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新闻报道 > 列表页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4  分类: 新闻报道 手机版

篇一:新闻采访写作的心得体会

关于新闻采写的一些体会

这学期前前后后也采访了许多人,涉及的面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没能采访到真正的“高层”人物还是比较遗憾。从刚开始的紧张羞涩,渐渐地到驾轻就熟,对于刚开始接触的人物采访我自己还是有着较多的感受。

采访对象的选择

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我认为是能否造就一篇优秀人物采访的关键所在。小组作业时,我们的选题是“父亲节”。这个选题,对于采访对象的要求其实比较简单——成年男性。但是成年男性这么多,如何挑选更适合这个选题的人物呢?

刚开始因为小组分工并不完善,大家对于采访对象的挑选更偏向于自己的片面理解。我也就找到了某位男教师开始了采访,结果就是采访十分顺利,老师十分配合,但写出来的稿子没什么新意。而小组其他成员的稿子内容则更加吸引人。有人选择了有3个孩子的南区水果店老板,有人则选择了离家在外与父母妻儿相隔千里的学校保安。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显然他们的更具有代表性与“新意”,而我的选择出发点停留在了任务的完成度上而非质量之上。青年教师也许更适合采访,他们的语言能力会使采访更顺利,但在这个选题之下,显然其他的选择更能表现主题使选题的新意体现出来。

所以对于今后的采访,挑选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将主题体现。采访也不能一味求稳,追求一些新意或许才能获得更好的内容。

采访的背景准备

完成一次好的人物采访,我认为不仅要对采访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整个话题的背景也应该要有相当完备的背景知识。不然或许就会遭遇我所遇到过的尴尬。

学期后半段有幸来到解放日报体育部做关于世界杯的专题报道。我主要负责电话采访一些足球教练纪录他们对于某一场比赛的看法。我自以为对采访对象十分了解(大多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知名教练与体育评论员),但实际采访中却是漏洞百出。

首先,语言上遭遇了危机。由于一些主教练来自上海讲着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就成了大问题。即使后来用普通话对话也时常在一些关键语句上因为口音问题而不能正确理解意思。记得一次采访一位沪上著名教练,因为前期没有心理准备,电话采访时才发现采访对象的语调“惊人”的低。低沉的语调使很多话变得含糊不清,那次的采访最终也因此失败。

除了采访对象的准备外,背景知识的准备也必须充足。还是在实习期间,一次采访圈外人士预测比赛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由于前一场比赛我自己也没有看,而采访对象对于足球也不够专业,就出现了采访过程两个人无话可说的境地。

两次失败的经验也提醒我做好采访前背景了解的重要性。对于采访对象,适当了解他的身份有助于更顺利的进行采访;对于采访选题的背景,完备地做好先前功课才能在采访中更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

采访稿的撰写

刚开始接触采访稿的撰写,我也犯下了不少毛病。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采访稿,我的第一篇采访稿被小组成员批为过于客观,缺乏适当的文学性修饰。当然,对于一篇采访稿尊重采访者话语的客观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将话语转变为文字又不能少了文学的修饰,不然采访

稿就会显得索然无味缺乏可读性。

而实习时,我的一篇采访稿也被老师批评了。由于我对于采访对象的话题有着自己很多的见解,于是在文章中有意无意的加入了我的意见倾向。这也就造成了一些话语方式与采访对象身份不符的现象。

在采访稿的撰写之中,如何将事实的客观性与文字的文学性更好地结合显然是我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从采访者的角度出发,尊重受访者的意图,而在文字上则需要部分润色,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也需要不断的实践作为基础吧。

采访的策略选择

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我认为应该是选择不同的采访策略。策略的内涵即是选择不同的话语方式、不同的语言氛围以及不同的话语量。比如采访“下层”受访人时,我大都会比较主动,尽量将语言氛围变得轻松使受访者能够较为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在采访中我也会适当的掌握主动权,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受访者整理自己的思路与看法。

而对于“中高层”受访者,我一般不会过于主动,而是将采访的掌控权交予对方,给受访者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两种不同的策略,也是基于两类受访者不同的社会身份、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对而言,“中下层”受访者可能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相对怯于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同时表达中也可能会因多种因素造成表意不清等问题;而“中上层”受访者相对文化水平较高,对于特定问题相对有更多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仍然选择给予对方过多的引导势必将使受访者感到唠叨琐碎。

所以在这样的考虑下,针对不同的受访者采取不同的采访策略既能使采访顺利的进行也能建立更好的互动环境。

这个学期开始全面的接触采访与写作,实地采访与电话采访都做了不少,但是我感觉还是远远不够。实习期间指导老师也告诉我,采访只有做了多了才能有感觉,文字、语言上面才能有进步。或许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反复强调的实践的重要性的很好体现吧。

同时,在采访中我也发现自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可能会因对方身份的不同而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对于普通的农民工或许我更能放得开,而面对著名运动员或者知名教授则会显得拘谨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

。起初,我也是总因为紧张而使采访不那么顺利,但随着采访次数增加自己也变得自信,并且能够做到与受访者一定量的有效互动,不再只是那个被动的记录者,开始成为了互动者。而这样自信的由来,既来自战胜自我胆怯心理的一次次实践,也源于对受访者、采访背景的充分准备。

在采访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信息提取方面急需提高。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受访者特别健谈,于是便需要将他的大篇幅内容微缩到小篇幅;有时候则会遇到受访者迟迟不能点到问题的内核而游离与提问之外。第一个问题考验的是自己的文字压缩能力,第二个问题则考验的是记者的提问技巧。在采访中,我也发现,问题的设计往往赶不上实际中的变化,所以在提问过程中设计问题显得尤为关键。而设计的串联点就是和受访者的良性互动,通过互动将自己的观点传递,同时将自己的疑问抛出将受访者引入自己的设计之中。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采访内容。

这学期的采访与写作课使我受益良多,汲取了许多采访的理论知识。而实践中,一次次的采访经历则让我明白了理论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既不能脱离理论而自成一套也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而无视实践中的变化。

现在只是一个起点,希望这样的总结与体会能够给我今后的采访以提醒,也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采访实践又能给予这份体悟以更多的内涵。

篇二:《新闻写作》读书笔记

写新闻的艺术

——读《新闻写作》有感

我曾认为,只要能抓住新闻事件的六要素、有一定的文笔,谁都能够写出新闻、写好新闻,但在读了《新闻写作》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写出新闻不太容易,要写好新闻只怕是可以用“难”字来形容。有人道“新闻无学”,我看倒不尽然。

新闻写作是新闻业务课的基础课程,也是成为记者必备的技能。面对庞杂的素材,要兼顾新闻的时效性、趣味性等特性十分不易,这本书给我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

(一)写作原则方面

一,新闻价值决定新闻写作。

时效性、重要性、冲突性、接近性、趣味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基本标准,他们的差别只在取舍的程度上体现出来。

由于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因而我认为时效性是所有衡量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第一时间把新闻报道出去是严肃媒体与通俗媒体共同的价值标准;冲突性与趣味性则是能够抓住读者眼球的重要因素;而好的新闻也必须努力满足接近性这个要求,因为新闻说到底是拿给人民大众看的,如果过于空泛没有贴近人们的生活,我想这样的新闻不会有什么人去看。

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我曾觉得只要有信息就能写出新闻,至于信息到底是一手的还是二手的并不很重要。然而这本书讲到,一篇好的新闻,在它的取材方面至少应该经过这样几道工序:过滤、核实信息,努力使信息准确、全面,观点要公正、平衡。因为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因而采访即是新闻写作真实的基础,记者只有通过采访才能开始新闻写作,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构成一篇好的新闻。由此可见,即便二手资料是真实的,也要尽量地多去挖掘一手资料。

三,求新求变。

一般来说每个记者都懂得如何去抓新闻的各个要素,但你凭什么要别人读你的新闻而不去读别人的新闻呢?这时候比的就是谁的新闻内容更具创新性、表现形式更多样化了。因此,在确保新闻真实的情况下,求新求变也是写好新闻的一个重要步骤。

(二)新闻语言方面

一,言简意赅,准确无误。

1.多用子概念

例如,“苹果”就是一个子概念,而“水果”则是一个母概念。如果将“今年苹果收成较好”写成“今年水果收成较好”,那么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就相差千里了。运用子概念能够更好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使得读者对于新闻事实有更贴切的认识与了解。

2.抠字眼,剔虚词,慎用字

例如,“气温高达40多度”与“天气很热”相比,显然前者更加准确能够给读者更清晰的概念。对于非延缓性新闻,“最近”、“近来”、“据悉”等虚词应当尽量避免,新闻讲求时效性,运用虚词或过多地运用虚词会使新闻的真实性和实用性都大打折扣,“据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这样的修饰也比生硬简单的“据

悉”二字更令人信服。对于许多高级别的字词,例如“最”字,在写新闻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少用,因为此类字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太符合新闻客观公正性原则。有的词如果删去之后原句意思不变,那么这样的词语就不该运用。

二,直截了当,使用短句。

新闻不应拐弯抹角,最好直接表达本意不加太多修饰,因而短句会比长句更加清楚得当。

(三)消息结构方面

读此书之前我一直对消息结构没有明确的概念,只凭感觉去对待这个问题,阅读此书之后才了解到,原来消息结构包含:倒金字塔结构、正金字塔结构、平行结构等多种形式。

一,倒金字塔结构。

将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文章前面写,这种手法容易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倒金字塔结构也是突发新闻事件报道最好的表现形式。

二,正金字塔结构。

正金字塔结构普遍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新闻,按这种结构写出来的新闻故事性会更强,它的优点在于符合传统阅读人的习惯,缺点在于没有耐心的读者读不到最后。

三,章回体结构。

章回体结构适用于复杂事件、多原因、多元素新闻的报道,这样写出的新闻往往能够寓繁于简。但章回体结构的缺点在于,重点散落在新闻中,必须前后通读才能了解事情全貌。

四,平行结构。

平行结构不受时间顺序制约,适用于报道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它的优点是报道深入。

因此,面对不同类型的新闻事件,将它们写成新闻也需要有所针对的选择最适合的消息结构,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消息结构才能让新闻的价值最大化。

(四)总结

这本书从新闻写作原则、新闻语言选择、消息结构三个方面十分详细地表述了一篇好的新闻稿应该从那些方面着手去写,我曾认为新闻稿能够信手拈来,现在才明白要想写新闻并写好新闻并不是简单的事,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有很多,如何灵活地运用从这本书里学到的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篇三:新闻读后感

I happened to read the news about the cattle drugs could fuel climate change;I have been deeply astounded and shocked. As the study shows dung contaminated with the drugs released 1.8 times more methane. Isn’t it ridiculous? Dung is always an elementary part of our nature. It’s one part of biosphere’s circulatory system. How can it become a threat to our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suggests dosing farm animals with antibiotics increas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cow dung. It’s because the antibiotic change the microbes which inhabit dung beetles. Furthermore, antibiotic use on farms has unintended, cascading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ctually,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ll things on earth is in the process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It’s reasonable that we let the farm animals take in drugs to keep off all kinds of diseases. However, I can’t understand why we make them overuse the drugs. If we have to, it is urgent for us to figure out the better ways to solve the digestible problemsof drugs. Everything will develop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hen they become extreme. Nowadays, our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agile. Therefore, we’d better put the environment onto the first place no matter what we do. Think twice before action.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