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政府政务 > 列表页

冠县政府工作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31  分类: 政府政务 手机版

篇一:冠县政府报告

冠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8日在冠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县长 牟桂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全县上下团结一心、坚定沉着、奋力开拓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五年,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123547”的工作思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作为,科学应对,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57.2亿元,同比增长14%,是2005年的2.02倍;三次产业比调整为21∶54.6∶24.4,二、三产业比重较2005年提高9.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0.3亿元,同比增长30%,是2005年的2.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7元,同比增长12%,是2005年的2.3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293元,同比增长15.03%,是2005年的1.9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亿元,同比增长15%,是2005年的2.1倍。财税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0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5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列全市第一位,是2005年的3.1倍;地方总财力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2.97亿元,同比增长29.3%,是2005年的3倍;全口径税收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30%,增幅列全市第一位,是2005年的3.1倍;主体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2%,在全市位居第二位。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85家发展到228家,预计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90.7亿元、利税39.1亿元、利润2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5.1%、36.9%和40.4%,分别是2005年的5.4倍、5.8倍和6.7倍。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五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58亿元,其中工业投入202亿元,年均增长24.6%,冠洲集团100万吨冷轧板、冠星集团25万锭高档精梳纱等86个项目已投产,开元复合材料、中天二期工程等27个项目正在实施。培植壮大了精品钢板生产、纺织印染服装、机械机电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以三融工业园、国电生物质发电、冠丰生物柴油等为主体的环保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抓好骨干企业培植,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6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73家,“2612工程”企业培育目标圆满实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82亿元。注重品牌创建,冠丰牌商标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犀牛、

双力、冠力等7个品牌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全力做好土地保障工作,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位列全市第二,完成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地形图绘制。加大项目环评执行力度,2010年环评审批数量达75件,55个项目通过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大力实施全民创新创业工程,民营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13个乡镇工商税收超过1000万元;清水镇轴承制造、范寨乡纺织服装、贾镇农机配件、北陶镇纸制品规模逐步壮大,被评为市级特色产业乡镇。

——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2010年粮食总产64.8万吨,连续五年保持增产,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以林果、畜牧、蔬菜、油料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建设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优质果园面积达到30万亩,各类规模养殖场达到1800个,蔬菜面积达43万亩,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进程,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58家,获得“三品”认证农产品17个,农机总动力达130万千瓦;冠丰种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棉花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五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1亿元,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40万亩;投资5.6亿元,新修改建县乡村公路929公里,改造危桥15座,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连续5年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兑现惠农资金4.19亿元。

——服务业日益繁荣。大力发展以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为重点的旅游业,开发马颊河独特的自然原生态,建成国家“4A”级景区,天沐温泉度假村成为全市对外开放和接待的“窗口”;开发万亩生态梨园,建成国家“3A”级景区;开发中共鲁西北地委旧址和武训纪念地等历史文化名迹,建成国家“2A”级景区,2009年被评为全省首批旅游强县。目前,投资30亿元的马颊河世界运河之窗文化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华屹动漫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正在扎实推进。着力培植交通物流业,以二运公司为龙头的交通货运物流企业达到36家,大型货运车辆达到3300台。优化提升商贸餐饮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态正在向乡村延伸,相继被确定为省服务业重点城区和农村物流试点县。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亿元,年均递增18.3%。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地举办了多次恳谈会和说明会,大力开展小团组招商、蹲点招商、挂职招商等系列招商活动,与一大批外地优秀企业家建立了良好互信关系,引进了一批支撑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三融集团、天沐集团、乾宇集团、华屹集团、杭州建安实业、澳门豆捞控股集团、浙江巨马集团、山东钢铁集团和山东即发集团等一批大企业相继来我县投资发展。国电生物质发电、新瑞木业等项目已顺利投产,山东赛雅科技工业园、锦宇管业等项目正在顺利建设,建安商贸城、五星级

酒店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五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200个,实现招商引资额120亿元。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认真抓好城乡建设规划,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城区南部片区规划设计》、《清泉河城区段环境景观概念性规划》等规划设计,县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五年累计投资25亿元,相继实施了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清泉河综合改造、集中供热和绿化亮化等一批重大城建工程。城乡交通体系全面改善提升,新建改造东环路、北环路、东二环路、白杨路、兴贸东路等13条城区道路,相继改造国道309线和省道106线、315线、260线,新建改造堠码路、班桑路、岳杨路、孙岩路、烟白路等县乡级公路10条,建设乡镇客运站17座。依法公正和谐拆迁,在周边县市以最高补偿标准实施拆迁,2010年完成城区拆迁近100万平方米,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总和。着力改善居住条件,累计建设商品房16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68套、廉租住房287套,对538户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实现了对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应保尽保。不断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在全市率先将城区14条道路、100多万平方米绿化带养护权和8条道路、100万平方米道路保洁权推向市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缔燃煤锅炉260个,环境质量显著提升,顺利通过省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扎实推进农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2009年以来完成新居建设近3万户,改造危房3000户,涌现出店子镇东化村、斜店乡前社庄、北陶镇驻地等一批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典型。

篇二:关于冠县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冠县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

调查报告

摘要:

我国农村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正在全面推广,作为山东西部的贫困县——冠县,也在为建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进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底开展情况怎么样?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针对这些现实的问题,我们展开调研。下面将是我们的调研结果。

关键词:

冠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

正文:

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从试点开始,逐步向面上推进。我县在完善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农村低保试点,准备向低保制度过渡。

截至2010年末,我县总农业人口379421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有3266户5400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4%,其中因病致贫家庭人数1015人,占绝对贫困人口的19%;因残致贫家庭人数967人,占特困人口的18%,特困户中人均占有粮食84.1公斤,人均收入108.95元。这些农村贫困人口构成已发生变化,

主要由缺乏正常劳动能力和基本生存条件的人群构成。从一些地区的实践看,迫切需要一种比区域性扶贫政策更加适应的机制,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较适宜的制度选择。

我县偏远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困难群众,在正常的年份所获得的收入都只能够维持基本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家中有人生病住院,孩子上学读书,就会入不敷出,生活艰难。农村低保与特困户救助并轨后,因常年有病的、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无所养的农民,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年收入低于683元的农民,以及在革命年代做出过贡献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战士应都在低保考虑的范围内都应该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我县积极组织农村低保,确定解决20000名农村特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准备由原来地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制度向低保制度过渡。由于我县农村贫困问题成因复杂,形态多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普遍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一项重大且复杂的制度建设,县委、政府能够与时俱进,根据中央精神,上级民政部门的安排,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这一重大决策也是近年来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积极探索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我县民政部门开展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政治影响的高度认可,作为承担我县农村低保主要职责的县民政部门以及各乡镇人民政府,更应当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这一重大决策的

冠县政府工作报告

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中央的惠农、利农、为民解困决策落到实处,把推进我县农村低保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好。

在许多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无力为农村低保提供足够资金支持。同时,乡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难以拿出较多资金支持农村低保,并且欠发达地区农村“三无”对象和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我县县委政府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农村特困人口生活救助实施办法》,切实为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着想。

一、坚持原则,稳步发展。

根据已经实行低保制度的省份提供的经验,以及他们在实践中摸索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借鉴,我县最后确定了农村低保工作在工作机制上,形成了由

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乡村落实的工作机制;施保原则上“核查明显收入、民主评困、分类施”的原则,一是坚持稳健起步,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范围和对象,基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贫困面还比较大的实际情况,农村低保的政策目标是保障贫困人口生存维持贫困家庭的最低生活需要。因此,农村低保标准原则上要围绕国家公布的温饱线来确定。根据我县有关部门多年的统计调查分析,我县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的成因主要有五种,一是因病、二是因残、三是年老体弱、四是缺乏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低下,五是生存条件恶劣,根据摸底调查和测算,这部分人大约占我县农村人口的5%左右。实现对这部分人的“启保尽保”,是农村低保制度的基本立足点,也是中央和省财政低保资金补助的基准点,我县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起步阶段,尤其严格地界定保障对象范围,保证低保制度的可持续运行。二是适应农村特点,采取合适农村实际的办法,在收入计算,对象审核等方面,要更多地注重家庭实际生活的考察,更多在反映农民收入的季节特征,更多地注重村民的民主评议。

二、规范程序,依法进行。

据我了解,在已经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省份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农村低保标准。一般来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内陆地区。例如,浙江省确定的年农村低保线接近1800元;福建省自2004年以来是1000元,今年调高到1200元;山西省的平均标准是每人每年676.5元;2006年,陕西省财政支出保障金1.99亿元,将80万名农民纳入低保。冠县的标准是每人每月补助20-30元。

在低保管理方面,实行较为严格的对象审批和动态管理制度,规定了“小组评议—村委会认定—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完善了张榜公示、民主监督等管理措施。

严格的对象审批和动态管理制度,规定了“小组评议—村委会认定—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在落实资金方面,省级财政补助85%地方各级财政分级负责低保资金的15%的分级投入机制。

三、以制度解决我县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向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庄重承诺,要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到2005

年底,全国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元、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还有2365万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国际组织多年的调查分析,我国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的成因主要有五种:一是因病,二是因残,三是年老体弱,四是缺乏劳动力或劳动力劳动能力低下,五是生存条件恶劣。这部分人占我国农村人口的3.5%左右。我县属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县,县级财政财力薄弱,贫困人口多,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临沧市民政局确定给我县的农村低保人口为20000人,帮助这部分人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对他们“应保尽保”,是我县对因病患、残疾、年老体弱等原因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实行开发式扶贫难以奏效的贫困人口给予稳定的生活救济,我县试行农村低保制度,是对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农村低保制度的基本立足点、瞄准点。

中央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同时,提出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对因病患、残疾、年老体弱等原因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实行开发式扶贫难以奏效的贫困人口给予稳定的生活救济,我县试行农村低保制度,是对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国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20000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制度性保证和有效措施。

《世界人权宣言》说:“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确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在我县试运行的“农村低保制度”是保障农村居民生存权的兜底制度,在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进程里、在城乡和谐的旗帜下,它决不仅仅是一个“花钱”的制度:一者,试点县将运行的“农村低保”,为将自古使然的中国农民以土地依赖为特征的间接保障转换为国家对农民直接的现金保障找到了体制出口,必然弱化了土地对农民的生存束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压力;二是在WTO和中国农业发展规律的逻辑里,集约经营、规模经济必将登上历史舞台,今后的“农村低保”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关系到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之中的道理可以比照当年建设城市低保制度为城市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不只是中央关注民生权益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中国农村未来农业希望的知性映射。

四、农村低保,促进农村社会救助事业的整体发展

农村低保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制度,随着我县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决策

的实施,原来社会救助工作“城市强、农村弱”的局面即将改变,整个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宝贵的机遇,我们要乘势而上,在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进程中,带动农村社会救助事业的全面发展,实施农村低保,是中央一连串惠农政策的又一个新亮点。

首先,在全县农农村实施低保制度,中央取消农业税后又一个具有程碑意义的政策,党和政府把近年来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全国自2003年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2006年,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加上已经取消的屠宰税、牧业税等涉农税费,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2006年,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在内的全年补贴超过300亿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沼气建设、公路改造工程等都使广大农民受益。同时,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已经成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主导力量:由各级财政补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逐渐扩大;继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后,2007年这一惠民政策将扩大到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48亿中小学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国范围低保制度的建议与以上政策一脉相承,是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具体体现。

第二、我县农民低保制度的建立着力解决基本生存权问题,体现中央为农、利农、惠农、亲农思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只要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低保解决的不是个人发展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是让最穷的人也有饭吃,可以说是保障困难群众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第三、我县的低保制度意在缩小贫富差距、体现和谐主题。全国人大代表吴木根也认为,中央提出今年低保覆盖全国农村,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个福音,城镇困难居民和农村困难农民从此“同享一片蓝天”,这是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一步。低保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有效措施,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应保尽保 落到实处需各方共同努力

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吴建民在2007年3月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去年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通过调研认为,在全国建立最低

篇三:聊城2012政府报告考点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27日在聊城市第十六届

一、过去四年工作的回顾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905.2亿元,是2007年的1.6倍,年均增长1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迈上3万元台阶;地方财政收入96.6亿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2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0亿元,是2007年的1.95倍;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66.6亿元、1110.7亿元,是2007年的2倍和1.9倍。各县(市、区)竞相发展,茌平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二)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实施“产业提升工程”,项目、土地和资金争取工作一举扭转了以往被动局面,四年来均达到全省平均数以上。坚持每年抓好10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95.5亿元,信发集团化工配套及赤泥处理、祥光铜业40万吨阴极铜、鲁西化工精细化工、中色奥博特20万吨铜合金板带、时风集团20万辆电动汽车、中冶银河20万吨高档文化用纸、泉林纸业80万吨有机肥等一批大项目陆续建成、发挥效益。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华电力2×60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京九铁路聊城段电气化改造、聊城火车站改造全面完成,高临高速公路主线完工,邯济铁路扩能改造、德商高速、济聊一级公路、聊城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正在建设,四年新建改建干线公路318公里,市区与各县(市)之间实现由一级以上公路连接

(三)过去的四年,是我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各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四年。我们坚持把保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以打造“一五二”产业基地为重点,努力培植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推进农业产业调整振兴。坚持三农稳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实施了《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连续登上70亿斤、80亿斤、90亿斤、100亿斤四个台阶,2011年达到107.5亿斤,市及8县(市、区)全部受到国务院或省政府表彰,是全省唯一的市,我们用不到全国1‰的土地,生产了全国1%、全省1/8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蔬菜和食用菌、畜牧和水产、林果生

产及加工产值分别达到150亿元、140亿元和160亿元,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一个大的台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51个,分别是2007年的2倍和45倍;三品认证品种266个,基地面积315.6万亩,分别是2007年的2.6倍和1.3倍。四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南水北调聊城段、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扎实推进,新打、修复机井2.8万眼,旱涝保收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8%。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8.5%,初步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二是推进工业做大做优。坚持工业强市,制定并实施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 “4455”工程建设。四大“千亿产业园区”发展框架全面拉开,我市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有色金属新城”,被省政府认定为“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4.9%;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1.5%;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四年来,我市连续三年获得省长质量奖,为全省连续获奖的两个市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大关,由2007年的全省第12位一举跃居第7位。这标志着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三是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坚持三产兴市,加快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发展,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2011年,全市4A级景区达到4个,旅游总收入达到64.3亿元,四年年均增长23%;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2%,比2007年提高4.3个百分点。四是推进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7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被认定为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品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30%,科技进步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节能和减排上双双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四)我们坚持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建设力度,城镇化水平提高了6.5个百分点,比全省同期快2.5个百分点。高水平制定了《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研究》、《城市建筑高度分区规划》等专项规划和一批重点项目控制性详规。坚持“城建靓市”,四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开发投资739亿元,其中

2011年达到214亿元,是2007年的5倍。按照“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定位,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新建改建城区道路28条,建成区面积由59.9平方公里增加到68.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51万人增加到62万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15万平方米、管道燃气居民用户5.6万户,有线数字高清电视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城区全覆盖;中华水上古城独特风貌已具雏形,徒骇河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园建设加快推进,东昌湖风景区、运河四期、体育公园全运场馆等工程全面完成,一批设计漂亮新颖的标志性建筑、高层建筑先后建成,水城特色进一步凸显。2008、2009年度分别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十大宜居城市”。各县(市)城区和小城镇建设也都取得很大进展,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新改建农村公路2886公里、客运站112个,改造农村危桥277座,所有行政村实现通油路、通客车,县到乡的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基本完成;新建沼气池9.8万个,新增64万人用上自来水,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农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启动千户社区86个、整村改造300个,建成新房22.1万户,改造危房3.7万户,60多万农民乔迁新居,农村基础条件、农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各位代表,在成功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双拥模范城之后,我们又成功完成了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园林城的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超前决策、全市人民共同期待的“五城同创”任务全面完成!

(五)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全覆盖。鲁西化工与鼎辉投资成功合作,昌润集团与鑫亚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鲁西化工实施了定向增发,华泰化工、纷美包装分别在创业板和香港上市。农村承包土地流转57.5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圆满成功。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已经展开。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举办了2010海内外企业家齐鲁行等一系列招商活动,提出实施了“海外聊城”战略,与华润、中色、中冶、中盐等知名央企成功对接。四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26.2亿元,利用外资4.26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值达到55.9亿美元,是2007年的3.3倍,年均增长34.5%;累计完成境外投资2.65亿美元,取得

探矿权1.04万平方公里,储备铝土矿6.7亿吨。去年,我们组织开展了春、秋两季招商引资“百日会战”,落地项目778个,到位资金405亿元,均创历年之最,聊城对外开放工作开始呈现出全新局面。

(六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启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东阿县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最近,中共聊城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会议确定了今后五年“全面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为创造聊城人民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中心任务。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稳中求进、争先进位,继续坚持“四市方针”,着力打造“一五二”产业基地,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改革创新、惠民富民、文化繁荣、和谐稳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努力把聊城建设成为山东西部的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五二”产业基地,即:在一产方面,打造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在二产方面,打造有色金属及金属加工、运输设备及零部件、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轻纺造纸及食品医药、能源电力及节能设备基地;在三产方面,打造商贸物流及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及休闲度假基地。实现经济小市向经济大市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由以量的增长为主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转变。

——今后五年,我们要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面貌大变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互补、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左右,城乡面貌、功能品质实现新的改善。着眼于提升聊城在省会城市

群经济圈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打造人口过100万、面积过100平方公里的“双百”大城市;积极构建以市城区为中心、茌平和东阿为支点的大三角地带,主动承接济南的辐射;抓好济聊一级公路、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实现聊城融入济南1小时经济圈。

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

三、2012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 %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做好济聊城际铁路、聊泰铁路、郑济客运专线、军民合用机场、青兰高速、煤炭资源开发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2个开发区进入全省综合排名20强。

(二)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用2至3年的时间建成吨粮市。

(三)抓好南水北调聊城段、平原水库和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实施徒骇河治理,加快位山、彭楼、陶城铺、郭口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力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新增改善灌溉面积70万亩。

(三)二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新企业建设和现有企业膨胀规模,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抓好九州国际高科园、西安交大聊城科技园、聊城有色金属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抓好54个重点技改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浪潮集团聊城信息产业园、云计算中心建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