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新闻报道 > 列表页

改进新闻报道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17  分类: 新闻报道 手机版

篇一:新闻媒体“四假”的滋生与整治浅见

龙源期刊网 .cn

新闻媒体“四假”的滋生与整治浅见

作者:张鹏义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9期

摘 要:假新闻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被统称为新闻媒体“四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相关领导曾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明确指出,“四假”严重违反了我国法规和新闻制度,是一种社会公害,必须严厉打击。本文结合实际和亲身感受,从四个方面对“四假”的滋生、生存和危害进行深度剖析,提出整治意见,为不同层面的防范和打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媒体“四假”;滋生、生存与危害;整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今年以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国上下开展了打击媒体“四假”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四假”问题尚未得到彻底遏制。近年来,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一般百姓中间,提起记者,褒贬不一。有些人对记者产生由衷的敬意,甚至有些知识层次低的百姓,打官司不走司法部门,直接来到新闻媒体;我从事新闻职业整30年,一度出去不敢亮明自己的身份,害怕挨百姓的骂。所以打击和整治媒体“四假”深得人心,应该持之以恒,不走过场,切中脉搏,常抓不懈。

一、新闻媒体“四假”的滋生和蔓延

有媒体报道,近年来,全国假记者急剧增多,行骗手法多种多样,甚至出现了暴力手段和公权力介入以及组织化的倾向。可以夸张地说,假记者盛行,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毒瘤,并影响到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新闻媒体中的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这“四假”是从什么时候滋生的?这个问题很难准确的说清楚。因为广播、报纸、电视和最新发展的网络等新闻媒体,它们的起步时间各异,表现的手法不同,加之各地经济发展的迟缓、对媒体重视程度的差异等等,都是“四假”滋生和蔓延的主要因素。可以肯定的是,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新闻媒体“四假”滋生和“大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就我们被称为“能源之都”、“中国科威特”的陕北榆林来讲,“四假”的滋生应该是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开始的。记得早些年,榆林还是以农业为主导、“靠天吃粮”的年代,我们出去采访,经常靠徒步,食宿没着落,很少听到有“假记者”这个说法。不难想象,记者这个行当,既辛苦,又无利可图,没有人会去冒充这个出力而不讨好的职业。

近年来出现的新闻媒体“四假”问题,关键是假记者,正是有了假记者,才产生了假报刊、假记者站和假新闻。榆林自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煤田、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大开发以来,不同名目的驻外媒体在榆遍地开花,有省上的,有国家的,甚至还有香港的和外国的。各地采访活动异常高涨,自然引出许多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等等不法事件来。榆林市委宣传部不得不将驻外媒体造册备案,各县也纷纷出台“外来媒体不到县委宣传部报道就不接受采访”等土政策,

篇二: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

关于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新出政发?201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报刊主管部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受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传统媒体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呈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扰乱了新闻秩序,降低了媒体公信力,社会反映强烈。为切实维护新闻传播公信力,从源头上防止新闻造假,新闻出版总署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从新闻记者采访基本规范、新闻机构内部管理规范、虚假失实报道的防范及处理规则以及相关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基本准则。为防范失实报道,杜绝虚假新闻,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新闻记者开展新闻采访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禁编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

(一)境内所有新闻机构的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必须坚持持证采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是全国新闻记者职务身份的有效证明,是境内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新闻记者在常规的新闻采访活动中应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新闻记者证表明身份,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二)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深入新闻现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事实真相,全面听取新闻当事人各方意见,客观反映事件各相关方的事实与陈述,避免只采用新闻当事人中某一方的陈述或者单一的事实证据。

(三)新闻记者编发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得发布虚假新闻,严禁依据道听途说编写新闻或者虚构新闻细节,不得凭借主观猜测改变或者杜撰新闻事实,不得故意歪曲事实真相,不得对新闻图片或者新闻视频的内容进行影响其真实性的修改。

(四)新闻记者报道新闻事件必须坚持实地采访,采用权威渠道消息或者可证实的事实,不得依据未经核实的社会传闻等非第一手材料编发新闻。

(五)新闻记者开展批评性报道至少要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新闻来源,并在认真核实后保存各方相关证据,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新闻分析及评论文章要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上做到公正评判、正确引导。

第二条 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

(一)新闻机构要严格规范新闻采编流程,建立健全稿件刊播的审核制度。严格实行新闻稿件审核的责任编辑制度和新闻稿件刊播的总编辑负责制度,明确采编刊播流程各环节的审稿职责,坚持“三审三校”,认真核实新闻来源和报道内容,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

(二)新闻机构要规范使用消息来源。无论是自采的还是转发的新闻报道,都必须注明新闻消息来源,真实反映获取新闻的方式。除危害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外,新闻报道须标明采访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和单位名称,不得使用权威人士、有关人士、消息人士等概念模糊新闻消息来源。

(三)新闻机构要严格使用社会自由来稿和互联网信息制度,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网络信息和手机信息,不得直接采用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对于通过电话、邮件、微博客、博客等传播渠道获得的信息,如有新闻价值,新闻机构在刊播前必须派出自己的编辑记者逐一核实无误后方可使用。

(四)新闻机构必须完善新闻转载的审核管理制度。转载、转播新闻报道必须事先核实,确保新闻事实来源可靠、准确无误后方可转载、转播,并注明准确的首发媒体。不得转载、转播未经核实的新闻报道,严禁在转载转播中断章取义,歪曲原新闻报道事实,擅自改变原新闻报道内容。

(五)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新闻作品的署名规则。刊播新闻报道必须署采访记者和责任编辑的真实姓名;不是亲自采编的稿件不

改进新闻报道假

得署名;刊播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应署作者的真实姓名。

(六)新闻机构必须完善民意调查结果的刊播制度。刊播涉及民意调查的报道,要使用权威规范的数据来源,谨慎使用网络调查、民间调查、市场随机访问等调查数据,报道中要说明调查的委托者、执行者、调查目的、调查总体、抽样方法、样本数量等,客观反映调查结果。

(七)新闻机构要严格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新闻记者、编辑职业准入制度。要及时为通过考录和考评合格的记者、编辑办理新闻记者证等从业资格相关证件。所有采编人员必须是与新闻机构依照《劳动合同法》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严禁临时人员、无证记者和无职称的编辑执行采访任务或者担任责任编辑。严禁聘用有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录且正处于限制从业期限的人员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第三条 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虚假失实报道的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

(一)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受理公众举报、投诉、核查、处臵和反馈工作的程序机制,正确对待虚假失实报道问题,认真听取新闻当事人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意见,受理社会公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投诉,实事求是核查新闻采编环节和采访证据,及时公布核查结果,妥善处理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

(二)新闻机构要建立虚假失实报道的更正制度。凡经调查核实认定报道存在虚假或者失实的,新闻机构应当在本媒体上及时发表更正,消除影响;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

(三)新闻机构要建立健全虚假失实报道责任追究制度。对新闻记者采访不深入、编辑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的,新闻机构要通过本媒体公开道歉,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新闻记者未实地采访,仅凭网络信息或者道听途说编写虚假报道的,新闻机构要公开道歉,新闻机构的主管单位要追究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以及记者、责任编辑、分管领导等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蓄意炒作虚假新闻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除严肃处理责任人外,新闻机构的主管单位还要追究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责任。

第四条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行政监督,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虚假失实报道。

(一)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违反本规定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可采取下列行政措施:

1.通报批评;

2.责令限期更正;

3.责令公开检讨;

4.责令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二)新闻记者编发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

《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新闻记者证,并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5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三)新闻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出版许可证:

1.刊播虚假新闻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发表失实报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2.未按本规定建立健全并实施各项新闻采编管理制度的;

3.拒绝对已确认的虚假新闻报道发表道歉、更正的;

4.未尽到管理职责,致使本新闻机构从业人员违反有关法律规定,被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或者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

2011年10月19日印发

篇三:我国当前专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我国当前专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08级新闻 姜琳

摘要;我国当前以专业题材报道为特色的专业新闻媒体蓬勃发展,而传统的综合性媒体形成了以报道题材为专业的分工建制,同时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也日趋专门化和职业化,专业新闻团体和科研机构竞相涌现。但是,专业新闻报道方面的发展与其他新闻报道类型相比还是不够完善,因此要对专业报道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专业新闻政治社会 经济 问题 解决方法

一,前言

1,目的

我国当前以专业题材报道为特色的专业新闻媒体蓬勃发展,而传统的综合性媒体形成了以报道题材为专业的分工建制,同时新闻采编人员的分工也日趋专门化和职业化,专业新闻团体和科研机构竞相涌现。但是,专业新闻报道方面的发展与其他新闻报道类型相比还是不够完善,因此要对专业报道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等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对象

3,专业新闻的含义

专业新闻报道(简称专业报道)是以遵循新闻采访报道的一般规律为前提,针对具体行业、专门领域的特殊情况、特殊现象、特殊要求,进行专业化的采访报道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政治新闻报道

1,含义

政治新闻是对有关国家,政党,社团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进行的报道。其中包含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

2,会议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由于记者本身对会议新闻报道重视不够,导致会议报道过多过长,报道样式呆板简单,写作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对会议报道研究不够,未能主动地,创造出新颖的报道形式,创造性的报道会议,没有挖掘出会议新闻报道中的新闻性和可读性。

(2)解决方法

首先记者要从会议文件和会议议程中抓住其中蕴含的价值和信息;

在会议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有价值的信息;

记者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处理会议文件,剖析会议背景,即会议背后的“意义”;

记者通过新闻发布会,人物访谈所提供资料等途径获取有价值的新闻;

同时还可以通过报道形式的创新来体现和突出新闻价值。

要善于抓住会议的“新闻眼”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利用会议资源,把会议的领导者,组织者与受众的目标真正的统一起来,让人感觉到会议报道有

一种亲和力,增加新闻的可读性。

3,领导活动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会议新闻报道一般比较公式化,报道形式呆板,内容缺乏新意,缺少新闻的

可读性和必读性;

一般性的,没有信息的回忆和领导活动的报道过多没报道方式陈旧,没有吸

引读者关注的亮点;

在写作,编排上,不以事情的轻重来联系,不以指导价值定长短,而是以出

席会议和活动的领导级别来取舍和定长短;

在报道视觉上,以领导观念为主,很少从读者,生活角度去写。

(2)解决方法

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和条条框框的束缚可疑求“新”;

改领导视角为群众视角,刻意求“近”;

运用多种体裁和手法,刻意求“活”;

摒弃“大而全”的面面俱到,刻意求“亮”;

从封闭式采访改进到开放式采访,刻意求“深”;

从单一的报道改进到复合式的强势推进,刻意求“透”。

三,社会新闻报道 1,含义

社会新闻是侧重于从人际关系,群众生活和道德伦理角度来反映社会动态,社会风貌和社会问题的新闻。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

2,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当前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报道风格上一味猎奇,媚俗,一味的

去迎合大众,显得浅薄没有深度;报道做作,甚至出现虚假报道;报道面狭隘,雷同,千篇一律。

在报道的内容上,有些记者报道社会新闻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严重违反了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或者是在报道中打“擦边球”为迎合大众需求使得准黄色新闻泛滥。

在报道的形式上,记者在制作新闻标题时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赢得受众,刻

意的危言耸听,渲染夸张;在报纸的版面处理或电视的节目编排上喧宾夺主,庸俗不堪的内容大肆报道;不报道当下社会问题,而是通过新闻策划,无病呻吟,使得社会新闻不可避免的滑向庸俗化的深渊。

(2)解决方法

首先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要一味的去迎合大众,要发挥社会新闻的

舆论和道德的力量,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要时刻牢记我国社会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弘扬社会新风,树立人间正气,传播社会知识,增广受众见闻,要

将这一目的贯彻到社会新闻报道当中去。

其次要在信息作品中适当地渗透,融入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优化受众的表

层动机,抑制其深层不健康的阅听倾向和低级趣味。

要适当地利用受众的外层动机,使其逐步转化为传播者所希望的那种具有积

极,主导和增加作用的内在动机,进而推动与培养其形成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崇高动机或目标。

要提高记者等采编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和业务水平。

四,经济新闻报道

1,含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

经济新闻就是人类社会最新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和最新自然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经济新闻是关于热门如何进行经济选择的报道。

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

经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新闻包括经济消息,经济通讯,经济调查报告和经济时事评论等文种;狭义的经济新闻专指经济消息。

2,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问题

报道时机不妥,记者为了报道的时效性,所以在得到确切内容后就会忙不迭

的报道出去,但是这些相关信息的发布有时候会造成与报道相关的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损失。比如当初的“柑橘事件”就造成了无数柑橘种植果农的经济损失。

脱离具体的专业业务问题,单纯抽象笼统的谈经验、谈问题,写的空洞,没

有说服力。记者对经济方面的知识了解不清,用词不够严谨,有关媒体人员不懂国际规则,随意地或者臆想式地报道。

立场有异,由于经济方面的领域有些媒体人员了解不够,不能在一些经济事

件中及时联系到国家对相关事务的态度,从而造成立场有异的问题。

评析情绪化,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失去了客观的立场,出现偏颇。

(2)解决方法

现在已经进入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开放的双向有序与透明化也给经济报道带来空前的广阔天地。然而,一些经济事件,特别是国际商务活动,由于其涉及面广,背景复杂,专业性强,往往涉及国家利益与经济安全,所以对媒体提出更高要求。

经济报道,特别是涉及双边或多边的经济报道,几乎无一不涉及国家利益,很多甚至涉及国家经济安全,这就要求采编人员树立国家利益观,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在报道时,一定要辨别清楚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

寻找经济新闻的真实性与报道时机、尺度之间的契合点。我们常常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但更多时候真实性的东西如果刊发得不合时宜,报道尺度把握不准,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采编人员必须要找准时机,了解各方利益所在。

经济新闻报道要求记者负责任,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报道客观、冷静,有理

有据,以专业的眼光分析经济,以记者的良好素养进行报道。

同时,还要增强经济报道的服务性,提供政策法规信息。我国市场经济还有很

多不完善的地方,使政府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且修正他们,以避免出现更大的错误。同时新闻媒介要及时宣传政府出台的政策,企业和个人也需要了解这些政策、法规,以便及时在法规之下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

五,结论

在专业新闻报道中,其主要的问题就是记者对于所报道专业的业内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其次,记者在进行比较严谨的题材的报道,如会议新闻的报道是缺乏创造性,不善于挖掘亮点;再次,在进行社会新闻报道时没有把握好舆论引导的作用,反而为了迎合大众低级趣味而使新闻媚俗不堪。

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主要把握几个大的方向,记者本身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里的专业不仅仅指作为媒体人的专业,还指要掌握其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善于打破常规,追求创造性的报道;最后一定要把握好良好的舆论导向,不要一味迎合大众。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