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明代文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8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精品文档】论明代文学作品中的徽商情结_古代文学论文_文学论文__64882

论明代文学作品中的徽商情结_古代文学论文_文学论文_

论文关键词:徽商; 文学作品; 明代

论文摘要:明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商人阶层,当时的文学作品对商人的反映越来越多。而徽商是明代最大的商帮,文学作品用通俗的形式对徽商的价值观、精神世界、经商风险、致富途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对徽商人物进行了成功的塑造,对徽商既有同情理解,也有批评宽容,结下了深厚的徽商情结。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明代文学作品,对商业资本扩大对社会的影响给予极大关注,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也达到历史高峰。邵毅平(2005)认为:中国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分为三个阶段:唐代以前是龙套阶段,处于隐而未显的状态,唐及五代是配角阶段,处于半隐半显状态,明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显著增强,商人则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而在明代最大的商人集团是微商,文学作品对商人的描写很多体现在对徽商描写上。徽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大商帮,兴起于明代成化年间,万历时,徽商与晋商齐名而称雄于全国。谢肇淛说过:“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活跃必然会带来文学的繁荣,可以说,明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在万历以后迎来一个创造高峰。明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特别是三言两拍对徽商有大量的描述和记载,既有褒扬,也有批评,既有客观描述,也有神化夸大,可见徽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认为,明代文学作品与徽商结下浓浓情结。

一、 凸现了徽商的社会地位

众所周知,近代西欧社会的转型完全是由商人推动的,是西欧国家实行重商主义的结果。与之相反,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重农抑末政策到明朝仍然延续。不过到了明成化以后,徽商队伍的壮大使江南经济繁荣,从而使江南城市化初见端倪,雇佣关系开始产生,市民阶层开始出现,文学也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一反“士尊为首,商贱为末”的传统,开始对人欲的肯定和人性的尊重,而商人的趋利性正是人欲的反映,明代文学作品力图摆脱徽商的卑贱地位,凸现徽商的社会地位。

1. 肯定了徽商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徽商在经商致富以后,大办义学等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然而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对此,明代文学作品深感不公平,为徽商奔走呼号:(1)明确呼吁“经商是善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写道:“经商亦是善业,

不是贱流”,这是对千年以来传统贱商思想的宣战,也是对商人地位的积极肯定,在前代文学作品中未曾见过。(2)强烈要求提高商人地位。《何心隐集》卷三写道:“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首次把商提到农工之前,打破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排序。(3)主张四民平等。针对我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贱商思想,李贽在《对焦弱侯书》中予以反驳:“且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扶者重,所得者末”。其他文学作品也都主张四民平等。比如,《张孝基陈留认舅》的开场诗写道:“士子攻书农种田,工商勤苦挣家园,世人切莫闲游荡,游荡从来误少年”,表现了作者四民平等、四民皆为正业的思想;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四四《明故王文显暮志铭》写道:“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主张商与士平起平坐;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五《节庵方公墓表》写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职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即认为四民平等才是正理,四民不平等乃是错误;归有光替徽州商人程白庵写寿辞提及:“古者四民异业,至于后世而士与农商常混,以及君岂非所谓士而商欤,非所谓商而士欤。”即认为四民只不过分工不同而已,没有贵贱之分,徽州商人学者汪道昆在《太函集》中也说:“良贾何负于闳儒”,指出优秀的商人对国家的贡献不比官员差。

2. 对徽商价值观的充分尊重。商人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性,它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相悖的。以明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为代表的进步思想与“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相对立,认为商贾“好货”、“多积金宝”的要求是正当的、合理的,对商人的逐利观念应充分尊重,在此影响下,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的价值观念也持有积极的态度。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描述了流行于徽州地区民间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却是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徽人因是尊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宗亲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要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爱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鄙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这种以赚钱多少作为衡量商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阶层高低的重要标准,完全打破了封建社会唯士独尊的格局,为后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品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于改变人们的世俗观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徽商的独特贡献,这种观念与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儒家义利观是背道而驰的,但作者对此给于充分的尊重。

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明代文学作品与徽商结下较深的情缘,其对徽商社会地位的提升,其思想倾向与李贽的进步思潮相一致,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对于扩大徽商的影响,奠定徽商的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明代文学作品自身也发生了重大转型,其由虚幻回归现实,从而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二、 高度赞赏了徽商精神

新教伦理开创的资本主义精神为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奠定了基

础,同样,徽商能够在商界独占鳌头,同样得益于徽商精神。徽商于明代成化年间形成,嘉靖以后达到鼎盛时期,居于十大商帮之首,素有“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街”之美誉,足迹遍及全国及日本、暹罗、东南亚诸国,其商业资本之巨,人数之众,活动地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开拓能力之强,其他商帮无可比拟,其在我国商界纵横驰骋400余年,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铸造了徽商精神。明代文学家从徽商的成长中看到了徽商精神的强大力量,同时徽商精神开阔了文学家的视界,他们产生了新的社会判断的价值标准。因此,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精神是备加赞赏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敬业精神的深刻刻画。大多数徽商小本起家,他们敢于冒险、善于经营,靠勤俭致富,有着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取得了经营上的成功,铸就了事业的辉煌,明代文学作品多有刻画:王慎中刻画了徽商为了事业,舍家弃子、远离家乡、长期不归,如在《遵岩先生文集》卷三二《黄梅原传》写道:徽商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甚至“初娶妇,出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认其父”,他们长途跋涉于外,“水航陆辇,山负海涵,转贸而行四方,各都会衢,诰穰巨丽,下至绝陬遐聚,险味幽阻,足殆遍焉”;许宗鲁刻画了徽商为了经营,一生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如在《少华山人文集》卷十二《处士白翁暮表》对某徽商一生辛劳作了刻画:“翁未冠即服贾,服贾六十年,见星而兴,中漏而寝,寒冒霜雪,暑触瘴疠;水犯波涛,山凌险阻;渠渠仆仆,岁无宁处。故赀日以生,源源若泉流,吾见其继也,未见其止也。”汪道昆刻画了徽商在经营中承受的种种痛苦,他在《明处士休宁程长公暮表》高度赞赏了徽商的敬业精神:“长公乃结举宗贤豪者,得十人,俱人持三百缗,为合从,贾吴兴新市,时诸程鼎盛,诸使少奢溢相高。长公与十人者盟,务负俗攻若。出而即次,即隆冬不炉,截竹为筒,曳踵车轮,以当灸热。久之,业骎骎起,十人者皆致不赀。”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刻画不十分具体,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徽商们的敬业精神是多么可贵!文学家用这么多笔墨对徽商精神进行刻画,说明作者对敬业精神是赞赏的。

2. 诚信精神的推崇。诚信乃为儒家信条,也是徽商成功的法宝,徽商作为典型的儒商将诚信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明代文学作品的作者虽然对程朱理学持批判态度,但对徽商的诚信精神备加推崇,汪道昆在其文学作品中描绘一个徽商的诚信形象:明代徽商汪通保在上海开典铺,生意越做越大,但并未忘“诚信”二字,“处士(汪通保)与诸弟子(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明代文学论文)约:居他县毋操利权,出母钱毋以苦杂良,毋短少;收子钱毋入奇羡,毋以日计取盈”。从记裁可以看出,他不准弟子欺行霸市;贷人银钱,不准杂有恶钱,更不准短少,收人利钱,不要计较零头,也不要按日计算,以多收利息。应该说,诚信是中国商人的一贯传统,但汪道昆作品中的徽商超过以往,体现的是一种诚信精神的精髓,反映了作者对徽商的诚信精神情有独钟。从汪道昆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明代徽商的诚信,为后来的徽商树立了榜样,以至于清代出现吴鹏翔烧毒胡椒的义举,可以说诚信精神铸就了徽商的历史辉煌,是徽商长

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3. 舍利取义的褒扬。在商业经营中,义利关系往往是对立的,许多商人往往见利忘义。而一些徽商往往能够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时甚至能做到舍利取义。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的舍利取义行动进行了生动描述。汪道昆在《太函副墨》卷四记载,休宁商人程锁中年经商于溧水,某年大丰收,谷物上市,诸贾人尽量压价收购,程锁却“平价囤积之”,第二年大饥,一些粮商又拼命抬高谷价出售,可程锁售谷却“价如往年平”。汪道昆描写的徽商虽是典型个案,但象程锁这样的徽商绝对不只一个,如此大仁大义的徽商,在商业史上也是少见的,正是因为这种舍利取义舍小我求大我的行为,徽商赢得了顾客的信赖,树立了自己的良好形象。

http://

三、 对徽商风险的同情

徽商的故乡本土,客观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土地瘠薄,人口稠密,只有走出去向外开拓空间才能生存。徽州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地无所不至,其货无所不居,惨淡经营,风险很大。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敢冒风险的行为时有记载并予以同情。

1. 对徽商经营风险的同情。徽商经营跋山涉水,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旅途往来,乘车载舟,风险很大。明代的公案小说涉及商人经营风险之事比比皆是:商人行路遇盗赋,乘船遇水寇,人财两空;商人住黑店黑寺,遭杀人劫货,其中许多就是记载徽商的。《拍案惊奇》卷二四《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写一个徽商在黑寺丧命的故事:“一日,有个徽商某,泊舟(燕子)矾下,随步到弘济寺游玩,寺僧出面接着,问着姓名,邀请吃茶,”当即留徽商在寺中住下,此徽商崇信佛事,答应捐三十两银子给寺院,当寺僧见此徽商有许多银子时,“一面分付行童整备夜饭款待,着地奉承,殷勤相劝,把徽商灌得酩酊大醉,夜深人静,把来杀了。”这是明代文学作品揭露黑恶势力的缩影,反映徽商在经商中受黑恶势力算计,在黑恶势力面前束手无策的窘境。事实上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保护,徽商经常会遇到地痞无赖的敲诈勒索,往往以破财消灾方式解决,严重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此种风险在封建社会中是最大的。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提到事件的责任问题,显然,它是由于社会黑暗、封建国家治理不力造成,商人只能是受害者。明代文学作品对此表示了同情。

2. 对徽商社会风险的同情。在我国封建社会,商人的地位低下,经常受到贪官污吏的盘剥,由于徽商是最大的商帮,所受盘剥最重,包括捐输助饷、重税等,史学家认为它是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徽商所受盘剥情况,明代文学作品时有记载。如《点石头》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记述了一个专门迫害商人的坏官吾爱陶的事,他想方设法搜刮商人,养了一批打手对商人作威作福,搜刮来的财物,中饱私囊。在受吾爱陶荼毒的商人中,一汪姓徽州商人损失最惨,此徽商在苏州收买了数千金绫罗绸缎,前往川中去发卖,从吾爱陶的税关前经过,照例交纳了税银之后,那班打手还要敲他的竹杠,此徽商不服和打手吵了起

来,被打手拖入衙门,吾爱陶寻个借口,说徽商漏税,把他的货物一半没收。明代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文人墨客虽然进行多次抗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此情况下,他们对社会前景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文学作品也失去政治热情,从抗争转向逃避,通过写徽商的遭遇抒发自己的苦闷和无奈,对徽商的遭遇除了同情之外,爱莫能助。

四、 对徽商致富的神化与夸大

从徽商发展的历史看,其致富过程十分艰辛,但明代文学作品由于对政治黑暗的无奈,有时回避现实,以求解脱,对徽商的描写也不例外。主要是对徽商致富的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神化与夸大,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其描写有两种形式:(1)巧合。文学作品刻意设计一个特殊的机遇被徽商撞到,从而改变命运。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描写了徽商的发财梦、艳遇梦、得助梦,小说的主人公程宰是徽州商人,到辽阳为商,由于亏光了老本,无法回去,只好为别的徽商掌管帐目,勉强度日,一日幸遇了辽阳海神,又能对他身体有益,其又能使他资用丰足,又能有事出力周济。程宰提出了想要经商的要求,得到神通广大的海神的帮助,“你若要金银,你可自去经营,吾当指点路径,暗暗助你,这便使得”,于是在海神的指点下,程宰的经营无往而不获厚利,“如此事体,逢着便做,做来便希奇古怪,得利非常,记不得许多,四五年间,展转弄了五七万两,比昔年所折的,倒多了几十倍。”后来,程宰又得到海神的帮助,躲过了许多灾害,平安回到家乡。(2)回报。文学作品按好人好报的朴素逻辑,设计投桃报李的机遇青睐徽商。如《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记述了徽州商人程德瑜因为偶然在一个客店里接济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妇人,而得以奇遇了深藏不露的剑侠韦十一娘,并且在遭到强盗抢劫时得到韦十一娘的帮助,得以化险为夷,保全了财物。明代文学作品对徽商致富的神化夸大,一方面反映当时人们求富的急切心理和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从而告诫人们,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致富的,致富是有捷径的,那么不能致富的人不要刻意追求;另一方面文人把徽商看作社会进步的力量,神仙都来帮助徽商,他们哪有不富的道理,说明当时文人把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徽商身上。

五、 对徽商奢侈生活的批评和宽容

历史家还认为徽商衰落的历史原因,除了战乱、外敌入侵、政府压榨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身即徽商资本的非经营性损耗。徽商经营致富后,生活由俭朴转向奢侈,从而带来整个社会风气的侈靡。明代文学作品描写最多的就是这部分,许多文学体载都有反映,概括起来表现为三个方面:(1)描写了徽商广蓄姬妾。《警世通言》卷三二《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掾居郎署》里纪述道:“元来徽州商人有个僻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只这两件不争银子,其余诸事悭吝了”,小说里的那个徽州商人,偶然间瞥见爱娘颜色,便一定要娶去作妾,“只要事成,不惜重价”,爱娘父母要价三百两,还以为是顶极价钱了,“不想商人慕色心重,二三百金之物哪能放在心上,一说就见,如数下了财

篇二:明清小说论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钟鼎杯学术论文竞赛

论明清小说的反传统思想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虞文韬

学号:141206206

2015年5月

论明清小说的反传统思想

摘要:明清小说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明清文学的主流,明清小说在大体上还是遵循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极大限度地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教化民众,传播知识的作用

然而明清时代是封建统治的鼎盛时期,遵循物极必反的原则,传统文化受到反传统思想的冲击,所以许多明清小说中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在文化大一统的背景下,这些反传统思想受到了当权者的疯狂镇压,所以反传统思想最终被扼杀在摇篮里。笔者认为明清小说的反传统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推陈出新,批判继承,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阐释反传统思想的重要性

关键词:明清小说 反传统 思想批判继承 重要性

一、明清小说概况

明清是小说发展规模空前的朝代,四大名著都出自明清时代,要谈明清

的文学,肯定是以小说为重点,就好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明清文学不如以前唐宋元文学那样遵循正道,反而出现了许多偏离正道思想,这些思想犹如初春的第一声惊雷,开拓了人民的思想,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为中国古老而传统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古代的小说起源于唐代传奇,到了明清走到了巅峰。明清小说的文学精神、文学样式和文学手法已十分成熟,以其灵活多变的手法将小说文学推向了极致。就明清小说所展示的丰硕的创作成就、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广阔的社会政治理想来说,明清小说当之无愧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一.1明清小说的硕果

在古代那个被诗文统治的世界里,小说只有做到丰硕的成就才能取得大家的认可,事实是小说做到了,自明代起,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充分展示出其非凡的文学价值和强大的社会作用﹐一举打破了诗文几个世纪的垄断﹐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元曲同等的文学高位。清朝则是中国古代小说顶峰时期,也是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革新时期。

明代是小说渐渐成熟的时代,因此明代小说存在许多不足,明代的神魔小说在思想上也往往夹杂着封建说教和鬼神迷信,内容上也无法摆脱迷信,没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与之相似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写法上没能摆脱唐宋传奇的单调格式,缺乏创新,因而没什么成就,影响远低于白话短篇小说。然而与明代神魔小说、文言短篇小说相反的是,明代的白话文小说却无比辉煌,明人创作的白话小说在摹仿宋元话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丰富了白话小说的内容,明代白话小说在内容上更广泛地反映了市民生活。部分作品反映了人民自由的爱情婚恋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通人情,赞颂了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奋斗的精神。还有许多作品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当权者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对人民的苦难的同情。另有些明代小说描写了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思想,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萌芽特点。这些小说一般情节都生动曲折,感情色彩鲜明,故事性较强。它的艺术手法渐趋成熟,对心理和细节描写更加完善。

相对于明代小说而言,清代小说则是小说的巅峰,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及思想文化的高压政策﹐深刻影响着小说创作以。乾隆时期是清小说的鼎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形式和内容﹑流派和风格较明代而言都有十足进步。清代小说虽借鉴历史﹑传说等素材﹐但作品多反映社会生活﹐充分地表现了作者主观意志﹐在叙述、描写人物的手法方面也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乾隆年间《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是文言文小说和白话文小说的巅峰。

一.2明清小说反传统思想

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皇权达到了顶峰,同时上层社会与下层百姓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许多反传统思想由此而生,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反传统思想,有为生存而反叛的《水浒传》,也有为生存而归顺的《西游记》、这两部明代中后期作品为之后清代反传统思想做铺垫,早期反传统思想体现在人民虽然出现了

反叛思想,但他们反叛只是反专制,为了规劝君主更好的治理国家,并没有提出改变君主制度。清代反传统思想沿袭明代,却出现了许多新的进步内容,譬如男女平等思想、民主思想、婚姻自由思想等,清代是反传统思想的巅峰时期,反传统思想本可以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但由于清朝文化高压政策的打压,这棵大树还没长成就夭折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对于明代小说的内容来说就是这一情况。明代中后期封建王朝内部十分奢侈腐败,与之相对的下层农民市民则承担着沉重的负担,地方官员不顾百姓死活,随意搜刮民脂民膏,这就导致了社会动荡不安,于是在这种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明代小说产生了两部经典著作:《水浒传》与《西游记》,这两部著作在当代仍然是人们研究的热门。

一.2.1《水浒传》:人民对改良封建制度伟大的尝试

《水浒传》所反映的也是那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的主旨,农民受迫害沉重,反抗的意识较浓,自然而然爆发起义。然而真正的统帅却是宋江这个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只为这支起义军提供了一大部分部众。他们甘愿让了起义的领导权,并且没有提出相应的政治口号,所以,这场农民起义只是局部的反封建。

市民阶级的代表者如武大、金翠莲和张三等人 ,没能组织起对封建统治阶级有效的抵抗,反而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像武松、鲁智深等人的革命来完成,市民阶级没能正确认识这场革命的合理性,所以这场改良终会失败。由此可见,《水浒传》中农民起义反封建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这本书广泛地体现了宋代各个阶级的要求和努力,宋江起义只能算是尝试对社会改良,而不能算是革命,“官逼民反”这一主题的积极意义在于警告统治阶级施行仁政,让人民都过得好,否则就会闹“起义”。

因此,《水浒传》的主题是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一种反抗史,是以传奇的笔法描写一群当时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为了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而不断奋斗、成功与失败交织的一部生存史,是有着反封建初衷的,展示市民生活情况及要求与中下层地主阶级政治要求的,敢于反抗邪恶官僚、维护自身利益、不向权贵低头的反叛史,并且尖锐地指出官逼民反的社会矛盾的,试图通过改良化解统治集团内部纠纷的一部杰出的社会改良小说。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那样一个年代,这是对封建政体改良的一次伟大的尝试。

一.2.2《西游记》:早期反传统思想的成长

《西游记》看似是一部唐僧取西经故事,实际上所隐含的意义如冰山般庞大。 它的的思想以及内容是极其复杂的,以至于一般人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西游记》的主人公是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猴子,他天不怕地不怕,自称是齐天大圣,蔑视腐朽无能的玉皇大帝,不光如此,他还无意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没有人敢说出这样的话,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规模巨大的、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大闹天宫的情节不可能想像得那样大胆,孙悟空作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样光彩夺目。”

然而这位孤高的游侠并没有改变天庭,与之相反的是他被同化了,他成了斗战胜佛,成了上层阶级中的一员,这不禁让人深思。是什么让孙悟空走上了与宋江一样诏安之路。

这时就不得不佩服封建统治者的厉害了,与孙悟空的幼稚不同,玉皇大帝早已统治仙界几千年,影射的是封建统治中国已经几千年,有成熟的思想文化政治体系,反叛者并没有有力的反封建口号,自度反叛没有希望,所以最后也被吸纳到了封建制度之中。

反叛者的精英成了封建高层,然而社会底层人民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走拥护封建统治者的老路,只有通过统治者给的道路加上自身努力才有极低的可能实现其人生梦想,这才是正统,否则的话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唐僧他们面对腐败的封建社会以及昏庸的上层统治者,仍要踏上这条西天取经之路,经历千辛万苦才与三个徒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禁会思考这不是很矛盾吗,也正是因为如此反而更体现了社会现实的更大黑暗。有人这么评价师徒四人:“他们就是社会改革的先行者,但最终的结果都是被腐败阶层吸纳了。”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然而换个的角度来看,封建顶层在不断地为难、考验他们,将他们从一块块棱石磨成石球,师徒四人在经过层层考验、次次磨难之后,终于修成正果被顶层吸纳,成为了顶层的一部分。那么这是谁的胜利,谁的悲哀呢?

总的来说,《西游记》与《水浒传》的思想半斤八两,孙悟空与宋江也属于一类人,《西游记》幽默诙谐多戏言,然而其寓理于情,处处都闪耀着现实主义

篇三:元明清文学研究论文索引(部分)

元明清文学研究论文索引(部分)

一、元代研究论文

1、总述类:

中国古代、近代悲剧理论概说 赵山林 艺术百家 1995/04

论元代文人在杂剧兴衰中的作用 杜桂萍 社会科学辑刊 1997/02

元杂剧中士人心态管窥 谯进华 中国文学研究 1998/04

论元杂剧中的“浪子”形象 杨蓓蕾 四川戏剧 2007/02

元杂剧中的“梦” 王开桃 戏曲艺术 1995/03

元代水浒戏三题 王齐洲 江汉论坛 2000/08

2、 关汉卿杂剧

窦娥形象浅议 王景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1

解析窦娥的人格魅力[J]. 于君.美与时代 , 2005,(10) .

关汉卿笔下的三位妇女形象白玉鹏北京经济了望1994/S1

试论关汉卿杂剧的创作动机 刘茵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04

关汉卿与“铜豌豆” 蒋星煜河北学刊1994/01

论关汉卿戏剧的美学思想 朱光荣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1

《拜月亭》在杂剧、南戏中的演变 吴秀卿 河北学刊 1995/04

赵盼儿喜剧形象浅议 陆力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5/02

元杂剧《金线池》语言研究──波多野太郎《元杂剧疏证》述评 蒋星煜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2

3、王实甫杂剧

王实甫之与元曲四大家韩德太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01

《西厢记》试论 张玉玲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1

明代以来《西厢记》研究述评王晓梅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94/02

从关汉卿现存作品看《西厢记》作者问题徐子方 江海学刊 1995/05

析《西厢记》中红娘的存在意义 王亚非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7/02

论《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 黄慧敏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西厢记》主题新探 刘怀堂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炼刚为柔 绵里藏针——试析《长亭送别》的戏剧性 刘汉光 名作欣赏 2007/04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王万鹏 社科纵横 2006/12

论王实甫对张生形象的改造及其意义 陈志勇 戏剧文学 2006/09

从《董西厢》到《南西厢》之艺术流变 张家欣 艺术百家 2006/03

明刊本《西厢记》体制的演变轨迹 张人和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6

当代大剧作家与《西厢记》 蒋星煜 戏曲艺术 1996/04

3、 白朴与马致远杂剧

对《梧桐雨》中李、杨爱情的再认识——兼与《长生殿》等作比较. 周潇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02/02 《汉宫秋》与《长生殿》的历史巧合 潘季英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11

《汉宫秋》悲剧艺术欣赏 海峤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01

昭君幽怨——读马致远《汉宫秋》 邹平 上海戏剧 1997/02

清风骏骨马致远——本世纪的马致远研究 谢柏梁 艺术百家 1999/03

4、郑光祖

《倩女离魂魄》的失误与其他 金志仁名作欣赏 1995/05

5、元散曲

试论元散曲的诙谐刘耀业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5

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蒲向明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03

元散曲隐逸主题再认识朱万曙 文学遗产 1995/06

6、元南戏

论元杂剧《琵琶记》的忠孝观 刘延棠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6/03

论宋元南戏的雅俗之变庄克华 文史哲 1996/05

二、明代研究论文

1、综述

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四届年会暨2006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廖可斌 文学评论 2007/01

海峡两岸明清小说研讨会综述 魏文哲 明清小说研究 2006/01

阳明“心学”与明代《诗经》研究 刘毓庆 齐鲁学刊 2000/05

明人对苏诗的接受历程及其文化背景 王友胜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3

金圣叹文学鉴赏主体论 左健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2、西游记

浅议唐僧形象的演变 肖良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浅谈《西游记》语言的世俗风格 韩亮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6/S3

关于《西游记》世德堂百回本的创新意义胡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唐宋传奇与《西游记》 石麟 明清小说研究 2005/04

3、水浒传

新世纪《水浒传》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综述 何红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从金评本《水浒传》看“腰斩”问题 崔茂新 齐鲁学刊 2000/05

英国的绿林英雄和中国的梁山好汉 杨士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S1

关于《水浒传》内涵的几个问题 苗正民 甘肃社会科学 1998/02

《水浒传》叙事结构新形态 郑铁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两部水浒词典的比较 徐时仪 辞书研究 2000/03

4、《三国演义》

建构中国小说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成功尝试 读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 李灵年 明清小说研究 2004/02

中国和日本:《三国演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沈伯俊 文艺研究 2006/04

《三国演义》本事研究述评 韩伟表 明清小说研究 2006/04

《三国演义》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前瞻 梅新林 文学评论 2002/01

霍雨佳的《三国演义》研究 王同书 明清小说研究 1995/02

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召开 胡世厚 文学遗产 2000/01

1999年《三国演义》研究综述 沈伯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如何看历史上的曹操 黄耀东 学术论坛2006/12

5明代戏曲

意趣论对明代戏曲理论的影响 徐燕琳 戏剧文学2007/04

略论沈、汤的戏曲创作理论及其影响 索俊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黄天骥. 《牡丹亭》创作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 , 2007,(01)

徐朔方. 《牡丹亭》的因袭和创新[J]. 剧本 , 1981,(10)

郑尚宪, 高延萍. 生生死死,真真幻幻——杜丽娘情感世界寻绎. 艺术百家 , 2003,(03)

论《牡丹亭》对情的塑形 张淼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从杜丽娘形象的浪漫主义色彩看汤显祖的“至情”观 刘波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7/01

王羽. 从《紫箫记》到《紫钗记》看汤显祖创作思想的变化.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6,(12)

朱捷. 论汤显祖的《紫钗记》. 江海学刊 , 1995,(03)

曲家源, 白照芹. 论汤显祖的人生道路与《紫钗记》. 社会科学战线 , 1997,(04)

王河. 从《紫钗记》到《牡丹亭》——汤显祖创作思想的飞跃 江西社会科学 , 1983,(05)

姚晓菲. 试论汤显祖的"二梦".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01)

三、清代研究论文

1、红楼梦

'97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综述 许莉 红楼梦学刊 1997/04

2006中国大同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综述 长风 红楼梦学刊 2006/05

扬州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冯其庸 红楼梦学刊 2004/04

扬州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综述胡晴 红楼梦学刊 2004/04

《红楼梦学刊》1994年总目 红楼梦学刊 1994/04

《胡适论〈红楼梦〉》序 耿云志 红楼梦学刊 2004/03

冯其庸《论红楼梦思想》首发式暨座谈会在京举行 田湘 红楼梦学刊 2003/01

不断拓展古代小说研究的新视野——孙逊教授访谈 孙逊 学术月刊 2001/03

刘姥姥新论 黄涛 红楼梦学刊 1994/03

薛宝钗性格漫议 王瑜 学习与探索 1994/02

脂评中的“四大奇书”和才子佳人小说 胡淳艳 红楼梦学刊 2007/02

评《红楼梦》后四十回 村松暎 红楼梦学刊 1994/03

2、儒林外史

一九九○年以来《儒林外史》研究综述 胡金望 明清小说研究 1997/01

1996国际《儒林外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李忠明 明清小说研究 1996/04

《儒林外史》研究与《儒林外史》研究的研究——论《〈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撰作陈美林

科学 2006/02

传统文化与《儒林外史》人物考论 杜贵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儒林外史》研究三题 陈美林明清小说研究 2002/01

一九九○年以来《儒林外史》研究目录索引 胡金望 明清小说研究 1997/01

吴敬梓《诗说》劫后复存 周兴陆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5

3、清诗文词

性灵说的缘起与发生 王红蕾 社会科学辑刊 2007/01

清代词学流派论 孙克强 文艺理论研究 2002/01

姚鼐的古文艺术理论及其对桐城派形成的贡献 关爱和 文艺研究 1999/06

清代词学的“尊体”观 皮述平 学术月刊 1997/11

四、近代论文 江苏社会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晏伟 文学遗产 2006/06

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 管华 学术研究 2006/05

吴趼人:在保守与改良之间 魏文哲 明清小说研究 2002/04

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晚清“商场”众生相 孔逸萍 明清小说研究 2000/04

末世状元的悲剧——析《孽海花》主人公金雯青形象的文化意蕴 尚慧萍 名作欣赏 1998/05 《孽海花》与中国历史小说模式的现代转变 杨联芬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李伯元《文明小史》解读陈文新 明清小说研究 2002/01

中国近代四部著名小说的生成和价值内涵孔范今 文史哲 1995/06

刘鹗的思想倾向与老残的心理活动──重评刘鹗其人其书[J]李谷鸣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04) .

近代文学浅识谢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06)

从公案到侦探——论晚清公案小说的终结与近代侦探小说的生成 苗怀明 明清小说研究 ,2001,(02) 关于撰写“晚清小说史”的思考 刘德隆 明清小说研究 , 1994,(01) .

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杨联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04) 《老残游记》的文化意蕴 魏泉 东岳论丛 , 1998,(04)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