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政府政务 > 列表页

年鹰潭市政府工作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6  分类: 政府政务 手机版

篇一:2014年鹰潭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鹰潭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1月14日在鹰潭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熊茂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富裕秀美宜居和谐鹰潭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按照“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优生态、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60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92.66亿元,增长16.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6.13亿元,增长1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2亿元,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0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9940元,增长12.9%。

(一)产业升级提质增效。“1+6”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750亿元,位居全省第三。铜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增长16%,江铜集团跻身世界500强,鹰潭(贵溪)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获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水工、节能照明、眼镜等非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四年翻番。贵溪成功获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地区,余江工业园列入全省重点工业园区。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330万人次、增长23%,旅游总收入96.5亿元、增长28.5%;龙虎山景区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增长28%,旅游直接收入2.77亿元、增长30%。商贸物流业增势强劲,货运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9亿元、增长69.4%,上缴税费9.82亿元、增长95.2%。经济运行质量更趋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0.3%,提高9.6个百分点。

(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完成了信江新区南北区、高新区、老城西区等一批控规及专项规划编制。信江新区建设稳步推进,路网二期和三期、龙虎山北路、城市防洪堤、信江大市场、滨江景观一期和二期、信江浮桥等工程全面竣工,高铁站前广场、中央商务区、高教园区、市民广场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滨江“天际线”初具雏形。老城区功能不断完善,林荫西路全面贯通,建设路、站江路、四海路和小街小巷等道路管网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完成棚户区改造15万平方米。新建改造白鹭公园、梅园公园等十大特色公园,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荣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月湖新城建设步入快车道,月湖经济大厦、绿地大道等21个项目全面推进。贵溪东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余江县城区东拓稳步推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全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68.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3%,提高1.75个百分点。

(三)“三农”工作稳步推进。成功应对“6·29”洪灾和历史罕见伏秋连旱,全年粮食总产达69.6万吨,实现“十连丰”。白鹤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贵溪、余江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8家,实现产值62.2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6家、家庭农场125个。镇村联动建设扎实推进,贵冶周边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区和“三区三线”民居改造提升工程顺利完工,全市236个“秀美乡村”建设点全面完成。实施水利建设工程项目130个,完成99座小(2)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改造农村公路284公里。大力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鹰潭”建设,完成造林绿化5.4万亩。全面启动净空、净水、净土行动,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和水库水质专项治理工作,主要河流断面Ⅱ-Ⅲ类水质和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Ⅱ级标准以上。

(四)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97亿元、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12.7%。招大引强步伐加快,成功引进中能石油、霸王衡器等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2个,百炼集团、金帝鞋业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上诠电信、海尚科技等21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对外贸易增势喜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外贸百强城市”,全年完成外贸出口9.1亿美元、增长12.3%;宁波至鹰潭转关线路正式开通,鹰潭至宁波“五定班列”运行平稳,进口固体废料6000标箱、增长151.6%;鹰潭海关、国检即将挂牌。“三争”工作成效显著,贵溪、余江纳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铜产业循环经济区、鹰潭创建本科院校等25个重大项目纳入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战略支持范围。

(五)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全市共投入民生资金18.9亿元,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76件实事94项民生指标。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39万人,城镇就业率达96.5%,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3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4亿元,我市被评为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组织工作突出城市。连续9年提高养老金标准,人均月增资158元,发放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7.2亿元。47.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0万名60岁以上老人领取养老金,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5%。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张网”医疗保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城镇医保水平进一步提高。发放城乡低保1.06亿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253.7元和126.3元。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008套,基本建成2092套。累计为5292名白内障、193名唇腭裂、401名先天性心脏病、41名白血病和343名尿毒症等重大疾病患者实施免费救治。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基本建成。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136”工程取得新成效,成功申报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连续14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学前教育不断加强,城区学校“大班额”治理工作进展顺利。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序实施,全市100%的行政村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华赏石展暨黄蜡石文化博览会和中国第十五届根艺石艺博览会,《道之韵》赴埃及成功汇演,建市30周年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龙虎山》特种邮票顺利发行。成功举办市第七届运动会和首届体育文化节,连续18年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深入推进平安鹰潭、法治鹰潭建设,有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六五”普法中期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七)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市民服务中心正式运行,251项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公共资源项目实现网上交易。精简行政审批项目44项,承接省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6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86项。严格厉行节约,公用经费在年初预算的基础上压缩10%,“三公”经费压缩20%以上,政府投资项目优化节俭资金8亿元。集中开展企业发展环境和行业不正之风突出问题等专项整治活动,创新农村集体“三资”、民生资金和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标后监管模式,审计监督、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与此同时,人口计生、方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涉台事务、气象服务、防灾减灾、质量监督、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拥军优属、人民防空、妇女儿童、老龄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成绩和进步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鹰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鹰潭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

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加快发展、转型升级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二是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不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仍是我们亟待加强的工作。三是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与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四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改进干部作风等方面问题仍需我们努力破解,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8+1”重点工作为抓手,突出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和谐惠民、绿色发展四大工作主题,强化项目带动、开放推动、消费拉动三大发展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奋力迈出建设富裕秀美宜居和谐鹰潭新步伐。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620亿元,增长10%左右。财政总收入105.2亿元,增长13.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4.7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0亿元,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8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助转型,以改革增效益,以改革惠民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巩固“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成果,继续大力度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制度,完善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制度,落实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机制。强化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做到“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窗口”出证。深化大部门制改革,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理顺权责关系,严控机构编制,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办法,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加快市政、园林绿化等政企分开步伐,推进市公交公司股份制改造。优化政府投资结构,重点用于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高新产业、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积极推行“先照后证”登记制、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企业经营范围登记,最大限度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市县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建立规范统一的部门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增强政府统筹资金能力。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推进综合治税平台建设,加强重点行业及重点税源管控,提升征管效能。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改革。有序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建立公平开放的公共服务购买制度。切实抓好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工作,探索构建政府债务预算管理体系。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优先安排社保、教育、科技、卫生等民生支

出,从紧编制“三公”经费预算,扎实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将县(市、区)纳入公开范围。

4.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制定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步伐。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确保完成宅基地使用权地籍调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开展农村建房“三清理一整治”和闲置土地清理整治专项行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改革完善征地制度,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强化城管委职能,完成“数字城管”建设,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致力转型升级,壮大工业实力。

坚持以建设绿色世界铜都为目标,以打造沿320国道产业集聚升级带为载体,以做大做强“1+6”产业为方向,着力构建“大龙头引领、大产业支撑、大集群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力争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100亿元。

1.推进产业升级。坚持“地企合作、两头延伸、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铜产业在全国的领先优势,构建铜原料、铜冶炼、铜加工、铜贸易、铜研发、铜检测、铜文化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力争全市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800亿元。做精铜深加工,力争上诠电信、科炬新材料等6家企业建成投产;做强优势铜企业,力争3年内红旗集团、建鑫铜业等4家以上企业产值突破50亿元;做大铜现货交易,尽快建成铜交割库,争取设立铜期货交割仓库,形成有色金属交易市场;做旺铜原料市场,加快铜拆解加工区二期工程、江铜再生资源30万吨拆解项目建设,推进铜拆解作业区与九江港的合作,开展与海西口岸的对接,力争全年铜贸易货物量达12万吨,进口固体废料6500标箱。围绕培育壮大六大特色产业,全力打造水工、节能照明、眼镜、雕刻等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力争省级产业基地达到7个,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个。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三川水表2月份整体搬迁至水工产业园,力争阳光照明、百炼化工氟化新材料等36个新上项目投产见效,河北养元年产20万吨核桃露生产基地、连展科技年产2亿支精密电子连接器等24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力争3年内水工业、节能照明、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100亿元。

2.强化平台升级。按照“特色产业带、田园风光带、宜居宜业区”的要求,精心编制规划,高标准打造沿320国道产业集聚升级带,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整体优势,力争全市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1300亿元。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实施320、206国道拓宽改造工程,加快园区道路管网、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龙岗商务服务区,力争电镀集控区2月份投入运营。推进园区扩园升级,力争高新区拓园3平方公里以上,余江工业园扩区4平方公里以上,支持贵溪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工业园区。加快高新区小微企业孵化基地、童家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创业平台建设,促进中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深入实施“园区再造工程”,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提高入园项目投资强度,力争高新区投资强度达到150万元/亩,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强化发展要素保障,搭建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和银企合作平台,发挥“财园信贷通”融资优势,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强化领导联系企业帮扶工作机制,破解企业融资、招工等发展难题。

3.深化创新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铜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新材料产业院士工作站、三川水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大健康检验检测中心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智慧鹰潭、电信光网城市等工程建设,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力实施“新市民”工程,制定企业优秀人才保障性住房、子女就学等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推进知识产权“四个一”升级工程,实施质量兴市战略。

(三)优化产业结构,做旺现代服务业。

围绕打造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全国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

1.加快推进商贸物流业大繁荣。按照“城内大商贸、城郊大市场、城乡大流通”的布局,全面推进现代物流园、鹰潭国际商贸园、铜循环经济国际物流中心三大片区建设,加快推进十大专业市场建设,力争浙商联盟建材家居城、手拉手国际汽车城、国际眼镜城、胜华机电五金商贸城、万寿宫商城等5个项目基本建成运营,开工建设物流基地、金属交易市场等一批项目。结合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引进全国知名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进驻鹰潭,加快建设铜锣湾等一批城市商业综合体,力争碧海蓝天、滨江广场等综合体开业运营。加强与中国网库集团合作,建设赣东北电商谷,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力争林安物流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早日开工。完善物流配套设施,加快铁路口岸作业区、电子口岸、保税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村商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升级。

2.加快推进旅游业大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按照“一廊三区,四核多片”的规划布局,推进十大旅游项目建设,致力在丰富夏天避暑、冬天养生旅游产品上下功夫,致力在完善旅游配套、挖掘道教内涵上下功夫,努力把龙虎山打造成四季宜游的经典景区,力争全市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500万,实现旅游收入超120亿元。全力推进在建重大旅游项目,确保龙虎山大型实景演出、逍遥城旅游综合体、圣井山综合开发、梦幻乐园等4个项目基本建成运营。完成旅游产业园区规划编制并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天元度假区、龙虎山大道延伸段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承载能力。全力办好国际道教论坛,加快大上清宫二期和道学院等一批道教宫观建设,启动龙虎山道教养生园建设,促进道教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强化旅游市场营销,加强跨区域旅游协作,共同打造赣东北旅游圈、闽浙皖赣无障碍旅游黄金走廊,进一步提升鹰潭旅游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

3.加快推进新兴服务业大提升。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建立完善信贷政策执行和信贷投放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信用鹰潭”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中小企业信用示范区、融资超市建设,鼓励支持优强企业上市,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力争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各1家,设立村镇银行1家,新开办2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3家。积极推动保险业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业,全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尽快繁荣特色商业街、余江雕刻一条街、黄蜡石专业市场,打响鹰潭文化创意品牌。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家政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企业策划等中介服务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四)突出全域鹰潭,加快城乡一体。

坚持以“全域鹰潭”规划为龙头,按照“1+3+10”城镇发展模式,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集镇、中心村“四位一体”发展,着力构建城镇功能互补、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配套协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力争城镇化率达55%。

1.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承载力。编制完成全域规划,完善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高铁片区修建性详规编制。信江新区重点抓好高铁北站周边、高教园区、滨江沿线三大片区建设,全面建成高铁北站站房、高铁站前广场、鹰北公路客运和公交枢纽站等6个项目,大力推进中央商务区、信江生态公园等25个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路网四期、余信贵大桥、民悦佳园等6个项目,高标准打造滨江“天际线”,聚旺新区人气。老城区按照“大片区规划、大项目推进、大配套建设”的要求,重点抓好盐业公司、二二三地质队等5个棚户区和朱埠杨家、夏家等15个城中村整体改造,搭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投融资平台,统筹公建项目、

篇二:2011年鹰潭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鹰潭市政府工作报告(提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政府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简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发展凝聚人心、以改革拓展空间、以正风气形成合力、以加强组织建设强化保障”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 “四大一新”发展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洪涝灾害,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超常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20亿元,五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13.6%,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50亿元,五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60亿元,五年翻两番多,年均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85亿元,年均增长1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30元,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5950元,年均增长10.3%。县乡经济。

——经济质量实现大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大铜业;大旅游;大物流;楼宇经济;农业经济。

——发展后劲实现大增强。“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740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和的4.4倍。项目建设(固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外贸,园区发展);各项改革;全民创业。

——城乡统筹实现大突破。城市建设(大框架格局,城市品位,城市人口,城市化率);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大四小”;农村卫生清洁工程。

——人民生活实现大改善。民生工程(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光明微笑关心工程);节能环保;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努力克服特大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扎实推进“四大一新”发展战略,负重奋进,锐意进取,全市经济社会呈现速度(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年鹰潭市政府工作报告)加快、质量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20亿元,增长14.5%。实现财政总收入50亿元,增长34.8%;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增长3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0元,增长8.56%。农民人均纯

收入5950元,增长8%。

1.经济发展提速增效。三次产业结构比。工业经济(铜产业,非铜工业,园区经济);旅游经济;物流经济;楼宇经济;农业经济。

2.抗洪救灾取得重大胜利。今年6月中下旬,我市遭受了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79亿元。面对历史罕见的严重灾害,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抗洪抢险决策部署,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按照“属地管理、独立自救”的原则,坚持以县(市、区)为救灾主体,以乡镇为抗灾单元,展开乡自为战、村自为战,夺取了抢险救援、转移安置、保卫堤坝三个关键性胜利,创造了无一人死亡、无一重点圩堤决口、无一座水库垮坝的奇迹。在抗洪抢险告一段落后,我市迅即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灾后创建上来,全力做好灾民救助,全力恢复农业生产,全力修复水毁设施,全力强化卫生防疫,全力开展倒房民居重建,全力争取灾后重建项目,确保了大灾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3.项目建设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完成数量、投资情况;过境及中央、省属项目;工业项目;城建项目;涉农项目;旅游项目;社会事业项目。

4.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各项改革(七大系统国有企业改革等);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重大招商项目,进出口贸易)。

5.惠民成果不断扩大。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省政府下达给我市的92项民生工程指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新增城

镇就业18223人。“光明〃微笑〃关心”工程取得实效,累计完成白内障手术925例、唇腭裂手术45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95例。开工建设廉租房6584套,阳光小区一区廉租房完成公开摇号,解决了676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成功举办了江西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大型畲族山歌戏《七彩畲乡》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金孔雀”综合大奖和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综合金奖,填补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全国综合大奖的空白。深入开展了严厉打击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秩序和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战胜困难,开拓进取,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大崛起,最核心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四大一新”发展战略;最关键的是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抓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的硬道理、硬任务、硬要求,加速经济超常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最重要的是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把创优发展环境作为第一品牌来抓,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以开明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强对外吸引力和对内凝聚力。最根本的是着力提升政府执行力,把真抓实干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推进依法高效行政,创造性开展政府各项工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驻兴部队、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人民团体,向所有参与和关心兴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大干部群众、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少,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意义十分重大。根据《中共鹰潭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组织力量起草了《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这次一并提交大会审查,市政府将根据大会通过的《纲要(草案)》,认真组织实施。下面,我就《纲要(草案)》作如下说明。

“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

篇三:鹰潭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2月23日在鹰潭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 钟志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和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是鹰潭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发展凝聚人心、以改革拓展空间、以正风气形成合力、以加强组织建设强化保障”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四大一新”发展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洪涝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

——“十一五”是我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总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五年翻两番。生产总值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达4600美元;财政总收入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7%;地方财政收入是2005年的4.4倍,年均增长3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5年的4.3倍,年均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8%;出口总额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长19.9%。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大丰收。贵溪市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称号,余江县连续两年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一。

——“十一五”是我市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五年。世界铜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铜加工能力由25.6万吨提高到150万吨,铜冶炼能力由45.1万吨提高到100万吨,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29.6亿元增加到1327.8亿元,我市相继荣获“中国铜产业基地”、“中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国家铜及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铜冶炼及铜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获批建设。旅游经济跨越发展,龙虎山景区先后荣获“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桂冠,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能力不断提

升,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7%。物流经济突飞猛进,全市物流企业发展到186家,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达31家,物流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25%,税收年均增长170%;“无水港”项目投入运营,我市被列入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水工业、节能照明、眼镜、雕刻、微型元件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十一五”是我市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1个,完成投资508亿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落户企业494家,增长1.2倍,累计引进5000万元以上省外项目230个,实际进资329亿元,年均增长33.3%;累计利用外资4.9亿美元,年均增长12.7%。产业调整取得实效,三次产业结构由14.2:49.4:36.4调整为9.6:63.2:27.2。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1.7%提高到16.1%,市属企业上缴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9.9%提高到68%,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17.2%提高到47.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我市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鹰潭(贵溪)铜拆解加工区通过国家环保部、商务部、质检总局、海关总署考核验收,顺利开园。三川集团成功上市,成为全省第一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1.47吨标煤下降到

1.176吨标煤,五年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10%和12.7%;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100%,空气质量基本保持在Ⅱ级以上。

——“十一五”是我市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格局已经形成。中心城区至贵溪、余江、龙虎山的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构建了“15分钟城市经济圈”。信江新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建成区面积由44.9平方公里拓展到5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41.8%提高到52.6%。实施重点城市建设项目232个,改造旧城162万平方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明显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投入资金3.8亿元,高标准建成了98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8亿元,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28座,改善灌溉面积20.5万亩。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2322公里。在全市所有自然村和农村集镇全面推行了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十一五”是我市人民生活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843元增加到15618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640元增加到6249元,年均增长11.4%。新增城镇就业10.5万人,城镇登记就业率达96.5%。建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12871套,初步形成了保障性住房、住房租赁补贴、普通商品房等多层面的住房供应体系。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均达9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2万人增加到17.2万人,累计支付养老金11.5亿元。5.8万人纳入城乡低保,累计发放低保金2.76亿元。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投入1.3亿元改善办学条件,

改扩建校舍25.47万平方米,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国企改革全面完成,改制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统计、审计、监察、信访、人事编制、行政服务、方志档案、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涉台事务、气象服务、防灾减灾、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拥军优属、人民防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后劲增强的喜人态势。

(一)形成了一个千亿产业,经济实力上了新台阶。铜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7.8亿元,增长57%,成为全省设区市中首个“千亿产业”。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42.7亿元,增长14.1%。财政总收入55.1亿元,增长48.7%,增幅在全省排位第二;地方财政收入29.5亿元,增长62.9%,增幅在全省排位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增长40%。全市实际引进5000万元以上省外资金110亿元,增长32.5%;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

8.1%;出口总额3.6亿美元,增长90.8%。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县级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9.6%。乡镇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市90%以上的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元,其中6个乡镇过亿元。

(二)战胜了一场千年洪灾,“三农”工作稳步发展。去年6月中旬,我市遭受了一场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面对历史罕见的严重灾害,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抗洪救灾,一手抓灾后创建,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创造了无一人死亡、无一重点圩堤决口、无一座水库垮坝的奇迹,确保了大灾之年“三农”工作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2.67亿元,粮食总产64万吨。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深入实施,完成造林面积8.5万亩。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建成234个新农村建设点。“2+5”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和“三三六”集镇垃圾处理方式全面推广,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成为全省一大亮点。

(三)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大框架城市格局已经形成。全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1.6亿元。贵电“上大压小”、西气东输二线鹰潭段、杭长客运专线鹰潭段、省天然气管网一期等中央、省属和过境项目有序实施,皖赣铁路扩能、鹰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以“两桥一堤”为主的信江新区建设项目扎实推进,鹰西大道、胜利西路延伸、月湖岩公园、信江南路全面竣工,滨江公园二期、棚户区改造全面展开,“两线六点”景观

提升工程圆满完成,中心城区完成绿化面积55.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新增人口4.2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52.6%,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四)打造了一个世界品牌,第三产业态势喜人。龙虎山成功问鼎“世界自然遗产”,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冠”景区。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660万人次,增长29.4%;旅游总收入45亿元,增长29.3%。物流业发展势头迅猛,汽车货运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5亿元,增长137%;税收2.4亿元,增长103%,增幅均居全省第一。现代物流园开工建设。引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企业263家。金融、商贸、房地产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3.4亿元,增长15.4%。

(五)承办了一届精彩省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举全市之力,成功承办了江西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兑现了“给鹰潭一个机会,还省运十分精彩”的庄严承诺,充分展示了鹰潭的发展成就和精神风貌,赢得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扎实推进了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新建、改造中小学校28所,鹰潭一中新校区开工建设。大型畲族山歌戏《七彩畲乡》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金孔雀”奖和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综合金奖,填补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全国综合大奖的空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南大鹰潭医院平稳移交。全面完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和“数字鹰潭”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工作。

(六)实施了“一号”工程,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把贵冶周边三个村庄搬迁作为全市“一号”民生工程来抓,筹资近3亿元全面实施了近500户、1600余人的整体搬迁工作。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92项民生工程指标。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7亿元。发放养老金3.36亿元,人均月基本养老金达1098元。发放低保金7531万元,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分别达196.6元和79.1元。非工口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顺利推进。开工建设廉租房1万套。中心城区3160套廉租房全面建成,阳光一区廉租房已交付使用,解决了116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光明·微笑·关心”工程取得实效,累计为3957名白内障患者、188名唇腭裂患者、206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了免费手术治疗。“法治鹰潭”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信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公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城乡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谱写了新的篇章,为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开拓进取、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

子、干部和老领导、老同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向驻鹰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鹰潭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可用财力亟待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对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鹰潭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纲要(草案)》提出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切实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力度,深度实施“四大一新”发展战略,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把鹰潭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独具魅力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璀璨明珠。

(二)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发展的趋势和现实条件,《纲要(草案)》提出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力争经济总量再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数在全省的位次前移,部分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小康社会标准,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25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亿元,年均增长16%;出口总额7亿美元,年均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

(三)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七大主要任务: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