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道德,政治和文学论文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3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在其经济理论中看休谟

在其经济理论中看休谟

摘 要:

大卫·休谟创立了西欧近代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是以怀疑论为特点的经验论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同时也是一位属于英格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人性原则和社会环境去追溯他所描述的观点和制度的起源,他提出了一种考察经济事务的方法把经济事实置入社会和政治的所有重大利益的关联之中,他开辟了将历史精神导入于这些事实的研究的路径。他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经济学的政治哲学观。

关键词:休谟;人性论;经济哲学;市民社会

休谟有关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从来没有以“经济学”这样的名目出现,而是置于他的政治理论之中的,他的《人性论》第三卷所包含的经济思想是在“道德学”之下展开的,并融会了法律规则的内容,即便是他的纯粹的经济论文,如“论商业”、“论货币”、“论利息”和“论贸易平衡”等,也是在《政治论丛》的书名之下出版的,而且在他在世出版的《道德与政治论文集》,乃至他去世后他人编辑的《道德、政治与文学论文集》中,他的所有经济论文也都并没有在经济学的名目下出现,而是归属于政治学的领域。

我们对于休谟的经济学理论,应该置于一个广阔的视野,放在一个有关市民社会的经济秩序和正义制度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休谟的经济学首先提出了一种理解国民经济的方法,这种理解国民经济的政治哲学的方法构成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如何看待社会,特别是他提出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社会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贸易、货币流通、工资、利润、利息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如何看待人的欲望与满足,看待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看待商品与市场经济秩序,看待关税额度、银行信用和政府财政,等等,这些问题都与休谟的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有关,都涉及一个有关古典经济学的政治哲学问题。显然,休谟对于这些经济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并不是为了得出一些纯经济学的结论,而是基于他所处的社会状况,就人们关心的经济问题提出回应,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他的社会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的

组成部分,都对于解决当时英国正在发展着的市民社会的制度建设具有着普遍性的意义。诚如他所言:“普遍性原理,不论看起来有多么错综复杂,只要立论精当,言之成理,必然在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中始终流传不衰,然而在个别场合下不起作用也是可能的;而密切关注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是哲学家的天职。

休谟首先开启了考察经济事务的哲学之维,明确地指出了研究经济学的两个维度,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哲学。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维度,即休谟的经济哲学所开启的考察国民经济的法律制度的维度。我们知道,古典经济学是一种有关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之本性的系统研究。古典经济学对于经济活动的研究,并不是把它们视为一种孤立的经济行为,而是置于经济社会的关系中加以分析考察的。因此,任何一种经济要素都体现了个人之间、群体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产物,诸如财产权问题、生产资料问题、货币流通问题、商品贸易问题、财政税收问题等等,它们作为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之中表现出来的。但是关键的地方在于,苏格兰历史学派所提出的一套政治经济学,其要点是:上述经济问题并不在于探讨国家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对于社会财富的实际拥有,那是财政税收的问题,也不是探讨一个单纯的个人有关财富的生产与消费,那是家政学的范围,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中心问题乃是一个国民财富问题。政治是为社会的自由经济运行,为国民财富的增长与发展,为市场的商品贸易,乃至为国际间的自由贸易,提供一个政治和法律上的制度保障。休谟对于经济社会的法律与制度上的考察,更偏重于他所谓的三个基本的正义原则。在休谟看来,人们的经济行为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一国的生产活动、贸易交往、财富积累、产品交换、借贷利息,以及政府税收等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经济学所要考察的对象,但问题在于,上述这一切经济活动,尽管形态上是千差万别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它们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运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义规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确立稳定的私有财产权,以及财产经过同意的转让和许诺的履许等,它们既是法律规则,也是经济规则,私法制度既是一种法律制度,也是一种经济制度。

休谟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开启的第二个维度,即他提供了一个考察国民经济的人性论的哲学方法。休谟认为经济活动无不与利益相关,而利益又与人的苦乐感,与人的需要,与共同的利益感觉,与同情、仁爱等道德问题密切相关。休谟对于人性的揭示,显然具有经济哲学的意义。在休谟看来,自然所能提供

给人的财富是极其有限的,物资的匮乏是他的一个基本预设。休谟认为,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总是非常有限度的,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劳动是必不可少的。休谟非常重视人的追求财富的欲望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商业社会在休谟看来,存在着一个人性的基础,对于人的谋求私利的行为,不能简单地从道德的角度判断它们的善恶得失,而要看到追求愿望的满足所带来的是一个商业发达的社会,如果对于私利行为一味排斥,就无法说明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动机,也无法解释何以导致近代商业社会的繁荣。按照休谟的看法,人性上的不断进化的欲求,特别是不断追求精细、考究、奢华的精神上的需求,对于一个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大有益处的,直接导致了技艺的日新月异,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而这些“对自由是相当有利的,它具有一种维护(如果不是产生的话)自由政府的天然趋势。”休谟一再指出,技艺进步与文化昌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它们都根源于人的追求幸福的本性,很难想象在一个不懂得天文学或不注重道德的国家里,会织出精美的呢绒,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也。虽然欧洲的版图近两百年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其间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却经历着少有的巨变,特别是一些国家的繁荣景象比之以往简直是天壤之别。究其原因,与人类的勤劳、知识的扩展、文化的提高、道德的开明、法律的完备有关,而这些又都使人摆脱了野蛮与愚昧的状况,克服了人性的粗野和低劣,变得更加完善起来。正像他所说的:“勤劳、知识和仁爱就这样被一条牢不可破的锁链联结在一起了,人们根据理智和经验认为,这三者正是比较辉煌的年代,即通常称为崇尚享受的盛世的特征。”

总之,休谟是一个对文明社会具有着广泛认同的思想家,认为一个健康的市民社会应该是艺术繁荣、品位精致、风俗良善、经济富裕、政治修明,人人都有教养的文明社会,应该是一个绅士化的君子国。为此,他在一系列文章中对于这样文明社会给予了人性学的揭示,认为它们符合日益扩展的人性的需要,在他看来,人并不只是一味地满足于单纯的生活必须品的消费,人不是一个经济动物,还是一种在社会共同体中追求更高精神品质的社会人,或文明人,他们追求艺术,投身于公共生活,讲究生活的品位,富有审美的趣味。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休谟深受希腊思想的影响,认为在那个时代所形成的文艺发达,公民追求公共生活的时尚在近代的市民社会仍然也是可取的,值得推崇的。

近代市民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人们自己直接进行生产和劳动、交换和贸易的经济社会,每个人都没有理由也不可能由国家提供生活必须品,而是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创造与享受。休谟并不认为近代市民生活意味着繁重的劳役和人民的贫穷,在他看来,技艺进步和商品发展打破了陈旧的社会结构,分化了土地所有者及其奴隶两个等级,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与此同时,手艺人和商人都挣了一笔财产,赢得了第二流人物的势力和声望,成为社会的中坚。这个在近代市民社会中日渐成为主体的资产阶级,他们不仅追求财富的占有,而且追求财富的稳定占有,即诉求一种保护财产权的法律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与文化时尚。

休谟最重要的经济学贡献是他的经济哲学方法论,或者说在于他提出的探讨经济问题的有关人性与制度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为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乃至现代经济学开辟了发展的路径,它们在今天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具有匡正现代经济学短视和繁琐之功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失为解决现代经济学困境的一副良药。休谟的经济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对于处在变革和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与其说是迫切需要现代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一些精致的专业技巧和操作程序,不如说是更需要建立一个休谟所开启出来的政治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在其中关于财产权的正义法则,关于同情的道德原则,关于人性的基本预设等等,都是建立我们今天的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所迫切需要的。对于我们来说,确立一种正义的经济制度理论,并且融汇同情的道德原则,尤如大厦的支柱,至于这个大厦如何在这个支柱之下通过一砖一瓦的具体经济学工作垒建起来,则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化积累过程。

参考文献:

①冒丛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

②休谟:《政治论丛》

③熊彼特:《经济分析史》

④《休谟经济论文选》

⑤休谟:《人性论》

⑥[日]大野精三郎:《休谟对市民社会的系统认识》

篇二:文学论文集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 千多年前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我在昆明教中学是 案头常放的一本书是《庄子集解》。但是我对庄子感极大的兴 趣的,主要是其文章,对于他的思想,我到现在还不甚了了.

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儒家是爱 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人道主义即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作为Humannism 的译词而被广泛使用的,它在中国新文学初期有以下几种译 法:学衡派胡先骕在1922年评论《尝试集》是译为“人文主义”; 周作人在1919年初的《人的文学》中译为“人道主义”;梁实秋 在《现代文学论》中则将其译为“人本主义”。其实这三种译法 恰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三个重要阶段:人文主义——人道主义 ——人本主义。然而,“人道主义”原本是人文精神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产生的新内涵,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阶段,是 强调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新发展,但它现在在中 国好像具有独立存在的含义,可被看作是人文精神的代名词.

人文精神指关怀人的精神,其核心应该是人,它是对人的关 切,有对普通人、平民、小人物的命运和心灵的关切,也有对人 的发展和完善、人性的优美和丰富、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关切.

中华人文精神就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种文化所形成的 基本的文化精神和优良品格,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行为方式和价值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性文化 精神。中华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 现出的“天人相与”观,有助于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对 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的人伦秩序和“安老爱幼”观, 有助于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和谐;在对待人与自身 的关系上表现出的自省意识、价值自觉和修身养性,避免了人 的肉体和灵魂、感性和理性的分裂。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 陶的汪曾祺在创作中很自然地表现出这种中华人文精神,这 也就是他自称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的原因.

虽然汪曾祺在刚刚步入文坛是受过西方现代主义派的影 响,但是进入文学创作成熟期后他毅然回归了现实主义文学 传统。纵观其创作全貌,他的小说背景主要是他的家乡江苏 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因为他在这几个地方呆过.

“我的以这些不同地方为背景的小说,大都受了一些这些地方 的影响;风土人情、语言——包括叙述语言,都有一点这些地 方的特点。”他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受苦受难的下层小人 物,和尚尼姑、中小学教员、卖卤味的、药店伙计、挑夫、锡匠??汪曾祺用优美的笔致给与他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寄托着 作者所赞美的扶危济困、相濡以沫的中华人文精神.

汪曾祺是从情感上而不是从理性上认同儒家的“仁爱”思 想的。孔子的“仁”是以亲子之爱为人类学心理情感基础的,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爱人”“泛爱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等仁学理想。这种讲人情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 神,是汪曾祺小说叙述的主要情感动力。这种“仁爱”的情感 倾向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构成其作品的世俗文化氛围、人 物行为方式以及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核。在《大淖记事》中,我 们看到锡匠们在十一子遇到水上保安队的非法殴打时,揭竿 而起,自动组织起来上街游行,在世俗的情谊中生发出一种高 尚的原始正义,而这种原始正义与他们日常的行为方式密切 相关,他们平时相互之间从不抢生意,若是合作做活,工钱也 分得很公道,这其中联系着他们对于“仁爱”的理解,在他们 看来,人和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处,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自己、 善待别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源自于儒家的“仁爱”观念, 汪曾祺不仅赞扬普通人重义、重情、爱人的美好情怀,而且对 于他们纯真自然的人性表现形式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同时对 那些不合理的人性形式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悲哀。《鸡鸭名 家》中的炕房师傅余老五是孵小鸡的能手,孵小鸡,对他来说 并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高于生产之上的精

神创造,在 孵小鸡的那几天,他“尊贵极了,也谨慎极了,还温柔极了?? 他聚精会神,身体的各部全在一种沉缅,一种兴奋,一种极度 的敏感中,用他的感觉判断一切,炕房里暗暗的,暖洋洋的,潮 濡濡的,笼罩着一种暧昧的缠绵怀春似的异样的感觉”。余老 五身上也有着一种母性,他体验着一个一个生命正在完成.

在汪曾祺笔下,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在劳动中闪现出庄严的光 彩,人超越了劳动本身的层面,而具有了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 值。与余老五不同,陆长庚虽然也有着超人的技艺,养鸭给他 带来了极大声誉,他是个聪明的人,乡下的活计没有一样能难 倒他,但他的运气不好,干什么都没有余老五那样幸运,日子 越过越穷,安份中有了些卑屈,懒散中有了深深的绝望。在这 个人物身上作者虽然也有着对其劳动技艺的赞美,但更多的 是同情,寄寓着对那个时代的生活的批判.在儒家仁爱学说外,汪曾祺一直在作品中追求和谐,“构 造出一片没有权利浸染而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沉淀着淳朴 和温情和谐的所在”,平淡的叙述营造了散文化小说的诗意氛 围,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洋溢着人性的自然,)健康和美。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必然会打上 封建道德规范及社会制度的烙印,其“社会性”的本质属性或 多或少都约束着人的行为包括作家的创作,而在汪曾祺的作 品中“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不 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也“没有用政治群体意识观察、表 现生活,而是钟情于个人的经历与命运,个人的性格特点、操 行甚至个人隐私”.

首先,汪曾祺作品体现着人性的和谐。他通过作品展示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受戒》中众和尚并不受清规戒律束缚, 仁山在荸荠庵里从不穿袈裟,仁海的老婆每年还要来庵里消 夏,仁渡不只有一个相好的,庵里和尚们也杀生喝酒加赌博, 各路生意人将这里视为娱乐场所,甚至连全县最有名的善因 寺方丈都有一个十九岁的小老婆。因为作者认为“和尚也是 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 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虽然爱情是人类生活 的重要一环,但汪曾祺作品的背景时代多是对爱情讳莫如深 的,但他却执著于追求美好的爱情,尽管这爱情并不是那么 浪漫。《大淖记事》中巧云被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霸占,但十 一子并不嫌弃她一破了身,真诚相爱使二人冒着生命危险结 合在一起,周围的朋友们也给予他们很多帮助,当十一子被 打后,巧云勇敢得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并且照顾十一子。《受 戒》中明海虽然是和尚,但他和小英子两小无猜,两人顺着人 性自然成长而生发出的朦胧情感,让小英子自然地说出了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这样的话语,明海开心地接受.

其次,汪曾祺作品体现着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过去的故 乡生活中一定有种种不合理、不平等的事物甚至有丑恶的人 性存在,但经过时间的过滤,剩下的仅有美好,加之作者坚持 “小说就是回忆”的创作主张,就使他的作品中谱出一曲又一 曲人与人的和谐之歌。在他的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言论、行为是自由的,一切以人性为前提,而且人与人的相互依存不 带一点功利色彩。《鉴赏家》里叶三与季淘民两个人明显不 是一个层次,前者是一个普通市民,后者却是当地知名画家, 季淘民能将自己的画无偿的送给朋友,叶三即使家庭困顿, 也不肯将画卖掉,并嘱咐儿子在自己死后将画和自己一起埋 葬。他们和谐关系的基础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再次,汪曾祺作品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法国人 安妮?居里安女士曾经问为什么汪曾祺的作品中总有水,即 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的确,汪曾祺的家乡高邮是 一个水乡,他在水边长大,整日所见无非是水,因此“水不但 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 说的风格”。也就是说,他敬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写。《大 淖记事》开头先对大淖的来历及其自然景观,接着写轮船公 司往东往西的两丛人家和其迥异的乡风,再然后是锡头锡匠 们的活计、家伙,他们的义气,引出十一子这个重要人物;再 写东头挑夫们的生活,过年过节的像素,男婚女嫁的情况,引 出巧云。在这样一个自

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十一子和巧云 的爱情产生的合理、自然而且必然,虽然生存的艰难时时影 响着小说中的人物,但美好的心灵总是战胜了贫困和丑恶.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作品中充满中华人文精神,体现了 人性自身、人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深深打动了读者,具有 不可磨灭的价值.●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我们读鲁迅 的小说会发现,他的小说时时不忘揭露和批判我们中 国人的劣根性。中国民众的奴性、保守、愚昧、麻木、卑 怯、精神胜利、看客心态、自私、狭隘等,在他的笔下暴 露无遗,鲁迅也由此受到了非议。有人说,鲁迅是反动 的,他丑化了中国人,在人格上丧失了民族的自尊和 自信。作为一个深刻而清醒的文学家,鲁迅深深地懂 得“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但作为一个苦苦寻觅中国 出路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中国民众身上的种种劣根 性。他认为只有唤起作为民族基础的大多数—普通民 众的觉醒,中国才有出路,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在变革 中向前发展.

鲁迅是一位善于深刻思考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在 日本留学期间,他就开始了对国民性的探究和批判.

1902年,为了国家的富强,鲁迅来到日本留学,选择 了医学作为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希望自己学成之后, 平时为民众医病,战争的时候就去做军医。但是,一个 偶然的“幻灯片事件”打破了他远大的理想。在课堂 上,日本老师放时事幻灯片,内容是正发生在中国大 地上的日俄战争。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 打仗,日军抓到一个替俄国人做事的中国人,捆绑起 来要砍头示众,围观的都是中国人。他们看到自己的 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不 仁的,这让鲁迅深深地感到了我们民族的悲哀,而在 场的日本学生都在欢呼,这又大大伤害了他的民族自 尊心。幻灯片事件使鲁迅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 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 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 少个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他认为改变国民 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文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 始致力于文学救国的道路.

“幻灯片事件”使鲁迅看到了国人麻木愚昧的灵 魂,认识到了改造他们的重要性。因此,他把对国民的 这种看客心理的揭示和批判,作为对国民启蒙教育的 开端,并把它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 贯穿在了他一生的文学革命中.

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 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 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 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 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在这“看”的 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了两类看客的形象.

一、麻木的民众,戏剧的看客 鲁迅对于热衷于看示众的人们,历来深恶痛绝.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 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 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 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小说《示众》可以说是 幻灯片事件的文学版,写一个巡警押着一名即将被杀 的犯人在马路上示众、众人蜂拥围观看热闹的盛大场 面。作者怀着无比忧虑的心情和满腔的愤恨,极力地 描写了这些看客们扭曲的心理和精神的病态,刻画了 他们愚昧无知、麻木冷漠的丑恶形象,揭示了中国民 众最大的劣根就在于喜欢充当戏剧的看客,暴露和批 判了麻木的民情和民性,提出了改变国人精神的重要 性.

在鲁迅的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示众的场面。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 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 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 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

是一场好戏,无情地充当了戏剧的看客。作者从贫苦 民众华老栓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感受角度,描写了麻木 的民众在黎明前簇拥着去看夏瑜被杀的场面:“一阵 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老栓也 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静了一会,似乎有点 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 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段描写,写出了 现场看客之多以及看客们因神秘好奇而急欲想看的 情状。鲁迅用形象的比喻,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观 赏时的丑态“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 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者”。这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活 画出了看客们的无聊、麻木和冷漠。小说《阿Q正传》 也从一个侧面描写了这类麻木的看客。阿Q为生计 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到城里看到的最精彩、 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 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乐道地讲给未庄的 人们“:你们见过杀头吗?”,“咳,好看,杀革命党。唉, 好看好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得出神,他的讲述 直使“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作者在描写阿Q 讲述时的得意形态时,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 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在这两篇小说中,鲁 迅不仅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杀的表面的悲剧,而 且还揭示了看客们冷血地观看革命者被杀的更深层 次的悲剧。这悲剧使鲁迅产生了愤慨:“群众,尤其是 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样》).

在这悲剧中,鲁迅深刻地认识到,民众之所以会以旁 观者鉴赏的态度去观看革命者的被杀,是因为“辛亥 革命”严重地脱离了民众,造成了民众与革命者之间 的隔膜,由此提出了革命的成功需发动所有的民众这 一重大的理论,并向社会发出强烈的呼吁:救救民众. 在《阿Q正传》的结尾,鲁迅反其道而行笔,把阿Q从 看客变成了示众者。阿Q站在囚车上,看着街道两边 喝彩的人们,刹那间,他的思想仿佛回到了四年前:在 山脚吓,他遇见了一只饿狼,永远不近不远地跟着他, 要吃他的肉;他永远记得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 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地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这一 回他又见到那只狼的眼睛了,甚至是见到了比那只狼 的眼睛更可怕的眼睛了,这眼睛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 皮肉,而且已经在咬他的灵魂了。作者通过对阿Q做 看客时惬意的心理和他被示众时众人看他的恐惧心理作了强烈的对比,从一个被看者的角度,写出了看 客们眼中的冷酷无情和吃人的血腥.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写麻木冷漠的戏剧的看 客外,还塑造了一群专门玩赏他人痛苦的看客形象.

如小说《祝福》,作者以悲愤的心情和凝重的笔墨,描 写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 的不仅只是封建礼教,还有鲁镇上和他同处一个阶级 的普通百姓。当祥林嫂带着丧夫失子的不幸再次来到 鲁镇时,鲁镇上的人们怀着好奇的心理,不断地引诱 祥林嫂讲出自己的不幸,把她的眼泪变成了他们无味 的生活中的调料。当祥林嫂的“故事”不再新鲜,他们 又拿她头上的伤疤取乐,在祥林嫂对生活产生极大的 绝望时,他们又在她的面前提出了“地狱说”,最后使 她的身心完全崩溃。他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无情地、残 酷地玩赏着祥林嫂的痛苦,以至于使她完全走向了死 亡的道路。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可以看出, 鲁迅“对于国民性中这种缺少生命的尊重,少同情,多 隔膜是何等的深恶痛绝,在他看来,麻木的人们隔岸 观火,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 的民族是可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10 页)。在《阿Q正传》中也有这种感情的表露,当阿Q 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后,他立刻又去欺负比他弱小的 小尼姑,去摸她的头皮和面颊,使得小尼姑陷入了非 常难堪的地步。对于阿Q的这场表演,一直有一群热 心的观众,那就是路边酒店里的人们,当他们看到弱 者受欺时,没有同情,没有援助,反而大声地起哄、喝 彩、助威。阿Q为了满足这伙鉴赏家,“再用力的一 拧,才放手”。“‘哈哈哈!’,阿十分得意的笑。‘哈哈 哈’!酒店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在这里,

鲁迅不仅写 出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看客愤怒,也写出了这无聊卑 劣的笑声里所隐含的我们民族的悲哀.

《孔乙己》是鲁迅认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小说,他 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写出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被吃的 悲剧。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封 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满口之呼者也外,一无所 能,穷困潦倒,却自命不凡,成了人们的笑料。为生活 所迫,他偶尔也做些小偷小窃的事情,最终被打断了 腿,在生活中默默地死去。作者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 吃人的同时,还揭露了孔乙己在精神上的被吃。作品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酒店里一个小伙计的眼睛来 看孔乙己在众人取笑中的尴尬和痛苦,写出了人与人 之间的冷漠和无情。孔乙己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成 了酒店里众人取笑的材料,他们鉴赏孔乙己屈辱的伤疤,使得“孔乙己 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们讥讽他连半 个秀才也没捞到的悲哀,使“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 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他们嘲笑他腿被打断 的痛苦,使孔乙己感到万分的难堪,露出乞求的眼色, “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在众人鉴赏的目光里, “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 走去了”。看客们每一次的鉴赏,都会“引得众人都哄 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气息”。在这哄笑中,我 们看到了低级无聊和卑劣无耻,也看到了人生的苦难 和不幸。一面是毫无同情和怜悯的无聊的取乐,另一 面是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屈辱与痛苦。孔乙己就是这 样生活在众人取笑的屈辱和痛苦中,并渐渐地被这屈 辱和痛苦吞噬了。作者没有直接写孔乙己的悲哀,而 是以乐写哀,反而让人感到更加的悲哀。对于这种缺 乏诚和爱的国民性弱点的针砭,在《明天》里也表现得 很突出。寡妇单四嫂子带着幼小的儿子宝儿生活,境 况十分困苦,却从来没有人诚心诚意地帮助过她。宝 儿病危了,从庸医何小仙到流氓蓝皮阿五,到不怀好 意的红鼻子老拱,以至到整个村里的人都想从她身上 乘机捞一把,都在袖手旁观地看着她即将失去儿子和 失去儿子后的痛苦。小说以《明天》为题,不仅写出了 单四嫂子这类穷苦人对未来的希望,同时更写出了鲁 迅对中国明天的希望:“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 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还要 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我之节烈观》)。这清 晰地表明了鲁迅写这类看客的主要目的.

通过研读鲁迅小说中对看客现象的揭示,我们就 会深刻领会鲁迅的良苦用心:他是要通过揭露和批判 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我们民族衰败的病根,为 变革时期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因此,我们不能把鲁 迅的揭露和批判看作是丑化了中国人,丧失了民族的 自尊和自信,而应回到历史去重新审视鲁迅,对鲁迅 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说,对看客心态的揭 示和批判,是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

●一、文震亨与《长物志》

作为“吴门画派”四大家之一的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出生于明末的“簪缨世族”,他生活和交游的江南地区也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士大夫文化渗透和浸染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处文化领域。在士大夫阶层中有意无意的有着一种人居环境艺术化的追求与履践,他们借助能深刻领会和精妙传达自己的审美趣味的能工巧匠之手,营造园林居所,定制陈设器物,将士大夫温文尔雅的气质和对精致生活的品味充分彰显出来,同时也把这种对精致生活的细腻体验,诉诸笔端。一时间,品藻绘事、燕游园林、修葺居室、把玩器物蔚然成风,著述迭出,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脱颖而出的一部佳构。文震亨的

篇三:关于自由主义的推荐阅读书目

关于自由主义的推荐阅读书目 来源: 徐拓倩的日志

入门读物

亨利·赫茲利特:《一课经济学》

Hey Hazlitt: Economics in One Lesson

一部具有非常高可读性的介绍经济思考的读物,全书的焦点聚集在对“已察觉的与未察觉的”(经济现象)的关键洞察上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Free to Choose by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由两位强烈捍卫个人自由的学者写成的一部关于个人自由以及经济自由的强有力的说明

查尔斯·穆雷:《追求幸福和好政府》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Good Government by Charles Murray

《脱离实际:美国1950-1980年的社会政策》(《Losing Ground: American Social Policy, 1950-1980》)的作者,以前一直在批评国家机构(statist institutions),现在则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展示一个自由社会的形态上(the form of a free society)。

大卫·鲍兹:《古典自由主义:入门读物》

Libertarianism: A Primer by David Boaz

以权利为基础的放任自由主义思想(rights-based libertarian thinking)的入门读物。

大卫·鲍兹编辑:《古典自由主义读本》

The Libertarian Reader by David Boaz

在《古典自由主义的读本》一书中,David Boaz把大量构筑了放任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性作家以及他们的著作收集在了一起。这些思想家毫无保留地说出了使精神、道德、和经济生活充分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自由。对于所有独立思想者来说, 这部独一无二的汇集了各种资源的书籍(sourcebook)将会在未来若干年中作为是一部经典参考书的象征,并且提醒了我们古典自由主义是最古老的、最令人尊敬的美国传统的当中的一种。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The Road to Serfdom by Friedrich Hayek

哈耶克考察了经济上的国家主义(economic statism)与自由的关系,并总结出两者之间是不相容的。哈耶克在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

Capitalism and Freedom by Milton Friedman

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关于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competitive capitalism)适当作用,经济活动的组织通过私人企业在一个自由市场上运行的看法,并且把这两者都作为是达成经济自由以及实现政治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的装置。

古典著作

约翰·洛克:《政府论》(两篇)的第二篇(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政府论》下篇)

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 (or An Essay Concerning Civil Government) by John Locke

关于个人权利、正常所需的财产(justly acquired property)和有限政府的经典陈述。

约翰·洛克:《一封关于宽容的信》(大陆译本翻译为《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

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 by John Locke

洛克,流放在荷兰的英国人,在1685年给他的荷兰朋友Philip von Limborch写了这封信,在信中他呼吁终结对那些怀有非正统宗教信仰信徒的压迫。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洛克回到了英国,但这些信件在没他同意的情况下被出版了。信件遭到了激进人士的批评。洛克以拉丁语写了该信,由William Popple翻译成了英文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论自由》

On Liberty by John Stuart Mill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士?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The Federalist Papers by Alexander Hamilton, John Jay and James Madison

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麦迪逊以“Publius”的名义写了这部书,敦促了美国宪法的批准,用托马斯·杰斐逊的话来讲,“曾经写过的关于政府原则的注解式著作中最好的一部。”

托马斯·潘恩:《人的权利》

The Rights of Man by Thomas Paine

一部捍卫个人权利、在暴政面前坚持每个人的自由的经典论述。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by Adam Smith

斯密的第一部著作,在他心目中甚至把它视为是生平最为重要的作品,概述了能够使人更具道德的适当的品行(proper conduct)、建制(institutions)、情感(sentiments)

亚当·斯密:《国富论》

The Wealth of Nations by Adam Smith

改变世界的经济学经典之作。斯密展示了分工、市场交换,以及由自发秩序形成的“伟大社会”的价值。有趣的是,这本书在1776年出版,而在同年,签署了独立宣言。

大卫·休谟:《人性论》

A Treatise on Human Nature by David Hume

大卫·休谟企图全方位地把哲学放到一项新的、对人类本性做实际观察这一基础之上,这部著作可以说西方哲学史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这部专题论文首次解释了我们是如何形成因果、外部存在、以及个人认同这些概念的,还说明了我们是如何由这类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中创造了强制性的但却不能证实的信仰在。(how we create compelling but unverifiable beliefs in the entities represented by these concepts.)

大卫·休谟:《道德、政治和文学论文集》

Essays: Moral, Political and Literary by David Hume

这个版本包含了三十九篇杂文,构成了1777年在他生后出版的《在几个主题上的杂文和论文》的第I卷。还包括了休谟出于各种原因撤回或未出版的十篇杂文。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篇在他所处的宗教气氛下被视为非常富有争议。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之基础》

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by Immanuel Kant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

Leviathan by Thomas Hobbes

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

Social Statics by Herbert Spencer

本雅明·贡斯当:《贡斯当政治著作选》

Benjamin Constant: Political Writings by Benjamin Constant

奥地利学派

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by Carl Menger

门格尔的经典之作不仅革命般的改变了价值、价格和边际效用理论,它还被作为基础教科书为好几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学生与学者使用,包括米瑟斯和哈耶克。

米瑟斯:《人的行为》

Human Action by Ludwig von Mises

最伟大的奥地利经济学家之一的代表作;starts with first principles and proceeds to such topics as the price system, monetary economics, business cycles, and economic calculation

米瑟斯:《自由主义》(该书的大陆译本题目为《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Liberalism by Ludwig von Mises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错误》

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s of Socialism by Friedrich Hayek

一部优秀的介绍本世纪社会思想家当中超群绝伦的一位思想家的著作,这部作品跨越了经济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以及更多有争议且非常有趣的领域。

哈耶克编辑:《资本主义和历史学家》

Capitalism and the Historians

哈耶克编辑的重要论文集,破除了关于工业革命的许多神话。

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by Friedrich Hayek

这卷书代表了哈耶克那全面性的关于法律与自由的三部分研究的第一部分。

规则与秩序所构成的框架对当前盛行的正义理论以及对于一部确保个人自由的宪法就应该满足这种情形进行关键分析(a 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的。

哈耶克:《自由宪章》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by Friedrich Hayek

大陆邓正来先生翻译为《自由秩序原理》、台湾周德伟先生翻译为《自由宪章》

在这部经典作品中,哈耶克再次陈述了在西方文明的成长中,已经经过引导的、并且必须继续引导的关于自由的理念。哈耶克的这部书,于1960年出版,敦促我们在今日的政治意识形态争斗中澄清我们的信仰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对于理性滥用的研究》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Studies in the Abuse of Reason by Friedrich Hayek

穆瑞·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

The Ethics of Liberty by Murray Rothbard

新制度主义

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与法》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by Ronald Co(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道德,政治和文学论文集)ase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研讨会论文合集,譬如“公司的本质”这部分内容,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引进了经济学,而“社会成本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强调了作用于经济系统的法律的效果。

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新制度经济学的原则》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Principles of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by Thrainn Eggertsson

一部优秀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概论的著作。埃格特森提出了对于这研究的一种统一的方法,集合了(对于该项研究)各类贡献者的工作并且强调了与那项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调查的共同的原则。理论讨论由经验主义的研究处理整体制度和经济体系完成。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by Douglass North

诺斯解释了制度结构影响经济绩效的方式, 并特别强调了在制度发展的过程中交易、生产成本的角色

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by Oliver Williamson

是一部关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政治哲学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A Theory of Justice by John Rawls

罗尔斯写道“各个人都拥有一种不可侵犯性,那种不可侵犯性建立在即使整体上是福利社会也无法忽略的正义之上。”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

Political Liberalism by John Rawls

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by Robert Nozick

帮助发动了近期政治哲学复兴的著作。一部深获好评的作品,特别是书里对作为“边际约束”的权利进行分析的部分

以赛亚·伯林:《自由四论》

Four Essays on Liberty by Isaiah Berlin

希勒尔·斯坦纳:《关于权利的一篇论文》

An Essay on Rights by Hillel Steiner

这部书论及了一个永恒的问题:什么是正义?通常的回答都把焦点落在诸如公平、中立这类理念上。希勒尔·斯坦纳离开了这种理路:他通过对于权利本质的探索来寻求解答这个问题。

简·纳维森(Jan Narveson):《放任自由主义的理念》

The Libertarian Idea by Jan Narveson

简·纳维森在此书中论辩说自然权利理论建立在(理论)根基不稳定的基础上Narveson发展了一种建基在社会契约传统之上的容易使人理解的对于放任自由主义进行捍卫的理论。

不分类著作

Antaine Louis Claude Destutt de Tracy:《对孟德斯鸠法的精神的注解与评论》

A Commentary and Review of Montesquieu’s Spirit of Laws by Antaine Louis Claude Destutt de Tracy

伊莎贝尔·帕特森:《机器之神》

The God of the Machine by Isabel Paterson

伊莎贝尔·帕特森:《国家行动的限度》

The Limits of State Action by Isabel Paterson

Lysander Spooner and George Smith:《阅读Lysander Spooner》

The Lysander Spooner Reader by Lysander Spooner and George Smith

诺曼·巴利:《论古典自由主义与放任自由主义》

On Classical Liberalism and Libertarianism by Norman Barry

一部包括了当代人物的非常有用的关于自由主义的综述。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