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新闻报道 > 列表页

报纸中数据新闻报道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7  分类: 新闻报道 手机版

篇一:数据新闻报道形式及其特征探微

数据新闻报道形式及其特征探微

大数据时代是我们生活、工作与思维大变革的时代,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许多科学门类都发生着巨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①在新闻传播领域,对大数据利用行为,使得新闻生产方式和新闻表现形式都出现创新,那就是数据新闻。由于数据驱动和互动可视化等特点,数据新闻的新闻采写理念和新闻表现方式与传统新闻有所不同,其报道形式相比于传统新闻形式有所创新,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从数据新闻生产流程看数据新闻报道形式

数据新闻或称数据驱动的新闻,被认为是计算传播学的一个具体应用,它通过挖掘和展示数据背后的关联与模式,运用丰富的具有互动性的可视化手段来展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②根据新闻报道的一般流程,可将数据新闻报道分为三个阶段,即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和呈现数据。

1、获取数据:从倚重文字到数据为主。在传统新闻写作中,一条完整的新闻报道大致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要素。只要能够确定这些要素,基本上一篇新闻报道就能见诸报端,所以记者报道新闻的首要任务就是采集新闻所需的要素,而文字就是最为主要的表达载体。当然一些报道中也有数据或是数字,但其仅仅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反观数据新闻,首先,似乎很难找到这几个要素,即使有也是非常模糊和弱化的;其次,文字的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了,扮演了之前数字的角色――补充说明,数据成了整篇新闻的主角;再者,数据新闻的新闻线索是海量的数据,记者通过挖掘获取数据背后的意义形成新闻报道。因此,不管是从要素缺失、角色互换、新闻线索变化等都说明,数据获取阶段新闻生产方式的改变,新闻报道从以往更多的是文字为主、数据为辅或是数据与文字相辅相成,转变成数据为先、文字在后,数据驱动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思路与流程。不同于传统新闻的主体由对事实的描述或当事人话语引用构成,数据新闻更多的是对数据的展示。③

2、处理数据:从编写新闻到分析数据。编写新闻的实质是对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选择。新闻报道是信息的传播,而信息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在传统新闻编写阶段,其实就是强化主信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分清什么是必要信息和冗余信息,如何选择报道角度等一系列编写行为。数据新闻编写阶段,其实是一个放大的信息选择过程,处理海量的数据信息,从数据中分析出有价值的新闻。拥有海量的数据是处理数据的前提,理解这些海量的数据过程,即分析数据。数据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拥有数据新闻基础之上对数据进行筛选,从而根据关系、情感、空间等来重组数据。接着再选取其中有价值的主信息,通过各种可视化手段将数据展示出来,通过数据的视觉力量强化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新闻故事。

3、呈现数据:从新闻叙事到可视化叙事。新闻报道的叙事形态包括终结式报道与再现式报道两种基本形态,其中终结式报道就是偏重于结果的叙述,而再现式偏重于还原事实过程的叙述。在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中,消息和通讯是最为主要的报道形式,消息类文体常用终结式叙事,源于其重于新闻传播速度的功能取向;通讯则常用再现式叙事,与其重于深度报道的功能取向是密不可分的。数据新闻报道的可视化叙事,是对传统新闻叙事的加工和创新,是将抽象数据具象化,在挖掘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形成新闻文本的同时,制作出具有高度动态性、参与性的可视化信息,用动态、直观、互动的文本挖掘出数据背后的深层意义。这种

叙事模式既增强了文本的交互性、内容的易读性,又加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性,为受众检验和学习数据新闻中所包含的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④

二、从数据新闻呈现方式看数据新闻报道形式的特征

信息是美的,但是如果没有信息图表的话,信息将是一堆枯燥杂乱的数据,毫无美感可言。信息图表是指对各种信息进行形象化、可视化加工的一种方式。作为视觉化工具的信息图表包括: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和列表等。而数据新闻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将获得的数据转化为美丽的、能给人深刻印象并且有意义的图形。在数据新闻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过分析数据新闻的呈现方式,能透过数据的面纱,对数据新闻报道形式的特征窥得一二。

1、传播可视化特征明显。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可视化是数据新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其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就是各种信息图标,英国《卫报》就曾针对一周内酒精消费在下降但和酒精相关的入院(医院)率却在上升这一新闻采取了数据新闻报道的形式。在这篇新闻里,记者运用两张柱状图、两张线性动态图、一张表格以及一张新闻图片和简短的文字说明串起了整个报道。这篇报道没有形容词、没有导语、没有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但其实用效果却一目了然。

当然,柱状图、饼图等常规可视化手段难免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有创造力的信息图表制作者可以不断地引入新的视觉手段,让数字更加感性,让可视化更加生动形象。以腾讯网“中国幸福地图”为例,“中国幸福地图”是腾讯网以1000 多万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制作的一个中国网民对所在城市满意度的信息图表。在这个图中,没有用常规的柱形,而是用一个个立体的小人形代表了满意程度的百分比。数字“形象化”中的“形象”创新,是未来可视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向。⑤

2、文体特征跨界明显。任何一种文体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其发展和创新受时代和社会变迁的限制。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学”集中体现了跨学科、精细化、多平台的特点,具体来说,除了传统的文字写作、音视频制作外,专业记者还要掌握包括社科研究方法、计算机数据抓取与处理、可视化、平面交互设计、计算机编程等众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正是由于数据新闻有以上特点,数据新闻的文体特征与传统新闻文体格式比较固定、操作程式化相比,新闻报道的这种固有模式被打破,文体特征出现模糊化倾向融合。⑥往往在一篇数据新闻报道里,既没有导语也没有正文甚至有的报道连文字都很少,整篇新闻报道就是大量数据的展示,或是经过分析计算制作的精美图表。再者,数据新闻通过大量的数据讲述数据背后经挖掘而得的新闻故事,这就与传统的通讯大相径庭。全篇几乎不见几个文字,但读者通过阅读各种图表却读出了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

3、融合报道大势所趋。融合报道又可以叫做整合型报道,即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和梳理出更加深层次的东西,以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组合、独特的观点来驾驭这些材料。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是通过开放的数据库获取大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梳理出新闻媒体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事件,通过可视化手段利用大量的信息图标,从时间跨度和空间维度或是全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而不是单单针对某一新闻事实和切入角度实施简单的事件报道。例如,在分析禽流感的蔓延过程时,我们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局部地区,而应该是整个中国,在大范围的空间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禽流感的整体发展、扩散规律。而如果把这个流感扩散图与候鸟的迁徙图对照,也许能找到探寻禽流感感染源的线索。这样,

会让受众全面了解禽流感的蔓延过程,新闻报道的意义也就凸显了出来。在未来新闻报道中,这样的新闻报道会越来越多,数据新闻的融合报道会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喜爱。

参考资料:

①[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著,盛杨燕,周 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第1版。

②黄玉洁:《大数据时代呼唤数据新闻》,《无线互联科技》,2014(2)

③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新闻记者》,2013(6)。

④刘 杰:《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初探》,《科技传播》,2013?8(下)。

⑤彭 兰:《“信息是美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图表的价值及运用》,《新闻记者》, 2013(6)。

⑥史安斌,廖鲽尔:《“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与前景》,《新闻与写作》,2014(2)。

篇二:报纸、新闻报道策划书

报纸策划方案

客户:山西报业集团

报纸名称:《今日消费》

报纸定位:面向省内各个城市市民看的一份新闻纸、文化纸、更是一份实用纸,一份引领都市生活消费新风尚的大宗话周报,以生活服务类信息为主,新闻和文化信息为辅。

目标市场:以太原、大同等省内经济发达地区为中心,兼顾其他地区城市。

阅读对象:读者阅读层次:以收入中等(月收入1500元以上)市民为主,面向追求生活质量和内容的读者。读者知识结构:以具有大专文化以上的读者为主.

版面、内容、栏目的规划:板式:四开小报.之说以采用小报的形式,这是顺应世界报纸小报化的趋势。因为小报化的革命不仅是版面尺寸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变化:新闻和娱乐、公共事务和私人娱乐的生活界限模糊了;新闻关注点从政治、经济、社会转向趣味性强的软

报纸中数据新闻报道

新闻、新闻特写和人间故事,与传统的严肃大报相比,小报是另一种“另类报纸”。今日消费既然是一份面向大众得生活服务类周报,所以采用四开小报的板式最佳。日常内容可分为三大板块:生活、新闻、文化,以生活为主,带动新闻和文化,贴近市民,尽量报纸化,而非期刊化。 新闻类:《一周消费动态》:列举一周的消费领域或新闻

《风尚解读》:集中报道某个主题,以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报道为主,并伴有一定的评论

《市场观察》:以记者或参与人或目击者的口吻描述亲身经历的新闻事件,突出一种新闻经历感、现场感。

文化类:《都市文化》:介绍都市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做一些有关人物的专访。

《大家谈》:谈话类的栏目,刊载老百姓近期对某个消费话题的看法、经验。

生活类:《美食快报》:报道当地最新的餐饮新闻、优惠信息

《健康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中的健康小知识

《装饰装修》:装修房子的经验和知识

《景区推荐》:度假旅游好去处

《车是动态》

《车友精品》

发行渠道:除了利用报业集团原有的发行体系,还有以下几点:1、专门在一些重要商业区设立销售点;2、一些大型超市的收银台处代买代送;3、在机场、车站设立销售点;4、在生活小区设立销售点;

刊期:先一周一期,等发行增长稳定后,可增为一周两期

印刷与包装:全彩色铜版纸,并要特别重视包装设计和图片运用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选题: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潭市湘乡私立育才中学晚自习下课时,因一人跌倒,导致拥挤,引发踩踏事件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

由于本次事件是突发事件,所以在做完初步决定后就应该马上实施进行报道以获取时效性。并在中途中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报道者、报道对象、有关部门和受众)以便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据具体情况调整报道方案(如报道规模、方式、内容或机制等)

报道范围和重点:报道范围:此次事件的具体经过、时间地点、事发缘由以及各方反馈链接其他事件揭发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链接以往每年是否有类似事件的发生做一个系列报道并加以整合集中;剖析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

报道重点:以此次湘乡育才中学踩踏的整个具体事件作为重点,突出报道事件的原因以及深入调查报道:辅以事件发生后各方的连锁反应包括学校自身负责人,各级政府部门,教育部和受害者以及其他家长。加强事件的后续报道以及各种措施的实施情况。

报道的规模和进程:

第一阶段:立即赶往现场。进现场进行取证,采访目击者,校方及该校老师和负责人,伤者及其家属的反映和周边居民的反映,获取初步原因结果,伤亡状况和急救情况。进行事件的初步报道即事件本身的报道。收集现场图片并加以报道。

第二阶段:追踪报道。继续跟进事件的发展进行报道,一方面要了解校方的解决办法,赔偿情况以及新出台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了解校方做出的反映(如是否公开道歉或停课情况);其次,与各个部门取得联系,获得他们对此做出的反应、看法以及公开言论等;再次,到医院了解伤者的救治和恢复情况以及其家属的意见反应;最后是获取群众的看法。

第三阶段: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分析或者有由此出台的新制度等。(评论员根据此次踩踏事件进行评论)

整个报道规模持续7至10天,并配以大量的记者进行各方面的系列采访调查。

制定发稿计划:体裁以消息和评论为主并配合社会舆论的言论。表现形式以文字稿件加大幅图片为主,还可向外约稿搜集更多信息。

版面设计:前2天(当天一定要头版头条)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并配以大图片已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和本报对比的重视程度之后跟进报道的内容可排在二版或三版。视情况而定,也不排除讲相关内容排在头版。

报道力量配置:1、事件发生后马上组成报道小组进行链条式收集报道,协调工作责权分配明确工作的工种,岗位或者内容等。先集中力量在事发现场。随后分派几个小分队,分别赶往医院,政府,留驻现场等。2、成立前线报道和后续报道小组。分别负责事发现场取证报道和事后各界的反应及措施的报道。同时另设一组,对此次事件进行评论发表。

报道结构与报道方式:报道结构可以是三种:1将多种文体的稿件,大幅新闻照片集合在一起大块版面组织报道。(报道方式为集中式)。2、线性结构:就单由此次事件为切入口进行事件的发展进程进行报道并最终得以结果.(报道方式连续式);3、由此次事件再链接到其他类似事件(全国各地的)进行分析揭发其最后的社会问题(深化主题)。(报道方式为组合式)

篇三:30-我国报纸科普报道分类思索 张超

第十三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

我国报纸科普报道浅谈

中国科普研究所 张超

摘要: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2种。日报平均期印量居世界第一,千人拥有量达75.86份。作为主要的大众传媒之一,伴随人们身边的报纸包含了大量的科普报道。对“科普报道” 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表述,也无统一的标准来限定科普报道的范围。但为科普报道内容进行分类,有利于对各个报纸进行的科普宣传工作进行评估。本文选取全国各地(除港澳台)省级日报31份作为研究对象,对报纸的科普报道进行分类检索。这些报纸作为意识形态的舆论阵地,其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科普宣传的一个理想的平台。通过检索分析,对我国报纸科普宣传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报纸 科普报道 分类

Abstract: Up to July 2005, there are 1922 kinds of newspapers be published, while the average publish amount is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in which the owning number per thousand person is 75.86. As one of the primary public media, newspaper, which is part of our life, involves lot of reports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ut due to the lack of definite concep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port”,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 reports. This paper gives a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and classifying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port” and some significant results are presented.

Key words:newspaper ;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port ; news classify

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2种。[1]日报平均期印量居世界第一,千人拥有量达75.86份。作为主要的大众传媒之一,报纸为科学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伴随人们身边的报纸包含了大量的科普报道。本研究对象为各个省份省级日报,作为省级日报和党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载体上对科学技术进行普及可以加大传播量进而增加科普普及的效果。

一、目前的现状

对“科普报道” 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表述,也无统一的标准来限定科普报道的范围。但为报纸中科普报道内容进行区分和分类,有利于根据科普本身的特点来对报道内容、数量进行矫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有利于对各个报纸进行的科普宣传工作进行评估。

目前我国对新闻信息分类标准刚刚由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新华社、国务院新闻办、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清华大学等共同研制成功并发布。《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采用新闻主题与学科相结合的立类方法,分类体系具有主题的直接性和学科的科学性。与科普报道信息关系较为密切得是文化部类,但是由于科普包罗万象,其他类别中也可能出现科普报道信息,此分类标准在实际归类科普报道中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仅作为一个识别分类参考。

区分科普报道内容,要从什么是科普报道着手研究,而这首先要明确科普的定义。最为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技术普及法,《科普法》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科普"的概念,在它的条文中,又可以看出该

法所指的科普是什么意思。该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所谓"科普",就是指的这种活动。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也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改变了过去那种一讲科普,就认为是普及科技知识,而忽略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普及的片面认识。这个表述就是普遍被认同的四科。[2]

科普报道,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报纸进行的科普宣传,由于在报纸这个载体上进行传播,因此又具有新闻报道的一些典型特点。目前,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科技新闻是用的最多,它本身包含也很多内容,科普报道则较为陌生。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上,许多学者和记者提出科技新闻故事化,同时党中央的宣传思想工作也要求科技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笔者认为如果一个科技新闻做到三贴近,就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报道。

二、案例研究

笔者于2004年开始在中国科普报告项目资助下,选取全国各地(除港澳台)省级日报31份作为研究对象,对报纸的科普报道进行分类检索。这些报纸作为意识形态的舆论阵地,其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科普宣传的一个理想的平台。

科普报道内容分类的根本原则来自目前对科普的普遍的定义,“四科”,即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然后根据报纸作为传播媒介的特点,对科普报道内容做了以下五大类[3]:

1,科技知识传播是包括数理化、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以及环境、健康卫生知识和工程、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发明创造等;

2,科普活动是指有关科技、科普活动、信息的报道;

3,科普政策是指报纸对我国颁布科普政策和具体实施过程及效果的报道;

4,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科学精神(指人们参与科学学习及实践活动方法以科学的态度不断追求真理、勤奋努力、进取创新的精神),科学方法,科技界人物的介绍;

5,其他包括未列入以上几类与科技、科普有关的报道。

此分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多科普报道即包含第一类的内容,又包含其他类的内容,最终判定根据报道的主要目的来确定,判定尽量做到客观。

从五大报纸科普内容分类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分类科学知识的报道具有绝对优势,占了整个科普报道的一半多,而有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报道是各个类别报道中最低的。进一步分析数据还有以下特点:

从数量上看科普报道。从检索文章主题来看,科普报道篇数排前三位的是新华日报、吉林日报和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的科普报道数量从月份变化来看是比较平均的,关于科技知识的报道是最多的。从报道每篇平均字数来看,吉林日报平均每篇字数为677字,新华日报为554字,从版面来看,有关健康知识版面占了86%。

解放日报的科普报道情况与新华日报类似。吉林日报的科普报道各个版面分布无论从月份变化还是版面分布都是较为均匀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国家等相关的科普政策做了很多的宣传报道。浙江日报,广西日报,四川日报,黑龙江日报科普报道版面分布也具有吉林日报的特征。

从报道版面分布看科普。从检索情况来看科普报道在各版面都有可能出现,相对报纸和科技相关的版面出现的报道数量会多一些。新华日报的科普报道主要集中在新闻版面和健康生活版面,吉林日报则各个版面都有出现。其他报纸检索情况也大体类似,这主要是由于科普的包罗万象,使之

不囿于某个版面,增加了传播普及的机会,但增加了本研究检索工作的难度。

从报道内容来看科普报道。围绕重大事件科普报道占据了各报纸科普报道主要篇幅。关于一系列重大航天事件例如我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探月(嫦娥)工程,国外的关于火星、土星的探测活动各报纸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在通过国家图书馆报刊部报纸组检索的近18000条数据中,关键字“火星”为727条、“机遇号”为283条、禽流感(540条)。在04年1月份在亚洲开始蔓延后,我国报纸对禽流感进行集中深入的报道。继去年以后对SARS(290条)关注后,2004年各报纸也继续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抓住重大事件进行有关科普知识的宣传,吸引公众,使科普宣传与报纸能完美结合,达到最佳效果。

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科普报道也占据了大量篇幅.与重大事件的集中报道不同的是,这些科普报道在月份变化较为均匀,而且在31份报纸中绝大多都设有专门的健康、生活版面,报道内容广泛,从衣食住行到养生之道,从儿童到老年人。其中有关吃的报道大约为1000多条,至于对各种病症及其治疗报道则更为广泛。从受众角度来看,这些宣传内容是有需要和需求的,也显示了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

三、从检索结果看科普报道的问题

科普报道的写作。现在报纸上的科技新闻,由于新闻的特点,而对报道人或事件删掉了大量引导性的文字,从对科普报道的易读性打折扣,因而更多学者愿意称之为科技新闻,而不是科普报道。

关于科学报道,关于科学报道的文章相继出现了一直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一位学者把媒体在科学报道上摔的跟斗解释为“媒体对科学的误读”,北青记者杨文健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首先是因为科学报道涉及相应领域比较深奥,非专业人士在正确认识上存在难度,这就造成记者没有自信,信奉权威,专家云我亦云。这是一种客观性误读。

其二是媒体过于急功近利,过分偏重科学的应用性和轰动性,夸大某些科学事实及意义,这是一种人为地误读。

其三,在语言上,为达到传播,以新闻的语言来表述科学的语言、科学的语境,改造了科学语言,这本来就不够严谨,容易造成叙述上的偏差。

因此,在遇上自己不懂的科学问题时,不要将为求轰动而极力往轰动效应上靠;在讲完事实后,再用专家,也不能迷信一位专家的一家之言,要正确理解正常的学术争鸣和反常的学术攻击;为文章添彩才要用专家,而不要做成套路,把专家当作了鸡尾酒上的樱桃。

笔者比较同意以上观点,客观上科普的特点是涉及内容比较多,有些内容还比较深,本身对科学记者的知识量和理解力要求较高,另外还要求记者有较好的写作功底,表达通俗易懂。

但由于报纸新闻的特点,以及媒体的急功近利,真正作到这些要求的科普报道很少,因此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足为奇。

报道内容的不平衡。

从五分类来看,偏重科技、科普知识,科普政策和科学精神宣传少。31份报纸有关科技知识的报道占整个报道量的68%,其次是科普活动,而关于科普政策和科学过程的报道是比较少的,特别与科学精神密切相关的科学过程的报道过于单薄,较之以前的类似统计没有较大的改观。关于科学精神宣传报道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科学精神的概念都存在争议,所以在整个检索判别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主观因素造成检索结果偏少。但如忽略此因素,科学精神方面的报道少也是客观事实。

从科普报道内容来看,内容单一,表现就是关于人们健康、生活方面的科普报道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报纸科普报道的主体。这一方面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方面的知识公众需求的比较多,公众比较注重生活的质量。但是报纸应该能在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时,适当引导公众去了解其他方面或者其他层次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等。

从报道总量来看,关注对象的单一。关于三农的科普报道并不是很多,与其相关的报道约为500多条。三农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视。我国的大部分人口是农民,作为各个省级报纸在宣传国家政策的同时,也应该能从农民需求角度,进行相应的科普宣传,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进行指导。

关于科普政策的报道少。

作为各省级报,关于科普政策的报道除个别省份外,很少见这方面的报道。关于科普法的报道在近18000条检索数据中,仅8篇关于科普法的报道。从2002年颁布以来,填补了我国在科普技术普及领域的一个空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科学技术普及做出法律规范的国家。但是相关的宣传和实施状况,从检索数据来看并不是很乐观。这些报纸作为党和国家政策重要宣传舞台,应该给我们的科普法以足够的重视。

科普报道宣传形式单一。从本文所做检索来看,报道中图片用量大多数报纸偏少,报道形式不是很活泼。部分报纸采取的图片报道宣传形式,图片配合简单的说明还是比较简洁明了,易于被大众接受。大众传播界存在一个带普遍性的现象是:娱乐成分比较多的通俗报纸要百严肃报纸具有更大销路,软新闻一般要比硬新闻拥有更多的受众。因此在扩张宣传形式的同时加强科普报道内容的写作,尽可能的吸引受众的有意注意或无意注意,也是改变当前科普宣传状况的重要一环。[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郑兴东,新华出版社 2004]

四、一点看法

从目前科普报道来看,形势并不乐观,很多报道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科普报道,而是科技新闻。

首先缺乏专业的记者,科普报道的创作,科普宣传也在急功近利中迷失了方向。

其次思想不重视,科普大而杂,很多人有轻视的思想,但是真正优秀的科普报道却很少。 第三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虽然科普法已经颁布实施,但具体落实实施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抓住重大事件进行科普报道,会增加传播的效果,但也是造成读者的视觉疲劳。检验科普的报道的效果,一方面需要报纸本身提高宣传报道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对读者进行深入的调查,我们不仅要使公众获得这个信息,而且要公众对此信息要有一定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署 2005年《中国报业发展报告》中国报刊网 2006

[2] 中国科普研究所 2003中国科普报告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

[3] 中国科普研究所 2004中国科普报告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

[4]郑兴东 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新华出版社 2004

作者介绍

张超,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邮政编码100081,zhangchao0916@yahoo.com.cn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