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网络文学论文题目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5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优秀毕业论文~浅析网络文学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网络文学

学生姓名:xxxx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xxx秋季班

指导老师:xxxxxx

时间:二零xx年六月二十五日

浅析网络文学

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会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终于站稳了脚跟。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学的存在。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许多人的目光正在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

蔡智恒、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这些网络作家的名字渐为人知,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文学评奖均己落下帷幕。检阅过"榕树下"网站的得奖作品之后,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否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显而易见,陈村所青睐的是"网络的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

由于文学爱好者的录入或者网站招徕用户的点击,网络空间存有大量业己出版的世界文学经典或者风靡一时的流行之作。对于这一部分文学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征集读者的新型传播媒介。栖息于网络空间的文学不过是纸张文学的电子复制。这一部分文学并没有因为网络而改头换面,甚至提出新的美学设想。相形之下,"网络的原创文学"可能包含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类型。在这一批文学那里,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的特征介入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伊格尔顿曾经提议考察艺术的"生产工具"。对于文学说来,书写工具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

系。从龟甲、钟鼎、竹简、缣帛到纸张,新型的文学生产资料不断地改变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这不仅派生出种种特殊的文体,同时还不断地重建文学社会学。如同人们的历史考察所发现的那样,书写工具的日益廉价导致了持续的文化民主。书写工具摆脱了权贵阶层的政治、经济垄断之后,文化归还了大众。大众的通俗语言赢得了文字的记载,甚至赢得了刊印的权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事件;这时常还意味了某些发不出声音的匿名阶层开始浮出文化地平线。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生产工具以及文化传播体系的改变时常是缔造一个新型社会的重要条件。根据安德森的观点,印刷技术的发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安德森称之为"印刷资本主义"。他概括说:"资本主义和印刷技术通过作用于人类语言的不可避免的多样性的命运,使一种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这种共同体的基本形态为现代民族(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网络文学论文题目)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现今,一些人将网络空间形容为“后纸张”时代的书写与传播工具。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经济、社会民主以及文化形式无不因为网络的介入而产生历史性的转折;对于文学说来,人们逐渐将问题凝聚到这个方面:这一项技术革命是否包含了诱发艺术革命的契机?很少人有胆量预言,网络文学的兴盛丝毫无损于传统文学的既定规范;但是,人们可以从某些不无委婉的表述之中发现传统文学的抵抗。不少传统文学的作家重复申明:文学的本质从未改变,评价文学的尺度始终如一,他们对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视同仁。余华断言:"对于文学说来,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

"文学的特性将因此――随着作品的发表方式、传播方式和作家成分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甚或损害吗?"吴俊对于这种问题颇为肯定:"作品的文学性取决

于它自身的叙述和表现,同其物化的载体(媒介)形式――不管是纸质书刊还是电脑网络――并无必然联系。"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网络作家的首肯。他们看来,"始终如一"的尺度无宁说证明了传统文学吞并网络文学的姿态。人们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事件之中发现网络作家的理论异议――他们不信任网络文学评奖聘请的评委:

从网络调查中看出,不少"网虫"对由王蒙、刘心武、张抗抗等几位知名作家主持评委会感到"滑稽"和"不能理解"。因为他们几乎是清一色因写书成名的传统文学作家,对网络知道多少值得怀疑。评委之一的莫言说自己连一次网都没有上过。由这些评委评出来的作品,不仅难以评出真正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而且也伤害了网民的感情。此外,按何种标准进行评选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传统文学的作家愿意呼应网络作家的观点――例如徐坤。在她看来,网络文学必须产生新的衡量标准。然而,迄今为止,这些标准尚未得清晰的表述。张抗抗曾经提到她的一次有趣经历。聘为"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委之后,张抗抗打算遭遇一批洪水猛兽式的作品。然而,她的阅读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惊讶:在进入主次阅读之前,曾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算去迎候并接受网上任何希奇古怪的另类文学样式。读完最后一篇稿时,似乎是有些小小的失望――准备了网上写作的恣意妄为,多数文本却是谨慎和规范的;准备了网上写作的网络文化特质,事实却是大海和江河淹没了渔网;准备了网上写作的极端个人化情感世界,许多文本仍然倾注着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社会关怀;准备了网络世界特定的现代或后现代话语体系,而扑入视线的叙述语言却是古典与现代,虚拟与实在杂糅混合、兼收并蓄的。被初评挑选出来的30篇作品,纠正了我在此之前对于网络文学或是网络写作特质的某些预设,它比我想象的要显得温和与理性。

即便是一些"离经叛道"的实验性文本,同纯文学刊物上已经发表的许多"前卫"作品相比,并没有"质"的区别。若是打印成纸稿,"网上"的和"网下"的,恐怕一时难以辨认。我不知道那些"异质"的和"另类"的网络成品,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还是被初评筛掉删去,成了"漏网之鱼"?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任何评奖过程真正较量的不是作品,而是评奖的标准。

这个意义上,张抗抗对于网络文学可能产生哪些冲击表示茫然:

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 素。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必须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文学的本质的确从未改变吗?事实上,许多理论家――例如福柯,或者先前提到的伊格尔顿――早就对这种本质主义的文学定义亮出批判的锋刃。伊格尔顿声称:"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他奉劝人们抛弃一个幻觉:文学具有永久给定的"客观性"。在他看来,文学之为文学是由特定历史条件指定的,或者说是被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实践和社会关系之网"构造"出来的。

这个意义上,书写工具以及传播范围无疑是"构造"文学的历史条件之一。纸张与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扩展了大型叙事作品的流传范围,这多少改变了甲骨文时代和竹简时代的文学本质;网络空间开启的后纸张时代又会在哪些方面修改文学之为文学的既成规范呢?在我看来,这恰恰意味了网络文学不可替代的独特内涵。

网络文学的写作仅仅是敲打键盘;网络文学的发表仅仅是按动鼠标把自己的作品送上电子公告牌;网络文学的阅读仅仅是开启一台带有调制解调器的计算机。

篇二:网络文学毕业论文

目 录

1 引言 ...................................................... 2

2 概念辨析 ................................................... 3

3 网络文学的特质 ............................................. 4

3.1 即时性 .............................................................. 4

3.2 超文本性 ............................................................ 4

3.2.1 非线性......................................................... 4

3.2.2 互动性......................................................... 5

3.3 超媒体性 ............................................................ 5

3.4 自由的狂欢 .......................................................... 6

3.5 喧嚣的游戏 .......................................................... 7

3.5.1解构精神 ....................................................... 7

3.5.2狂欢化倾向 ..................................................... 7

4 中国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8

4.1 量多质低 ............................................................ 8

4.2 题材狭窄 ............................................................ 8

4.3 评论浮躁 ............................................................ 9

4.4 版权模糊 ............................................................ 9

5 结语 ...................................................... 9

谢 辞 ...................................................... 10

参考文献 ................................................... 11

赛博空间的众声喧哗——试论网络文学的特质和局限

摘 要:网络文学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等信息技术创作出来的、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它具有即时性、超文本性、超媒体性、自由性和游戏性五个方面的特质,其超文本性体现在非线性、互动性等方面,其游戏性又体现了解构精神、狂欢化倾向。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存在着量多质低、题材狭窄、评论浮躁以及版权问题。只有从理论上把握网络文学的特质和局限,注重与传统文学的互补和互动,才能使其朝着积极、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即时;超文本;超媒体;自由;游戏

Abstract : Cyberspace literature is work that u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multimedia network and web interaction, using Internet as media. It has five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instantaneity, hypertext,hypermedia,freedom and gameplay. Hypertext is embodied in non-linear, interactive and so on. Gameplay shows the deconstruction spirit and carnival tendency. In the meantime, problems such as low quality, narrow subjects, flippancy of comments and copyright issues, lie in the cyberspace literature. Only with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 of cyberspace literature as well as emphasis on the complement and interaction with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yberspace literature can develop in a positive, healthy and regulated way.

Key words: cyberspace literature instantaneous hypertext hypermedia freedom gameplay

1 引言

赛博,即“cyber”的音译,意为网络。赛博空间即“cyberspace”,指信息、图像等在电脑之间传递时所处的空间。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①的时代,网络成为人类继广播和影视之后最具大众性的文化媒体,也是“读图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感官。我们不能忽视网络文学的存在,尤其是当代文学研究者更应该对当下最显著的文学现象保持一颗敏感的心。

1994年2月,方舟子等人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诗阳、鲁鸣等人于1995年3月创办网络中文诗刊《橄榄树》。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网络女性文学刊物《花招》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从时间上,我们大致可以把网络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言情阶段,由于中文网络文学发端于北美留学生群体,这时的情比较广泛,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乡情和心情。在《新语丝》发刊词中,方舟子这样写道:“我们相信,这张

②网伸到汉字的发源地,让亲人们听到我们的心声的日子不会太远”。这一时期的网络文

学以散文居多。第二阶段是以嘲讽、调侃、反讽的无厘头为主流,最引人注目的网络作家当属安妮宝贝与所谓的“三驾马车”——李寻欢、宁财神和邢育森,玩弄语言智慧、对古典进行颠覆性改写成为突出的特点。李寻欢的《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爱情》、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以及网络中文原创大赛获得者今何在的《悟空传》等网络作品的相继出版,实现了网络作品与传统媒体的接轨与实体出版。虽然被一些学者看作是网络作家的“招安”,但却表明网络文学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第三阶段也就是近几年来网络文学所呈现的特征,即现实性增强,和纸面作家的写作有一定程度的近似性,如“榕树下”图书工作室选编、漓江出版社的《XX年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中的作品。

人们上网“读屏”像持卷读书那样自然和便捷,人们谈起纸介印刷文学犹如面对甲骨、竹简典藏一般敬畏和肃穆。以另类方式登录互联网的文学,也许是电子技术催生出来的文坛“新星”,甚至是日渐边缘的文学苦旅中的一颗“救星”,也可能成为加速传统文学式微的最大“克星”。互联网的降临为文学发展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第四媒体”引发的文学革命,正像历史上用印刷术代替竹简尺牍一样,有可能从整体上改变文学格局,乃至打造出崭新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美学。

从理论上对中文网络文学进行研究既是健全和发展文学理论的需要,也是合理阐释当下文化现象、预测未来文化前景的需要。笔者冒险来评论它,是因为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实践的出现是宝贵的财富,它需要理论上的思考和把握,如果这篇论文能引起更多人关注、思考网络文学,那么抛砖引玉的目的就达到了。 ①

② 董学文.《网络时代的文学理论序曲》.《云梦学刊》,2003年,第1期:第127页。 方舟子.《一份新型杂志的诞生》.《新语丝》.http://xys.3322.org/xys/magazine/GB/1995/xys9503z.txt。

2 概念辨析

1999年底进行的“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和“网易中国原创网络文学大赛”,使“网络文学”这个概念热闹了起来。“新名词的出现总标志着新问题,标志着新的思想、新的商榷论争的题目,同时也不可避免成为知识界的一种商品”①。

网络文学的最初定义是出现在网络上的所有文学作品。这个定义过于宽泛,搬上网络的文学作品,如果是像超星数字图书馆那样逐页扫描、原文录入,则不能算是真正的网络文学,只能算是建立在网上的传统文学的作品库,是数字化的图书馆;而如果在原作上网的过程中,作者注入了创新的因素,即在这种再创作的过程中应用了网络的先进技术,例如配以动画音响效果,或以超文本的形式进行技术上的改造,则应该算做网络文学的一分子。

文学理论家王一川先生将网络文学界定为“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双向文学传播活动”②。他的定义突出了网络文学的交流特性,但没有对网络文学参与者的身份界限进行规定。

网络写手李寻欢认为,网络文学是“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③。这个定义包含三层意义:其一,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必须是“网人”,即有固定使用网络习惯的人们;其二,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必须是网络;其三,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说,必须是为网上受众写作的。他的定义就对网络文学主体和受众身份作出了明确的划分,但对网络文学的内容没有限制,网络文学特有的性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网络文学研究专家欧阳友权教授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网络文学:一是广义上,即“凡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这种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仅仅只有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区别”;二是狭义上,网络文学“指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原创文学,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这个层面的网络文学不仅有媒介载体的不同,还有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学体制上的诸多改变”;三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即与印刷文学彻底不同的、离开网络就不能生存的“超文本”④。这三层意义不仅体现了网络文学的逻辑分类,而且反映了其发展趋势。

我们对网络文学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从广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的文学作品,即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这样的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仅仅只有媒介载体的区别,我们在各大网站的读书栏目中可以搜索到成百上千种这样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首先以纸质出版发行,然后通过文字输入,在电子媒体中供网友浏览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虽然是在网络中传播,其本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

从狭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网络上的原创文学,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这个层面的网络文学不仅有媒介载体的不同,还有了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学体制上的诸多改变;最能体现网络文学本性的是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这类作品具有对网络的依赖性、虚拟空间的延伸性和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性,离开了计算机网络,这种文学就不能生存,它将网络文学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这是狭义的网络文学,也是真正的网络文学。在本论文中所分析的就是这种狭义上的网络文学。

结合上述观点,笔者给网络文学所下定义如下:网络文学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①

②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王一川.《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2000年12月7日。

李寻欢.《我的网络文学观》.《网络报·大众版》.2000年2月21日。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③④

交互等信息技术创作出来的、以互联网络为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创作手法是新的,物质载体是不同于以前的,作品的传播渠道是新的,交互性也成为作者和读者关系突出的新特点。

3 网络文学的特质

这里,我们要谈的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印刷纸质文学最显著的区别,也是在上面定义中体现出来的特征。具体言之:

3.1 即时性

传统写作者在想和写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时空间隔,信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传递和交流也有时空距离。而在网络书写时代,这样的时空间隔已不复存在,不仅“所书即所想”,而且信息的交流也同步化和即时化。从创作角度来看,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网络写手,大多是一气呵成并迅速上传发表。在网络文学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那样“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情形。从接受角度来看,作品一旦上传,读者就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点击、阅读、鉴赏与交流。这种即时的、快餐式产生的作品,很难保证其深度和价值,所谓“疾行无善迹”。但尽管如此,这却是网络文学区别于纸质文学的显著特色。

3.2 超文本性

“超文本”(hypertext)概念是由美国学者T.H.Nelson于1969年提出的,它是指一个没有连续性的书写系统,文本分散而靠连接点串起,读者可以随意选取阅读。他在《文学机器》开头这样定义“超文本”:“非线性的书写??由一连串文本段落构成,以联结点串

①起来,提供读者不同阅读路径。”1987年美国计算机协会第一届超文本会议上,迈克尔·乔

伊斯(Michael Joyce)发布了他的超文本网络小说《Afternoon,a story》,在这篇被称为“超文本小说之祖”的网络作品中,作者在作品每页底部加入链接按钮,通过点击不同按钮,故事就进入新的发展进程,由此实现了小说在情节发展上的多种选择。1996年,马修·米勒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部名为《旅程》的小说,后来被认为是网络超文本小说的典范。

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是一种最容易实现超文本性写作的文学。之所以如此,当然主要缘于其突出的技术优势。超文本文学对以纸质印刷文本为媒介的传统文学形成了颠覆性的挑战。网络文学的超文本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2.1 非线性

对于一般人来说,叙事就是讲述事物的因果关系,因而是时间序列的展开。所以叙事① 聂庆璞.《网络叙事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篇三:2015年论文选题参考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马恩论文艺批评“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 马克思论希腊艺术 恩格斯论现实主义 恩格斯论文艺批评 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论“文学是人学” 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意境的美学特征 神韵说与境界说比较 意境与典型比较 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 象征形象的结构特征 心态结构与情节结构比较 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及审美特征 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艺术象征的类型与特征 现实主义心理描写与意识流方法比较 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红楼梦》为例) 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之比较 论鲁迅的文学语言观 论文学作品结构的审美原则 通俗文学之我见 喜剧的艺术手法——莎士比亚喜剧欣赏 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以鲁迅、契诃夫、莫泊桑小说为例 小说的悬念艺术 情节小说、性格小说与心态小说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试论童话的艺术特点 抒情诗的情感结构 创作构思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艺术灵感的特质 创作个性的基本特征 从一部作品看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 文学欣赏的特点 简论文学批评的标准 科学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文学与宗教 试论“虚静”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文学与社会心理 论不同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文学与自然地理 文学与道德更新 论小说现代化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推进 当代中国文艺传播的特点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问题 论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 想象、虚构与典型化 现实主义文学心理描写的特点 论“悲喜交融”(以《儒林外史》、《阿Q正传》或《外套》为例) 曹禺剧作女性形象论 曹禺创作思想研究 郭沫若早期文学观念研究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论 近年来的反腐小说评议 新旧武侠小说观念比较谈 网络文学刍议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文学的生态学研究 关于女性主义批评的思考 性格的内在冲突与性格美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试论“比兴”说的历史演变 《诗》可以“兴、观、群、怨”析 曹丕“文气”说述评 魏晋玄学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 佛教语言观概述 “言志”说和“缘情”说异同辨 评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 正变学说与中国古代诗学史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地域观念 直觉性语词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特色 从诗歌地位的界定看中国古人的精神需求 从诗史理论看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价值观 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感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述评 试论刘勰“文之枢纽”的整体性 《文心·原道》浅析 从《辨骚》论刘勰的“通变观” 就《辨骚》论刘勰对屈赋的评价 “通变”论析 试论“风骨”在创作中的融合 从《体性》、《定势》看《文心雕龙》风格论的内在因素 评《知音》“六观”说 论《神思》的主客观关系 论《物色》的主旨 从钟嵘的“三义”说和白居易的“六义”说看中国诗学的两大流派 浅论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关系 论钟嵘的评诗标准 钟嵘对“永明体”批评得失论 从《戏为六绝句》说杜甫评诗的审美价值观 司空图的“韵味”说述评 严羽“兴趣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 评《二十四诗品》的意境说 司空图的“四外”和严羽的“四中”比较观 试评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1-119 1-120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1-127 1-128 1-129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禅境与诗境 试论严羽“别才”、“别趣”说 试论严羽的“妙悟”说 严羽“气象”说述评 严羽反对江西诗派得失谈 曹丕与韩愈的“文气”说比较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苏轼“自是一家”与李清照“别是一家”词学观之比较 评李清照的《论词》 李清照诗词观比较研究 从《词源》看张炎的词学观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的文学思想 公安派性灵说的文学趣味 王夫之诗学思想述评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的诗学批评观 黄宗羲的诗学观 论叶燮的《原诗》 王士祯“神韵说”得失谈 沈德潜的诗学批评观 袁枚性灵说的文学趣味 明清诗学中的“诗史说”略评 明清诗学中的“格调说”述评 《石洲诗话》的诗学批评观 从《古文辞类纂》看姚鼐的古文观 清代浙常两派词学见解异同辨 试论周济的宋四家门径论 比兴学说与古代词学理论的建构 传统词学理论中的老庄思想 略论中国词学中的“忏情”意识 陈廷焯“沉郁”词说与儒家诗学 王国维的纯文学观 《人间词话》综论 王国维“境界”说

1-136 1-137 1-138 1-139 1-140 1-141 1-142 1-143 1-144 1-145 1-146 1-147 1-148 1-149 1-150 1-151 1-152 1-153 1-154 1-155 1-156 1-157 1-158 1-159 1-160 1-161 1-162 1-163 1-164 1-165 1-166 1-167 1-168

1-169 梁启超文学思想得失谈 梁启超艺术精神的近代化内涵 从《谈艺录》看钱钟书的清代诗学研究 论叶嘉莹的词学批评特色 试论中国古代的闲适思想与当前的休闲文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研究 柏拉图文艺思想研究 布瓦洛《诗的艺术》 狄德罗文艺思想评述 谈莱辛的《拉奥孔》 诗与画的界限——从《拉奥孔》谈起 歌德文艺思想述评——读《歌德谈话录》 黑格尔的悲剧论 黑格尔的文学人物论 斯达尔夫人文艺思想述评 雨果文艺思想述评 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 巴尔扎克文艺思想述评 别林斯基文艺思想述评 丹纳的《艺术哲学》 “新批评”的批评原理——读韦勒克的《文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 文艺的心理分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审美与人生 论壮美与崇高 论真、善、美 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 审美活动的社会历史性质 艺术美的特征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分析 略说崇高感 略谈悲剧感 论荒诞与美 美感是一种自由感受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