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意思 > 列表页

慧通惠的意思和文言文原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5  分类: 意思 手机版

篇一:120文言实词原句及翻译

120文言实词原句及翻译

二十六:故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父母健在,兄弟平安

孟子: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意思是: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使用旧的法令制度来治理他的国家,和这个故事相同

3、暮去朝来颜色故

时光飞逝,过去了多少朝朝暮暮,而(我/琵琶女)的容颜依旧。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累官指一向为官,这是鲁肃劝孙权的话.说自己一向为官, 投降了曹操仍旧不失州郡之官,孙权一方霸主,投降了曹操,下场可就不可预料了.

5、君安与项伯有故

您怎么会与项伯有交情呢?

6、既克,公问其故。

打了胜仗以后,庄公问他这样做的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

我之所以特意派遣将领守住那些关卡要道,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匪进出以及防止发生其他的异常情况

8、此物故非西产

这个东西不是西边产的

9、故臣复取璧

臣看大王没有想要偿还赵王城邑的意思,所以臣来取回和氏璧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如果这样广大的天下,还要重蹈六国破灭的覆辙,这就还不如六国呢

11、病故,物故

病的原因而死,外界的原因而死

二十七 固

江上险固,沃野千里

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险要的地势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这暴君的心,一天天地更加的骄横顽固。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上讲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固然也在我之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家不依靠山川的险要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城池不出来交战。

二十八 顾

1、赢得仓皇北顾

结果只剩下回头看着追兵,仓皇失措

2、顾野有麦场

看到野外有一个麦场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多次到我居住的草庐(自谦之意)中拜访(顾得意思:拜访,访问)我,并询问我当时的时事的看法。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原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翻译: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翻译:大的行为不用顾及细枝末节,大的礼数不用顾及小处的谦让 。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原句: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纳斗盆。

翻译: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

7、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在我看来,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指廉颇和蔺相如)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原句: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翻译:我每次想起,常常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二十九 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破灭(六个诸侯国灭亡了),非兵不利(并不是兵器不锋利精良),战不善(作战不得法)(或:仗打的不好),弊在赂秦(弊病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指责的心情,满眼萧条凄凉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

4、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逝”通“誓”

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被抓了回来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选择)为国而死好吗?”

三十 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他率领的中土士兵,不超过十五六万人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一出门,所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

4、以其境过清

由于这个地方过于冷清

5、则其知明而行无过矣

就会明晓通慧,行为没有过错了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

7、今公子故过之

现在公子有事情过问我

8、一日,大母过余曰

有一天,祖母来看我

三十一 何

1、却看妻子愁何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眼前什么时候能看见这样的屋子,就算只有我的房子是破的我冻死也心甘情愿

3、又何间焉

【原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来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谋:谋划。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今天的事该怎么样办呢?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

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如......何:把.....怎么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大海是那样的汹涌浩淼,山岛高耸挺拔。

何蓑何笠

何(音贺,去声):同荷。意思为担,引申为披、戴。何蓑何笠就是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三十二恨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胜)停止耕作来到田畔的高地上,叹息了很久

2、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

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即便是天之长,即便是地之久,也总会有消尽的那一天;而无穷无尽的怨恨,却永远没有尽头

4、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我)以是【因此】知【知道】公子【公子】恨之【以之为遗憾】复【又,还】返【返回】。

5、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或即将死去的人作别,那种遗憾哪里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呢?想那世间多少的语言,竟然没有办法完全表达这种遗憾。

三十三 胡

1、“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即:如果,假如,连词。方二三千里:纵横各二三千里。胡以:何以,用什么。相:副词,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此处指“方二三千里”的灾区。恤:周济,救济。整句的意思是:如果不幸爆发了纵横二三千里(规模)的旱灾,国家该用什么来救(百姓)呢?

2、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通“缠”,捆、束之意)兮?”

你不干活,怎么取得别人这么多的粮囷?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这句话出自贾谊的《过秦论》,匈奴不敢南下放牧(因为有长城阻挡),他们的士兵也不敢弯弓射箭来发泄他们的怨恨。

三十四 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想不给,又害怕秦兵杀将攻打过来。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故不在战矣

秦国的欲望和诸侯的忧患原本都不在战争上。

3、马超 韩遂尚在关西 为操后患

马超韩遂的部队还在潼关以西 是曹操的后患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那 些大祸常常是因为不注意小事造成的,而能干的人也是被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所困。后面一句是“岂独伶人也哉”,说那个皇帝被他宠爱的伶人所害。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出处:《全唐文 愈膏肓疾赋》

译文:治愈垂危的疾病是很困难的。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译文:这几项都是用兵的忌讳。数:几,不止一个。《赤壁之战》

7、茜有眼患(病) 《南史 江茜传》

译文:江茜有眼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孙子 谋攻》

译文:因此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

9、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国语》

译文:赵盾(宣子)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恨

10、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晋书》

译文:当时有患疟疾病的人。

篇二:初中课外文言文7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哄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

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 (2)因垢责小吏() ..

(3)冯徐举其右足()(4)时谓宰相如此() ..

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 译文:

遽回顾小吏曰 译文:

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

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冯道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冯道这时又慢腾腾

1、您、于是、慢慢、说

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 急忙回头对小吏说

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

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④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

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

⑤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就傅:跟随老师。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④朱文公:朱熹。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 ( ) (2)相去几何时矣 ( ) ..

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1)(年纪)小,年少 (2)距:距离(4分,各2分) 2.D (2分)

3.(1)热爱学习(勤学)

(2)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好问)

(3)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或:老师的理解与宽容.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①②③

王质凛然饯别范仲淹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

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朝廷方治朋党() (2)大臣责之曰() ..

(3)若得为范公党人()(4)公之赐质厚矣() ..

2.翻译句子。

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 译文: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译文:

3.试对王质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 译文:当时,士大夫中没有人敢去送别范仲淹,独有一位曾经当过待诏的老者叫王质的,抱病为范仲淹饯别。有位大臣责问王质,说:“您是个忠厚长者,为什么要自己把自己和那些朋党分子搞到一起?”王质回答说:“范仲淹是什么人?他是天下贤者!我怎么能够跟他比?如果我能够成为范公的同党,那是您对我的厚赐了

1、(1)赏罚(2)责备 (3)能够(4)重

2、范公是天下的贤者,我岂敢跟他相比?

只有王质抱病在京郊设宴送别。

3、为人正直(有凛然正气)、刚正不阿、不畏强权。

颠僧(宋)胡舜

明州妙音僧法渊,为人佯狂,日饮酒市肆,歌笑自如,丐钱于人,得一钱即欣然

以为足,得之多,复与道路废疾穷者。能言人祸福,无不验,人疑其精于术数,故号“渊三命”。发言无常,及问之,掉头不顾,惟云“去,去”。有丧之家,必往哭之,葬则送之,无贫富皆往,莫测其意,人以为狂,又号曰“颠僧”。大觉禅师初住育王,开堂,僧倔然出问话,人莫不窃笑。大觉问:“颠僧是颠了僧,僧了颠?”答云:“大觉是大了觉,觉了大?”大觉默然,众皆惊愕。一日,忽于市相别,携酒一壶,至郡守宅前,据地而饮,观者千余人。酒尽,怀中出颂一首,欲化去,众皆引声大呼云:“不可于此!”遂归妙音,趺坐而化。颂曰:“咄咄,平生颠蹶。欲问临行,炉中大雪。”真相至今存焉。【注】①明州:地名,今指宁波。妙音:寺名。②佯狂:假装痴颠。③丐钱于人:向别人要钱。④育王:庙名。⑤趺(fú)坐而化:盘腿打坐,灵魂升天而死。

1、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文中画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及问之,掉头不顾

A、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下旬加点词语意思不出的一组是( )

A、日饮酒市肆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B、故号“渊三命”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C、众皆惊愕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D、忽于市相别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3、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从“得一钱即欣然以为足,得之多,复与道路废疾穷者”和“有丧之家,必往哭之,葬则送之,无贫富皆往”两件事可以看出颠僧是一个怎样的和尚?

答:

(2)除上面两件事外,请从文中再选取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译文:明州妙音寺僧人有个叫法渊的,为人假装疯狂,每天在酒店中饮酒,唱歌发笑自如,向别人乞讨钱财,得到一文钱就高兴满足了,讨到钱多了,就在路上给那些残疾与穷苦人.能说中他人的祸福,没有不灵验,他人怀疑他精通奇门异术,所以叫他外号“渊三命”,说话不按常规,等到别人问他,他就转头不回头看,只说“去,去。”遇到别人家有丧事,他一定到主人家哭丧,下葬时他也一定送葬,不论人家贫穷还是富有都前往送葬,没有人能知道他的意思。别人认为他疯狂,又叫他“颠僧”。大觉禅师当初住育王,开堂,颠僧倔然出来问话。人没有不暗自发笑。大觉问,“颠僧是颠了成僧,还是成僧后颠了?”回答说:大觉是大了以后觉道,还是觉道以后了大?大觉沉默不语,众弟子也都惊愕。一天,颠僧忽然在市上与世相别,携带一壶酒,到郡守府前,坐在地上饮酒,观看的人有一千多人。颠僧喝完了酒,从心中唱出一首偈语,想坐化而去,众人都扯着噪子大声呼喊:不可在这里升天而死。于是回到妙音寺,双腿盘坐坐化,唱道:咄,咄,平生颠蹶。欲问临走时什么话,炉中大雪。他的画像到今天还保存着。

1、B 2、D

3、(1)不看重钱财;同情百姓疾苦(善良);认为众生平等;有怜悯慈悲之心。(意对即可)

(2)要点提示:第一件事,饮酒市肆,歌笑自如(或:喜欢饮酒);第二件事,言人祸福,

无不验(或能预知凶吉);第三件事,发言无常用(或:说话不合常规);第四件事,智对大

觉(或:巧妙应对大觉问话);第五件事,欲至郡守宅前化去(或:想在太守门前坐化);?? ①②③

课外文言文

[ 甲 ]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 乙 ] “疾雷不及掩耳” 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2金钏:金手镯。○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6乃:却。○7安:妥当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金钏可易(换)酒B疾(快)雷不及掩耳

C复何暇(空闲)塞哉 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

9.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雷以(因为)其疾

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 D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11.[ 甲 ][ 乙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这个道理是什么? 译文:岳柱字止所。在八岁的时候,观看著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 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 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疾雷不及掩耳”,这是军事上的格言,一开始就不是偶然提出的,古今的有志之士从没有改动过它。宋子京在《李靖传》把“疾雷”改成“震霆”,把“掩”改为“塞”,不单单失去了这句话的真意,而且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雷声音为迅疾,所以来不及捂上耳朵,但和“震”有什么关系?捂耳朵尚且来不及,还有什么空去塞上耳朵?这就是所谓的想改进它却反而改出毛病了。

19. D

20.C

21. 本来不是随便结合的词语,古学者没有改动过这句话

22. 任何创作都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

篇三:文言文翻译六字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严格意义上的文言文翻译,必须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准确无误,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达”,就是通顺明白。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句要流畅,语气不走样;“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一、翻译的方式,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如:原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可以改变原文的词数、词序和句式。如:原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译句:天上的云雾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千里方圆,月映水上如金光闪耀,月影象一块圆圆的玉璧沉落在水底。

这个例句的译文,适当地增减了词语,调动了词序,这就是意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直译的能力。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领会词、句,紧扣原文,弄懂原意,不能把翻译弄成叙述大意或改写故事。认真地、严格地直译,是落实文言文词句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错误的较好办法。

二、用“六字诀”去翻译文言文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2.换。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捕蛇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如: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

慧通惠的意思和文言文原句

去。如: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自己的功劳?选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应不译。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如: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以上介绍了翻译文言文通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其实也就是古汉语词法、句法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际上,要很好地翻译一篇文言文,并非懂得这几条就能做到的。

三、准确翻译文言文,必须注意三点

1.正确地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即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在文中的直接意义和隐含信息2.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畅

3.是在翻译时注意句意表达的完整和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