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列表页

石狮地名调查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26  分类: 调查报告 手机版

篇一:2011石狮房地产市场区域报告2318444554

厦门星联辰地产营销机构

目录

1.石狮市城市认知

1.1地理位置

1.2政区划分、土地面积及人口状况 1.3交通资源 1.4产业状况 1.5经济状况运行分析

2.城市规划

2.1城市规划概述 2.2城市规划前景 2.3发展规划的影响 2.4石狮7大片区改造情况 2.5城北区域规划及趋势

3.石狮市房地产市场运行分析

3.1宏观房地产环境趋势分析

3.2板块划分及板块的阐述 3.3市场分析 3.3.1一级土地市场 3.3.2总量分析 3.3.3产品分析 3.3.4价格分析 3.4消费群体分析

4.市场总结

4.1市场小结 4.2市场判断

1.石狮市城市认知

1.1地理位置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处闽南金三角沿海突出部,位于文化历史名城泉州和经济特区厦门之间,市域三面临海西与晋江接壤,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出洋的必经之地,当地凤里庵旁的一尊石狮,颇具灵气,商贾以之指向路标,名闻遐迩,石狮地名便由此而来,素有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工贸旅游港口城市之称。

1.2政区划分、土地面积及人口状况

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石狮由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下辖灵秀、宝盖、蚶江、祥芝、鸿山、永宁、锦尚7个镇,凤里、湖滨2个街道办事处。石狮市地处闽南金三角,海岸线长67.7公里,全市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常驻外来人口20万人,并且以服装闻名于世,是中国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1.3交通资源

1988年石狮建市之初,交通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全市公路里程仅130多公里,且等级低、路况差,除306线、石永、石祥、石蚶等少数主干线为沥青路面外,其余公路均为砂土路面。

建市20多年来,石狮历届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呼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公路建设的热潮,1966年至2005年期间,石狮先后建设了共富路、石锦大道、石狮大道、高速公路连接线、沿海大通道石狮段等数条主干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路网格局,尤其是全长43公里的沿海大通道拓宽改造,将沿海五个针串了起来,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全市公路建设项目主要是改造旧路,狮城大道、石湖大道、石祥大道、石永大道均以一级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为全市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中,道路建设对城市交通作用最为明显的主要是外环路的建设,大北环路建成后,与石湖路、学府路、南环路、西环路、北环路衔接,形成了石狮市区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环城道路,打打提高了市区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减轻了交通拥堵状况。

虽然石狮市人均道路面积比较高,但不可否认,路网结构还不够合理,由于受拆迁安置等因素制约,城市总规规划的城市道路,还有多条道路尚未全线贯通,如宝岛路、镇中路、嘉禄路,目前仍为“断头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通通行,继续推进道路建设,仍是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1.4产业状况

石狮市闻名在外的,主要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产值558.8亿元,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60亿元,增长17.2%,其中纺织服装业完成产值265亿元,增长16.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7.6%,其次,石狮三面临海,具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具有工贸旅游港口城市之美称,在工业用地布局上,按照“退城进园”、“退二进三”的原则,以园区整合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重点工业园区,引导企业逐步向重点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区圈。

第二产业对石狮GDP的贡献率最大,工业占有绝对的优势,

1.5经济概况运行分析

2005年至2009年,石狮市GDP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GDP大于10%

篇二:晋江地名

晋江历史文化

晋江原是大泉州的通称(1980年前),原来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原来的泉州市政府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因此江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晋江。

因此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

唐代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

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当时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至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明代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

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

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莆田、仙游和永春直隶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

锦江之夜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待统一),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 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归晋江地区,受福州人阻挠而没划归成功,莆田仙游从晋江地区分出。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待统一)。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5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篇三:泉州地名里的那些事儿

泉州地名里的那些事儿

在“满街皆是圣人”的泉州,曾经有许多优美又富文化情趣的地名,“一峰书”、“六井孔”、“连理巷”、“棋盘园”、“花园头”??这些或存留或湮灭的老地名背后都有着美好的传说,都留存着最久远的城市记忆,凝结着最草根的民间智慧。一个个串联起的老地名,其实就是一部最简明的城市历史。今天,当我们重新念诵这些或许有些陌生的老地名,追寻蕴藏其中的老故事,对泉州之美,也许也会有更多发现。

地名 地图上的城事百科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地名,尤其老地名往往就像一串密电码,谜底有的是城市命运的烽烟往事,有的是才子佳人的缱绻姻缘,有的则是大家世族的荣辱过往,更多的还是市井小民家的鸡毛蒜皮,草根分子命运的跌宕起伏。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其实就是地图上的民间语文,长挂嘴边的城事百科。

2011年8月,继1979年第一次地名普查后,泉州开始了历时约一年,囊括全市的地名普查。老地名的保护工作,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委员卢坚放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出“泉州应该借着地名普查,推动老地名的保护。”泉州的老地名,是极具魅力和底蕴的,曾有一首由路名串联起的歌谣这样念道:“一峰书、二郎庙、三教铺、四脚亭、五塔巷、六井孔、七里庵、八卦沟、九一路、十字街。”这些或隽永典雅或通俗顺口的地名如今有的依然是旧日模样,有的已经换上新颜,也有的已经沉入历史的烟波,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在再次念起这些名字时心生感怀,甚至恨不得穿越时空,重览它们昔日的胜迹。

因功用得名,名留存城市记忆

泉州古城,号称曾有九十九条街巷,这些旁逸斜出、或长或短的古巷就像城市的一条条精密的神经元,存储着城市的全部秘密和过往,而这些久远往事甚至可以在我们铺展开今日的地图,找寻它们的名姓时就窥见一二。

泉郡自古商贸繁盛,甚至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有聚集一处的“专业市场”,此般胜景从地名就可窥见一二,比如花巷,虽然它曾经有过“蒙古巷”、“梦果巷”这样更引人遐思的名字,但“花巷”这个诞生不过百年的名字却因为此巷原为传统纸扎花店的聚集地而结结实实地流传了下来;比如豆生巷,因巷中旧时有几户陈姓人家洗出来的“豆生(即豆芽)”格外鲜甜而得名,甚至连巷中水井也得名“豆生井”。水门巷尾窄窄的竹街则见证了水门巷曾是“竹器一条街”的历史。声名远扬的“聚宝街”则因曾是蕃商聚集的商市,汇聚四方奇珍异宝而得冠“聚宝”之名,“打锡街”、“布房巷”以及现已难觅踪迹的“碗糕巷”、“米粉巷”、“芋埔”、“打线埔”都曾经见证泉郡的繁华旧梦。

而作为一个早在唐代元和年间,人口就突破三万户的古城,泉州的城市管理机构布局甚至至今仍可在地名中寻得旧迹,如“州顶街”就是因唐代在此设置府衙而得名;又如“旧馆驿巷”,因旧时官方驿站在此得名。“米仓巷”则因原是泉州政府的米仓而留名至今。因人得名,地名浓缩世相百态

在“满街皆是圣人”的泉州城,因人得名的地名亦是比比皆是。

东街菜巷的洪衙埕因洪承畴曾在此兴建府邸而得名,洪承畴在壮年之期由明朝的“能臣”摇身一变成为清朝的“贰臣”令他的家人深以为耻,故府邸虽宏阔,却无一家人愿在此居住,就是这样一个令家人都不愿提及的所在,却因“洪衙埕”这个地名被人知晓至今。而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菜巷南段的“通天巷”,其名得自洪承畴的弟弟洪承畯,因其感愤于哥哥降清一事,便在其府第对面建了一座通天宫,供奉宋代抗金名将张巡、许远。许远的塑像怒容满面,伸出右手直指洪府。“通天”与“滔天”谐音,寓有怒责洪承畴罪恶滔天之意。其地因此得名“通天巷”。说来有趣,两条短短的巷子本也寻常,却因两个有几分“针锋相对”的巷名而瞬间分立在不可逾越的道德鸿沟两端,民众和历史终究以独特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评判。

洪承畴虽然“大节有亏”,却仍不失为一位闻名天下的“人物”,并不广为人知的明代慈善家李五则因世人感念他的善行,取其门扉上的“世锦芳留”的匾额,将其宅第所在花巷北和古榕巷东端的一段小巷唤作“锦芳留巷”。此外,西街西段的“甘棠巷”,名似因景而来,其实也是为了纪念明万历年间勤政爱民的宰相李廷机。相传,李廷机告老还乡之时,明神宗赐他策马“三鞭为界”建府第,他不愿占夺民宅,骑着马在五塔巷边一片旷地上,轻轻拍了三下马鞭后就勒住缰绳,结果只建了一座小小的府第。天启年间,大学士张瑞图出于对李相国的崇敬,取周朝召公在甘棠树下审案的爱民典故,将此巷命名为“甘棠巷”;又称该地域为“贤相里”。

此外,五夫人巷,又称“虎夫人巷”,因巷中一位姓陶的媳妇在丈夫死去后孝敬公婆,感动了天上的金甲神,在泉州发生瘟疫之时,就在其睡梦之时化身老虎驮着陶孝妇环城驱瘟的传说而得名。都督第巷因俞大猷府邸在此而获名,模范巷则因俞大猷的一营有功士兵曾驻扎在此,百姓称他们为英雄模范,而得冠“模范”美名。

功过是非也许会逃过史家如椽巨笔,但终究无法逃过天下人的悠悠众口,漫步泉州街头,仰望一个个带有人名印记的巷名门牌,它们就像是最简短又鲜活的人物传记,无论是英雄贤达,还是贩夫走卒,都被它收录其中,没有一个恶行逃过它的法眼,也没有一个善行不被记取。

因宗教得名,城烟火半城仙

泉州城素有“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美誉,“满街皆是圣人”

石狮地名调查报告

的胜景纵然已不再,“此地古称佛国”的印证却无处不在,“关帝庙”、“承天巷”、“圣墓”、“土地后”这样的地名是俯拾皆是,人间烟火与神仙居所就这样在地名中交替融合,一如泉州人的生活,笃信神仙始终与我们日常起居同在。

从整体上说,由于道教传入泉州时间极早,在魏晋时就已初具规模,因此泉州老地名受道教影响颇深,从风水角度命名的,如龙头山、虎头山、四象井、八卦沟;以宫观命名的,如天公观、城隍口、天后路、平水庙;以仙道人物命名的,如二郎巷、土地后、裴巷;以神仙境界或神仙故事命名的,如蓬莱、登仙桥等。

然而,开放融合的泉州人并没有因此就忽视其他宗教,东郊“圣墓”就是一个证明。泉州的东郊有座灵山,因“夜光显发,人异灵之,名曰圣墓,曰西方圣人之墓地”而被世人称为“灵山”,附近的村庄则名为“圣墓村”。灵山附近的另一个村落也因为历代信奉伊斯兰教的泉州回民卒后均葬于灵山上,这里成了他们进入天堂的“乐园”而得名“鹿园”( “鹿”、“乐”二字泉州话中同音)。

台魁巷,民间俗称“杀瓜巷”,巷名由来有多种说法,最著名的是一个“宠儿杀瓜”的教子故事,“杀瓜巷”的俗称也因此而来,据说因“杀瓜”不雅而取“台魁”。

泮宫口、上帝宫巷、奇仕妈巷(台魁巷别称)、羊公巷(因富美宫供奉公羊的习俗而得名)、承天巷、裴巷等等皆因巷中宫庙得名,即便有些宫庙现已无存,人们依然通过这些时常被念诵起的地名在述说着时代不变的对平安、幸福、安宁的祈望和追求。

万般皆入名,俗均有韵

泉州有很多优美的地名,因有着绽有“梅花裂纹”的风化石而得名的“梅石街”,因著名状元罗一峰曾在此讲学而获名的“一峰书”,因蒲寿庚在此用真人司棋而得名的“棋盘园”以及小泉涧巷、花棚下、兰桥巷、玉犀巷、螺珠巷、胭脂巷、鹦哥山这些或许说不清具体得名由来,读来却让人不由得心向往之的美好名字,它们都见证了这城市的美丽与哀愁。

然而,更多的巷名就像闽南人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而随口叫出的土名一样的平易、通俗甚至有些粗陋,比如破柴巷,因抗倭名将俞大猷的营兵伙房在此,日日在巷内“破柴(即劈柴)”而获此“俗名”。因住过一位迂腐的学究式人物而得名的“究史巷”却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作“狗屎巷”。还有因为一个荒诞的披鼠皮化身老鼠干偷鸡摸狗的不法勾当后被人揪掉了老鼠

尾巴的故事而得名的“老鼠尾巷”,名虽不入大雅之堂,却也都有典故传说,会心一笑间也能体会到寻常日子的随意平实。

当然,素有文明之风的泉州城内,还有着因“孝感动天”而得名的“孝感巷”,因邻里二人各礼让三尺建宅第而获名的“礼让巷”以及因明代泉州知府王仕俊捐款为泉籍名臣李源重建遭受火灾的宅第并为防止日后李家受到附近官宦缙绅的侵凌,又特地烧制一种印有“李宅墙与史宅无干”的红砖,砌于毗邻墙上的义举而得名的“君子巷”。孝悌、礼让、仗义,这些泉州古风最鲜明的写照,就这样不露声色地被嵌入地名之中,镌刻着历史,也启示着后人。

帽巷、箭刀巷、涂厝巷、驿内巷、县后街、彩笔巷、新厝巷、连理巷??一串串地名串联起的俨然就是一幅泉州的风情长卷,任历史风雷涌动,任世事沧桑变迁,即便实景已然沉入浩渺的历史烟波,地名中依然封存着城市最原汁原味的市井气息,最真实的人情冷暖和道德取向以及千百年泉州人对幸福、美好、安宁的最朴实直接的热望和追求。

泉州地名的几种命名法

华侨大学文学院王建设教授对泉州地名颇有研究,曾撰写“泉州地名文化初探”一文,据他介绍泉州地名的命名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有的以时间命名,有的以人物命名,有的以方位命名,有的以姓氏命名,有的是以吉祥词语命名,有的以神话传说命名??

以时间命名

像“九一路”(现在的九一街)是为纪念泉州解放日而取名。1949年9月1日,解放军大部队入驻,正式接管整个城市。当时,为了纪念泉州解放,在打锡街以东、温陵路(当时叫福厦路)以西,选取一条道路,命名为“九一路”。而石狮的九二路也是为了纪念石狮1949年9月2日解放而命名,八七路就是为了纪念石狮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石狮市??这些地名的命名都是为了纪念某个标志性的时间和历史的。

以神话传说命名

泉州是座历史文化古城,该特点反映在地名上,表现为许多地名记录了本地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像那一条条不起眼的小街巷都蕴含着一个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历史典故。如孝感巷,听着就该是一条有着感天动地孝道故事的小巷;“礼让巷”,讲述有关胸怀宽广谦逊礼让的故事。而像老君岩、陈三故里等地名,都是以神话传说故事命名。

以方位命名

很多街巷按方位取名,这样能很好地区别其位置。如东街、西街、南门、北门街等。 以姓氏命名

在泉州,带有姓氏的地名不胜枚举。如泉州有肖厝、颜厝,苏厝、林厝等。而“厝”是一个富有闽南地方色彩的常见的地名用字,在闽南话中是“房屋”。

以数字命名

以数字命名,也是非常典型的,在泉州民间流传一句话:一峰书、二郎巷、三圣宫、四脚亭、五塔巷、六井孔、七里庵、八尺岭、九史巷、十字街。除了一到十这些数字地名外,百、千、万等大数字也进入了地名中,如百源路、三千坛、万厝埕等。

以本身的特色命名

泉州很多地方的命名都是源于这些地方本身的特色,如聚宝街是宋元时代泉州与海外通商的一条繁荣街道,故名聚宝街; 花巷从清朝到现在约二百年间,多开设制纸花的商店;打锡巷在中山中路的海滨街,从巷头至巷尾,从明代起的三百多年来,即开设了好多的打锡商店,产生了不少优秀的锡雕艺人??

以追求吉祥心理命名

泉州不像中原一带烽火频燃、战乱不断,但中原移民与古越族人冲突、倭寇袭扰以及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等仍然是避免不了的。人们向往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尤为强烈,把

“安”、“和”、“宁”等表示安定的字眼,用来命名繁衍生息的土地,如南安、惠安、安溪、安海、康安、和安、永和、永宁等。泉州人还喜欢用“美”、“春”、“祥”等字,如“得美”、“潭美”、“溪美”、“美林”、“霞美”、“山美”、“康美”、“呈美”、“美湖”、“仙美”、“春美”、“永春”、“祥芝”、“祥华”等,这是求美心理的最直接的体现。

泉州地名的命名还跟人物、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有关,很难界定哪个地名给人印象最深刻,一般只要好听好记,表达一定的意思,寄托美好的传说等缘由,就会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地名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广泛使用的媒介,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地名。而地名命名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是文化的传承,因此,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于打造泉州文化名城,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

千奇百怪的地名

最古怪地名

第一名:黄泉路(武汉)

第二名:奶子房(北京)

第三名:猪过夜、娘晒鞋(湖南株洲炎陵)

虽然已经及时改名为“楚平路”,但“黄泉路”早已经通过媒体和网络为国人所熟知,尽管名字不尽吉利,却引来观者如潮。

奶子房是老北京熟知的地名了,因原是马场,专门养马产奶供应京城内的蒙古贵族,故而旧名为“马奶子房”,但在民国期间正式定名为“奶子房”,现在由于规模扩大还自然分成了“奶东村”和“奶西村”。

“猪过夜”、“娘晒鞋”都是湖南株洲炎陵县的地名,“猪过夜”无需解释,“娘晒鞋”据说是源于此地有块巨石上留有一双脚印,民间传说曾有仙娘在此晒鞋因而得名。

最优美译名

第一名:枫丹白露(法国巴黎)

第二名:翡冷翠(意大利,又名佛罗伦萨)

第三名:优山美地(美国)

一般外国地名,翻译家大多采用音译结合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但以上三个地名翻译实可谓中文译名之中的翘楚。

“枫丹白露”为法国巴黎大都会区内的一个市镇,也是巴黎的卫星城之一。法文意义也非常优美,意思是“美丽的泉水”,此处还有着著名的枫丹白露宫,收藏着最多最好的圆明园珍宝。此外,这里还有一片枫丹白露森林,传说查理王将这片森林赐予了侠盗罗宾汉,如此得天独厚之地,就是古语的“钟灵毓秀”之地吧。

如果没有“翡冷翠”这样的珠玉在前,佛罗伦萨也不失为一个好名字,但是徐志摩的一首《翡冷翠之夜》早已使国人对此名一见倾心了,可见,有一个好名字就能在不动声色之间完成了一场城市营销。

美国加州有个公园叫做“优山美地”,不用去,听名就已让人心向往之,据说风光也的确不负此名,可谓“实至名归”。

最搞笑地名

第一名:庞光镇(陕西西安)

第二名:犀牛屙屎(重庆沙坪坝)

第三名:月津路(台湾台南)

“庞光镇”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却因其独特的谐音而令人捧腹,甚至上榜“全球十大搞笑地名”,位列第二,据说,广东还有一个小县名为“刚门县”。

“犀牛屙屎”这个地名连很多本地人都并不熟悉,却是真实存在的。重庆的搞笑地名还绝不仅此,距此地不远,还有“犀牛屙屎抽水”、“虾子土扁”、“癞子坝”和“麻风沟”等同

样让人匪夷所思又忍俊不禁的地名。

“月津路”在字面上亦是一个不错的名字,但谐音却让人想入非非。台湾还有很多路名属于闽南话发音搞笑,比如“都兰路”、“林北路”、“芝芭里”等,至于著名的“摸奶巷”就不需介绍了。

泉州市区部分街市新旧地名对照

1985年12月,泉州市升为地区级市,原泉州市建制改为鲤城区。1990年又开展地名的补充和更正工作。1997年10月,将鲤城区分出鲤城区、丰泽区和洛江区。如今,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泉州经过近30年旧城改造的老城区以及郊区农村,衍生出许多新的地名。而老城区一些旧地名也随着城市建设及城郊道路的扩建,更替了具有新时代意义的名称。以下为泉州市区1982年至今新旧地名更替不完全名录。

旧名 现名

蔡巷——菜巷

南俊巷——南俊南路

八一八东路——东街

东大路——温陵北路

土门街——涂门街

梦果巷——花巷

高丽巷——奎霞巷

牛仔驿——旧馆驿

九一路——九一街

新华西路——新华路

六灌路——迎津街

洲顶——中山北路

南街——中山中路、中山南路

狗屎巷——究史巷

虎夫人巷——五夫人巷

鸭蛋巷——甲第巷

湖李巷——胡尾巷

八角楼巷——洋楼巷

何厝池——护厝池

十八文魁——文魁巷

奇仕巷——台魁巷

路下埕——炉下埕

破石巷——破鼓巷

报春巷——大埕巷

马篮巷——马林巷

甘刀巷——甘棠巷

恭厚巷——宫后巷

上邦巷——象峰巷

府公界——公界巷

公巷——金池巷

沟■——二郎巷

松湾古地——崇福寺口

妙华境——新府口 八卦沟路——濠沟乾 讲武坊——讲武巷 中所巷——东鲁巷 爱国路——华侨新村 观音亭巷——后孝悌巷 节节巷——执节巷 金砖巷——奎章巷 金银巷——金鱼巷 夫人巷——敷仁巷 拍锡巷——打锡街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