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规划 > 列表页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案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4  分类: 计划规划 手机版

篇一: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案例解析

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案例解析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大多数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基本模式。山合水易认为旅游地产的兴起,是旅游小城镇特别是旅游城市开发的一个主动力。将旅游区域开发与城市经营全面结合起来,是能够形成政府资金来源和企业利润构成的关键。旅游小镇开发,实际上,就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建设。

一、旅游小镇的特点

(一)环境优美。山合水易认为对旅游小镇而言,环境是一张王牌。正是有别于大城市的喧嚣,景区周边的小镇能给游人平时无法感受到的自然环境,使其具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本地特色。任何一个旅游小镇均有当地的一个独有特色,彰显本地的民俗文化,推广本土风情和当地特产。

(三)历史文化。文化是最能引起的共鸣的产品,浓厚的文化张力无限。

(四)旅游服务。建设旅游小镇,“旅游”的开发固然非常重要。一套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既是方便顾客,也能规避各方面对旅游小镇的“破坏”。

二、旅游小镇的分类

(一)资源主导型旅游小镇

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这类小镇为特色镇,主要为古镇,特别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具有非常好的古镇风貌,形成了旅游吸引力,古镇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古镇的特色建筑、风水情调、民俗文化等,都吸引着观光和休闲游客。

(二)旅游接待型旅游小镇

著名自然风景景区,一般都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在这些旅游目的地的周边,形成的人口聚居地,就是旅游小镇。这一类小镇,本身不是景区,但是自然生态环境都很好,最重要的在于,这里是旅游集散地,是接待建设的重点区域,这就是接待型旅游小镇。这类小城镇通常为远离旅游中心城市的著名风景区重要门户和游客主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小城镇依托地理优势,开展旅游接待工作。接待型旅游小镇,是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最佳区域,既可以开发旅游商业房地产,又可以开发旅游度假房地产。

(三)生态人居型旅游小镇

最为大量的旅游小镇,是生态环境非常好,以生态人居为特色发展的小镇。这类小镇一般处于中大型城市周边,距离城区较近。这一区域内的生态小镇,是旅游房地产发展的极佳目标,是旅游休闲小镇最广泛的目标。此类小城镇以接待城市休闲居民,开展农业观光等乡村为主,进一步发展为生态休闲小城镇。

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之青海湟源古城镇改造案例

核心规划:

湟源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上游,隶属西宁市。至西宁市区45分钟,

至青海湖1小时。湟源县内有多处旅游景点,面积约36.71公顷,以河湟文化、古城文化等地域文化为特色,其中以丹噶尔古城为县内重点景区之一。在湟源县内的众多古城中,丹噶尔古城地理区位优越,而且规模最大,文化渊源最深,同时,还兼有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次的旧城改造中,山合水易机构尊重古城原有风貌,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合其中。

规划改造设计:

改造前,旧城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古城内主要道路路幅较窄,应局部拓宽;古城内现状为人车混行,道路级别不清晰;集散空间不足,不能满足游人的使用;业态形式单一,以纪念品销售为主,并且分布散乱。

山合水易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尊重古城原有道路结构,改变局部空间尺度,将横二巷和大什字街路幅拓宽。在古城南北两侧设置三处停车场,古城内不允许车辆通行。局部拆除现有民居,形成集散空间,方便游人休憩、等候等需求。

改造前,旧城的建筑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路面需要进行平整后进行铺装设计;缺乏照明设备,需要增添路灯及草坪灯活跃街道气氛;立面建筑入口过于小气,缺少引导性;整体风格过于住宅化,门和开窗整体死板,缺少商业气氛;立面设计上元素过于杂乱,无秩序感(体现在店招摆设太随意化);景观绿化与人之间的互动太小,缺少休息活动空间。

针对该问题,山合水易主要提出修改的应对策略是以“改造,拆除”为主的整治措施。

改造:针对历史风貌有较小冲突的建筑,和风貌协调质量较好功能不能满足要求的建筑,进行改造,使其高度、体量、建筑风格、材质等与传统建筑相协调、谦和自然,反映衬托历史建筑

拆除:风貌极差、质量极差的不协调建筑和阻碍开放空间形成的建筑。 景观改造设计

改造前,古城内绿化极少,应加大绿化面积,软化建筑。标识体统和服务设计较少,不能满足游人需要。景观小品布局分散,设计不具特色。铺装形式单

一。古城入口不具备集散休闲功能。

针对该问题,主要进行了三大方面的改造:

空间布局改造:结合节点所处位置、节点功能,设计符合游人使用,突出节点效果的空间布局。

植被绿化改造:增加绿化面积,在建筑周边设置地被、灌木类植物,软化建筑;增加高大乔木类植物,并设置树下座椅,方便游人休息。

服务设施改造:在适当位置加设垃圾桶、座椅、指示牌等服务设施。 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系统具备识别性和传达性。在标识系统的设计中提取当地文化符号,体现景区特色。

标识系统以使用红、灰、赭石三种颜色为主,与景区建筑主体颜色统一,但使用更高的对比度,使其更加醒目。标识的设计强调标识的视觉性,充分展现了景区的形象风采。

篇二: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案例

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案例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案例

一、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项目概况

(一)规划背景

1辽河三角洲湿地状况及保护区建设

辽河三角洲湿地,有着得天独厚而又无与伦比的红海滩,广阔无垠而又让人心旷神怡的芦苇荡,美轮美奂而又使人浮想联翩的丹顶鹤和黑嘴鸥,野趣横生而又鲜美绝伦的中华绒螯蟹等等,构成了一幅浪漫而又极具魅力的动人画卷,让人心驰神往(图 6-1)。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由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足,辽河三角洲大面积天然湿地被开垦为农田,加上油田开采等经济活动的影响,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质量下降(图 6-2),风采大不如前。主要表现在不同湿地景观的面积的变化。现在尚存的天然湿地绝大部分集中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保留着亚洲最大的芦苇

沼泽湿地。

2盘锦资源型城市转型及旅游业的兴起

盘锦是资源型城市,主要位于盘锦的辽河油田是我国陆地第三大油气田。锦的湿地享誉世界,而湿地本身又蕴涵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效益,对它的有效利用不同于石油资源,能够做到循环永续。 实践已经证明,湿地生态旅游是在湿地保护前提下,对湿地最为有效的利用方式之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湿地旅游理应成为盘锦经济转型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3辽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

盘锦近年在湿地恢复和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做出了退耕 40 万亩还湿地的计划,并且在积极落实当中。但对湿地的保护主要采取全封闭的、被动的形式。结果是,湿地恢复的效果不甚突出,湿地内的动植物资源没有得到大幅度恢复性增长,每年还要为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投入大量的财政资源,甚至还牺牲了一些农民的利益。不仅如此,破坏湿地资源和占用湿地等行为还时有发生,甚至湿地内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都得不到更有效地保护。湿地公园在恢复、保护和利用湿地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其示范效果明显,影响极为深远;同时湿地公园的建立也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把湿地保护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规划条件

1区位条件

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入海口,交通便利。包括芦苇沼泽、浅海海域、滩涂及水稻田等多种湿地类型,属于复合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2人文条件

(1)古渔雁民间故事

(2)秧歌和高跷

(3)历史事件、故事和人物

3景观条件

(1)红海滩

(2)芦苇田

(3)珍稀鸟类

4基础条件

(1)行政区域

项目实施重点区域主要在大洼县,北部和东部毗邻盘山县境内的东郭苇场和大洼县的赵圈河苇场,以及羊圈子苇场、辽滨苇场和荣兴农场的部分天然湿地。其南部邻二界沟镇,西临渤海。

(2)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项目区内现有居民比较少,不足 2000 人,外来民工居多,基本为临时居住。民族组成主要有汉族、满族、朝鲜族和蒙族等。

(3)交通、通信

(4)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项目区总面积为 5 千公顷,其中,水田 3800公顷,湿地面积 640 公顷,水库面积 400 公顷,其他土地 160 公顷。湿地面积中,芦苇沼泽面积 210 公顷,滩涂 280 公顷,河流水面 130 公顷,虾蟹田 20公顷。

(5)地方经济

(6)项目建设的管理条件

二、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分析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是在湿地实验区中规划营建的项目,应根据拟建湿地公园所在实验区的湿地状况、自然条件等生态现状,进行基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以确定拟建项目基地的选址;同时对湿地公园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有力分析,成为湿地公园功能定位和目标确立的依据。

(一)湿地公园拟建基地生态现状分析

1湿地状况

陆上沼泽环境以芦苇占居绝对优势的耐盐植物群落,是亚洲最大的芦苇沼泽湿地。

(1)土壤状况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区内土壤由沼泽土、盐土、潮滩盐土滨海盐土、草甸盐土和沼泽盐土等构成。土壤含盐量高、透气性差、养份分解慢,影响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养分。湿地中生长着大量芦苇等半水生耐盐的草本植物。

(2)水文状况

目前分配给盘锦的淡水保证水田使用尚不足,在优先保证水田用水的情况下,湿地供水量相对较少。

(3)现状问题 :供水紧张、植被破坏、湿地锐减。

2自然条件及特点

(1)保护区类型

保护区的主要湿地类型为芦苇沼泽、河流、海域滩涂等,主要保护动物包括丹顶鹤和黑嘴鸥等多种珍稀物种,主要植物有芦苇、碱蓬和红柳等。

(2)保护区面积

通常保护区的面积越大,则被保护的生态系统就越稳定,物种就越安全。

(3)典型性景观:“红海滩”;从低到高不同红绿相间植物分布是我国北方沿海滩涂特有的自然奇观

(4)稀有性和多样性

(二) 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 SWOT 分析

1优势

(1)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

(2)便利的对外交通条件

(3)基础方面有一定条件

2劣势

(1)资源类型单一,人文资源相对不足

(2) 旅 游 配 套 设 施 缺 乏

(3)主题不突出,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偏低

(4)资金有限、人才匮乏、管理混乱

(5)存在着与生产、生活争水源的现象

3机遇

(1)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

(2)生态旅游消费热的兴起

(3)潜在的国内外客源市场

(4)与国家自然保护区毗邻

(5)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

4威胁

(1)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同类型生态旅游项目较多

(2)湿地保护和利用多元发展,相关利益协调难度大 (湿地资源脆弱,管辖不当甚至会导致生态严重破坏、环境污染)

(3)湿地保护意识淡薄,滨海湿地资源破坏严重

三、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的价值取向

(一) 湿地公园规划定位与规划目标的确立

1规划定位

(1)区域定位

(2)功能定位:集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具有多种复合功能的“综合性湿地公园”。

(3)等级定位 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等级定位为“国家湿地公园”。

2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文化风俗;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长期目标 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与方法,恢复与重建拟建公园区域受损滨海湿地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实现对湿地资源更深层次保护。

(3)近期目标 生态恢复;解决水系不畅等问题。

(二) 湿地公园规划原则与理念的形成

1规划原则

(1)持续发展、适度利用的原则

(2)生态保护、科学恢复的原则

(3)生态真实、文化传承原则

(4)公众参与、社区受益原则

2规划理念

(1)整体保护、生态优先

(2)功能完善、和谐共生

(3)合理利用、协调发展

四、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规划生态策略探讨

(一)湿地公园所处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

1选择适宜的区域作为湿地公园的拟建用地

道路阻断了天然湿地原有的水循环,改变天然湿地的生境;经济开发活动形成的人工斑块状占用湿地,使天然湿地呈现出“破碎”状态,天然湿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应有 的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纳洪蓄水能力削弱,生物多样性减少,天然湿地破坏和退化严重,面积急剧锐减。

2恢复受损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根据辽河三角洲湿地现状,以兴建供水工程增加和恢

复湿地供水量、恢复湿地供排水系统、恢复部分湿地面积和保护生物的物种为

主要手段,完成湿地修复与重建。

(1)引水——满足辽河三角洲湿地的供水

(2)湿地生境的修复——恢复湿地的原生状态

(3) 生物的恢复——物种保护工程

3 保护滨海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1)水的利用

(2)土壤的保育

(3)生物群落的保护

(4)生态管理

总之,一切都要从加强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周边湿地恢复、保护珍贵动植物为出发点,建设和完善辽河三角洲湿地科研监测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湿地动植物保护救助体系,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和丰富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提高湿地管理能力和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通过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建设,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协调湿地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探索更为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和利用模式。

(二)湿地公园内人工系统的生态化设计

1园内建成环境的生态化整合

(1)园内建筑选址高效利用土地

(2)园内建筑及设施基础架空

2建成环境的生态化补偿策略

(1)自然湿地保护选择受损严重的地带作为建筑的基地,尽量减小建筑占地面积 ;若无法回避占用原生植被,应采取措施将原生植物移植它处;在建筑基础工程中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案例

需对土壤实施生态保护,将开挖基础的湿地土壤运至湿地植物恢复种植区,以满足植物对湿地生境的要求,发挥其生态作用。

(2)室外立体绿化,通过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改善建筑维护结构热工性能,并结合周围环境景观设计,(图 6-38),保持湿地公园中人工环境的碳氧平衡,缓解人工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冲击。

3 建筑本体的节能

4新型能源的应用 滨海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建筑及设施应优先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可再生能源。

(三)湿地公园内自然与人工复合系统的生态化协同

规划设计中我们按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并结合他组织手段(规划设计),

篇三:旅游景区规划案例

项 目 名 称:委 托 单 位:编 制 单 位:项目总负责:项目负责人:参 加 人 员:阳山古村落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郴州市桂阳县旅游局

中南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

吴楚材 教授 雷晓东

王 峰吕振华刘破浪刘照祥

李春亮李 琳陆 兵

图纸目录.......................................................................................................... 3 导言.................................................................................................................. 3 1.建设环境条件分析....................................................................................... 4

1.1阳山古村落建设现状概述............................................................... 4 1.2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4 1.3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5 2. 规划总则..................................................................................................... 5

2.1规划范围............................................................................................ 5 2.2规划依据............................................................................................ 5 2.3发展目标定位和功能........................................................................ 6 2.4指导思想............................................................................................ 6 2.5规划目标............................................................................................ 6 3.游客规模与容量........................................................................................... 6 4.功能布局规划............................................................................................... 6

4.1核心.................................................................................................... 6 4.2一线.................................................................................................... 6 4.3七区.................................................................................................... 7 5.道路交通规划............................................................................................... 7 6.景观规划....................................................................................................... 7

6.1场地平整与景观营造....................................................................... 7 6.2水系整理........................................................................................... 8 6.3人工构筑物风格............................................................................... 8 7.环境保护培育规划....................................................................................... 8

7.1 森林生态及其景观保护区............................................................... 8

7.2 植被景观恢复区 ............................................................................... 8 7.3古树名木的保护 ................................................................................ 8 7.4环境卫生 ............................................................................................ 9 8旅游区服务设施规划 ................................................................................... 9

8.1一般规定 ............................................................................................ 9 8.2旅游管理 ............................................................................................ 9 8.3餐饮、住宿 ........................................................................................ 9 8.4医疗卫生 ............................................................................................ 9 8.5导游标志 ............................................................................................ 9 8.6安 全 ................................................................................................ 10 9工程管线规划 ............................................................................................. 10

9.1给水工程规划 .................................................................................. 10 9.2排水工程规划 .................................................................................. 10 9.3供电工程规划 ................................................................................. 10 9.4电信工程规划 ................................................................................. 10 10古村落保护与整治规划 ............................................................................11

10.1总 则 .............................................................................................11 10.2 保护等级与范围 ........................................................................... 13 10.3高度控制规划 ................................................................................ 15 10.4土地利用规划 ................................................................................ 15 10.5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 .................................................................... 15 10.6近期建设内容 ................................................................................ 16 10.7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 16 11 近期建设投资概算 .................................................................................. 17

图纸目录

00 规划鸟瞰 01 区位分析 02 现状平面图 03 特色要素分布04 规划总平面 05 功能结构分析06 道路交通分析07 景观视域分析08 游览路线规划09 旅游设施分布10 景观规划意向11 标识系统规划 12 竖向规划 13 给排水规划 14 电力规划 15 水口园林景观16 保护范围规划17 保护框架规划18 建筑风貌分析19 建筑质量评价20 建筑整饬规划21 典型建筑类型22 建筑整饬意向一 23 建筑整饬意向二

导言

阳山古村落旅游区开发规划设计的技术路线为:阳山古村落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旅游开发策划·阳山古村落旅游区总体规划 —→阳山古村落旅游区近期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单体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我公司本次承担的具体工作是在阳山古村落旅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近期建设做修建性详细规划。

规划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古村落保护;二是旅游区发展。一般情况是将古村落作为旅游资源,以发展旅游来保护、更新古村落。但郴州、桂阳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旅游发展背景,要求阳山古村落须采取恰当的发展策略。

从前期的规划研究及开发策划方案,得出一个基本发展轮廓:

㈠、先期政府投入,改善古村落旅游基础条件,开展观光旅游;市场面对本地游客和到郴州的外地游客。㈡、以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及自然人文资源,吸引后期开发投资,扩大旅游活动范围及类型。在继续发展针对外地游客的观光旅游外,发展面对本地区的休闲旅游。

因此,本次近期建设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即要为保护利用好古村落,作好建设规划引导,又要为近期观光旅游提供适宜设施;同时为后期开发作好铺垫。

1.建设环境条件分析 1.1阳山古村落建设现状概述 1.1.1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状况

阳山古村落(料材湾)旅游区位于郴州市桂阳县正和乡阳山村境内,距离郴州市区约30公里,距桂阳县城15公里,紧邻万华岩、四清湖、仰天湖景区。

古村落现有居民60余户,常住人口约160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收入来源还有十余亩橘子园。

1.1.2交通条件

阳山古村落距郴州市区30km,桂阳县城15km。郴桂高等级公路绕正和乡而过,另外经郴仰旅游公路可直抵仰天湖景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交通车程在半小时左右,可自然接受来郴游客旅游消费辐射范围。 1.1.3气候条件

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桂阳气候有明显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季节性强的特点。桂阳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无严寒,夏季酷暑时间不长。

1.1.4地形、地貌

阳山古村落坐落在青山环抱、绿水萦绕、良田簇拥的风水宝地,坐北朝南,地势平缓,视野开阔。

1.1.5基础设施

供电 阳山古村落所在桂阳县正和乡,电网建设完善。目前10KV高压线进入旅游区,完全能够满足阳山古村落旅游开发用电的需要。

供水 阳山古村落后山植被良好,溪流多,水质清纯,甘甜可口。目前山溪旁建设有村民自来水供水高位水池,可直接饮用。其水质水量完全可以保障旅游区旅游开发的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

电信通讯 整个桂阳县均已形成光缆,数字微波为主的大通路。国内、国

际长途传输网,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信号覆盖旅游区。

1.2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1.2.1优越的生态环境

阳山古村落后山,森林覆盖率85%。林木繁茂,植被丰富,青山叠翠,绿水长流,虫鸣鸟叫,花草异香,空气新鲜,水质清洁。且周边山脊外有大片生态公益林,整体生态环境优良。

村前及东侧溪水川流不息,良田广袤。 1.2.2罕见的完整古民居群

阳山古村落因骑田岭(古称阳山)而得名。这里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类《桃花源记》所述之境界,自明朝迁始祖而定,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已逾600余年,村落始建于弘治年间(1497年),成于康乾盛世,而盛于道光年间。占地万余平方米,现余古建筑60余栋,五千平方米。村落座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环抱”。房屋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在 通风、采光、排水、防火处理上独具匠心。壁檐彩绘,木雕石刻,精致素雅,栩 栩 如 生,历数百年沧桑而不毁,实属罕见。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和”,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阳山古驿道蜿蜒曲折,历史悠久,驿道上留下了道道历史的踪迹;何氏宗祠是料材湾村民心灵的归宿,见证了村民幕幕悲欢离合;何氏族谱记载了阳山村民代代历史变迁。

1.2.3巨大的持续发展空间:

整个阳山旅游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整个正和乡阳山村行政区划面积及黄石水库方圆100m范围内均属景区范围,以料材湾为中心,整个景区内分布着古民

居建筑群、何氏宗祠、原始次森林、古驿道、古墓、落天十八坑、生态农业园、水体等资源,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与其邻近的万华岩、四清湖、仰天湖景区形成了郴州市西线旅游金三角。

这些资源条件为景观营造和发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奠定了条件。 1.3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1.3.1地方经济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东与江西、南与广东两省接壤,素有“湘南门户”之称,具有地理、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省内西连永州,北达衡阳、株洲,与长沙相望,是湖南省第一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郴州在对外交通上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它位于京广线、107国道以及京珠高速公路这些连接着湘粤的中心城市长沙和广州的重要纽带的重要节点上。目前郴州已成为湖南承接珠三角经济辐射的最前沿,是继长株潭之后的又一增长极。郴州的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郴州原始的自然景观风貌保持良好。

桂阳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西北部,南岭北麓,湘江支流春陵江的中上游,是郴州市面积最大的县。桂阳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桂阳自古为湖南交通枢纽,是嘉禾、新田、临武通往郴州的必经之地。外地人主要通过公路进入桂阳。

1.3.2旅游发展

郴州市,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区域,目前旅游发展迅猛。郴州市水域资源(产品)主要有:资兴市东江湖、永兴县便江风光带、北湖区仰天湖、北湖区四清湖水库、桂阳县舂陵江旅游区等;山岳资源有:苏仙区苏仙岭、苏仙区飞天山、宜章县莽山、宜章县丹霞景观、苏仙区五盖山、桂东八面山、资兴天鹅山、

桂阳县鹿峰等;城市旅游区有:郴州北湖区北湖旅游区、苏仙区苏仙岭风景区、宜章县中夏旅游区等;溶洞有:北湖区、桂阳落坦坪溶洞群等;度假村主要有:资兴东江湖度假村、北湖区四清湖度假村、东江湖黄草度假村、苏仙区青年湖度假村、资兴龙潭度假村以及郴州郊区新建的休闲设施等。

1.3.3阳山的机会

阳山古村落在旅游资源上可以弥补郴州人文旅游资源的相对不足,积极参与郴州西线旅游发展。其旅游目标市场直接针对来郴外地观光游客,以及伴随地方经济发展而成长的地方休闲需求。

2. 规划总则 2.1规划范围

根据近期建设的内容,本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包括西起现有河道,东到郴仰公路接入道路、北起古驿道,南至侯氏祠堂。相当于古村落保护的环境协调区,面积约为15公顷。

2.2规划依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1.4 《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

1.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4)14号令 1.6 《旅游规划通则》 1.7 《郴州市旅游总体规划》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