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二十世纪文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0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二十世纪西方文学选修课论文

浅析小说《西线无战事》及其同名电影中的反战主题

内容摘要:无论是小说《西线无战事》还是其同名电影都渗透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质疑。两者当中都散发出浓厚的反战或者厌战情绪。本文通过作者雷马克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客观的再现,以及战争对青年人在精神层面造成的伤害等层面来探究小说和作品所体现的共同主题—反战。

关键词:《西线无战事》,雷马克,反战主题

《西线无战事》主要围绕德国青年保罗·博伊默尔、米勒、勒尔等人在老师的鼓吹之下,投身一战之中的事情。作品采用西方蒙太奇的手法描写了八个德国士兵在西线战壕里的生活画面以及他们对这场战争的真实的感受与想法。简短的军事训练之后他们就被送上前线战场。当他们投身战争之中才真正了解战争并不是他们读书时想得那么美好,而是充满饥饿、血腥和死亡,由此他们开始怀疑、厌恶甚至憎恨战争。在小说和电影中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都深深地流露出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批判之情和浓厚的反战意识。

一、两者均反映同一主题—反战的原因。

首先,这是在一战之后,出现在20、30年代的“迷惘的一代”文学潮流的创作倾向的集中体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在文学上反映这次战争的文学作品,即所谓的“迷惘的一代”。①这样的文学潮流一是写关于战争的反思,二是写战争对青年一代人在精神上的影响。《西线无战事》是雷马克创作的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杰出作品,在历经战争后,人们对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性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部作品正好放映了在经历一战后的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也是作家顺应战争文学的新的潮流之上的创作倾向的改变。在小说中,作者用沉郁、冷静的笔调,再现了8位士兵从军之后的士兵生活场景如将战壕作战、打老鼠和战争、休假等生活场景结合起来描摹,从而组成了战争生活的全貌。在这些具体的细节描写中写出了这场战争对这群年轻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和转变。小说和电影通过一① 【4】、吴未意.西线无战事:“迷惘的一代”更具代表性之作—与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相比较

【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个普通士兵的视角,详细地刻画出战争双方从炮战到夜战,从坦克战到毒气战等作战场景,从而把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面对死亡的恐惧,以此表达出对战争的罪恶的控诉和厌战思想。

其次,在于作者和电影导演的独特的立场导致反战主题的出现。雷马克自己就是亲临一战战场的一名普通士兵,在战场上他经常经历前线与敌军相持作战,所以对战场生活,他了然于心。对做为创作主体的作者而言,创作的作品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只有亲身经历战争才能够使得他能够真实的再现客观现实的战争生活。透过保罗的视角记录下战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疑不是作者亲身经历战争后对其的反思基础上,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我对战争的态度——厌战。正如作者在卷首语所说的那样:“本书试图叙述那一代人,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②《西线无战事》通过蒙太奇的手法的组合,将一个由8个士兵的分散的战争生活画面构建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具体的战争生活全景。在这个全景图中,贯穿着士兵们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等一系列问题,从而表现出浓浓的反战思想。而在电影中,导演刘易斯·迈尔斯就是看中原著所具有的反战这样的思想主题而将小说进行改编而搬上荧屏的。电影中,通过它独有的镜头,各种战争生活场景的再现,如烧虱子、打牌、喝酒、前线战壕作战、野战医院等具体画面的剪辑,使得战争更具有画面真实感。并且将战士们面对战争生活的恐惧、担忧和不被人们理解的悲哀完全展现出来了,影片中毫不留情的揭示了帝国战争头上神秘面纱,控诉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虚伪性。由此两者都揭示了反战的主题思想。

二、 作品及同名影片所具有共同的反战主题的具体体现。

在小说中,作者试着用笔来揭露帝国主义统治者所编造的英雄神话,他透过战争的描写试着告诉人们战争的真相,揭示战争对人、对文明的毁灭及摧残。小说中多处真实的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例如:“战壕两侧有着很多不知名的战士,他们是弹抗里层层堆积的尸体,是肢体不完全的荒野抛尸。”这样场景是多么恐怖的画面,在每一次的作战时,他们在上战场之前先看到了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而在死之后他们往往不能够得到一副棺材。这些都说明战争对个体生命的② 【1】、(德)雷马克.西线无战事【M】.朱雯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第一页

漠视,个人生命在战争中并没有得到尊重。小说电影都全位面的展现了战争对青年一代在精神上的迫害过程,他们由在学校学习的学子,逐渐转变为为求得生存在战场上他们不得不杀死别人,在面对友人们的死亡,让他们认为过去学习的东西在战场上没有一点用处,战争已经把他们的曾经的精神信仰毁灭了。在精神上,他们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纯真,心理极其的空虚,从而一步一步慢慢成为战争中真正的精神上迷惘的一代。他们在战场上学到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的工作就是杀人—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职业,我们对人生的知识只局限于死亡。”③由此可见他们是被战争毁了的青年一代人,他们的命运是充满迷惘和痛苦的。可以说帝国主义战争是造成他们精神迷惘的大背景,这样一群处在迷茫的状态的青年人的处境正是作者担忧的,也是作者亲历其境对战争地反思的具体呈现,从而流露出厌战的情绪。

另外一方面,书中人物对战争本身的质疑,也反映了一种厌战的主题的思想。在这血腥死亡满布的战争中,对战场上死亡所带来的威胁感使得亲历战争的人们思考战争的根源和战争的意义何在?记得文中卡登在回答为什么爆发战争时他反问到“德国的山、德国的土地与法国的山、法国的土地有仇怨吗?”那么战争的根源就在国家利益层面的竞争,而不是参与其中的战士们。战争的爆发原因引起我们的深思,参与战争残杀的是普通人而得益者却是统治者。双方鼓动战争的名号都是“保卫祖国”,不会有人去征询具体参与战争的人的意见。在这里,小说和电影都是立足在战争无关正义与非正义的立场上,探究了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意义。这样的立场,表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例如当保罗在弹坑中本能的刺伤第一个敌兵时,书中和电影都有展现他的心理活动:“伙伴,我本来不想杀死你??你们也像我们一样是些可怜的人,你们的母亲和我们的母亲一样在着急,我们都一样怕死,也一样会死,一样会痛苦??你怎么是我的敌人呢?”④这里作者和电影都描写出了闪烁在普通人身上的人性之美。他想他们本来有可能成为朋友,然而他们现在是仇敌,彼此残杀,这不是私人原因,也不是民族因素,而是罪恶的帝国主要战争造成的,这些人道主义情怀的抒写直接或者间接控诉着帝国主义战争,表面了鲜明的反战情绪。 ③ 【1】、(德)雷马克.西线无战事【M】.朱雯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第207

④【1】、(德)雷马克.西线无战事【M】.朱雯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第173页

最后,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透过战争对人本身追求美的自然本性的扭曲及压抑来揭示出反战主题。在小说和电影中都有这样的一个场景:保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时,因为看见一只美丽的蝴蝶,他想要伸手捉住它,但是却被抢击中,因此死去。但是在战报上却写着:“西线无战事”。主人公保罗只不过是想追求战场上美好的事物而已,但是在战争这样一个残酷血腥的地方,这种追求是充满危机的,当他伸手去捕捉蝴蝶的时候,却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见在战场上个体本身的生命是被忽视的,人的本性是被压抑的。无论是小说在电影中对战争场景的真实再现,都是对这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扼杀人性美的一种控诉。

三、 反战主题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利益的不平均分配便带来了国家之间的战争。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给我们带来的血泪的灾难是不能够忘记的。正所谓“前人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虽然没有经历战争的苦痛,但在这个和平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看到保罗等人在战争中迷失了自我,自我的人性美在其中无疑是一种泯灭的战争年代,伴随着他对战争的深入接触和了解,他们的精神上的迷惘情绪逐渐形成并加深,战争对他们而言就是精神上的一种自我毁灭。由此战争给人精神上带来的伤害、对个体生命的不尊重、战争的灾难性等问题都是我们现在深处和平时代的每一个人所要深思的。战争只能够带来灾难,所以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从上可知,透过小说和电影《西线无战事》,采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叙写了保罗等人的战争的生活的全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保罗的视角,以及人物的一系列活动为我们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共同主题—反战。

参考文献:

【1】、(德)雷马克.西线无战事【M】.朱雯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2】、(美)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M】王清彬,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张洋. 西线无战事的战争叙事与叙事视角阐释【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2006.03

【4】、吴未意.西线无战事:“迷惘的一代”更具代表性之作—与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相比较【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篇二: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文

《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课程论文

数学与统计学院某生 *************

第一次课生命的意义与死亡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生死之思,自古人便被追问不休,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生命缘何而存在?抑或,生命缘何而有意义?

我们活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死去,便为永恒。

死亡,作为任何生命不可抗拒的宿命,它并不与生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有了死亡,生命才完整,才有了存在的意义。没有谁生来便憎恶生命而渴盼死亡,恰恰相反,对死亡的恐惧与对生命的留恋是每一个生灵最初存在的原因。因死亡未知,紧随死亡的神秘令人茫然甚至惊慌失措,我们抗拒它,恐惧它,迫切希望逃离它。然而,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于是人们开始思考。于是种种生死观念便出现了。有人顺其自然,平静的对待死亡,在这之前,他们努力的活着,做好生前事;有人抗拒死亡,活着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延长寿命延缓死亡的来临,然后在死神降临时满是恐惧与不甘;也有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救赎,活着的时

候,他们一心向善,追求本心,造福一方,当死亡来临,他们满怀喜悦与谦卑,为来生的幸福,抑或,为天国的美满。

我爱基督,不因母亲的教导,只因那聆听到的真善美。我不相信神灵,不相信来生,然而我相信上帝。因,爱人者,人恒爱之。

死亡缘何而存在?紧随死亡的是否是天堂?死亡又是什么? 也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会有某个不为人知的人,知道一切真相。但那都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死亡之前。我们都活着,也必须活着,为了某个必须活着的目的。

第二次课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触目惊心的是校园里发生的种种悲剧。枪击,谋杀,疯狂扭曲的灵魂在自我毁灭的过程中伤害了许许多多无辜的心灵。然而,他们终究在更多善良悲悯的灵魂中得到救赎,得以从生前的梦魇中挣脱,得见阳光。

也许天堂与地狱真的仅有一步之遥。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也许是我们有着优良的传统,也许是杀人偿命的观念早已深入灵魂,面对这一个个惨案,我们愤怒,我们悲恸,我们祈福,为遇害师生,独独忘却了那个躲在卑微里偷偷哭泣的无助灵魂。只因,他是卑劣的杀人者。

杀人者,人恒杀之。凶手总是残忍,凶手总是毫无人性,凶手总是罪该万死。凶手就要跌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可是当33支蜡烛燃起,照亮的不仅仅是一片阴暗的天空,更是33个灵魂的天堂。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荒缪的做法,凶手得到悲悯,

与32个受害者一起。

爱是什么?

什么是爱?

曾经我以为自己懂得爱,可是却在这一瞬间感觉爱是如此陌生,以至难以置信。可我相信,有无数的中国人在为之深深震撼,为这样一种神圣之爱。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耳畔似乎又传来熟悉的旋律,只愿这爱离我们不再遥远。 第三次课由《福音》开篇想到的

这是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个人类寻找故乡的故事。

《福音》开篇,便以这富有内涵与思考意味的话开始,向我们展开了一福磅礴壮阔的画卷。

“看哪,在浩瀚的太空中,地球是这么飘渺,这么神奇,这么美轮美奂,她是浩瀚中一个无比精确的产物,她在飘渺中具有一种无上高贵的气质,她分明是一朵被精心养育的奇葩……”

正如康奈尔大学著名科学家卡尔·沙岗所说:“我们是在几乎对其毫无了解的情形下,活在其中。”

“是什么力量让宇宙如此恢宏?是何等智慧叫天地如此精妙?是怎样的慈爱对人类如此体贴入微?”

“我们正活在一个巨大的谜团里,我们将这个谜团称作自然……而

自然,不过是我们一代代习以为常,对其本质却一无所知的代名词……”

科学到了一定层次与境地,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是如孟德斯鸠、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人般的质问吗?是对上帝的深信不疑还是对上帝的半信半疑?这个奇妙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还记得看《西方科学史》,人类从懵懂好奇中跌跌撞撞,以无尽的精力在世界本质的追问中踽踽前行。多少年的摸索,才得到泰勒斯那句“水是万物之源”的振聋发聩!无数艰辛的探索,也许得到的仅仅是一个有缺陷的认知。可是种种艰难没有挡住人类那种无与伦比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孜孜不倦,他们前赴后继,他们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直至他们遇见了上帝。

上帝是谁?抑或说,上帝是什么?

或者这些都不重要了。

科学是为了探索世界而建立的一种手段,一种体系。哲学,宗教亦如此。不同的道路却遇到了同一个上帝,也许这只是因为这些手段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一切答案便在上帝那里,抑或上帝身后。 第四次课那些灾难

当昆明火车站惨案发生时,消息传来,最初的反应便是惊慌与恐惧,只因有三位同窗好友正在昆明求学,唯恐他们正处在事故现场,甚至受到伤害。那是有生以来第三次——也是最恐惧的一次——感受到死亡与我们如此接近。

当时由于手机丢失,无法联系,在惊慌之后慢慢冷静了下来,转

念一想,他们应该是乘航班飞往昆明的,应该不会出事。就这样担忧的几天,后来经过联系方得知三人当时都不在火车站,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也许这件事情就应该这样平淡的过去,然后在多年后的聚会上偶然提及,毕竟我们都是幸运的,悲剧发生时我们在安全的地方各自庆幸着,庆幸着我们的幸运。

然而,我为这种庆幸深感耻辱。

毕竟,还有那么多不幸的人。

当歹徒举起手中的砍刀,当孩子在刀下瑟瑟发抖,当人群惊慌失措,当挺身而出的英雄倒在血泊中,竟然有这么一群人,站在安全的警戒线以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发表几番议论,同时沾沾自喜的庆幸灾难并未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庆幸自己躲过了一劫。

抑或,庆幸自己的朋友躲过了一劫。

而我,一个心灵卑劣者,也站在那,满怀虚伪的悲伤,掉下几滴同情的眼泪,甚至只是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然后冷漠的转身,匆匆离去。唯一带走的,是转瞬即逝的悲天悯人与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罪行在我们眼前发生时,我们会恐惧,会悲伤,会同情。可是,只要这罪行未曾真切降临在我们身上,便不会真正的刻骨铭心。也许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毕竟马航失联时,我只是坐在那毫无感触,或许有一瞬间的担忧,但绝不是因多么高尚的情操,只不过是所谓的本能罢了。就像现在这样不痛不痒的反思。

篇三:《二十世纪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所谓“20世纪西方文学”泛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欧美各国出现的文学

2.________是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萧伯纳

3.____________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杰克?伦敦

4.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是德莱赛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二十世纪文学论文)被誉为“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美国的悲剧

5.在诗歌方面,英国的阿瑟?西蒙斯、__________和爱尔兰的________是象征主义代表作家。艾略特、叶芝

6.在俄国和苏联,重要的象征派诗人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勃洛克、叶赛宁

7.在小说领域,表现主义代表作家是奥地利的__________,他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在流放地》和长篇小说《城堡》等。卡夫卡

8.卡夫卡的小说是____________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表现主义

9.卡夫卡被人们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本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人们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西方现代文学之父

10.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喧哗与骚动

11.马塞尔?普鲁斯特是“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其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欧美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追忆似水年华

12.战后的1952年,他的经典力作《____________》发表,这部凝聚着海明威一生体验与思考之精华的作品,使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

13.超现实主义的前身是“____________”,它从思想与组织上直接孕育了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

14.__________是一个敢于探索并提供了各种“新样品”的文学实验家。由于

他的技巧层出不穷,他活的了“百科全书式的技巧”这样的美称。布托尔

15.罗伯-戈里耶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学术界公认的“__________”派的领袖。新小说

16.“____________”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因当代美国作家兼文学评论家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在1965年编选的一部文学作品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

17.继鲁尔福之后,哥伦比亚作家____________成为魔幻现实主义又一位令世人瞩目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再次引发了一场“文学地震”,成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堪称经典的作品。马尔克斯

18.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____________》被列为法国现代最佳十大小说之一,译为20多种文字,影响遍及世界。情人

19.《儿子与情人》是________的成名作,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劳伦斯

20.________一直同乔伊斯、劳伦斯和伍尔芙并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福斯特

21.约翰?厄普代克常被视为所有卓越的“第三代”小说家中最富有现实主义特色的一个,也被成为“________________”。纽约派小说家

22.________________它植根本土,枝蔓开阔,在世界文坛上以其独特的风貌和鲜明的地区色彩格外引人注目,成为当代拉美各国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故有“爆炸文学”之称。魔幻现实主义

23.____________是象征主义的先驱。他于1840年发表的十四行诗《应和》被瑞士学者罗贝尔—博努瓦?舍里克斯称为“象征派的宪章”,影响极为深远。波德莱尔

24.波德莱尔于1857年出版的诗集《____________》是象征主义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恶之花

25.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发表了小说《________________》,该座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被砍倒的月桂树

26.海明威于1926年出版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引用女作家葛特鲁德?斯泰因的话作题词:“你们都是迷茫的一代。”从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文坛逐渐形成的一个流派,有了正式名称:“迷茫的一代”。太阳照样升起

27.《________________》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将“迷茫的一代”小说的创作推向高潮。了不起的盖茨比

28.安德烈?布列东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始人,理论家、诗人和小说家。超现实主义运动

29.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国的________、________、德?波伏娃。萨特、加缪

30.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是继“塞万提斯的《堂吉珂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它标志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进入了鼎盛时期。百年孤独

31.《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一同被视为女性主义运动的精神纲领。第二性,自己的房间

32.《____________》成功运用了“主观的现实主义”、“自传式”、“寓言式”等多种表现方法,堪称女性主义文学的一部精品。秀拉

33.在20世纪初,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塑造的侦探____________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福尔摩斯

34.阿加莎?克里斯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代表作家。英国古典侦探小说。

35.战前兴起时期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家是英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他也被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赫伯特?威尔斯

36.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不仅以她那本反映南北战争的小说《______》一举成名,而且还为美国的“浪漫派”历史小说打开了新局面。飘

37.____________是英国文坛上创作历史最长的多产作家之一,也是一个与传统现实主义保持较多联系的现当代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

38.作家____________被公认为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

39.____________是美国当代享有盛誉的犹太小说家。索尔?贝娄

40.《________》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列宁称这部小说对许多参加革命的工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母亲

41.__________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戏剧创作和文学

理论对20世纪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艾略特

42.《________》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品,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荒原

43.《变形记》以旅行推销员____________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的荒诞经历,揭示了人的异化,在其中社会表现为一种强大的扭曲人性的异己力量,在它的挤压下,谁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格里高尔

44.长篇小说《____________》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扛鼎之作,历时8年完成。尤利西斯

45.多斯?帕索斯潜心创作他最重要的作品:《美国》三部曲,揭示了从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被誉为是一部现代美国的“____________”。民族史诗

46.超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作家当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

47.____________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被誉为“荒诞派的经典作家”。尤金?尤内斯库

48.在理论上,1956年萨洛特发表了她的著名论文《______________》,这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宣言。怀疑的时代

49.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小说作家。他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成长小说的标志性代表作品,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麦田里的守望者。

50.《河湾》的艺术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确的写实,精炼的讽刺,精辟的分析,互文性

51.____________是《飘》中的主人公。该部作品的成功,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这个令人着迷的人物。郝思嘉

二、写出作品对应的作家

52.《来你和他们》____________伯尔5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____________米兰?昆德拉 54.《等待戈多》____________贝克特

55.《看管人》____________品特 56.《V.》____________品钦

57.《宠儿》____________莫里森58.《洛丽塔》____________纳博科夫

59.《小径分岔的花园》____________博尔赫斯60.《法国中尉的女人》

____________福尔斯61.《河湾》____________奈保尔

62.《麦田里的守望者》____________塞林格63.《城堡》____________卡夫卡64.《追忆似水年华》____________普鲁斯特 65.《太阳照样升起》____________海明威

66.《苍蝇》____________萨特 67.《秃头歌女》____________尤内斯库

68.《第二十二条军规》____________海勒69.《寒冬夜行人》____________卡尔维诺 70.《教父》____________普佐

三、名词解释

71.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72.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73.“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这些旅居欧洲的作家大多参加过战争或接受过军训,战争的残酷使他们震惊,战后的商业化大潮和保守主义盛行使他们失望,悲愤焦虑之余看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纷纷著文反对战争,抨击时弊,悲叹命运,流露出幻灭后的虚无颓废情调。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者将此语印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由此得名。这派小说家中的知名者除了海明威,还有菲兹杰拉德和托马斯"沃尔夫等。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