电脑网络和多媒体的激励下,派生出了新颖的‘网语’及‘网话文’。它与新一代青年的语言紧密相连,将成为新世纪的语言方式。”

一定的语言与一定的文化相互联系。传统的语文教育折射出传统文化对人们根深蒂固的影响。而新一代的网络语言,敢于挑战这一传统。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多为新生代青年,他们了解熟识现代电脑技术,头脑灵活,追求个性,信奉自由,不满传统的束缚,所以借助网络语言这一工具来表达自我。在他们中间,一种新的文化——后现代文化正悄然兴起并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一代的价值观。网络语言正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言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指出,后现代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或一种形式,它挑战现代性的理性原则,要求均质、平等、和谐、圆通。在中国,新新文化正是后现代文化的变异。所谓新新文化是以新新人类为主体的体现个性自由和多元价值取向的亚文化形态。新新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一些精神在新新文化中完全可以体现。新新文化的使用者主体是新新人类,新新人类即特立独行的新生代青年,他们大都出生于80年代后,追求自由,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不愿受传统的束缚。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已发

展成一套自觉的文化,与传统文化迥异,我们称之为新新文化。它的灵魂及精髓就是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平等和谐,挑战传统及现代文化中的理性原则。

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即上网频繁的新生代青年,大多数归属于新新人类的范畴。网络语言自然而然地体现了新新人类一族独特的新新文化的价值观。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点:

1、网络语言的词汇非常平常,甚至十分世俗,这和新新文化的世俗性特点是一致的。

新新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它关注现世的真实生活,不追捧空泛的理想,无谓的英雄。作为它的代言,网络语言都是一些小词,用在日常生活里的最多,各种各样的招呼用语、人际称呼层出不穷。它没有蕴义深远的成语,更没有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因为它压根儿就不会关注这些。

2、网络语言注重情绪的表达,这和新新文化的媚情特点相一致。

新新人类生长在信仰和理想相对缺乏的时代,感情和情绪这些低级需要在他们的文化里上升到主导地位。在网络语言中,各种表情符号千奇百怪,数不胜数,相当数量的句子是和爱情、感情相关的。像“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更是经久不衰。

3、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都表现出了创造者独特的思想,反映了新新文化不同于以往文化的特行品质。

给很多旧词赋予全新的意思,创造出大量的新词汇,构成了网络语言中词汇的大部分。像“青蛙”、“恐龙”、“神童”,网络语言对之的诠释足以让语言学家们大跌眼镜,匪夷所思。新新文化就是要挑战传统,自然要创造出不同以往的事物,即使是传统中已有的东西,新新文化也要对之重新定义。网络语言正是对传统语言规范的解构与颠覆。

4、网络语言简洁省事,反映了新新文化追求简单朴素的特点。

新新文化没有繁文缛节,没有长篇说教。一个意思怎样表达简单就怎样表达,都是同一个目的,何苦让自己做不必要的事情?网络语言用几个符号就能表达相当复杂的意思,甚至利用更简单的谐音,即是这方面的体现。

四、结语

鉴于以上网络语言的独特特点,它被一些人所不容忍,被看作文化垃圾,破坏了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应予以消灭;但也有人认为语言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一种新型语言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理由的,只要网络语言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应该被社会所认可。笔者认为,网络语言现阶段可被看作文化人类学中的皮钦语。“皮钦语往往以某个主要国家的主要语言的词汇为基础,把语法规则大大地简化,没有性、数、格等变化和屈折、派生等词形,并在语音、语法上混合了当地通行的其他语言的某些成分而成。它是一种没有人以它为第一语言的特殊的交流工具,常为少数人在特殊场合所使用。”皮钦语的特点在网络语言身上几乎也适用。网络语言以汉语为基础,由大量的变异词汇组成,不循一定的语法,只求表意为目的,根本没有一定的体系。因此目前称它为“网络语言”实在有些牵强。确切地说,网络语言只是一种“网络皮钦语”,尚未形成真正独立的语言。现在任何对待网络语言的极端态

度都是不可取的,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盲目追捧。凡是存在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网络语言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该从它折射出的文化出发,深入到它发挥作用的特定情境,去理解它,分析它,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我们不使用网络。网络语言就不会出现。我们能不使用网络吗?不能。所以网络语言真实存在。”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语言的出现必是有一定原因的,和其他语言一样,它也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网络是它传播发展的媒介,而新新文化才是它滥觞的源头。我们首先要理解它所代表的文化,熟识使用它的特殊群体,再对之下结论才不失偏颇。

参考文献:

1、朱强,《言说:青年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符号——对青年粟裕、网络语言、段子、翻唱歌词……的解读》,《青年研究》,2001,6

2、李杏平,《网语:你的明天去何处》,《青年研究》,2001,6

3、夏学銮,《大话西游〃后现代主义与新新人类》,《在北大听讲座》第四辑

4、马广海,《文化人类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篇二:方言比较毕业论文

引言

西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如《西宁府新志》所言:万山环抱,三山重围,紅崖峙左,青海潴右,四川内控,一径内通,三水环城,万峰排闼。地理位置的特殊,使其自古就成为了一片无法让人忽视的区域,他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大批的商人和游民曾在这里定居。他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移民城市。

不同民族居住在一起,语言成为了互相交流的一大障碍。人们需要统一的语言来进行交际,混合语应运而生。

历来学者对于语言的研究多集中于语音和语法,对于词汇的研究相对较少。当然,这和语言本身的特性,以及国内外语言研究的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得不说的是,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本身与音节文字是有很大差别的。汉语言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于语音和语法: 两种语言相互碰撞,最先发生变化的是词汇。词汇对于我们研究土汉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他是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而产生的混合语,其载体汉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其次,他继承了大部分普通话的音节,只是声调有所变化。最后,他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除了个别语序和虚词有所变化外基本一致。

类似于混合语的土汉语,其最具特色的是词汇。诸多因素的叠加,使西宁土汉语的词汇与普通话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研究土汉语,既是对西宁土汉语这种过渡式的混合语进行跟踪记录的过程,又是对土汉语词汇的精华部分进行记录与保留的过程。我们不能阻止语言的统一,但就单纯的语言学角度来说,任何语言的消亡对于语言的研究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而记录这种曾经存在或快要消失的语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西宁土汉语及其构成理论概述

1.1什么是土汉语

要了解什么是土汉语,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混合语。混合语又称克里奥尔语,是一种混血式的语言。他的前身是洋泾浜,是语言接触而产生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适用范围较窄,其结局也不外乎两个:消亡或继续发展成为混合语。混合语的一大主要特点是被当作母语来学习。传统意义上的混合语是指一种语言在异域作为特殊语言使用,或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土汉语较之于传统意义上的混合语又有新的特点;他并没有被当成西宁各族人民的母语,是应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临时性语言,具有不稳定性,但其性质与混合语是相当的。

叶蜚声先生与徐通锵先生所著的《语言学纲要》是这样定义土汉语的:我国从宁夏经陇东、青海、川西到云南、贵州,是汉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一个集中地区,人们称之为“语言走廊”。在这条走廊中有不少土汉语式的混合语。各族人民由于自己母语

的干扰,他们所掌握的汉语与汉语的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区别,形成一种“似汉非汉”的土汉语。?

土汉语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别不大,语音差异主要体现在声调和个别韵母上。词汇差异较大,与日常汉语有着质的区别,但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这种差异正在逐渐减小。不过,我们在使用土汉语的地区人民的日常对话中还是能寻到具有地域特色词汇的踪迹。

西宁土汉语本身就是在普通话推广过程中与西宁方言相互融合而横生的产物,它是西宁方言汉化的产物,它的最终归宿就是成为普通话。

1.2西宁土汉语的发展轨迹

西宁隶属于黄河水系的河湟分支,河湟地区分布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秦汉以前的羌族部落,到秦汉时期的小月氏族、鲜卑族、吐谷浑、吐蕃族,再到元清时期的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其中一些更是成为了现在西宁的原住居民,多民族混居,语言的统一自然是各民族和谐相相处的基础。自古代开始时至今日,这里的通用语便深深的刻有混合语的印记,普通话的普及让这些印记愈发清晰。西宁作为老牌的移民城市,西宁土汉语在不断的接受着新的语言、融合着新的语言。

1.3土汉语探析的理论依据

1.3.1汉语方言学依据

我们可以把西宁方言划分到七大方言区的北方方言中,其实它和北方方言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西宁方言的某些特征与境内阿尔泰诸语言的影响关系密切。这种划分只是大致将西宁方言归类却并不精确。

方言学是这样定义方言的:方言是同一个民族语言里的地域分支。?语言的这种差异自古有之,西汉杨雄所著的《方言》是传统方言学的第一部专著,它详尽地描述了西汉时各地的方言。我国对方言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我们在现代研究方言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方言,顾名思义是一方之言。只是这方言也会受外界因素,诸如战乱、贸易的影响,其语言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的变迁而时刻改变着的。这与混合语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同宗同源。

方言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及成果,是完全可以拿来为土汉语分析所使用、借鉴的。

1.3.2 社会语言学依据

语言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脱离了社会的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语言的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语言变体实际上就是语义的反映和体现,他与语言使用者的使用有关。语言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社会功能,即维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土汉语作为多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变化与社会环境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

1.3.3 语言学依据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20世纪初提出了普通语言学理论学说,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他对语言做出了“共时”和“历时”的区分。?深刻的道出了语言不仅是静止的也

是演变的这一真理。

语言是动态的,是相互接触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征服等,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贾晞儒认为:所谓语言接触是指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或短期的频繁交际而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种语言现象。④西宁各族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是一种地缘接壤性的接触,西宁各族方言产生的共同语与普通话是一种跨地缘文化的交流性接触。可见,西宁土汉语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3.4民俗文化学依据

民俗文化与方言是浑然天成的一体,缺少了以方言为依托的民俗文化,犹如无源之水。一地有一地的风貌,我们去不同的城市见到不同的民族,总有不同的感受。并不是因为衣着或建筑的差异,而是语言,就像安徽的“黄梅戏”,上海的“昆曲”,西安的“秦腔”,西宁的“花儿”我们不一定能听出这些曲子的内容,但只要一听到有人唱便能马上分辨出这是哪一地的。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方言的魅力。方言与民俗总是密不可分。土汉语混合了多民族的精粹。他与民俗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深远。

二 土汉语词汇的来源浅析

2.1土汉语词汇中的古语词

如果细心不难发现,土汉语词汇系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日常用语都来自古语词。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词语在现行西宁土汉语中更为常见。

2.1.1先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古语词

在普通话中以消失踪迹的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古语词,在土汉语中沿用至今。

(1)绌 出自《史记·赵世家》 :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娱之国也。绌是缝制的意思。

土汉语例句:衣服上有个洞,我给你绌上。

(2)触 出自《韩非子·五蠹》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触是碰到,磕到的意思

土汉语例句:刚才不小心触到桌子上,膝盖都青了。

(3)囋 出自《荀子·劝学》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告二谓之囋。囋是多言,说大话的意思。

土汉语例句:你悄悄一会儿,在甭囋了。

(4)拙 出自《老子》 :大巧若拙,大辩若呐。 拙:笨。

土汉语例句:这个尕娃脑拙着不成,不是学习的料。

(5)寻 出自《列子·周穆王》 :按所梦而寻得之。 寻:找到。

土汉语例句:你好好寻,刚买上的东西阿门能找不见。

2.1.2 南北朝至宋朝之间的古语词

南北朝至宋朝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段高峰期,在这段时间里,唐诗、宋词、小调等诸多题材中的词汇都对土汉语产生过影响直至今天。

(6) 干 出自敦煌变文《无常经讲经文》 :干竭血肉,徒丧生命。 干:白白地。

土汉语将干与淡连用,意为白搭。

土汉语例句: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啥想法都是干淡。

(7) 喉 出自《南齐书·夷夏论》 :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喉。 喉:咆哮。 土汉语例句:你别动不动就喉下,先听我把话说完。

(8)消停 出自《江城子·席上赋》 :且消停,莫摧行。只恨夕阳虽好近黄昏。 消停:停留,等待。

土汉语例句:你消停一会儿行不,咋呼个啥。

(9) 阿门 出自《敦煌杂录·劝善文》 :煞命始得他肉吃,思量阿门有慈悲。 阿门也可念作“阿莽”:怎样、怎么。

土汉语例句:你阿门这么跟父母说话,没大没小。

(10)得济 出自《宋史·向宗四传》 :出知蔡州?岁饥,发廪兴力役,饥者得济。 得济:救济、得到好处。

土汉语例句:这个娃娃孝顺呀,把爸爸妈妈得济坏了。

(11)浪荡 出自姜燮《契丹歌》 :一春浪荡不回家,自有穹庐障风雨。 浪荡:放荡、流浪。

土汉语例句:一天到晚就知道在外面浪荡,冇干过一指头的正事。

(12)一向 出自李煜《浪淘沙》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向贪欢。 一向:一段时间、这段时间。

土汉语例句:这一向不知道阿门回事,总觉得乏得很。

2.1.3 明清时期的借用词

自明朝开始,统治者意识到了语言的统一对国家统一的影响,通过科举考试的号召力,大力推行官话,官话是今普通话的前身,除去文白异读的影响与今天的普通话出入不大。官话对土汉语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现今普通话也无法比拟的。他对流行至今的西宁地区的一些习俗也有很好的解释。

(13)打醋檀:这是将醋淋在烧热的柏香上面用产生的气体来驱除虫蚁,预防疾病的一种风俗。在《醒世姻缘转》里提到过这样一段话:“四乡百姓,恨晁达尹如蛇蝎一般,恨不得去了打个醋檀的光景。”可见这个习俗不仅自古就有,而且在北方很常见,只是时至今日,大概只有西宁还在坚持这一习俗。

(14)撒拉溜侈:是指吊耳啷当,不正经的态度。西宁土汉语念作“耍达溜失” 。 《醒世姻缘转》中有一句话是 :年前两次跟着师生们到了省城,听他做的茶饭撒拉溜侈,不知淘了他多少的气。

土汉语例句:你就这么耍达溜失着,阿妈把你不打了好。

(15)主腰:棉袄。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纽。

土汉语例句:我卫奶奶给我做了一件新主腰,好看得很呐。

(16)亏杀:幸亏。 《水浒传》第四回有句话是:亏杀了他,就与老汉女儿做媒。

土汉语例句:亏杀回来得早,外面下开雪了。

(17)胡三:挥霍、乱花钱。也念作“胡散”。 《儒林外史》第九回:在店里时,也

只是看书,凭着这伙计胡三。

土汉语例句:小张存不住钱,工资拿上就胡散俩。

2.2 西宁土汉语中的民族借用词

混合语是语言接触的结果。西宁土汉语的发展时间较短,其词汇系统中的绝大多数词都是继承了西宁方言的。而西宁方言是西宁地区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经过长期交流而产生的语言变体,其词汇必然保留了这些民族词汇的痕迹。

2.2.1从回语中借用的词

(18)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这是从阿拉伯语中借用来的。

(19)阿 訇:对伊斯兰牧师的尊称,是从波斯语中借用来的。

(20)乃玛孜:礼拜,是从波斯语中借用来的。

2.2.2 从蒙古语中借用的词

(21)格尔木:河流众多或密集的地方。

(22)德令哈:广阔的金色的原野。

(23)恰不恰:悬崖。

(24)柴达木:盐泽

(25)都 兰:温暖

2.2.3 从藏语中借用的词

(26)乌拉子:奴隶

(27)阿拉巴拉:凑凑合合,马马虎虎

(28)曲拉:油渣

(29)玉树:古乡遗族,古城的遗迹

(30)结古:众生,一切的生存者

(31)同德:二十五户汉族

2.3 土汉语中的地方特有词

2.3.1 特殊称谓词

(32)卫奶奶:姥姥。西宁方言中将娘家称为“卫家”,姥姥就称为“卫奶奶”

(33)奶干儿:只一个家庭里最后出生的孩子。

(34)新姐:刚嫁进夫家的新媳妇,也指嫂子。

(35)尕妹:弟媳

(36)党家:婆家

(37)尕肉儿:对小孩子的昵称

(38)裝指头:庄稼人,也指素质低下,什么都不懂的人。

2.3.2 特殊的地方风物词

2.3.2.1 饮食类

(39)锅盔:在特制锅具内放入面团,然后放入火堆中烤,形成的外表香脆、内部柔软的馒头。

(40)甜醅:用青藏高原独有的青稞制成,类似于甜酒酿。

(41)破布散:一种面食,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面饼然后用手随意撕成各种形状,煮熟

篇三:中国方言选修课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结 课论文

题目:浅谈宁夏方言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________

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2)班

学生姓名: 李少坤______

学号: 033140227

目 录

摘要.............................................2

一、宁夏方言概况.................................4

二、宁夏方言分类.................... ..... ......9

结束语...........................................10

参考文献.........................................10

浅谈宁夏方言

摘要

宁夏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官话)系统,其内部可以划分为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两大区域。根据《中国方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社1989年版),宁夏北部川区话属于兰银官话银川片和银吴片,南部山区话属于中原官话秦陇、陇中、关中片。

一、宁夏方言概况

宁夏方言的来历和我区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徙等因素息息相关。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产表明,大约在3万年前,宁夏境内就有人类居住,到了殷商时期为北羌、熏粥(音"勋玉")所居,春秋战国时期则为西戎、匈奴活动地。后来,秦并六国,蒙恬将汉族人移入,并在这里兴修水利屯田种植,为宁夏平原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承秦制,在抗击匈奴开疆扩土的同时,为了减少守边驻军粮草运输之劳,进一步推行屯田制。随着屯田实边政策的实施和发展,汉朝进一步开渠引水,移入汉族人口。史书记载"募民塞下屯耕""迁关东贫民于陇西、北地(宁夏汉代属北地郡辖地)、河西、上郡",后来又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人口70余万。于是汉族逐渐成为宁夏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周向宁夏迁2万户于丽子园,后又迁江南兵民3万人于灵州,对宁夏河东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隋唐时

期,宁夏农田水利大修,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宋时党项族在这里建立了西夏国。元朝建立,官府诏令西夏流亡者回住宁夏,又调集旧属元朝的南方军民来宁夏屯田,从湖北鄂州和隋州移民到宁夏。13世纪初,蒙古西征期间,一批批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先后被蒙古征服者迁徙到西北驻军屯牧,后称为"回回"。明朝初年,朝廷无力控制边防,便将宁夏府、灵州、鸣沙等地的居民迁徙关中,留下者编入卫所与军余共同屯田,直到洪武32年,又重新迁移"五方之人实之",后又"实以齐鲁燕晋周楚之民,而吴越居多,故彬彬然有江左之风。"

据载,清代"自乾隆到咸丰,宁夏水利大修,齐鲁燕晋陕甘之民趋赴。"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由于日寇入侵和中原灾害,河南、陕西、内蒙古、甘肃等省的人口自行流入宁夏。新中国成立,又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支援宁夏建设的人员移入。

对宁夏方言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明代及其以后的移民,明代迁来的"五方之人"语焉不详,但后又有载为"实以齐鲁燕晋周楚之民"、"吴越居多",清代"齐鲁燕晋陕甘之民趋赴"以及近现代的移民情况都为宁夏方言的形成提供了确凿的资料。明代移民在民间散布较广,宁夏川区的一些老户都盛传祖先从大槐树迁来,大槐树在今山西洪洞县北的广济寺旁,广济寺碑文表明,这里确实为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移民的集散地,各处移民(即五方之人)先到这里集中,由官府编队发给"凭照川资",然后向中原各地及西北边陲迁移,应该说明代移民不仅

为宁夏人口,也为宁夏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元代到清代,从山陕、冀鲁豫、江淮吴越甚至湖广各地迁徙而来的戍边屯垦的兵士、军余、移民、罪囚以及官宦、属吏、从眷等在这里杂居共处,他们所操的语言相互影响,共同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宁夏方言。宁夏方言的构成以山陕人的"秦晋话"为主,并杂以齐鲁燕赵语、江淮语、甚至吴越川滇语。此外陇语(甘肃话)对宁夏方言也有一定影响,最初宁夏方言应该是五方之语,南腔北调各不相同。经过漫长的磨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属于官话范畴的新方言,直到今天宁夏有些地方的语言仍然带有混合型或过渡性的特点。

二、宁夏方言分类

作为宁夏人,无论是听到或是说起宁夏方言,心中总会有一种的乡情与亲切油然而生。宁夏方言说起来土,上了电视别人听着也觉得别扭;但宁夏方言说起来有趣,研究起来更有味道。跟南方轻柔的口音相比,宁夏人口音较重,一般很少有儿化韵和翘舌音。而且宁夏面积虽小,方言却是丰富多彩。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宁夏银南、银北,河东、河西的人方言都各有特色。

在宁夏方言里,中卫方言是一个特例,它与周边陕、甘、宁等诸多省份的地方话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甚至与同一省份的吴忠、银川都迥然不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如此,中卫话还是最具喜剧效果的一种方言。几个人坐在一起吃饭,但凡饭桌上有一个中卫人,那么话题多半会从中卫话说起:“来就来吆,还提的是点心!”学中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