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文学论文格式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6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正确的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格式标准

1、引言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我省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1.2 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论文主体部分字数6000-8000。

1.3 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并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

2、编写要求

2.1 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标准、70克以上白纸,一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为30mm,下边距为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为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 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置。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2.3 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页共×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五号宋体。

2.4 前置部分从中文题名页起单独编页。

2.5 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3.1 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3.2 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题名页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申请学位者必须有)

目次页(必要时)

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

正文

结论

致谢(必要时)

参考文献

附录(必要时)

4、前置部分

4.1 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封面统一格式要求。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

4.2 题名: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题名一般不宜超过30字。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题名页置于封面后,集资列示如下内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小二号黑体,居中)

论文题名(二号黑体,居中)

学生姓名(××××××××三号黑体)

学 号(××××××××三号黑体)

指导教师(××××××××三号黑体)

专 业(××××××××三号黑体)

年 级(××××××××三号黑体)

(××××××××三号黑体)分校(学院)(××××××××三号黑体)工作站

4.3 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三人称陈述。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要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摘要页置于题名页后。

中文摘要一般为300汉字左右,用5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

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译文,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申请学位者必须有,不申请学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

4.4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每篇论文应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4.5 目次页:目次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起一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2等数字依次标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页。

5、主体部分

5.1 格式: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由引言(绪论)开始,以结论结束。主体部分必须另页开始。

5.2 序号

毕业论文各章应有序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

1、×××××××××××××××(三号黑体、居中)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小三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1.1.1、×××××××××××(四号黑体,居左)

×××××××××××××××××××××××××××××××××(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①×××××××××××××××××(用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1)×××××××××××××××××(用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a、××××××××××××××××(用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5.3 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号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式3.5)等。

5.4 注:论文中对某一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

注应编排序号,注的序号以同一页内出现的先后次序单独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

注的说明文字以序号开头。注的具体说明文字列于同一页内的下端,与正文之间用一左对齐、占页面四分之一宽长度的横线分隔。

论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资料,均须标出引用出处。

5.5 结论: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

5.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是学位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

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4]……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篇二:文学类毕业论文正文格式(详细版)

目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1)

前言 ··························································································································· (1)

一、 由汉字的造字理据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 (2)

1、象形表意法和形象思维·························································································· (2)

2、指事、会意表意法和抽象思维 ··············································································· (3)

3、形声表意法和综合整体思维··················································································· (4)

二、由汉字的相关部件探求中国古代的生活习俗 ······················································· (5)

1、女部字和女性生活································································································· (5)

2、玉部字和玉文化 ···································································································· (6)

3、酉部字和酒文化 ···································································································· (7)

三、 由汉字的形体结构看汉民族的审美取向······························································ (7)

1、追求外形美 ··········································································································· (8)

2、注重内蕴美 ··········································································································· (8)

3、达到和谐美 ··········································································································· (9)

小结 ··························································································································· (9)

致谢 ··························································································································(10)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0)

(毕业论文正文语言类题目不少于0.8万字,文学类和广电类题目不低于1万字)

论汉字构形的文化意义(4号黑体加粗.居中)

(5号空一行)

学 生: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小四 居中)

(5号空一行)

摘要:(5号黑体加粗)形训是训诂学的一种方法,即以形说义。凭借对汉字形体的分析不仅可以寻找字所记录词的理性意义,而且可以分析理性意义之外的文化意义。汉字的构形是有理据性的,形体结构是分析汉字文化的主要依据。本文尝试把汉字学分支中的汉字构形学和汉字文化学结合起来,以探讨汉字构形的文化意义。(5号宋体,篇幅200字左右)

Abstract(5号黑体加粗):for not only its rational sense reflected in the coinage but also its cultural meanings by analyzing its irrational senses. The conformation of any Chinese character has its theoretic or cultural basis. Therefore, the external conformation of a Chinese character is the main basis of analyzing its cultural sense reflect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 attempt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 external conformation of a Chinese character by combining the two branches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study of the culture reflected in Chinese characters. (5号Times New Roman)

关键词:(5号黑体加粗)汉字 ;构形;文化;思维;部件(5号宋体,由3-8个词组成,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

Keywords: (5号黑体加粗) Chinese characters; the external conformation; culture; thinking;components(5号Times New Roman)

前言(居中、小四号宋体加粗)

(5号 空一行)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传承至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原因是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延伸、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工具,在悠久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汉字曾经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西方人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落后的文字,因为古老的文字如埃及象形文字都早已消失,就连有些中国人自己也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的瓶颈,拖了现代化的后腿,并发出“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呼声。近些年来,随着汉字研究热的兴起,安子介提出了:“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在1995年5月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学者们一致认为:“汉字落后论的时代已经结束,21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这一观点有力地批驳了“汉字落后论”,力求把汉字放在新的高度上来研究,从研究中发现汉字的许多优点。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寓义于形是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汉字的形体和字义密切相关,根据汉字形体的结构特点和规律分析字的本义,进而说明引申义和假借义,这些意义由字形这一原点出发向相关的方面派生,形成了意义的关系网。这些意义的阐释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民族心理、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相一致。“文化”作为术语,源于《易经》。《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说苑》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致,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与“武力”相对的教化,其内容有两个方面,《诗》、《书》、《礼》、《乐》,与礼仪风俗。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就是文治教化、礼乐典章制度。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为了生存而替自己创造的自然环境以外的第二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各种社会制度,如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如伦理、宗教、民俗、哲学、科学及艺术等。本课题揭示的是广义的文化。(正文5号宋体)

汉字构形的分析是沟通汉字和文化的一座桥梁。字形是音和义赖以存在的躯壳,要了解汉字的音和义总离不开对形体的分析。王宁提出了汉字构形学说,它包括个别字的构成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包含的规律,对汉字构形的基本元素(形位)进行了深入研究,显示出构形的系统性。王宁认为,汉字发展到小篆时代,构形大部分具有理据性,这种理据性带有文化内涵,是人类生活经验的反映,体现了人类对事物的观察和文化心理观点。总体来说,目前在汉字形音义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汉字形体研究的理论深度相对其它两个方面来说显得相对薄弱些。

语言是有声的,文字是有形的,用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决定

文字,文字反作用于语言。从目前很长一段时间来看,汉字和汉语是相适应的。两者适应的主导原因是汉字记录汉语,不断完善和扩大语言交际这一工具。在交际过程中汉字具有文化镜像功能,用书面形式记载的一个个形体,用徐德江的话说是“开发智力学习汉语的图画、积木和魔方”。一个小小的方块汉字都是一个魔块,里面藏着丰厚的文化和惊人的智慧,映射出了一幅社会物质精神的画面,启迪着现代人,让我们去挖掘汉字形体的内在价值。

要了解某个汉字的文化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汉字的构形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从构形中追溯古代文化,揭示规律真相。二是从文化的角度看该字,研究历史文化对该字的影响,用文化的眼光观察汉字,因超出本课题的范畴,故不再详述。汉字历史悠久,其形体在不同阶段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演化和变革为汉字形体的文化意义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抓住汉字据形示义的特点,就能悟出它的意义。

(5号 空一行)

一、汉字的造字理据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小四宋体加粗)

(5号 空一行)

“从汉字形体中反映出来的原始造字意图,文字学称之为造意或构意。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

[1] 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称之为造字理据。”造字方法是研究和运用这种造字理据的具体体现。汉字

的造字方法,是按字理,即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三者结合起来分析的,大致有前人总结出来的“六书说”和“三书说”。“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小篆的形体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方法和造字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清代学者戴震进一步明确了六书的四体二用,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到了近代唐兰把六书加以综合,分成象形、象意、形声。陈梦家也提出了“三书说”,即象形、假借、形声,裘锡圭又有不同的新“三书说”,即表意、假借、形声。不管是“三书说”还是“六书说”,汉字的造字是有源流的,并可以找出字的演变脉络,整个发展历程非常清晰。申小龙说:“汉字是一个以形达意、与思维直接相联系的独立的表意系统,因而汉字的结构系统体现出汉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这种样式不把客观世界与思维主体对立起来,而是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出发,按照主体意识的评价和取向,赋予世界以某种意义。”[2] 申小龙强调了汉字的形体与思维的关系。本文主要由汉字形体归纳出来的汉字造字法来看中国的传统思维,以突出汉字表意性的特点。

1、象形表意法和形象思维(5号宋体加粗)

《说文解字·序》说:“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揭示了汉字的前身经历过一个图画文字的阶段,即原始具象造字的阶段。汉字的起源,是从汉民族形象思维的胚胎中发育而成的,汉字由图画衍生。“汉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不一定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著,文字不再图画,而是可以书写的。”[3] 尽管汉字最后从图画里面分离出来了,但汉字的字形中仍然保留着不少的图画痕迹。

文字的前身正是人类长期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形象,并对其模仿再现的结果,是一种具体的、直接的形象思维。所谓思维,是“人脑对现象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它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动作或言语形式表现出来。思维有十分复杂的脑机智,它在脑内对各种事件的关系上进行多层次加工,揭露事物的内在联系或本质特征,是认识的高级形式。”[4]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汉字造字之初体现的是形象思

[5]维。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说文解字·序》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后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描述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观物—取象—比类—体道”。古人造字之初通过仰观俯察,凭着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从感性出发,由自然之象到文字之形,体现了古人不脱离感性形态、整体的、非理性的认知方式。

六书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这种造字方法描绘物体的轮廓形状,具体的画法是随物体的外部形态的弯曲而弯曲。如

(山) 、(牛) 、(羊)、

(鼎),这类表动物的词都是对实物的形象描摹,直观地展示了事物的外部形态,具有鲜明的形象思维特征。每一个象形字,均是一幅可读的图画,对象形字分类可分为两类:第一是直接描摹整个客体,如

(象)

、(矢)、(鼎),这些物体取的是所象之形的整体,这类象形字被称为独体象形,在象形字中占多数,最能体现原始思维的状态,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第二是为了突出特征,把与所象之形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也画出来。如

(向),在“宀”字的基础上加一个“口”,表示墙上的洞,本义为窗子。又如

(眉),在目(眼睛)上面又加上眉毛。这是古人为了追求真正的象形,从侧面烘托,把所象之形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象形程度的至高境界。这也可能是文字还没脱胎图画的综合反映。值得一提的是,少

数象形字比较特殊,它所表示的并不是所象之形的具体实物,而是这种实物具有的某种性质或状态。如 (高),本像台观之形,而这个字表示的并不是台观,而是台观具有的性质或状态。这说明了华夏民族造字有自己的独特视角,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些虎、马和犬的形状栩栩如生,生龙活虎,除了形象的逼真外,更为重要的是内在神韵的相通,(虎)突出大头,(马)突出长髦,(犬)突出卷尾,把最有区别性的特征通过线条表现出来,以显现动物的神灵之气。因为虎有了大头才显得凶狠勇猛,马有了长髦才显得高大健壮,狗常常卷起尾巴,从外在的字形可以看出内在性格习性。

由于文字符号特征的要求,汉字在发展演变中图画性逐渐淡化,文字象形象意的形态进一步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尤其是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文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篆书线条结构的严密束缚,但隶变后的汉字仍然有一定的索形依据,隶变并没有改变象形象意的性质,只是简化了象形象意的手段。如“鹿”字在甲骨文中为

,是一个头、角、腿、尾俱全的形象,角还有许多交叉。在小篆中已减为两个交叉,而在隶书中为 鹿,只有象征性的一点一横。“车”字在甲骨文中为

,画的是车厢和车轮,在隶书中为车 ,保留了一个车厢和两个象征性的车轮。在隶变的过程中一种追求简洁明快的心理起了重要作用,字形充当记录语言的符号,总是越简单、越便于书写就越好,如果形体过于繁杂,就会阻碍社会文化的交流。总之,隶变后的汉字字形虽然褪去了古汉字原始的象形特征,但在笔势笔画中保留了相当程度的象形象意的理据。归根结底,形象思维方式使汉民族太习惯于用相应的具体形象以做到概念生动,有所依托。

2、指事、会意表意法和抽象思维(5号宋体加粗)

由逼真的图画到抽象的概念,可以说是汉字思维方式的历史飞跃。因为现实现象是复杂多变的,除了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对象外,还有许多不能感知的概念,无法通过具体的形象来描绘,这是一种抽象思维。

[6] 所谓抽象思维,是“运用抽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命题和规律。”如果说象形字停留在“观物”

上,那么指事字、会意字就处在“取象”上。“取象”无疑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是对物象特征的高度概括,对蕴涵其中的“情”和“理”的象征与表达。

汉字的形成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思维的发展也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汉字和思维同步进行,汉字的构形只是思维演变的一条狭长的轨迹。造字之初有象形,后来又发展到指事和会意。六书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实质上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以标示字意所指的造字方法。指事的造字思维介于形象和抽象之间,因为指事以象形作为基础,其指事符号具有抽象性,起标明、标识事物的作用,如 “寸”字,在

(手)的上面加指事符号,表明这个字的本义是腕关节下面的一点寸口。又如“亦”字,在

(大)的上面加指事符号,表明这个字的本义是两腋,是“腋”的本字。

有些指事字包含了抽象思维的辩证法。所谓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它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正法的实质和核心。”[7] 传统思维方式认为,有无、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相辅相成,因而在主观世界中建立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观点。有些指事字正好是这种辩证思维的见证,这类字表达相对相反的概念,字(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文学论文格式)多是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如甲骨文

(上)、 (下),长划是古人大脑中想象的基准,空间被分为上下两部分,用短划指代向上或指代向下,中间一横是两者共同的联系。“本末”二字都与木有关,“本”字在木的下面加一条短横,表明字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末”字在木的上面加一条短横,表明字的本义为树木的梢部,所以本末相对,有源流之别,有轻重之异,本末不能倒置。中华民族在看待世界的同时,创造了富有辩证特征的汉字,反映了事物本身存在对立统一的两面,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抗。借助汉字放射智慧的光芒,汉字的广泛应用,使辩证思维的哲学深入人心,因而汉字呈现出汉民族的文化心态。

由“观物”、“取象”到“比类”、“体道”,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比类”、“体道”是把对象作为活动着的相互关联的整体,运用凝练、浓缩和相互比较的方法加以把握,体会更为深刻的“情”和“理”。会意字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组合成新字新义,比起象形、指事显得更为空泛和模糊,完全要凭我们的理性思维,必须根据事物之间位置的关系和意义的关系才能推断,是一种纯粹的抽象思维。六书曰:“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如“監”字,甲骨文写作

,下方是一盛水的器皿,上方为

一人俯首临视,表临水正容之义。又如(休),从人,从木,意思是人靠在大树旁休息。象形和指事一般是相对独立的静态事物或人,以图示意,而会意字表示动态的行为过程,需要根据已积累的经验进行判断。

从字的构形和字义的关系来考察,会意字可分为两类:一是表意直接的,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义进行简单叠加,如“林”、“从”字,双木为林,两人一前一后为从。二是表意较为间接和隐曲的,字

义需要根据某种情理、经验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义进行推断,须发挥想象才能得其意旨,如 “息”字,从自(古鼻字),从心,古人认为动物的呼吸发于心脏行于鼻腔,本义为气息和呼吸。又如“灋”字,从廌,从去,从水,廌是一种神兽,能分辨是非曲直,去其不平,使诉讼得以公平似水,反映了古人对公平执法的向往。

3、形声表意法和综合整体思维(5号宋体加粗)

当汉字出现了形声表意法时,整个汉字体系拥有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前面提到的用象形、指事、会意方法造出来的字的数量远远不及形声,而且这三种的造字能力比形声表意法显得逊色些,为什么形声刚刚产生就很快占了上风?

六书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或合体组合而成,其中一个独体或合体起表义作用,称之为意符,另外一个独体或合体起标音作用,称之为声符。当意符和声符组合在一起时,表意性就大大增强了。因为形声字是合体字,具有整体的综合效应,一直深受汉民族的喜爱。有人认为,方块汉字是一种意音的形声制度的文字,它有着四千年的演变历史,事实上一部形声字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形声字的比重不断增加,不断取得优越的历史。这些话虽然说得有些过头,但确实能发现形声字的许多优点。形声字克服了前几种单一表意的局限性,使汉字朝着声化规律发展,遵循了世界文字共同的方向: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因此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不会落后于时代,也不可能与占世界大多数的拼音文字离得太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声符的作用在加强,相反地意符的表意度由强变弱,如“驾”和“驶”都用“马”作为意符,造字之初“马”具有较强的表意性,因为在古时多用“马”作交通工具,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轮船、飞机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意符明显地淡化。汉字向表音趋势发展,并不意味着字的读音就与声符一致,有的差别相当大,原因是古今读音有别。

表意在减弱,表音在增强,是形声字内部结构调整的结果。如果仅有声符没有意符,那么就失去了汉字的本质特征。意符和声符形成互补关系,这种思维方式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平和、中庸是中国内在的道德。《中庸》曰:“中者天之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夫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说:“中庸,只是一个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谓之中,以其不差异可常行,故谓之庸。”就连“和”字本身也能反映古人的思想,从口,禾声,在古代庄稼冷暖适中,刚柔相齐,内外相平,上下相通,始有禾成熟,“禾”是自然界万象协和的产物,“和”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美好状态。形声字体现了古代“中和”、“中庸”的思想。形声字一半表意,一半表音,物一分为二,使得汉字既不是单纯的表意文字,也不是拼音文字,因此有人称汉字是意音文字,这不无道理。形声字既表义,又示音,形声协调,相得盖彰,整体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除此之外,形声字的整体性还体现在意符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意符表示大而概括的类,并不能通过意符就直接判断字的具体含义,如“题”、“颜”、“额”,“颊”、“顾”,都从“页”,这表明这些字都与人头有关,但从字形中看不出字的意思,也反映了形声造字法不能做到十全十美。就形声字的整体而言,可以切分为阴阳两部分,意符象征阳性,声符象征阴性,古人常认为尊者为阳,卑者为阴。西周形声字大量出现,大多数是左形右声,位于左边的意符地位高,位于右边的声符地位低,正好与夏商周三代左尊右卑的思想相符合,《觐礼》曰:“诸侯朝天子,同姓西南北上,异姓东面北上。”同姓的人从西(左)面上,异姓的人从东(右)面上。三代以后就变成了尚右,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等级观点。社会越往前发展,抽象思维和综合整体思维就越发达,后来形声字在汉字体系中占了绝对优势就说明这一点。

可以说,汉字四种造字法反映了三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反过来思维方式也影响和制约着汉字构形,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文字构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照中西方思维,可以看出,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模糊性、封闭性的特征,而西方人长于抽象思维,具有分析性、精确性、开放性的特征。汉字的表意性特点十分突出,其实这种意便是主体的内在思想和思维,中国传统的思维认为,主体本身是宇宙的中心,认识审视自我,以穷尽万事万物。于是在这种思维的启发下,造出了一大批本义与人自身有关的汉字。如“首”字甲骨文为

,像长着头发的头部,是侧视形,小篆为 首 ,是正面形,本义为人头,引申为其它事物的开头。

“耳”字甲骨文为 ,像人的耳朵,本义为人耳,引申为其它动物的耳。“走”字小篆为 走,上部分像人急行时甩开双臂,下部分为止(足),本义为奔跑。这些字都是以人为原点,向各个方向牵引,以自我为参照,触类旁通,是特定思维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反映了汉民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5号空一行)

二、由汉字的相关部件探求中国古代的生活习俗(小四宋体加粗)

(5号空一行)

尽管汉字的字形千差万别,但并不是一盘散沙,呈现系统性,汉字发展到现在,符号性越来越强,内

篇三: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范文)

附件四: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一、统一使用A4纸打印、装订。毕业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学生应当将毕业论文制作成WORD电子文档(要求提供电子稿)。

二、毕业论文形式要完整,应当包括封面、目录、论文摘要(100-300字)、关键词(3到5个)、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

1、封面:省校统一印制。

2、目录:“目录”四号黑体。标注正文小标题的所在页码为五号黑体。

3、论文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不宜太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可以用正副标题的形式。

4、论文摘要(中文):100-300字,不编页码。

5、关键词:是表达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常用单词或术语,关键词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论文摘要和关键词占1页。

6、正文: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段首空2格。有页码。

7、注释:采用尾注或脚注形式,全文的注释不得少于3个,形式如下:

(1)《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月刊)第25页,2004年第3期。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整理自第20-30页。

8、参考文献:不得少于3个,形式如下:

(1) 陈敢《论散文题材的现代性》,《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4期。

(2) 《汪曾祺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附:范文一篇

1. 因封面由省校统一印制,此范文仅从“目录”开始。

2. 正文需单独编辑页码。

3. 可根据论文实际要求编辑格式(如页边距、行距、段间距等),力求文章脉络清晰,阅读方便。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

一、从二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二、从诗歌描摹的内容、表现手法和形式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三、从诗歌塑造的意境、表现的思想内容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结束语…………………………………………………………………………………………… 注释、参考文献…………………………………………………………………………………

浅论陶潜田园诗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差异

[论文摘要]王维山水田园诗和陶潜田园诗都在当时的诗坛上居于显著的代表性地位,但由于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不同,因此二者所表现出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影响就各有千秋。

[关键词] 王维 陶潜田园诗 差异

引 言

田园诗作为一支独立的诗歌流派,引起世人的瞩目,是在晋代才正式出现的。晋代以前,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文学、“竹林七贤”,在诗歌中反映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田园风光题材的十分鲜见,仅在《诗经》中的《甫田》、《大田》、《丰年》、《良耜》等诗篇中对农事有所表现。这些农事诗反映了大规模的奴隶集体劳动的情景,却很难看到作者的思想个性,对农村田园风光也着墨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地主阶级、奴隶主阶级的知识分子鄙视农事、鄙视劳动人民的思想根深蒂固。到了晋代,玄雾弥漫,玄言文风十分盛行,陶潜却敢于冲破樊篱,大胆尝试和创新,不仅把诗歌题材扩大到为时人所不齿的农事和田园,而且思想上实现飞跃突破和解放,在诗歌中赞美劳动,欣赏田园风光,同情普通百姓,焕发出强烈的光焰,为诗歌发展又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从农事诗到田园诗,陶潜正处在一个上承《三百》、下启三唐的继往开来的重要位置”。(注1)因此,很多论者认为陶潜是“田园诗人的开山鼻祖”,是“平民文学的代表”。其后,不少诗人纷纷仿效继学陶诗,至诗歌巅峰时代的唐代,闪烁着熠熠光芒的田园诗派,已成为这个时期诗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王维应是突出的一位,“他运用诗歌、绘画、音乐等全部的艺术手段来创作山水田园诗,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注2)因此说,陶潜田园诗和王维山水田园诗分别在东晋和盛唐时期的诗坛上树起了一面旗帜。但是,由于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诗歌内容及其表现手法之异,因此其诗歌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亦有不同的表现。本文着重就此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对二者诗歌的影响差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位作家或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作品。

陶潜生活在东晋时代,政治腐败,门阀制度发展到了极致,门阀势力占据了高官要职,寒门庶族的人才遭到了排挤和压抑。当时,司马道子、元显等人专权,王国宝乱政,王恭、殷仲堪起兵,桓玄夺位,刘裕势力兴起,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陶潜的曾祖父陶侃虽曾因功取得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到了陶潜一代,家世已经败落。他自幼生活在农村,家乡浔阳的田园山水

把他养大,到了二十九岁才出仕,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镇军、县令等卑官微职,使他无法施展“大济苍生”的壮志;而人在官场,又身不由己,还要强装欢颜,迎进送出,与那些庸官俗吏周旋,“志意多所耻”,他对官场感到彻底失望。在仕途上不得志,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陶潜继而怀念和向往未仕以前的田园生活,“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遂决心归隐,在田园间生活二十余年,直到终老。正因为他的家世已经衰落,他归隐田园后,接触田父野老,议论桑麻种植,还必须时刻为自己的生活计谋,否则就会饥寒交迫,加上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以他亲自参加了生产劳动,亲身体验了劳动带来的愉悦和艰辛。诗歌是心灵的反映,田园美景、诗人热爱劳动的心迹、诗人的活动、诗人的生活态度也就非常自然地出现在他的田园诗中。

王维的经历与陶潜相比,就大为不同。他二十一岁及进士第,做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遭贬,后回长安,得到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朝廷命官;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所获逼为伪官;肃宗回京,他又一度被贬,最后还是升至尚书右丞,直到终生。尽管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那样的社会动荡,在宦海里几度沉浮,但基本上是一生为官。他的家庭亦与他人不同:据《旧唐书》中的《王维传》记载,其母“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详,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其“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尝荤血,晚年常斋,不衣文彩”。母亲和兄弟都潜心念佛,这种实实在在的信佛氛围一直伴随着王维成长,耳濡目染,他的思想上深深地烙上了佛学的印记。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王维正式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他“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之《王维传》)。

从二者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陶潜无法施展抱负的愤懑不平与王维相比,尤为强烈,即使归隐田园,也时刻不忘忧国忧民。王维因佛老思想崇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无,有即是无”,加上坎坷仕途,参破红尘,求心静、求超脱的思想有甚于陶潜;他追求顿悟,向往空灵,从某种程度上说,近于消极颓废。陶潜和王维的一切生活经历在他们的田园诗中折射出来,因此,他们的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情绪也就出现明显的差异。

二、从诗歌描摹的内容、表现手法和形式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

王维田园诗和陶潜田园诗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农村田园山水、农村生活,但也略有差异。在陶潜约三十首田园诗中,多半是作者躬耕生活的所见所闻,田园之美,人民之艰辛,生活之艰辛,观察非常仔细。他从平凡的景物中和日常生活中抓住最具特征的事物予以描绘,并且饱蘸浓厚的思想感情,自己的影子始终行走在自己的诗行里。比如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

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种豆南山下,晨出晚归,夕露沾衣,心愿无违。在这首诗中,每个整句前,几乎都可以加上一个“我”字,也就是说,读此诗,我们的眼前总是闪动着作者的踪影,作者就是诗中描述动作的施事者。又如《和郭主簿》(其一)中诗句:“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舂秫作美酒,酒熟我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等。翻开陶潜诗集,这种用“吾、余、我”表达作者“行踪”的诗句随处可拾,几乎出现在他的每一组诗里,而在他的田园诗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陶潜田园诗相比,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大幅度地扩充。他从田园中跳出来,放眼山水,以画入诗,以诗作画。尽管如此,但是在他的二十余首山水田园诗中,除了在极少的一二首诗里可以寻到作者的影子外(如《酬诸士见过》中写道:“晨往东皋,草露未稀,暮看烟火,负担来归??”),在其余的多数诗作中,只能发现他是一个庄园主式的旁观者,欣赏田园环境之美,描写农民自由恬静平安的生活以及人们繁忙的劳动场景。与陶诗恰恰相反,在他的山水田园诗里,“我、余、吾”之类的字眼十分罕见,没有自我形象、自我行为、主观意图及情感表现。比如《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年牧童,倚杖候荆扉。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使一个旁观的第三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王维离开官场,短暂隐居田间,毕竟缺乏对劳动生活的切身体验,他的田园诗创作自然在无形中受到限制。因此,《岘佣说诗》评价:“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从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陶诗和王诗的差异要比他们在诗歌内容上的差异大得多。

陶潜一生致力于组诗创作,且以五言见长;他的田园诗几乎都以组诗的形式出现。王诗则长短皆备,均有传世吟唱之作,其后期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辋川集》绝句,如《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而其长诗《山居秋暝》、《春中田园作》、《渭川田家》等更是久传不衰。

陶潜虽是杰出的田园诗人,但陶诗中真正写景的句子并不多;他坚决反对“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的绮丽雕饰的诗风,尽可能地使用清新、质朴的口语以及白描写意的手法,风格平淡、冲和、自然,景中见情,情中见理,相互交融;作者态度十分鲜明,富于启发性。他的《移居》(其二)写道: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