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俄罗斯文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4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俄罗斯文学 结业论文

(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俄罗斯文学论文)

浅析

《我曾经爱过你》

---------普希金

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51110136

张嘉欢

爱情

也许在我的心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浅析:

这首诗是普希金写给安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奥列尼娜的。这位姑娘是美术学院院长、彼得堡公共图书馆馆长、考古学家奥列宁的千金小姐。由于她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艺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中,她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这在当时的女孩子中是很少见的。加之奥列尼娜极大的个人魅力,使得她十分惹人喜爱。而普希金又是那样的多才,两人一见倾心。奥列尼娜曾表白说过:“普希金是她见过的最有意思的人!”1828年夏天,普希金很想和奥列尼娜结为夫妻,但却遭到了她的父亲的拒绝。这之后,伤心欲绝的普希金很快就离开了彼得堡。也是在这之后,他渐渐与奥列尼娜的家人疏远起来。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这时奥列尼娜的父亲正在渐渐向沙皇靠拢,这是这位伟大的民族诗人所极度厌恶的。

这首抒情诗作于他抒情诗创作的的探索和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他的世界观正在发生变化,他始终在思考并尝试如何将皇村学校所受的启蒙思想和从小耳濡目染的宗教内容合并并且运用到诗歌当中。虽然这首诗并未看出多么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普希金用这样平静的语言来纪念曾经的那样一份炙热的感情,这份豁达,以这样一颗平常心来面对那份逝去的感情让我感觉到他已经在世界观上达到了一定成熟的境界,已经超脱了世俗的因素。

普希金一生多情又痴情,他写的爱情诗占抒情诗的四分之一还要多。从诗中可以看出,普希金对女性的态度非常友好,即使是在这样一份揪心的感情面前,他都保持着那份绅士的彬彬有礼。这不是因为他生性好色,而是因为女性是他纯美的精神追求与理想境界的替代品。

假象如果当时奥列尼娜的父亲没有逐渐向沙皇靠拢,那么或许普希金和奥列尼娜的爱情就不会这样没有下文。这份爱便不会消亡,不会再使这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伤心。而当奥列尼娜的父亲向沙皇靠拢后,这位民族诗人的底线便受到了无情的挑战,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像他憎恶的沙皇低头,所以他选择了无奈的放弃,痛苦地离开??普希金的浪漫主义爱情诗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奥列尼娜的孙女说,1833年普希金在《我曾爱过你》这首原来写在她的祖母纪念册上的诗的下边,用法文加了一句话:“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或许是太痛苦了,普希金拼命的将它赶到回忆的角落,以至于他觉得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抑或是只有这样才能掩饰他悲痛的心情。时隔五年,当他重新打开奥列尼娜的纪念册时,当他看到这首诗时,当他在诗的下边写下这句话时,他的心情,是淡漠或是悲伤,只有普希金自己知道。

我想,当初普希金写下这首诗时,一定是泪水满眶吧!

篇二:俄罗斯文学论文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2010级04班

学号:541002010447

姓名:辛庆庆

“奇异的爱情”------读《祖国》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19世纪重要诗人。1837年初,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奠基人普希金在决斗中惨遭杀害,沙皇政府和上流社会的狰狞面目震惊、震怒了莱蒙托夫。他奋笔疾书,写下了“俄国诗歌中最有力的诗(高尔基语)”《诗人之死》这一不朽名篇。诗人把自己公开摆在沙皇政府和上流社会的敌对位置上。因而一方面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和放逐,而另一方面却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当时整个俄国文坛公认他为普希金的继承人,认为他是继承和发展普希金的积极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杰出代表。1840年,他再度被流放,次年在决斗中被阴谋杀害,年仅27岁。 也就在他死时的这一年,他写的《祖国》发表于《祖国纪事》杂志上。他在诗歌里十分诚挚而热情地抒发了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了沙皇统治集团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也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祖国》创作的具体动机是1839年诗人霍米亚克夫发表了一首《祖国》的诗,他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诚。而诗人借对俄国大地上最普通的,像草原、森林、河流、白桦、夜色,像灯火、马队、打谷场、草房、舞蹈等风土人情的赞美,

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崇高的、纯洁的、非功利的、发自内心的、最本质的、“不知为什么”的热爱。由此可见莱蒙托夫的爱国主义与沙皇政府宣传、称榜的“正统”的爱国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是截然相反的。这是一种真爱。

诗中诗人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经过自己的心灵对祖国的感受,又经过自己的头脑对祖国的思考而形成的。这种感情是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了的,也不是任何别的感情所能代替的:沙皇统治集团镇压国内外人民起义得来的“胜利”,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不能使诗人的心得到任何安慰;农奴主对农奴制度坚固长存的信念和对东正教的迷信,他们所谓的“高傲的虔信的宁静”,也不能在诗人的心上激起任何希望的幻影;还有贵族民族主义者的复古倾向,他们虚构自己祖先的英雄业绩,用远古时代的神圣传说来炫耀自己,诗人全都漠然置之,无动于衷。总之,诸如此类的虚假爱国主义都无法代替诗人对祖国的“奇艺的爱情“

诗人在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时,既没有用豪言壮语去赞扬祖国的光荣历史和赫赫战功,也没有用华丽词藻去称颂俄罗斯的名山大川、宝藏资源。始终描绘的是俄罗斯最普通的自然景色,用的是“但我爱……,我爱……,我爱……”这朴素而纯洁的话语,把自己炽热的爱国感情融化在俄罗斯生活的动人画卷之中。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

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一幅幅俄罗斯自然风景的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或远或近、流动变幻地映现在人们眼前,使人感到美不胜收。时代的阴影透过诗人灵敏的感觉与灵巧的诗笔,折光反射在自然景物之上,使之着上迷蒙、阴郁的色彩。随着人的主观情感的外物化,客观自然也就更加接近了人的感情和人的生活而显得更加亲切了。俄罗斯山河景物,是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环境,是同他们的生活不可分割的。诗人把它作为俄罗斯人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讴歌,因此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诗人及其人民活动于其间,看到诗人乘着马车奔走在村间小路上,透过苍茫的夜色寻找着宿地,看到大队的车马在草原上过夜,周围燃起了野火,冒起了轻烟······

诗人热爱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他以少有的喜悦和快乐来加以歌唱,表达他对祖国俄罗斯的热爱。他画出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诗人“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诗人热爱祖国人民,热爱祖国人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而这“爱情“,远比那些空洞的“爱国主义“来的深沉,厚重,真切得多。

诗人爱祖国,但他爱的不是爱沙皇的俄罗斯,不是爱污浊不堪的上流社会的俄罗斯,而是爱清新美丽的自然界和乡村的俄罗斯,是爱

人民的俄罗斯。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这是莱蒙托夫用语言在《祖国》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莱蒙托夫把在对祖国的热爱比喻成爱情,至高无尚的爱情,这是奇异的,因为没有那一对爱情比这更伟大。莱蒙托夫热爱祖国,祖国的一点一滴都能深深的吸引着他,无论是壮美的,还是平凡的。他那草原上凄冷的沉静;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他那汹涌的河水的奔腾,无论是轻烟还是草房,都是坐着的挚爱。

想一想我们的祖国。我们对祖国的爱有多深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要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深深的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爱恋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与祖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共同感情。这种感情赋予我们祖先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就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历史证明,一切爱国者都把祖国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因为他们知道,个人的理想,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一位伟人层说过“若果你失去祖国,你便也失去了自己。”唇寒而齿亡,做了亡国奴连人格,自由都的不到,更谈不上什么幸福与个人利益了。

前任尚志“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呢?

诚然,我们的祖国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然而,爱国 是不以祖国富裕为前提的。祖国的贫穷,人民的困苦正是对我们每个人

篇三:俄罗斯文化论文

俄罗斯文化之我见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 多余人宗教东正教 俄罗斯建筑 摘要: 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曾出现了一条“辉煌灿烂”的“多余人画廊”。在这画廊中耸立着许多具有一定“文化”高度的典型。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传统的国家。东正教的传播带给俄罗斯的不仅仅是宗教的信仰,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诸多方面,并以其强势的姿态给社会和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建筑艺术在俄罗斯的繁荣和发展亦是见证了这个铁一样的历史演变进程,并以其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昭示出这种演变的真实风貌。

在俄罗斯文化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了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伟大的发展历程的俄罗斯。这个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国家,自然而然地融合着东西方两种文化,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对于文化知识的丰富理解。

在俄罗斯文化课上,我们进行了很多关于俄罗斯发展的学习,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关于文学的发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世纪,俄罗斯出现了很多的带有批判和讽刺意味的作品,与此同时,文章中的主角人物大多数都是小人物,但是又极具时代特点,他们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这些人在俄罗斯的文学历史上被称为“多余人”。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一半蕴藉着先进的民主革命意识,闪烁着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思想

光芒,迸发着积极寻求真理和人生崇高目标的火花;而另一半则被西方利己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消极思想所侵蚀,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的悖逆中,形成了二重矛盾的性格和复杂的生命形态。到头来尽管不甘心沉沦却又无力超出社会的束缚与羁绊。他们只能是否定和怀疑的精灵,是一群生活理想的“迷惘者”,努力寻求自我实现,终因不能在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变成了“多余人”。俄国评论家赫尔岑给“多余人”下定义说“他们充满高贵的愿望,但羽翼折断,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们想隐遁起来,避开生活,这是多余的,没有益处的人。”同创世英雄、寻梦者和毁灭者等类型相比,“多余人”题材更具绵延性、复杂性和普及性。

“多余人”的特征就是他们具有复杂的人生,他们是思想上的“报晓的先觉者”,行动上则是“贫乏的残疾者”。他们是属于精神世界中最鲜活和最忧郁的“精神贵族”。用一句话概括,“多余人”的心理特征是,意识和意志的不相协调。意识上的“巨人”和意志上的“矮子”,这也是“多余人”大起大落的精神历程和悲剧。“多余人”具有忧患意识和民族的整体特征,在民族兴亡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使俄国“多余人”闪耀着某种灵光,格外动人,而且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或许这也是俄国“多余人”在文学家笔下获得不朽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多余人”来说,他们恰恰处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最敏感点上,因而他们的性格悲剧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而且较之一般性像,他们更集中、更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关系两极的对立和冲突,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社会关系两极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的产物。 “多余人”

都具有性格缺陷,因而形成其悲剧的性格特征。在这种复杂的性格中,才真正体现人物性格真实的美,同时产生复杂的人物自身纠结,使读者获得复杂深刻的审美感受。

关于俄罗斯东正教和俄罗斯建筑的各种讲述不胜枚举。老师在课上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东正教对于俄罗斯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俄罗斯城市内的各种宗教性的建筑—教堂产生的重大影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教授的译作《俄罗斯建筑史》,则是对以上的比较权威的著作;北京大学教授任光宣所着的《俄罗斯艺术史》对俄罗斯的建筑也有专门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传统和建筑艺术传统都是非常优秀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而这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是如此显著和强烈,每一个欣赏俄罗斯文化艺术的人都不应忽视,而是应当更加真切地用身心去体验它。

俄罗斯的建筑艺术是伟大的,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古朴风格,同时在不断的宗教文化势力的影响下,具有了为宗教服务的浓厚性质。本文在简要讲述俄罗斯的建筑历史发展的同时,着重论述建筑中的主流建筑—— 宗教建筑,即“教堂”的主要艺术取向,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力图体现建筑艺术所受宗教的影响之深刻。其中从东正教作为中世纪俄罗斯国教的地位来看,它的影响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建筑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于美感特殊体会,当然,也会体现于音乐上。俄罗斯的民族音乐也在宗教

的影响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不乏有一些著名的传统音乐。所以,我们知道现在对于俄罗斯的音乐了解,还都是以交响乐、音乐剧以及宗教音乐为主,我认为这也是东正教对于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因为,宗教有时候就是将人们的信仰聚集到一起,这也就使得大家更喜欢传统,容易喜欢习惯了的事情。

让我们在回到对于建筑的议论上。在历史上,俄罗斯的中古世纪从公元9世纪中叶的基辅罗斯开始。在东正教传入俄罗斯之前,罗斯有着自我特色的木建筑艺术。

俄罗斯文化发端于前基辅时期东斯拉夫各部落的独特文化。斯拉夫民族是欧洲最大的民族之一,也是俄罗斯的主要民族。在基辅罗斯初期,多神教曾经是国教。而那时,大多数的建筑,就像是万神殿,它是古罗斯多神教时期最早的木建筑物。

到了公元988年,符拉基米尔大公在让罗斯接受基督教(因基督教在11世纪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所以此处称为基督教,实际上就是后来的东正教),并将之定为国教。大公不仅自己接受洗礼,还强行命令基辅居民跳入第聂伯河,接受希腊神父的洗礼,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罗斯受洗”。它标志着俄罗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古罗斯接受基督教,一方面,罗斯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转向了一神教的形式;另一方面,罗斯开始接近欧洲的基督教文化艺术,在文化发展方面有了巨大的转变和突进。自罗斯受洗以后,从拜占庭传入了石建筑技术,开始在古罗斯大规模地修建基督教的祭祀

场所——教堂。从这时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美丽的俄罗斯的教堂就这样纷纷来到了我们面前,给我们以文化的洗礼。

俄罗斯各地耸立的教堂似乎在诉说着昔日宗教势力强大而无所不能的辉煌时代。我们在仰望与赞叹它们高超的建筑艺术的同时,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上对建筑发展起到推动和取向作用的东正教等宗教因素。正是宗教的发展推动了艺术载体与现实需要的教堂建筑的不断创新与超越。

我们接受的俄罗斯文化毕竟还是有限,但是我们还是深刻的了解到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性、革命性、情绪化以及宗教信仰,这就是我对于这个民族最大的知识上的收获。

参考书目: 1、《“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张伟著,东方出版社,1998年

2、《比较文学基本原理》,方汉文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3、《东西方跨世纪作家比较研究》,张承举编,北京图书馆出 社,1997年

4、《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著,译林出版社,1996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