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吴川文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31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关于吴川文化的调研

关于吴川文化的调研

——以兰石镇为例

下乡队伍:湛师体科院“情系吴川三下

乡社会实践服务队

调研主题“关于吴川文化的调研——以

兰石镇为例

调研地点:吴川兰石镇

调研队员:黎佩,陈平,杨锦靖,成丽

月,莫国炎,梁增云&吴华

调研时间:2011年7月16日—7月26

论文摘要: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有利于了解国情,体察民生,增长才干;让大学生贴近社会,坚持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所学和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用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关心社会,深入了解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在实践中,我们走进群众,深入当地村民,从群众中了解到吴川文化和兰石镇的特色文化,去到镇上的梁氏大宗祠和兰石诗社收集到相关资料,。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告诉村民这是当地的特色文化,让他们为之而骄傲,让他们提高对地方文化的重视,把当地的特色文化传承下去。我们此次对当地文化调研的目的是要把当地的特色文化如年例,江公诞,诗社等文化宣传出去,尽我们的能力帮助他们把当地特色文化继承发展。

关键字:吴川文化,诗社,年例,江公诞

调研方式和研究方法:

此次调研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在老师和师姐的指导下,我们走访当地村民,从村民口中了解到吴川有冼太夫人庙,有“梅录佬打贼”的美丽传说,有古代海洋文化的典型象征天后庙,还有“吴川三绝“。除此之外,我们还到镇上的梁氏大宗祠和诗社采访,在这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当地文化气氛很浓,梁氏家族历史悠久。我们还从中拿到了第一手资料,纸质资料。根据这些 纸质资料和村民的口述,我们对当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正文:

2011年7月16日到7月26日,我们“情系吴川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 到

湛江吴川兰石镇博崖小学进行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我们以“关于吴川文化的调研——以兰石镇压例”为本次下乡的调研主题。

自古以来,吴川文化就比较活跃,人文蔚盛,是驰名古今的文化之乡,有很多具

有浓郁乡土气味的、古朴的民间文艺活动。如果说,中原诸子百家予吴川人正气、智慧、思辨,那么,古越文化给吴川带来的是强悍、和纳、团结。长岐镇梧山岭贝丘遗址揭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先民便繁衍生息于此。吴川秦属象郡,汉属南越,南朝归属高凉县。高凉文化是古南越文化的分支,至今,吴川仍有不少宗族源自高凉,

因纪念夫人和睦汉俚统纳千洞渠帅而设的冼太夫人庙香火缭绕。尚武的吴川人将这种强悍、团结,演变成飘色活动中的“舞貔貅”、“人牌舞”。梅录街头人们对小偷群起而攻的场面,“梅录佬打贼”的典故,直到今天,依然令宵小胆寒。

三江交汇,一面临海,耕海自然而然成了梅录人的传统职业之一,历史上的两次闽人南迁,使以泉州为中心的古代海洋文化,迅速在吴川得到秉承和光大。第一次是南宋皇族遗裔为逃避元兵追杀,由闽入粤,由雷入琼,护驾的十万福建军民在粤西大量散落;第二次是明朝海禁,耕海的闽人被迫上岸,流落高雷者不少。至今,吴川除了吉兆村保留下神秘的方言“海话”外,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典型象征——天后庙,在民众中得到普遍的尊崇。天后又叫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被渔民视为海上保护神。

海洋文化的秉承和光大,开放、开拓、兼容、创业的精神特性及商贸能力在吴川人身上得到体现。一名在吴川创业的雷州籍建材商这么说:“吴川人最可怕的是一种兼容,不论你是哪个地方,操那种语言的人,吴川人就能和你搭得上话。”在国内城市,活跃着20万吴川人的身影。在吴阳的芷寮村,成年男子大多外出创业,留守的是妇女儿童,村里人手机号码前七位数字五花八门,村民的联系电话册上,留下的区号超过100个,人们戏称,在芷寮找村民要拨长途电话。

同样是芷寮村,还是鲜为人知的广信文化(即岭南学者所称的南江文化)的南渐之地。古广信位于梧州、肇庆、云浮一带,是两广之宗,无论是唐分岭东岭西两道,宋设广东广西两路,均以广信为界。史志记载及考古发现证明,广信——鉴江是楚人和中原汉人进入雷州半岛海港徐闻的要道。在芷寮古港外,一艘大型的明代商船静静地躺在海底。芷寮商港位于鉴江出海口,兴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广州、潮州及福建甚至在外国都有商船到此贸易,有“金芷寮,银赤坎”的说法。鉴江水系沟通广信与粤西,山货源源不断随江运至梅录、芷寮,古华南山区文化的重要代表——广信文化,随江交融到吴川。山区文化赋予人们刻苦、忍耐、勤奋、上进的精神特性。吴川文化人欧锷是这么回忆的,“小时候,我们沿江而上,在高州念书,山里的同学很刻苦,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但他们很羡慕吴川人,说高州府城读书厉害,怎么没有出状元,广东九个状元,粤西就一个吴阳林召棠。”

中原、古越、海洋、广信四大文化的交汇,文化赋予吴川人的精神特性在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古越文化尚武崇勇,吴川人乱世则投身行伍,将星闪耀,盛世则不惜涉险地僻壤,立家创业;中原文化尊儒重教,使当地文教日兴,学者仕人并起;海洋文化带

来发达的手工业和贸易业,成了今天不少吴川人发家的基本技能;广信文化带来的勤苦奋发,使众多吴川人“先苦后甜”。

兰石镇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东北部,东邻茂名市茂港区,北与茂名鳌头镇接壤,西临浅水长岐镇。总面积为32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委会,44条自然村,总人口3.6万人。袂花江和小东江流过境内,境内江河纵横交错,池塘沼泽星罗棋布,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粮食、莲藕、茨菇、淡水鱼类及三鸟。乡镇企业主要有建材、塑料制品、皮鞋制造等,该镇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经济建设及乡镇企业建设发展迅速。乡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袂花江和小东江流过境内,境内江河纵横交错,池塘沼泽星,建筑业发达,能工小匠多,被誉为粤西“建筑之乡”、“百鸟之乡”、“淡水养殖之乡”。

兰石是经历了七个世纪的古村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兰石素称文化之乡,祖德宗风,重教兴学,诗书继世,人文蔚起。兰石还留传悠久的传统文化与人文风俗。传统的诗词与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菁华。这朵传统文化的奇葩,在兰石这块沃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历代兰石都设有吟坛诗社,可为唱和一绝,吟咏不断。清贡生梁星垣等人著述甚丰,他著有《强善斋诗文集》八卷,已多散失,现留传的仅有诗词132首见《吴川古今诗选》。兰石诗社一直坚持一定期刊出《兰石诗词》,社员多是村民农子。2002年恢复成立兰石诗社,2003年成立兰石曲艺社。诗社充分发挥诗词楹联的特点是,平时则互相唱和,逢节日喜庆,如国家庆典,中秋佳节,村中喜事,则由各人各抒襟怀,写诗词楹联,吟咏庆贺。逢节日喜事有大戏在娱乐广场或梁氏大宗祠演出,则由各人撰写楹联,再评出最优者,书写张桂在戏台两侧。村中梁培义寿星秩晋一诞辰,致富兴家的儿孙子侄为其祝寿庆贺,宾客亲友登门祝贺,继承兰石文化传统的贺联贺诗,挂满厅堂,喜气盈庭,气氛热烈。现举诗联各一于下:当月若星撰写的祝寿联:行可楷模年称德 ;老于松柏岁长春。梁之乔贺诗:寿星盛宴柬传来,喜吟鞭云海开,万里祥云呈异彩,期颐重聚贺千杯。

除了这些传统的节日外,兰石年节习俗也很有

吴川文化论文

特点,其中最有特点是是当地正月十三的“做年例”和农历六月十六的“卿云节”,即江公诞期。兰石村以正月十三日为年例,其隆重热闹有如十五元宵节。初十日晚放铳开庙门,便是年例开始,十一日清晨庙神出庙鉴例首四家,十一日下半夜至十二日清晨另鉴例首四家。例首是抓阄而得到的,应者很难,

所以很郑重其事,一般人家都摆例首酒宴客,并有醒狮队伴舞,锣鼓班协奏。那摆盅点,一般都设有牌门,张灯结彩,鉴神时放烟花鸣炮竹,好不不热闹。摆盅后,庙神再游两遍才回庙。十二日和十三日上午,庙神出游邻近小村,下午则回大村鉴屯三敷。鉴屯各家都具“三牲”一副,摆满几十台。鉴屯后,庙神回庙,即脱袍打吉,又急速游巷一遍。傍晚,各家开筵宴客,晚上“走门首”。设上下两个门首,各树一把篝火,此篝火是用箩竹捆扎而成,直径约两尺,高两丈多。天黑后,人们从庙里抬出神像往“门首”绕着燃烧着的篝火团团转,这便是“走门首”。意思是表示驱邪。先走上门首,后走下门首,各门首走完都做醮一敷,燃放前年人拾着的添丁炮和发财炮。下门首走完约凌晨一点钟,还特由道公佬做押邪醮一敷,接着两人抬着纸船走在前头,众人抬着庙神押着纸船往村南方向而去,庙神又进又退,待纸船远走到一定的地方,“纸船明烛照天烧”后,庙神由南方向退回神庙,年例就此结束。还有就是农历六月十六的江公诞期。在这个节日里,百多年来,每年都江堰市演社戏(接庙神出来供奉),连续五天。十五日晚开始,十六至二十每天演一正本戏,哪一天演的戏属哪一房的,抓阄决定,轮到哪一房的戏,哪一房就宰猪酬神,分领猪肉,吃丰盛晚餐。不过,大家都希望自己抓到十六这一天,因为这天是正诞期,并加演“六国封相”。在采访梁氏大宗祠的两位老伯时,他们认为现在农历六月十六江公诞的节日氛围比以前更浓,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除了拜神外,不定期会在梁氏大宗祠或文娱广场有戏剧表演,还有诗社的社员还会进行文化交流。

我们的建议:

兰石镇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当地的文化氛围很浓,诗社还是当地人一手建立的,社员也是当地村民,他们会吟诗作对,也会书法。如此特色的文化,我们希望当地人能把它们发扬光大,不断传承,为中华文化的宝库增添一朵奇葩!所以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我们提几点建议:

1、 村民自己要有“以本地的特色文化为傲”的意识和心态,在平时的交谈中可以

尽可能尽多地谈论自己地方的文化。在逢年过节走亲戚的时候,也可以和亲戚

多聊聊自己地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同时也能把自己的文化宣传出去。同时也

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文化告诉给自己的下一代,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2、 当地有文化的村民或是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地方文化编撰成书,让更多的人

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本地的特色文化。

篇二:关于吴川的习俗文化

摘要:通过记叙了广东湛江吴川的习俗文化,如吴川三绝“飘色,泥塑,花桥等”,年例等,从中更描写了这些习俗文化近年来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人民的影响以及对习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影响等,保护吴川的习俗文化,不仅只有利于一地习俗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人民应共同保护珍贵的习俗文化。

关键词:吴川,习俗,三绝,年例,姜饭,发展,传承

正文:“我的家乡在广东湛江吴川,这里的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海产丰富、地灵人杰,这个边陲小县曾经在清代出了一个状元,状元的名叫林绍棠,他虽然没有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但也足以勉励吴川学子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了。

吴川虽然只是南海边上的一个小县城,但也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之韵。细想吴川的习俗,当从吴川过年风俗说起,春节之时,吴川各村“做年例”,年初一有醒狮上门贺年,元宵前后,摆泥塑,游花桥,观飘色等。过了年,吴川更有“二月二”做田艾;端午节扒龙船,赶“水鬼”; 拜“鬼节”,祭祖宗;冬至腊味姜饭香等习俗。

大年刚过,家乡各村镇的“年例”就陆续开始了,伴着潇潇的春雨,“年例”向我们走来了。整个正月期间,城乡之间,到处都能听到远远传来隐隐的锣鼓声、鞭炮声。“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度的,一个村子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年例”传说源于“元宵节”,但“年例”的时间范围却比元宵节宽泛得多,以选择在元宵节或元宵节前后做“年例”的居多,各地因地理位置和族人姓氏的差异,所定的日子而有所不同。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这时,主人认识的客人带着主人不认识的客人都来了,主人也毫不见外,一律热情款待招呼茶饭,大家便很快融为一体,无拘无束地谈笑风生,吴川人也因此留给客人热情好客的好印象。

飘色、花桥、泥塑被誉为“吴川三绝”,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 吴川飘色——八仙过海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吴川泥塑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川飘色乃“三绝”之首。据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为取胜其他村庄,他与父亲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行,在一个木箱上,设计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为“飘色”。这套飘色展出后, 游遍黄坡,轰动全县,是为吴川飘色起源。

泥塑的兴起发展,可追溯到梅菉发达的砖瓦陶瓷器工业。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菉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如《三顾草庐》、《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岳飞报国》等。吴川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细、形神兼备,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蜚声海内外。

花桥原是隔海村居民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后因浮桥危险,改用竹木搭桥。在旧社会,人们怀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条桥,免不了磨肩擦背,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还把女桥盖住,装饰一番,越装越美,便成了“花桥”,相传至今,红男绿女相拥雀跃,热闹非凡。

吴川人“二月二”做田艾的习俗一直沿习至今,特别是农村,每到“二月二”前夕,他们就捣米粉、备田艾绒、做田艾,田艾的皮是由煮好的田艾绒红糖水和米粉搓成的,自古以来,吴川乡民认为吃田艾绒,可以清除体内杂物、尘埃,去腻化积,养身健体。因而每到这个时节,农村的男女老幼就到田野去采摘田艾,晒干再用竹箕把田艾干擂擦成绒,然后煮熟晒干,变成象棉絮一样灰绿色的绒绵,就成了上等的田艾绒,就可以拿来和米粉做田艾了

每到冬至,吴川的市场就摆满各种生姜,有黄姜、白姜、黑肉姜、沙姜等不下十种,平时难得一见的各种野姜也出现在冬至的市场上。这个时节,又适逢各种腊味上市,腊肉、腊肠还有腊鸭挂满市场,吴川人家家户户都习惯买一把有十几种品种的生姜片和腊肉、腊肠、腊鸭,煮美味可口的腊味姜饭过冬至。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忙碌,全家人都要围在一起吃姜饭,这已是吴川人的一种习俗。

吴川的习俗多不胜数,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我看来,习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一种民俗文化能穿越百年的风雨洗礼保存到现在,其中必定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意识选择,并经时间的强化作用积淀的文化。吴川的习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并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吴川三绝”中有很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以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触动人们的情感,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行美的再创造,让人惊叹不已,传承下来的是却是一种民间文化。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刻,我们更加要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否则将会失去自信心和光荣感的根由,然而近年来由于经费不足等问题,令吴川人民自豪的“三绝”曾几度停办,这无疑是对民俗民化的一种破坏性伤害!对此,我们必须改变随便对待习俗文化的错误想法,我们应该努力地保护传统的习俗文化,发扬传统的习俗文化,在改革开放的现在,努力地把传统的习俗文化展现出来,让传统的习俗文化焕发活力。

篇三:民俗旅游论文——畅游吴川

选修课论文

课名:

题目:畅游吴川—吴川三绝

院 别: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1年05月20 日

畅游吴川

---------吴川三绝 吴川市,我的家乡,是广东省湛江市县级市,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传统源远流长。2000年我们市梅菉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5年黄坡镇、吴阳镇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我们市被广东省授予“诗词之乡”,还被世人们誉为“粤剧之乡”、“泥塑之乡”、“木偶之乡”。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元宵三绝”——飘色、泥塑、花桥,也以“吴川三绝”闻名中外。2007年吴川泥塑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吴川飘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五一直到十七,在我们市中心--梅录,便开始飘色队伍游行,队伍有来自各镇各村,也有邀请其他省市的队伍沿着梅录的大街游一圈,吸引了来自本市各县、邻县及外地,甚至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纷纷前来观看,整个梅录城水泄不通,每天观众达数十万人。

吴川飘色作为“三绝”之首, 始于清代,由原民间“转色”、“柜色”演变而成“飘色”,传承有梅菉、黄坡、等多个谱系,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早已闻名中外,被誉为“隐蔽的艺术”和“东方飘浮艺术”。 飘色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它是广东白话的称谓,是指在无宵节以装扮艳丽的彩旗队、彩车队、傩戏造型队和唢呐、歌舞、舞狮队、舞龙队等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组成的游街活动的统称。据历史记载,飘色也是农民祈求神灵镇邪去病保平安,企盼丰年的原始祭神求福活动。

吴川飘色造型各异,风格新颖,是集戏剧、杂技、美术为一体的综合舞台造型艺术。飘色通常由一至几人装扮而成,一般由十一二岁少年担任,现时飘色一般由2至6岁左右的儿童上板乔装打扮,并由过去的一板一层飘色发展到如今的的一板两层或三层飘色。一板飘色往往就象一座流动的小舞台表现着一出精彩的特写镜头, 每台飘色都代表着一个内容。该色板是由若干人

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其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设计打扮,其内容有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或现代题材,多表现农民的扬善惩恶、安居乐业、传颂英雄、鞭挞恶人的朴素、善良心理,近年来,现代文明健康的内容如宣传计划生育、水利、环保等也不断容于其中,如《穆桂英挂帅》、《哪叱闹海》、《八仙过海》、《北京奥运——福娃》等等。飘色艺术表演运用力学原理,用钢筋支撑着化妆演员随车游行表演,形象生动奇妙,各具体态,加上舞狮舞龙助阵,锣鼓八音相配,丰富多彩。让人惊奇的是,色板上的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新奇惊险故,也因此叫飘色。 更为奇妙的是,在空中飘动的人物的立足点只是踩着一根缨枪或剑尾上;而有趣的是,有的人物角色还踏着活生生的动物(如公鸡、白鸽、鲤鱼、金鱼等)在行进间手舞足蹈,给予人们一种神秘感。其最大的特点也最让人惊叹的是所有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发展到现在,飘色的造型艺术已由过去的单一的木工铁工技巧发展到现代已集电影、戏剧、魔术、杂技等技艺之大成的综合性的空飘造型。五花八门的飘色,给人一种无法形容的艺术享受。在1998年正月,吴川飘色就曾吸引了来自美国、墨西哥以及东南亚等的四十多万人观看。但由于经费的原因,元宵节游飘色已停止了两三年,希望在关政府能加大对其文化遗产的重视,将其延续下去,让我们的民间艺术扬名全世界。

吴川三绝之二乃泥塑。制作泥塑展览是我们吴川庆赏元宵的一个传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元宵期间,全镇民间泥塑艺人纷纷在大街小巷和邻近村庄,用砖、瓦、泥塑出一百几十套逼真的大型泥塑,以及一批小型案头小品,供人们观赏。泥塑又称“泥公仔”起于唐末宋初,由梅荨镇瓦窑村开始兴起。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菉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如《三顾草庐》、《木兰从军》、《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刘三姐对歌》、《岳飞报国》、《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等等。近年来,泥塑作品除了传统的题材外,还增进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吴川状元林召棠》、《 狗六爹》、《抗日将领张炎将军》、《反

腐倡廉》、《扫除黄赌毒》、《歌舞庆升平》、《黄金时代》、《人民教师》、《财神到》等,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致,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深受观众欢迎。吴川泥塑远近闻名,因而赢得了“泥塑艺术之乡”的美称。

泥塑的制作过去是用稻草、竹木支架、泥为材料,使用材料简便,制作快捷。2000年后,泥塑已发展到水上彩塑、活动彩塑,配上现代灯光、音响、舞美设计,集电、光、声、动于一体,显得更加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经被“电动化”了。无不表现了吴川人民的精湛技术及聪明才智。

吴川三绝之三——花桥。元宵期间,梅录镇江桥上,用竹搭一桥棚,布满各种灯饰、鲜花、诗对,故称“花桥”。元宵之夜,是属于情侣、夫妻的夜晚,人群如蚁涌上花桥摘花观灯,年轻男女还在桥头购买生菜、桔子、薯菇之类,求发财和生贵子。

花桥原是吴川市梅录镇隔海村居民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后因浮桥危险,改用竹木搭桥。在旧社会,人们怀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条桥,免不了磨肩擦背,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还把女桥盖住,装饰一番,越装越美,便成了“花桥”。 2001年元宵,除保留上隔海花桥张灯结彩供游人游览外,还在风景秀丽的江心岛搭起一座花桥,岛上也有很多卖花的,例好送子观音像送花,代表着人们只要买了那些扫过观音像上抱着的小男孩像的花的来年就会生儿子。花桥设计既继承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为安全起见,2001年以来,已改用通往江心岛的钢筋水泥大桥装饰,桥长数百米,宽约十一米,桥边摆满鲜花,插满彩旗,挂满名人书画,装上彩灯,甚是雄伟壮观。如今,花桥已充满了浪漫的情调,是情侣们每年必去之地,热闹非凡,也代表了吴川人民美好的愿望。

吴川三绝,代表着吴川人民们的智慧结晶,富有民俗色彩,也是我们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欢迎大家有空到我们家乡一睹其风采。

梅岭飘色“六国封相” 隔塘飘色“天姬送子”

飘色'八仙过海'飘色'广东音乐'飘色'北京奥运'-'福娃'

吴川泥塑——制陶人

吴川花桥——不夜天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