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8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我喜欢的李清照

茫茫人海,千年一瞥,难以忘怀的是你的回眸。“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如一个特定的镜头,定格在我记忆深处。

少女的你,无拘无束,踏遍济南的山山水水,山山水水滋养了你的个性,如水之清澈。身为苏轼弟子的你父亲,捧你如掌上明珠,随着你性子,依着你愿望。当你串遍济南的大街小巷之后,你才在母亲责怪的眼光里,坐下来,读书,弹琴,挥毫。无忧无虑的日子啊,造就了你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情被点发,诗意被诱引。十六岁那年,秀笔一抖,《如梦令》破口而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艳羡得济南城的达官公子注目,望歪了头。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总有一阵阵香醇酒的气息扑鼻而来。有阮籍不与世事的酣饮,有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畅饮,有李白淋漓尽致的豪饮,酒似乎与作家结下不解之缘,但我们不难看出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多是男性作家。酒代表着阳刚,男性借着它的化学催化作用,可以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借以消愁。在封建社会男性的饮酒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丈夫气概的体现。而对于女性,虽然古籍中没有禁止女性饮酒的记载,但女性像男性般开怀畅饮岂是封建礼教所能容忍?然而宋代的一名女词人李清照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束缚,她一如众多男性作家,借着酒这一媒介,创作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词作。这些词作折射出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是异于男性的思维模式,把自己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去审视客观现实,是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和表现。相对于古典文学作家群体的男性化及中国正统文化对女性的排斥,出现了男性作家为女性作代言人的现象。使词有了“男子作闺音”的传统,他们拟女儿腔,作女儿态,试图写出女儿真实的精神状态。但由于思维模式和视角的不同,在这些用男性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女子闺怨作品中,总让人感到有男性影子的存在。然而李清照的作品中,犹其是与酒有关的词作中所反映出的女性自我意识,超越了男性作家。也就是说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抒发自己对生活、情感、时政等的切身体验。凭借女性特有的敏感与才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大胆坦露,对魏晋风流的追求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在宋代众多的女作家中,李清照仿佛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吸引着历代读

者的眼球。她以“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才情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我们知道,自从周代的宗法制度确立起“父权制”的男性中心意识形态起,女性原本在母系社会享有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动摇,并被放逐,沦落到附属顺从的地位。在封建时代提出打压女性的观点多不胜数。宋代理学盛行,打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旗号。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残酷教条搬入了历史的舞台,对女性的束缚进一步加强。这种历史背景下,女性被剥夺了话语的权利,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女性在失去话语权的同时,也失去了思想的权利。李清照不甘心这样,她选择做一个挑战者,直逼“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道德规范底线,她的才情及人格魅力也源于此。李清照平生创作的许多作品,无不洋溢着她的才华,闪烁着其女性的思想光芒。她用生活化的语言去展现自己的情感流程:她的爱,她的恨,她的痴,她的怨。不做作,不矜持,直来直去,直率坦诚。如实地反映、表达真实的自我。她争得女性语言和言语的权利的过程正是她女性意识觉醒、强化的过程。特别是反映在她创作的大量与酒有关的词作上。

洒脱自由的自然天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不仅是当时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有名的评论家与批评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苏门后四学士”。其母亲也出身名门,是王拱辰的孙女,也善于做文章。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她自身的天姿聪颖,早年接受的教育,为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生长在一个较为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除了使其拥有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期,也培养了她向往自由的个性。李清照《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位喝醉了酒的少女“狂态”跃然纸上。词中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在黄昏中“误入藕花深处”,已经栖息下来的鸥鹭,面对突然闯入的赶路少女,被吓得四下飞起。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作家惊喜不已。从中也可以看出李清照没有少女那种羞涩和矜持。相反她给我们展示了她那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受任何的束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自由呼吸。席勒曾经说过,人在游戏中发现自己才是真正完整的人。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生命处于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体认到自我的存在。她因醉酒而失态,这种失态愈显她的率真。少女时的李清照在大自然中贪杯玩耍,把自己置于一个大的自由环境中,身心得到舒展。父亲的开明,让身为一介“小女子”的

李清照的个性有更多发展空间。她不信奉封建礼教所强加给女性的条条框框,她不介意世俗的眼光,她要的只是真实的自我。《点绛唇》里从上片“慵整纤纤手”到下片“袜划金钗溜”再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外表情态,表现了李清照一反大家闺秀的矜持姿态,流露出待字少女的真实内心世界。从侧面印证了李清照追求自由,摆脱传统女性枷锁的自我意识。“年少轻狂”的李清照极少压抑自己的情绪。她热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在春光里感受自由生命的律动。“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皎洁的月光洒落在白皑皑的雪地上,词人手持金尊畅饮,欣赏独占春首的寒梅,表现出赏梅的豪情逸致。在“雪”和“月”的背景衬托下,词人把腊梅幻化成“玉人”,娇好无比。把雪中报春的腊梅人格化,使词作更添几分韵味。表面上是写腊梅的傲世柔美,实际上是要通过腊梅的形象美,展现自己的心灵美,表明自己高洁美好的情怀。在自然环境中,她总能自由无拘束地聆听到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切的声音,感受生命内在的律动,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情感。

能痴能怨的情感世界

词本有“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但古代的男性作家由于受时代的局限,缺乏男女平等的意识。往往会在创作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凌驾于女性之上,对女性生活、思想感情做审美关照的“俯视”。以女性代言人的身份拟女儿腔,做女儿态。在某种程度上说体现的是男性意识。李清照本身作为一个女作家,有自己独特的女性视野,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和感受女性细腻独有的情感生活和内心世界。正如胡云翼的《中国词史大纲》所提到:“清照的词是最能表现女性的优美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词,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在其体现闺中意绪的酒词中,除了能看到一位女子真实细腻的情感世界外,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受到在其真实的情感体验背后,那对追求爱情的执着和大胆披露自己独立人格的美丽精神世界。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是美满的。他们的爱情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更重要的是夫妇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在与赵明诚一起生活的时期,李清照深感到爱情的幸福与甜蜜.古代男子离家求学出仕,是宦海常情,李清照虽然深知此道理,毕竟自古以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她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一旦与

丈夫分离,丝丝的甜蜜顿化作缕缕的相思。在无尽的相思中,她借酒能改(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中国语言文化论文)变平衡人们心理情绪的效用,暂遣闺中那孤独的情绪,也在酒的世界里大胆暴露自己真切的体验,表现出自我的女性意识。赵明诚因李清照赠他的词而赞叹不已,欲与自己的夫人一较高低而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阙词,并把李清照的词夹杂其中,让友人陆德夫选出最好的。陆德夫唯独选出了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在“薄雾浓云”笼罩整个天空,始终没有见到阳光的情况下,词人的心情亦暗淡阴冷,愁云布满心头,点燃“瑞脑”枯坐闺中以打发凄苦的时光。记起今日是佳节思亲的重阳节,却发现“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为了驱散心中的愁,于是步入花园,在黄昏中边喝酒边赏菊,重阳的菊花香盛满了词人的衣袖,在酒的作用下,词人喊出了心底最真挚的情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相思离情,油然而生。另一首词《好是近》(风定落花深)大约是赵明诚谢世的翌年春天所作,“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词人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离愁别恨。没有剧烈的情感喷发,也没有声嘶力竭的痛苦诉说,而是在从容平静中,缓缓揭示内心细腻的情感体验。词人在闺阁中看到帘外海棠的凋谢,使她伤春,“长记”而难忘。在淋漓尽致的“酒阑歌罢玉尊空”的畅饮后,酒的烈性只是暂时使其得到瞬间的释放但没有抚平其心间的愁意。酒后独自面对春夜里忽明忽暗的青灯,又使词人沉浸在一种无法倾诉的幽怨中。生人的离别,还可以期盼重逢的日子,死人的离去却是永别。平静的诉说让人更感沉重。酒在李清照表达离情别绪,思念伤春的闺中意绪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欲借酒精的作用暂时排遣心中抑闷寂寞,才发现借酒消愁愁更愁。从而证明女性世界里愁是那么缠绵,那么地深情。她毫不掩饰对丈夫的爱,并大胆地表达出来。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这样评说“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晋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这种批评正好从反面说明李清照能大胆率真地表达自我,敢于向封建传统礼教发起挑战。她的大胆率真除了是酒给了她勇气,更是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中国有幸有你,你是华丽的诗篇,绚丽;你是天空的白云,渺远。 你颠覆了世俗的世界,你扭转了性别的空间。

阴柔世界里有阳刚,你这朵开在女性世界的奇异的花朵,也芬芳了男性世界, 我至今还在吟哦你散发着青春、喷发着激情、弥漫着忧伤的诗篇。

我想对你说的不止这些。一个纤弱的女子,在千年前,在观念盛行的朝代,你无疑是另类。有如此的光彩,是国之幸乎?是情之悲乎?

我不敢言。

篇二:中国语言文化课程论文

秦可卿浅论

摘要:秦可卿虽出身寒微凄凉,却容貌风流美丽,性格温柔平和,处事谨慎小心。虽幸为宁国府的大少奶奶,却处境险恶,终被封建大家族所摧残,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秦可卿的身世和其死忘。

关键词:秦可卿出生 死亡

秦可卿是《红楼梦》十二正钗之一,也是最早归入太虚幻境的正钗,是中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她的出身、她的才干、她的感情、她的早逝……在很大程度上,读者对秦可卿人物形象的认识和掌握只是在曹雪芹向大家展示出的绚丽红楼梦中细查微毫。多年来,研究者从多方面出发,试图揭开她的神秘面纱,把这样一个仿佛如流星般瞬间疾逝的人物的出身、情感和在她身上所体现出的复杂等方方面面给予一个合理的评价。她真正出场是在第五回,因东边宁国府花园内的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过来赏梅,贾蓉之妻秦可卿作陪。到第十三回秦可卿自隘而死,前前后后正面着笔并不多,而且颇多含糊之处。这给读者完整清晰地理解秦可卿这个形象带来了一定难度。

一、秦可卿的身世

秦可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到底是从怎样的家庭中走进贾府这个赫赫扬扬已近百载的大家族?这是众多读者在研读这一人物时率先要提出的问题。在书中第八回,我们可以读到以下这段文字:

他父亲秦业现任营缮司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从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可卿应该是出身于寒门之家的。后来她之所以能成为贾府宁国府的长孙媳妇,主要是因她的“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又加之两家素“有些瓜葛”,于是,秦可卿进了贾府。这就是书中给我们的回答。

学者刘心武对此并不满足,他一直认为,如果仅凭一个营缮司郎女儿的身份,再加上花容月貌以及与贾家有些瓜葛,这绝对不足以成为秦可卿稳坐贾府宁国府长孙媳妇之位的有力证据。因此,他对秦可卿的出身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刘心武指出:“秦可卿出身不仅不寒微,而且竟是相当的高贵,甚至有类似北静王那样的血统。”我并不赞同如上观点。我们在书中可以找到秦可卿确是出身寒门的合理解释,在第二十九回中,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贾母说:“……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这话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为其最宠爱的孙子选择妻子所提出的标准,而这当然就是权威。贾府对子孙择亲的门第观念看的不是很重,从中可见一斑。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贾府在一些问题处理上是有不符合常规的一面的。这一结论我们在贾府的其他方面上也能有所发现。例如,管理荣国府府内事务的应该是贾赦之妻邢氏,但是贾母却把管理大权交给王夫人。继王夫人之后,管理者应是王夫人长子贾珠之妻李纨,可是这管理的大权却传到了贾赦之儿媳王熙凤手中。在管理这一重大问题上,贾家都是因才而定,并非遵照陈规旧制的。因此,如果要一个拥有花容月貌的寒门之女进入贾府自然也是说得通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娶寒门之女这一问题上,秦可卿现象在贾府中并非唯一,这在贾府是早已实践了的。贾珍之妻尤氏也并无显赫的家世,而且她的娘家还要靠贾府周济;贾赦之妻邢氏亦无与贾府相媲美的出身,可她依然成为贾府荣国府的长子之妻,在贾府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秦可卿的死亡

小说中说秦可卿是病死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论秦可卿之死》一文中罗列了不少证据证明秦氏不是病死。小说中写秦氏的死,是从荣国府闻丧写起,未有一笔明写秦氏死时的样子。第十三回说:“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疑心。”脂砚斋评说“久病之人,后事已备,其死乃在意中,有何闷可纳?又有何疑?一本作‘都有些伤心’,非是。”这说明秦氏的死并非在众人的意料之中,众人怀疑秦氏是否死于疾病。其次从秦可卿得病到突然死去,中间夹入了贾瑞事件,实际已经相隔了两年,而秦氏的病,是她经期不调始被发现的,这种病属妇科一类,多与房事和生育有关(秦氏至死也未生育)。第十回张太医说她的病“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言下之意是说到第二年春分时应该好转;第十一回秦氏自己也说“好不好,春天就知道了”,然而她却死在两年后的秋冬时节。也就是说秦可卿患的病,并不能致她这么快死去,文中说秦氏多优虑加重了病情,但见不出她到底忧虑什么,她对凤姐说“任凭神仙也罢,治的得病,治不得命”,这里的“命”应该是寓指她的人生处境——这才是秦氏忧虑之所在。在太虚幻境一节中,作者写可卿仙子与宝玉体验云雨之事,似乎暗示现实中的秦可卿与长她一辈的人物有“爬灰”之嫌疑。《红楼佚话》上说“秦可卿与贾珍私通,被婢撞见,羞愤自缢死的”,脂胭斋也说曹雪芹曾用史笔写过一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后被删去),具体内容是写秦氏与贾珍私通一事。

俞平伯先生在列举了大量证据后认为“秦氏死后种种光景,皆可作她自溢而死的旁证”。俞平伯先生的旁证如下:一是书中几处用暗写的笔法。如“宝玉听秦氏死,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不觉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如果秦氏久病待死,决不会让宝玉急火攻心,骤然吐血,宝玉所以如此,实际是因为秦氏暴死,惊哀疑三者兼之,惊因为骤死,哀缘于情重,疑则怀疑其死之故。同一回写凤姐听到秦氏死的消息,也是“吓的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同样表明秦氏死得蹊跷,让人生疑。二是秦氏是贾珍的儿媳妇,小说中却少写贾蓉是如何伤悲,反倒是浓墨写贾珍之哀,如丧考妣,又写贾珍备办丧礼的隆重奢华,不由读者不生疑。三是秦氏死时,尤氏正犯胃痛旧症睡在床上,让人推测这之前贾珍和尤氏可能争吵过;另外前数回写

尤氏爱秦氏,而此处没写尤氏的悲伤,而是专门描摹贾珍一人,其间一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事。四是脂砚斋评《红楼梦》(甲戌本,第十三回)明确谬:“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这足以证明秦氏之死不是病死,而是自溢而死。那么,秦氏为什么自溢而死呢?按照俞平伯的证据可以确定是因为与公公贾珍私通被人(奴婢)撞见,羞愤而自溢。事实上,在贾府里,诸如这种男女之间的龌龊事是很普遍的,秦可卿作为宁国府的大少奶奶,犯不着被两个奴婢撞见就羞愤得自溢。前面对贾珍父子娇奢淫欲的本性已有涉及,再听听宁国府老仆人焦大的醉骂:“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当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引起凤姐大闹时,这个宗法家庭的最高权威贾母,不仅一笑置之,而且还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世人都打这么过的。”等等,这些说明在贾府里诸如男女之间的私通并不被当作一件大不了的事。所以秦可卿的死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笔者认为,秦氏的自溢而死,是对贾珍父子丑恶行径的反抗。作为贾蓉的妻子,秦氏无疑已经拥有一定的地位,没必要通过与公爹贾珍私通来换取更高的地位。唯一的可能是贾珍利用权势和地位对秦可卿威逼利诱,从肉体和精神上倍加摧残,秦氏内外又没有依靠,所以时常忧虑,终致成疾。秦氏生病,本想可以借此摆脱贾珍的纠缠,但万没想到这是不可能的,最后秦氏只有选择一死解千愁。其次,秦氏自溢而死,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秦氏出身低贱,她是贾府中最没有地位的太太,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里,她只能是谨慎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须身毙命,作为这样一个孤立无援的赢弱女子,她要么言听计从成为那些臭男人们的玩物,要么用死来表示自己的反抗。

小说中秦可卿的死,很多读者把这个人物形象定位成乱伦的牺牲品。不可否认,从小说隐晦的叙述和历代文人学者的评点中,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太虚幻境中金陵十二钗的判

词以及《红楼梦》十二曲都预示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及其归宿。秦可卿的判词是: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尽;词日“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笔者认为,前两句是说秦氏一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感情,当她嫁给贾蓉后,不得已过着一种见不得人的淫乱生活;后两句是说都说荣国府多出不肖子孙,而宁国府的荒淫堕落才是贾府败家的根源。很明显,秦氏在这里成了证明宁国府荒淫堕落的“道具”,在整个宁国府中最能够有力揭露其荒淫堕落的女性只有秦可卿。再来看<红楼梦》十二曲中的“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这里“画梁春尽落香尘”就是说秦氏悬梁自尽一事;后面的“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则流露出“红颜祸水”的封建意识,这里应是对秦氏的遭际命运引发的普遍意义上的议论,不应单是指秦可卿而言;“其裘颓堕皆从敬”这是追索宁国府颓堕的源头,贾敬早年一心向佛,不问家事,疏于对贾珍、贾蓉等人的管教,导致贾府长房反倒位在二房之下,贾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事消亡首罪宁”是回应“红颜祸水”的意识,把所有的责任让一个所谓“淫荡”的秦氏来承担,这是封建大家族自古以来一贯的伎俩;最后一句归于宿命论,认为秦氏的堕落也好、自尽也好都是因为一个“情”字,因为曹雪芹作此书的总纲就是“欲天下人来哭此一情字”。所以仅仅把秦可卿形象定位在乱伦的牺牲品上,明显是站在男权主义的角度只看到小说语言的本义,没有探究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秦可卿在《红楼梦》的人物画廊中占着非常特殊的位置,尽管她来去匆匆,尽管对她的描写只占长篇巨著的寥寥数回,但她在全书中所具有的特殊意蕴并不因此而减弱。曹雪芹塑造秦可卿这个人物形象采用“幻实相参”的手法,借“幻”的方法,有意识地将太虚幻境、宝玉梦境与秦氏在贾府的生活状态衔接起来,使她成为近些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人物之一。总之,曹雪芹在塑造秦可卿这个人物形象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很明显表现出思想上的多重矛盾:一方面想对秦可卿的身世、命运给予同情,另一方面又要让她成为自己笔下揭露封建大家

篇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论文

2014—2015年第2学期

《语言与文化》学习报告

专业名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 姓名: 2013241021 郭宏传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要想知道说他们间关系,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文化。只可惜连定义都难以界定。对语言的定义也只能从某方面来说明,语言从结构特征来看,是个符号系统,它是由音位,语素,词组,句子组成的层级系统。语言从功能看,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文化的定义就更多了,各家说法不一,文化似乎只是个感觉的东西,难以解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里最活跃的是词汇。从中文的发展历史就能看出。语言不过几大块:语音,词汇,语法。比较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我们可以发现古汉语最难理解的就是词汇,有的词看起来和现代汉语一样,其实却相差甚远。比如:“虽然”。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表示让步的连词,在古代汉语里却是两个词的组合,意思是“虽然如此”。词汇意义的不同,就能反映各种语言所表达的差异。

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了语言习惯上。我们学习外国语言时会发现,没有对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很多语言词汇就无法真正理解。

举最简单的例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英语的俗语SLANG。比如:“LUCKY DOG ”,翻译成汉语就是“幸运儿”的意思。可如果直接翻译就是“幸运狗”。而狗在中国人眼里自古就没什么好名声。说一个人势利叫“狗眼看人低”,说这个人成天跟在别人后面作威作福就叫“狗仗人势”。。。可在英语中,狗却是和很多好东西联系在一起。幸运的人叫“幸运狗”。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屋。西方人欣赏狗的忠诚因而也很爱狗,他们把狗看成自己的家庭成员之一,所以狗在英语中代表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就不奇怪了。我们如果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就不会对英语文化中如此大加赞扬狗而感到不可思议了。

文化影响语言,我们学习英语会发现,英语里很多倒装的句式,先把结果说出来,再说原因,再来修饰。我们汉语就相反,总是把修饰语放在前面,按顺序来组织句子。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往往感到背单词并不是最难的,我们常常发现这句话每个单词都认得,可就是不懂整句话的意思。英语倒装的各种从句把我们搅的头晕脑涨,完全不知所云。而我们也会发现,在个性上,西方人比中国更外放,他们喜欢直接表达情感,而中国人讲究的是含蓄,崇尚内蕴的美,这就和语言结构一样,一个直接说出结果,一个含蓄表达意思。或许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才使得语言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语言也会随之发展。在古代,文化单一,语言相对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多彩,一些文化现象的衰退也会导致与之相关的语言词汇退出交际舞台,反之亦然。当代是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受其影响,我们的语言也变得多姿多彩。最有代表性的的就是网络语言。

计算机是上世纪的产物,它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网络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使得网络语言自然地渗透到了人们日常语言中,虽然其中有些已经干扰了语言的健康发展,比如:酱紫哦,IC啦。(这样子哦,我明白啦。)对于这样的语言我们要给予抵制,阻止其干扰语言的纯净。但有些网络语言却可以使得口语变得更加生动,更有表现力,我们对待这类语言就可以予以吸收,增强语言的时代感。再看这两年颇有争议的“超女”现象,由此而产生的新文化现象,带来了新的词汇,即使你不看超女,你也一定听过“PK,草根文化”等词语吧,这也是一个文化影响语言的例子。

现代是个文化多元的新时代,国际交流频繁,语言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全民学英语的时代,英式的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欧式的长句我们早已习惯成自然。一些外来事物我们也不再意译,而是用音译如:派对(PARTY),博客(BLOG)。。。还有的就直接用英文了:CD、DVD。很多外来词语在交流过程中已完全溶入了我们的语言中,你甚至不敢相信这些词竟然来自外语。在这样的形势下,汉语如何健康发展?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汉语承载了汉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注意使用规范的汉语,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汉语的纯净。近年来,全球兴

起的“汉语热”是我们发展和宣传汉语的好时机,也是把中华泱泱大国文化向世人宣传的好机会。汉语优美的音律,极具美感的形态,深厚的内涵,悠久的历史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外语教育语言学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目的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这就是说,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文化在语言教与学中的重要性:

1.由不同文化背景引起的交流困难

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由于文化的差异,误解经常发生。尽管交流时所用的语言是没有错的,但相同的文字语句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因此由于文化的差异,就可能导致笑话或引发问题:一句没有恶意的话可能导致不愉快;外国人讲的笑话可能在异国得到冷场,然而同样的笑话在讲话人的本国却会引起欢笑。

2.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说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没有语言,文化就不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语言又被文化所影响和刻画。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着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及思考的方式。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文化和文化之间是不同的。每一种文化都是独

一无二的。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发音语法、词语和习语,还要学着用该语言使用者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学着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反映他们的思想风俗、社会行

为,学着理解他们的语言思维。学习一门语言是离不开学习它的文化的。

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著.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论文化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J].中国学术期刊网

1989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