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意思 > 列表页

本源什么意思,本源的近义词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4  分类: 意思 手机版

篇一:品牌的本源到底是什么

品牌的本源到底是什么

质疑、探索、询证,是产品营销的三个基本点,产品的成功营销一定发源于产品的技术植入、实效运用、颠覆提升三个阶梯的融合模块,这是成功产品的质疑内涵核心。营销需要开创而不是开拓式的探索,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大创新完全是一种唬人的产品智造营销行为,而企业真正要做的和关注以及践行的是微创新,什么是微创新?微创新就是要在整个产品的市场测试、应用和推广中的质疑和假设过程中,采用消费询证的经济学实证方式,找到足够强烈支撑并引发消费潮流的关键要害之处,击其全身,不如击其要害,营销的原点原位是什么?是对消费市场的隐形价值的需求要害进行感性和理性的实例询证和生活状态及其路径的创意式实证,这才是营销的原位。营销的原点是在原位的工作做得十分深透、到位、缜密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商业价值的真正目的。产品是营销的真正核心与基础,文化是推动产品形成品牌走近和侵入消费者心智空间的基石。产品的营销要害在哪里?就在消费者的消费心智空间的阶梯里。消费者的心智空间,才是品牌营销的真正战场,而这场战争的兵马、粮草和弹药一定是你精干和丰富而具有消费实证特质的产品战线,而不是任何的其他东西。

篇二:十大本源

十大本源

今天谈到本源,大家认为本源是什么呢?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人类200多年的发展出现了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经济危机、以及最可怕的信仰危机。这些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危机。出现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格物致知”的层面出现了问题;在“大道本源”的认知上出现了问题。《大学》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学里所教人的道理是在于彰显每个人都本身具有的德行,使每个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从而做到精益求精达到完善的地步而保持不变。同时也更说明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今天做事情的方式本末倒置了,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可是到了今天我们古人所提倡的成功八步“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也不能完全执行了。我们今天的八步要么少做甚至不做,试想一下我们能够成功吗?以上论述究其原因是我们人类在“大道本源”的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所以我们一定要追朔本源。1988年,在法国巴黎来自全世界的100多位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了4天的时间探讨了一个话题:“他们说人类进入了21世纪,

如果还是以肆无忌惮的开采大自然的资源和无情的掠夺地球母亲的“心肝脾肺肾”来发展所谓的经济,人类必将走向灭亡。”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追溯到2500年前中国的老子和孔子两位先祖,寻找生存的法则和智慧。寻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道本源”。那么我们就怀着一颗探索的心和对世间万物的敬畏之心,结合现实社会一起和大家探讨一下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十大本源” 财富的本源

什么是财富呢?或许今天大多数人会认为,金钱、黄金、房产、珠宝等物质就是财富。这样认为的话价值观是扭曲的,一旦有了这种认知那么他就会认为财富就是赚取钞票,他所有的想法就是赚取钞票,因为钞票是他的目标他就会为了赚取钞票而不择手段做一些有违伦理的事情,所以说这就体现了想法格局的重要性。那么财富究竟是什么?财富就是阳光、雨露、动物、植物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财富就是宇宙万物。而今天的人们为了金钱,为了利益反而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破坏了。说道这里我们会想到一个公益广告的广告语:“当地球上只剩下一滴水的话,没那么这滴水有可能就是你的眼泪”。真正到了那一天拥有再多的金钱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当我们一旦为了这些所谓的“财富”而把整个生态链破坏了的话那等待我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管理的本源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伟大的先人——老子,曾经在他的旷世名作《道德经》里就提到过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自动自发,而不是用各种规定惩罚措施来进行管理,真正的自动自发、不计报酬的去做事情。其实从人性出发从“大道本源”出发真正的回归到“五伦 五常 四维 八德”的时候那么管理真的可以做到“无为而治”,不用管理。

政治的本源

政治的本源就是政通人和,也就是政事通达,人心和顺。 经济的本源

经济的本源简单的说就是八个字“经世济民,财归天下”,而不像现在大量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很多产业被少数人垄断了,老百姓创造了财富成为消费者产生的价值被少数人占有,这是违背天道的。做企业的更应该做到“经世济民,财归天下”而不是“财归自己”,更应该做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然的话就会出现本末倒置,就会出现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的结局。最后总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企业的本源

企业的本源就是合理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之后,进行组合开发形成产品的同时带领所有参与者走向阳光没美好的未来。企业一定不能成为财富的支配着,而是要成为财富的分配者。所以企业的本源就是共享所有参与者和消费者。

货币的本源

货币的本源是流通,是时间和空间的置换。这个世界其实没有货币也是可以的,货币只是个工具,只是个符号。所以说只要我们今天把货币的流通做好,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金融的本源

金融的本源就是为产业输血、为企业服务,而不是成为极少数人的特权,也不是只为重资产投入做支持更多的是为需要帮助的企业做轻资产的投入。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人的本源

人是宇宙万物中的精灵,所以说人的本源是科学地管理宇宙万物。可是今天我们人类不是宇宙万物的管理者是屠杀者、占有者,为了发展经济已经把宇宙万物的生态链给破坏了。天地万物我们如果没有管理好,就会发生不可挽回的灭顶之灾。

文化的本源

《通书·文辞》曾说:“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知行合一”。能解决国家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企业的问题、个人的问题、家庭问题、团队的问题,这样的东西称之为:“文化”。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某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那叫知识份子而不叫文化人。真正的文化人就是运用宇宙中的自然法则规律来解决人类和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

产业的本源

产业的本源就是合理有效科学的对大自然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开采和利用,不能浪费不能过度。

篇三:回归本源

回归本源 引领发展

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又一位中国教育家说:“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不露痕迹的教育?担负着“指导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如何来实施无痕教育?反思道德、品德与生活的关系,反观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历程,我们发现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生成的乐园,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因此,惟有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本源,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观察、分析、反思,在个体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自我体验、感受、领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激情、明理、养成,才能使空泛的道德认识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实现无痕教育。

一、回归生活的本源,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会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品德与生活课标也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课堂中的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与能力,教学时教师惟有“立足于儿童生活、围绕儿童生活”,在可贵的生活资源中、在现有的生活基础上,“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才能引领着儿童在生活中学会更好的生活。

1、激活经验,丰富生活感受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虽然教材中的每一个主题活动、每一个事件都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但教材中的儿童与课堂中的儿童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教学中,教师要从了解课堂中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感悟开始,注意他们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用儿童自己的真实的生活经验和活动来激活教材中的生活,激活儿童的思维,从而引导儿童在积极

的交流探讨中、在主动的思维碰撞中完善对生活的建构,丰富对生活的感受。 (教例1:寒假生活交流会)

寒假,伴随着喜气洋洋的春节,一定让学生有许多快乐的事、有趣的经历、奇特的见闻、困惑的问题,课堂上让孩子们进行交流,我认为是轻而易举的事。上课了,我笑眯眯地说:“小朋友,我是‘艺术小学校园电视台’的记者,我们电视台要开一个寒假生活故事会,今天我特地来一(2)班采访,听听大家的寒假故事。”说完,我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如树林般冒出的小手,但10秒、30秒、1分钟??只见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并没有出现我预料的情景。可能孩子们在生活中听到的“故事”都是很生动的、完整的,与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事情有着太大的差别,一时想不出来自己在寒假中到底有什么“故事”可以说给同伴听,说给老师听。于是,我微笑着启发:“这寒假故事呀,可多了,比如:有客人到你家,你是怎样接待的?你到哪儿去玩了,看到了什么,哪些东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知道长辈为什么要给自己压岁钱??”在我的点拨下,孩子们明白了这就是“故事”,自己寒假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快乐的、得意的、烦恼的事,又出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于是,有的兴致勃勃地说自己和父母到哪儿旅游了,有的骄傲地介绍自己学会的新本领,有的自问自答式地“卖弄”自己新了解的春节风俗、知识??大家不亦乐乎地说着各种寒假生活的故事、感受,在畅谈与倾听、交流与分享中,学生完全沉浸在愉快的寒假生活中,体味着假期生活的多彩,分享着假期生活的快乐,也丰富着学生对假期生活的感受。

2、探究现象,提高生活质量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品生教学不仅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更应该“高于生活、引

导生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还应该重视儿童当前正在进行的真实生活,重视儿童浸润其中的成人世界、成人生活,引导儿童对这些真实生活中的需要、问题、困惑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反省,去浊存清、去伪存善,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实现“愉快、积极,健康、安全”的生活。

(教例2:寒假生活交流会)

寒假中没有了时间的约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孩子们的生活相对的比较松散,如:睡懒觉、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暴饮暴食、玩爆竹等。在孩子们交流好寒假生活的故事后,我把这些比较典型的,不够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例举出来,引导学生判断、讨论,谈不科学生活时自己的体会,增强他们对健康、文明、有序、科学的生活方式的认识,为学生的暑假生活以及今后假期生活的充实、健康、合理地度过做好思想和方法的准备,提高了学生生活的质量。

3、创意生活,提升生命意识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指导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综合型课程,“过”不仅是适应,而且包括超越;不仅是生存(活下来),还包括发展创造。(鲁洁教授语)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重构中实现“健康、安全的,愉快、积极的,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更应引导学生运用重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挑战生活、创意生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价值。

(教例3:游戏快乐多)

生活中的儿童对大人的牌类游戏非常熟悉,个别儿童甚至会模仿大人用纸牌玩争上游、打红心。于是,我就把扑克牌——这一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利用纸牌上的数字、图案创编适合自己的纸牌游戏。学生一番思索后,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方案便飞出了他们的心田,有的说:“可以把牌上的数字加起来,比谁算得又快又对”,有的说:“我们可以用牌上的数字做乘法”,有的说:“也可以把这些数字加加减减,比谁的得数最小”??就在孩子们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器具创编出更丰富、更适合自己开展的游戏活动时,一丝丝获得肯定后的喜悦飞上了他们的笑脸,一份份创新成功的自信植入了他们的心田。

二、回归儿童的本源: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自主体验

体验学习是一种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它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了某种操作方法,获得了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活动是体验滋生的土壤,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体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鲁洁教授在《德育新论》中这样描述活动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有别,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与修改意见;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能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发展自己的主观评判能力。”教学中,教师选择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保障学生的活动时间,不断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就能确保每个儿童都能积极地投入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得到体验,获得认知发展。

1、丰富活动形式,辐射体验广度

《品德与生活》课标中指出:“对小学生应多采用活动方式进行教学”,方法越具多样化就越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材特点,教师有选择、有针对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形成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场”,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就

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积极地、多纬度地自主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能力。

趣味性活动: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容易被一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所吸引,如:游戏、扮演、竞赛、故事、欣赏等。在这类趣味性活动中儿童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会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满足儿童活动的天性。教学中,教师适当安排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联系紧密的活动方式,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催发他们的自主体验。

探究性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十分强调的学习方式,如:搜集资料、调查、观察、实验、讨论等,它能有效地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完整的体验。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儿童的实际能力,设计能够激发儿童探究的话题与项目,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在这类探究性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还能让学生在品味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与喜悦中获得成就感,发展起能力。

实践性活动: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教学中,教师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制作、小实验、小饲养、小种植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发展情趣,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劳动本领。

(教例4:美丽的秋天)

大自然是美好的、温馨的,充满了神秘的气息,生活中学生乐意亲近自然,喜欢探究自然。学习《美丽的秋天》时,我设计了“走进秋天——发现秋天——欣赏秋天——赞美秋天”四个环节,请学生课前和父母一起到校园、公园、街道、田野、菜场等地方去寻找秋天的踪迹,写写日记、画画图片、拍拍照片,记录秋天的身影。然后把自己找到的秋天带到课堂里,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欣赏,并指导学生找好朋友共享收集的成果,合作制作展台或展板,加深对秋天的认识和了解。第二节课时,我先指导学生分组对自己制作的展台或展板设计、创编解说词,然后推荐一名做“解说员”,向前来参观的“小游客”介绍自己的展台或展板。最后,请学生大声地美美地读读自己收集的和秋天有关的诗歌、短文、谜语、歌曲、儿歌等,或自己创作儿歌,欣赏秋的美丽,赞美秋的魅力。学生在观察、收集、共享、制作、介绍、美读、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了各种能力,学会了交流与合作,获得了美的享受;在大胆地、自由地、愉快地参与活动中,达成了学生热爱秋天、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方法。

2、保障活动时间,促进体验力度

活动式教学如新课程的一面旗帜,充斥于每一堂课。但细观这一个个活动,有的纯粹如花瓶、如摆设,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有的虽有活动的实质,却不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如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降低了活动的质量。活动是需要时间的,只有时间充足,学生的思维才能动起来,体验才能充分而具有力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学会“隐”而不是让自己“显”,要大胆地“放权”,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保证课堂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思考时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的状态中,通过活动与他人的交流产生思考,进行积极的反思,获得充分的体验与感悟。

(教例5:游戏快乐多)

《游戏快乐多》是二下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中的第二个主题活动。“儿童对于活动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强烈”,而游戏作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经常地出现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引导激发,学生就会乐此不疲。但现在的孩子由于个性较强、克制力较弱、判断力较差,游戏时时常会出现只顾自己不

顾别人、抢占游戏器械、不遵守游戏规则、不考虑游戏内容是否健康文明等情况,不但影响了游戏的质量,也产生出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我把活动的目标定位为:遵守游戏规则,引导学生快乐、安全地游戏与筛选游戏内容,引导学生快乐、健康地游戏。为了能顺利、有效地达成这一活动目标,我在教学中充分地“放权”,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学生做游戏上,让学生自己在参与多层次的游戏中自主体验、充分体验:课堂一开始,我先请学生自由开展平时喜欢的游戏,谈游戏中的感受。然后请玩得不快乐的学生说说是如何进行游戏的,引导大家对他们的游戏过程进行讨论与剖析,使学生发现游戏规则的存在,初步明了只有遵守规则开展游戏,才能让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才能玩得快乐。接着,我创设了一个学习伙伴乐乐猴、康康熊、爱爱鸽邀请大家到游戏城堡做客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游戏规则的提示与约束下开展游戏,进一步体会遵守规则游戏的乐趣。随后,我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制订游戏规则,并按自己制定的规则开展游戏,活动最后再一起交流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补充完善规则,使学生明了规则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规则是可以不断修改完善的。

课堂上,学生就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在充裕而尽情的“玩”中,丰富了遵守规则游戏的快乐体验,增强了他们做游戏要遵守规则的认识。

3、拓展活动空间,推进体验深度

传统课堂

本源什么意思 本源的近义词

教学,学生的学习空间较为封闭、狭小,眼界仅限于书本。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的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节课、一间教室,而是拓宽到了学生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和儿童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方式更是决定了课程实施中对活动空间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儿童创设安全、适宜、开放、多样且富有变化性、发展性的活动空间,激发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和活动的欲望,在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中推进体验的深度。

(1)课前活动,引发体验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学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题活动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参观访问、角色模拟等活动,能使他们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

(2)课堂活动,丰富体验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而且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正襟危坐的学习是可怕的,他们更喜欢活动,更习惯于活动。课堂中,教师“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他们讨论、操作、实践、欣赏、练习、讲解、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参与,使原来那种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变成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情绪体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3)课后活动,深化体验

课堂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一节课结束了也决不意味着儿童认识活动的终结。教学后,教师巧妙运用“移情”策略,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与联系,引导儿童延伸活动、拓宽活动,使课堂活动不断向纵深与横向发展,真正“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

(教例6:游戏快乐多)

仍是《游戏快乐多》这一主题活动,为了让学生的体验更充分,课前,我请学生自由开展自己喜欢的游戏,感受自己游戏时的心情,或观察同学做游戏的情况,了解他们游戏的感受。课堂上,我请学生交流自己游戏中的感受或自己的观察所得——请玩得不快乐的学生说说是如何进行游戏的——引导学生在游戏规则的提示与约束下开展游戏——分小组讨论制订游戏规则——按自己制定的规则开展游戏——交流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补充完善规则等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遵守规则游戏的快乐体验,增强了做游戏要遵守规则的认识。活动最

后,我把纸牌——这一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课堂,把大人的不文明牌类游戏作为反面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课后设计、创编适合自己的纸牌游戏;做文明小卫士去调查、发现生活中的不文明游戏,研究出“医治方案”;做“小小游戏设计师”,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设计富有意义的益智游戏??在把有关“游戏”的主题活动不断向纵深牵引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着学生的活动体验,使课后延伸活动真正成为了学生知行统一的有效载体。

纵观整个主题活动:课前游戏或调查,引发学生的体验——课堂多层次游戏,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课后调查、设计游戏,深化学生的体验,就是在这拓宽了的活动空间中,我一步步引导着学生在充分地体验中顺利、有效地达成着“遵守游戏规则,引导学生快乐、安全地游戏与筛选游戏内容,引导学生快乐、健康地游戏”的活动目标。

三、回归德育的本源,引导学生在渐进的实践中实现内化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形成的。”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叶老也曾对德育的主旨有过一段最通俗也最深刻的诠释:“必须把学的东西化为实践,时时刻刻做,认认真真做,直到不带一点勉强而永远那样做。要不然,学习,学习,学了一大堆道理,实际上等于一点儿也没有学。” 因此,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手脚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这种源于实际生活的“行动德育”中丰富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实现德育的内化。

1、在行为实践中激荡学生的道德情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加深道德认识,推动学生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列宁曾说过:“没有情感,也就不能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学生的行为实践,能为自己的情感产生创设起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生活情景。当学生处于这一个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情境中时,他们的情感便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和发展,甚至还会形成具有情感色彩的道德思维和道德需要的冲动。

2、在行为实践中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

皮亚杰指出,学生心理的发展就是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行为实践,能够让学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再通过内心的思维加工、矛盾斗争,产生出新的道德认识。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激荡情感、丰富体验、深化认识、陶冶情操和发展能力。

3、在行为实践中养成学生的道德习惯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须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的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并坚持长期反复的训练,及至学生达到自动化程度、没有强烈的意志参与也“行动自如”,才能实现学生品德的质变,使外在的品德教育内化为学生内在的个人品德。

(教例7:我爱我的家)

上了《我爱我的家》这一主题活动后,学生在交流、讨论、角色扮演、贺卡制作等课堂活动中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关爱,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的情感。但当代独生子女的优越物质生活与众星捧月的家庭地位,使许多学生认为作为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享受父母的辛勤劳动、接受别人的爱,不会也不习惯于付出自己的爱。因此在活动后,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早晨买菜、洗洗碗筷、收拾房间、采购用品??一天下来,学生都体会到了当家的不容易,想到父母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务,还要辅导自己的学习,照顾自己的生活、身体,该有多么辛苦,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对父母的爱与崇敬之情,也从他们的心底滋生蔓延出来。随后,我根据学生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年龄特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