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政府政务 > 列表页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分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2  分类: 政府政务 手机版

篇一: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

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地方治理的需要,为了适应地方政府治理要求的变化,推进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本文从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地方自治功能,依靠网络信息技术,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分析如何开展地方政府创新。

关键词:地方治理 政府创新 途径

一、引言

井冈山市拿山乡拿山村位于井冈山市拿山乡南面,是全乡最大的一个行政村,属于革命老区,主要靠山吃饭,经济来源少,农民处于极度贫困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政治中心迁移下山为契机,加强乡镇规范化建设,利用新农村建设、新农合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2000元,有大小运输车辆达100余辆,建筑施工队3个,建材点达4个,个体私营业户达到86户。但是问题也伴随着出现,环境破坏、群众群体事件,公众参与度不高,公民诉求日益多样化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极大考验着地方政府如何创新治理好地方。

二、地方治理和地方政府创新

(一)地方治理

地方治理就是对一个地区/区域的政治、经济、行政事务的管理与实践活动。其主体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民间组织。地方治理的重点是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及其功能,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促进公民参与,完善与增强市场的机制和功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地方政府创新

地方政府创新是为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现实的挑战,探索政府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解决治理过程中所遇到的

问题,从而不断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包括地方政府自身的创新和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创新。地方政府创新开始更多的关注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公民参与,为社会工作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地方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的关系

1、地方政府创新是地方治理的直接途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成功的创新需要不断进行试错、学习、反馈,才能形成有效的治理途径,地方政府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试错”,使得地方政府行为要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市民的广泛认可等。通过地方政府创新行为可以有效改善地方政府职能缺陷,促进政府组织的有效运行,为地方治理的全面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地方政府创新活动的展开,给予地方治理在理论、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形成全面的地方治理结构和模式。

同时,随着地方政府治理要求的变化,也会不断促进地方政府的创新,地方政府创新也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治理的实现,社会环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社会资源被多方主体竞争、政治家创新行为的出现等,使得地方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形成社会总体发展。地方政府创新行为与地方治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进一步完善了地方治理。

2、地方政府创新与地方治理的协同性与摩擦共存

地方政府创新行为与地方治理一定程度上具有协同性,但同时伴随着摩擦。这种关系具有不断协同演化的特性。地方政府创新导向的演化需要治理机制的支持,同时也会对其治理机制背景形成某种影响力;反过来说,治理机制也会约束创新的改进,或者决定哪一种创新可以在地方社会系统中保留下来,并得以扩散。所以说两者具有较强的协同性。然而,由于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创新与地方治理之间也可能出现摩擦。也就是地方政府创新过程并不适应地方治理的生成,从而使得创新与治理在某一社会环境下出现冲突,不能达到最佳平衡。

三、地方政府创新的途径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的和落脚点。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

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吉安市的面向“大学生村官”竞争性选拔副科级领导和面向全国竞争性选拔县级领导等案例。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地方政府治理实现的关键,地方政府是推动地方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力量

地方政府创新案例分析

,又是接受现代化过程冲击和考验的客体。以职能转变为中心枢纽,实现地方政府机构改变,实现地方政府治理的变革是地方政府长期努力的方向。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首先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职权,然后才可能转变地方政府的功能。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地方政府职权的变化就是在承认地方政府权力有一定限度的前提下还权于社会企业市场和公民,改变过去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其次,是在承认社会企业市场个人享有合法权力的前提下,调整地方政府与其他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形成新型的权力关系,共同营造新型的地方理格局。再次,是在承认地方政府职权有一定

篇二:浅议地方政府上的管理创新与不足

浅议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与不足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模式亟待创新,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经验,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过程上常常出现误差,因此如何推进地方政府科学高效的展开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GDP平均保持在9%的增长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政府管理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内各级政府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纷纷被提及,然而缺少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经验,地方政府在创新方向常常陷入误区,导致创新举措的后果和最初的政策目标背离,最终管理创新行为失败。如何推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采取新方式、新手段、新理念,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当前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在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出加强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政府依法管理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大力推进公务员制度的创新。中央政府在自身管理和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地方政府在加强自身和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向。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讨,如珠海的“万人评政府”、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重庆市城口县镇长直选等案例。

二、当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地方政府是直接治理一个区域和管理该区域内居民最直接的政府,是基层的政府,也就是指除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以外的所有各级政府。地方政府在我国政府组织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和各地在实际情况存在这许多不同的地方,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管理创新的道路上势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政府在管理创新方面缺乏动力,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一项政治改革的重要措施,将会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调整,也牵扯到广大群众权利和价值以及文化观念的调整。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任何管理制度创新的驱动力都来自各方面利益的博弈,地方政府领导者缺乏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而非深入民众

采纳民意,这决定了其对管理创新的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重要性认识不够,地方政府经常把握不住合理的变革时机并不能构建创新制度的多元分布,在创新过程中经常出现主观随意性或者只顾眼前利益。另外,创新也意味着存在这一定的风险,对于以求稳的当代地方政府的领导者,在实际行政过程中,往往只局限于按照中央政府制定的公共决策执行,却缺乏对自己地区特色的融入,为了规避风险,常以观望态度对待,从而错过了制度创新的最佳时机。

2、地方政府管理在技术创新层面存在缺陷。在现阶段,地方政府管理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将现代通信和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政务中来,即所谓的电子政务。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的电子政务处理政府管理工作,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便民为目的的政务形式,可以使公众能快捷方便地了解政府管理和运作并参与其中,而有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由于各方面的顾虑和利益,把所掌握的公共信息视为其保护其利益的法宝,千方百计地阻挠电子政务的正常展开。另外,许多地方政府对管理技术创新存在认知性偏差,导致在实际投入中出现硬件建设强大,但软件建设明显薄弱的现象,现有的软件作者和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沟通,不能真正理解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开发出的软件不能紧跟地方政府需求的变化,软件设计与地方政府先进的硬件不配套。其次,地方政府管理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政府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均衡发展来实现,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下面的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建立网络系统的过程中缺少部门之间的资源信息整合,无法形成部门之间协同办公的环境,不同部门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因此目前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还停留在低水平重复浪费的基础之上。

3、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从观念上讲还处于落后的阶段。管理观念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成果和意义。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思想,但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如依法行政观念淡漠,人治氛围浓厚,政务公开的透明度不高,公开性不够,各地方政府执行标准及程序不一,政府公信度差;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涉及到利益就一哄而上,涉及到责任就相互推诿;缺乏科学的法律、法规、规章的约束,在行政过程中工作人员以强政府姿态来处理问题较多,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同时政府工作效率较低,角色定位过于复杂。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包办式管理痕迹较重,虽然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但依然未能达到市场行业主体有效管理运行的目标。此外,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不强,深受传统官场文化的影响,地方政府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官本位”现象,在管理中把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变成了特权,这些都造成了地方政府管理理念的落后。

(二)原因分析

对于以上地方政府存在的如多问题,可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以此来发掘阻挠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因素。

1、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推缺乏动力的原因。叶富春在《利益结构、行政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中指出“政府管理的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单纯地根源于政府自身的觉悟,而必须有来自公民和社会的推动力。”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往往缺乏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因此不能对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形成外在的推动力。另外,地方政府作为地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管理者,在改革创新中难免把自身利益放到首位,在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过程中必然会对地方政府官员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利益进行调整和再分配,因此会不同程度上对地方政府各方利益的分配方式和协调产生

影响,甚至会直接损害某些要害部门及其人员的利益。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各项体制内的改革创新都难以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政府在制度管理创新方面的动力不足。

2、地方政府管理在技术创新层面存在缺陷的原因。政府管理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而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财政拨款的限制,加之地方政府本身财政收入有限,因此在面对需要高投入的技术创新层面明显呈现出投入不足的态势。另外,各地方政府、各行政机关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层次高低不同,对其产生的目标和价值定位也比较模糊。而大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只局限于自身的技术创新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资源共享,建设过程中重复和浪费现象严重。

3、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从观念上落后的原因。几千年积淀的封建官僚思想和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阻碍了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前进步伐,某些行政主官固步自封,怀抱封建思想和强权思想,一旦管理创新触动到他们的利益,行政命令就会下达,甚至严重干扰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进程。官僚主义、特权主义、小团体主义,这些思想的存在将非常不利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三、地方政府如何进行管理创新

(一)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建设,确保制度创新是一切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

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活动离不开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是任何一项改革开展的前提。良好规范的制度创新体制有利于将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引入一条正确明晰的发展道路,通过对现有制度的修改、补充、完善和废弃,从而建立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效廉洁的制度体系,确保地方政府管理制度创新有章可循。地方政府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遵照中央政府文件精神要求,引入民众参与、专家听证的机制,最大程度发挥专家的作用,确保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同时民众参与,有利于制度直面人民群众的利益,减少制度创新的阻力。

(二)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引入电子政务管理系统作为地方政府创新的技术保障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地方政府管理创新要求我们的政府必须是现代化的、高效能的、高科技的政府,在此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其实就是电子政务的广泛开展。电子政务中政府部门或机构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电子政务的开展首先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府公务员队伍,通过公开招考录用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其次加大资金投入,软硬件齐抓共管,提升电子政务的软硬件实力,搞好后勤物质保障。

三)转变思想观念,将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摆到一切创新的首位

树立法制观念,效率理念,建设法治性政府,需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也是推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完善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将地方政务置于阳光之下,提高地方政府工作效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管理型服务型地方政府,真正做到政府为人民服务,官员是人民的公仆。

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是当前全球各国范围内行政改革的趋势,地方政府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环境要求,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将地方政府打造成富于时代气息的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人民政府。

篇三:地方政府创新的研究综述(期中作业)

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研究综述

20091131138 曹罗勇

内容摘要

本文梳理了2000年到2011年间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得者以及中国全文期刊网上相关论文,得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已成燎原之势、地方政府创新理论方兴未艾的结论,同时重点梳理了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因素,最后个人认为,地方政府创新的深层次动力在于为适应政治参与,避免发生政治动乱,政府不得不进行政治创新。

【关键字】

地方政府创新 竞争 政治制度 政治企业家 政治参与

一、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已成燎原之势

张国庆教授在其《公共行政学》一书绪论中提出,主动进取、追求卓越、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的行政精神。主动进取和追求卓越的目的是更好的履行政府职责,其结果往往都表现为政府行政职能的创新发展。因此,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代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张国庆教授在书中提到,创新发展是一个政府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节奏明显加快,优胜劣汰已经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要使国富民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创新发展。1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已然进入活跃期。在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的层次上,产生了一大批在公共服务、行政改革、政治透明、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公民参与、法制建设和扶贫济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项目。从2000年开始,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奖励活动。“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每两年一届,迄今已举办了六届。从第五届开始,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单独举办此项活动。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共有138项,包括了优胜奖和提1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名奖等各类获奖项目,其中优胜奖每届10名,提名奖等其他奖项各届数目不等 这十二年间先后获奖的138个项目是中国地方政府优秀创新实践的一个高度浓缩和极具代表性的样本。对过去十二年来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进行归类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整体趋势。表1.1为一到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数量分布(资料来源于中央编译局网站)

表1. 1

第二届2451810

第三届2832510 第四届3372010

第五届2383010

可以看出,整个趋势是呈现一个正态分布的,在第四届的时候,地方政府创新可 以说是达到了高潮,以后就逐年下降。

下面,我们以每届获得优胜奖的10个创新项目为样本,梳理一下创新类别的分布。这些创新大致可以分为:政治改革类;行政改革类;公共服务类和社会管理类(社会管理类是第六届新增类别)。

表1. 2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分布类型(单位:个)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432111422323

144332112344从表1.2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改革类项目是逐年下降的一个趋势,而社会管理类项目则是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创新的青睐,而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两个基本上是处于稳定的水平,说明这两类创新在地方政府中是比较传统的改革项目,同时也是实践经验很丰富的项目。综上所述,我国地方政府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非常重视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这一点是很值得欣慰的。

二、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指导着我们的实践。随着地方政府创新的逐渐推广,理论界也在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力图在未来的实践中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以期待地方政府创新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本文同样以中国全文期刊网为例,在关键词中输入“地方政府创新”,时间是2000年到2011年,逐年进行检索发现:在2001年以前没有一篇关于地方政府创新的研究论文。事实上,在2004年以前,只检索到一篇关于地方政府创新的论文,即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黄永炎老师写的《地方政府创新行为的制度分析》。但在2004年以后,论文量逐年攀升,具体情况见图1.1。

图1. 1

从这些论文的发表单位来看,北京大学、中央编译局、兰州大学这三所机构发文频率很高,从论文第一作者来看,个人认为王勇兵、王焕祥、王曙光、高新军、俞可平、杨雪冬、何增科、黄美花等学者是很关注地方政府创新领域的。学者们大多是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对地方政府创新进行学理分析。有的是从宏观层面总结论述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特征、趋势,如北京行政学院鄯爱红的《试论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特征及趋势》,中山大学陈天祥的《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一文有的从微观层面,深入地方政府,近距离观察地方政府改革,试图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总结出地方政府创新的规律。如西安交大的董新宇所写《服务型政府理念下的地方政府创新——基于淮安市政府101%服务的实证研究》、北京联合大学王巧玲写的《信息管理体制与地方政府创新——以山西地税“两个操作示范”改革为例》。还有学者介绍了国外政府创新的一些经验,如王勇兵的《德国地方政府治理及其改革与创新》、《国外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六大潮流》。但是,梳理这些论文,我们发现学界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满意

的理论模型来总结地方政府创新。现阶段大家的研究主要还是在个案研究上,或者是研究表面上的东西,总结一些创新趋势、创新动力、创新特征之类的。

三、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动力初探

在研究地方政府创新方面,有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那就是对地方政府创新动力的研究。本文试图整理一下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的基本状况。政府创新的动力何在?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学者从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视角来描述创新动力。政府创新常常是组织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创新动因既存在于客观的制度环境之内,也存在于主观的内在需求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创新是被外部坏境逼出来的,比如获得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的福建省泉州市总工会“外来工维权新模式”,当地政府为了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尤其是技术工人欠缺,与周边地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总工会开拓服务新方式,为优秀工人包机回家,普遍提高工人工资,在企业中大力推行集体合同以保障外来工权益,同时建立专人维权体系、社会化维权体系,切实保障外来工的利益,从而为整个泉州市的经济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又比如为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求有素质更高的干部,才能胜任。江苏省仪征市的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还有就是干群矛盾尖锐也是逼迫地方政府创新的外部力量。由于官僚主义和腐败,在中国许多地方产生了严重的干群矛盾。在压力下,地方政府官员必须图变,才能够生存。由此产生了制度创新。重庆市开县麻柳乡的“八步工作法”的制度创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而地方政府创新的内在需求主要表现在官员追求政绩,追求晋升上。对于我国中西部省份来说,能够在制度创新上有新举措,是彰显自己政绩的捷径,由此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提拔机会。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的乡镇党委书记的“公推直选”,就属于这种类型。但是这种创新往往不能够持久,经常是人亡政息,人走政改。

有的学者从市场经济竞争的角度来分析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的竞争上。一是地方政府间的相互竞争。地方政府间竞争是指市场经济各区域体中的地方政府围绕吸引具有流动性的要素展开竞争,以增强各区域的竞争优势。2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各种社会资源得以自由流通,加上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了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吸引资源而制定各种利好政策,出2 王国红《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与条件》,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5期。

台种种措施。事实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就成为了地方政府创新的主要动力之

一。比如天津市南开区政府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超时默许”新机制、海南省海口市实行行政审批改革的“三制”,都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一改官僚痼疾,从而吸引众多社会资源。二是地方官员间的竞争。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科层制,权力结构呈现出标准的金字塔型,越往上走,职位越少,竞争越激烈。而政绩考核又是官员获得晋升的主要指标之一。为此,地方政府官员绞尽脑汁想要创新,为的就是在与同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还有学者从公民社会与政府合法性的角度来分析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当地政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搞家长制主义。而是要事事听取民意。民众的认同与支持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和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是地方政府创新的内在动力之一。3地方政府作为社会公众选择的授予公共管理权力的组织,公共性、社会性、服务性成为其基本特征;地方政府只有真正履行其责任时才是合法的,满足公众的偏好和需求也就成为其拥有合法性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急需“增进回应”,亦即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能够以一种有力的、敏感的、负责任的态度去回应并满足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的公众诉求。行政改革必须回应公民的政治需求,行政改革与政治改革有些领域不可分割,一些公民的政治需求可以通过行政改革来满足,行政改革为公民个人利益表达和对政府的诉求提供渠道。地方政府日益面临着如何用最小的成本为民众办更多事情的压力。建设透明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以及参与式政府就是回应公民政治需求的行政改革。4

更多的学者从制度的视角来分析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外部利润的存在而在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往往会引发个人、团体或者政府的创新动机,这就是制度创新的动因。中山大学的陈天祥教授认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包括:宪法秩序的变化、制度创新成本、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和制度创新能力等。5他认为宪法秩序的变化赋予了地方政府相当的自主权,成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法律基础;由于贴近地方,使得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成本较低;良好的预期收益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力;较强的制度创新能力,如资源配置能力和支付变革成本的能力,使得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增加,由此说明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力所在。同时,3

4 王国红:《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与条件》,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5期。 鄯爱红:《试论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特征及趋势》,载《行政与法》2007年第4期。 5 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载《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