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企业文化 > 列表页

日本人的企业文化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8  分类: 企业文化 手机版

篇一: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者在研究日本企业文化的同时,发现其产生的根基——日本社会文化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首先,民族的单一性和社会结构的同质性。日本民族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惟一的民族。在漫长的日本民族历史上几乎没有民族大迁移及本民族之间的大残杀,社会结构较稳定和统一。80%以上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同质社会中,继承了日本社会传统的“强调集团”主义和业绩主义相结合的献身价值观,对纪律的高度重视又成了组织目标实现的保证。

其次,“文化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日本的农业诞生于公元1世纪,其社会经济文化比中国落后了几个世纪。这时,日本显现出一种“文化滞后”状态。“滞后型文化”可以朝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一是封闭守旧,停步不前,抵制先进文化,从而文化更加落后;一是发扬文化革新精神,兼容并蓄地输入外来文化以改造自身。日本选择了后者,公元7世纪进行的“大化革新”,缔造出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封建文化体。19世纪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又缔造出一个融合欧美文化的日本资本主义文化体系。

第三,节俭意识强烈。日本是一个岛国,地小物稀,这培养了日本民族节俭的观念,“勿暴殄天物”是许多日本人的口头禅,这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的汽车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就在于它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低,这不能不说日本民族的这种固有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企业文化包容面很广,但主要内容是有关“和”的观念。“和”是日本企业管理范畴中的哲学概念和行动指南。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高效能团队精神的基础。“和”的观念其实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但在日本又发展了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礼、义”而在日本则强调“和、信、诚”,由此使得日本企业文化中包括着“和、信、诚”的成分,使得人们注重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并时刻约束自己,所有日本的企业都依循“和”的观念行事。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团体或企业如果失败,多半由于缺乏“和”的精神。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理想的工作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人找到人生的归宿,达到幸福的境界。“和”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日本企业实行的自主管理和全员管理、集体决策和共同负责、人与人之间的上下沟通,乃至于情同手足,这些都与“和”的观念密不可分。

篇二:日本企业文化内涵简介

二、日本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一词,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它最早的实践者却是日本人。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日本产品相继敲开世界各国国门,特别是电视、汽车等占领了美国大部分市场时,美国研究起日本发展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一、 什么叫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二、 日本企业文化

在日本流行着一句格言: “ 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公司是企业文化水准高的公司。 ”日本人认真地学习世界各国的管理经验 , 结合大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的经济活动, 熔炼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集体利益至上

(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三)注重员工个人发展,人人平等

(四)团队精神,家的文化

(五)精神文化作为座右铭

(六)民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三、 日本企业文化

在日本流行着一句格言: “ 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公司是企业文化水准高的公司。 ”日本人认真地学习世界各国的管理经验 , 结合大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的经济活动, 熔炼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集体利益至上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 , 包括企业哲学理念、经营观念、企业目标等 , 强调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价值目标。

日本企业价值观突出表现为 “ 致富经国 ” , 就是紧密地把国家利益与企业效益联系在一起。松下幸之助为公司规定的基本经营原则是: “ 认清我们应尽的职责是鼓励进步 , 增进社会福利 , 并致力于世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

日本企业注重构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 , 明确公司的基本信念和方向 , 突出企业的社

会责任 , 强调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价值目标 , 往往用社训、社歌、社徽等形式来表现社会经营的理念具有 “ 产业报国 ”的理念 , 企业和国家在利益上往往是一致的 , 在影响日本国家利益的关头 , 不同企业之间能够密切合作。

日本企业通常都有 “ 社是 ”“ 社训 ” , 如松下公司确立的七大精神: “ 产业报国精神 , 光明正大精神 , 和亲一致精神 , 奋斗向上精神 , 礼节谦让精神 , 顺应同化精神, 感谢报恩精神 ” ; 丰田公司的社训第一条是 “ 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 ” 。

(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日本企业学习、“ 综合 ”了中国的文化、西方的管理 , 实现了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的变革。

他们一方面吸收和保持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一方面学习欧美的科学理性管理原则和方法, 造就一种 “ 儒家资本主义 ” , 表现为西方理性主义与东方灵性主义的平衡。

涩泽荣一认为 , 要在学习西方理性制度管理精华的基础上 , 用好东方文化的儒家思想 , 走一条自己发展的道路。日本人引进欧美的现代管理方法 , 而加以改造和完善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 “综合 ”视为一种创造性思维和行为,“ 综合 ”了东方的文化、西方的管理 , 在 “综合 ”中创新和提高。

(三)注重员工个人发展,人人平等

日本式管理重视人的作用 , 强调以人为本 , 尊重人格 , 注重情感沟通 , 注重教育和培训 , 鼓励员工参与管理 , 同时要求员工实行自我管理; 提出“ 经营含教育 ”“ 造物先树人 ”的观点 , 主张 “企业的发展在于人才 ” , 把教育作为企业对社会的义务。

企业以人为中心 , 在关心人、训练人、培养人上下功夫。员工对企业具有忠诚心 , 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 经过成效卓著的培训后产生了献身精神 , 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联系在一起。

日本人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 重视人伦关系 , 重视等级秩序, 有绝对服从观念; 思维是非逻辑的 , 有明显的直观性和情绪性; 生活态度是现世主义的, 容易妥协。

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美国分公司 , “ 突出的做法是缩小工人和管理人员在地位上的差别 , 把工人当作群体的一分子。每个人 , 不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 , 同样都在公司的餐厅就餐, 公司也没有为高级职员专设的停车场。职工被称作‘合伙人’。”

本田公司美国分公司的成功 , 应归功于高层管理者 “重视人、尊重人、团结和依靠广大职工群众 ”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

(四)团队精神,家的文化

日本企业重视团队精神和 “命运共同体 ”意识 , 强调集团整体的作用 , 重视个人对团体的义务 , 认为个人的尊严和成就要依靠团体才能实现。 集团内部和谐统一 , 个体效忠团体 , 团体也给予个体归属感和安全感。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 , 缘于特有的“ 团队精神 ” 。日本是一个岛国 , 自然环境恶劣 ,日本先民在求生存的过程中 , 逐渐形成许多具有协作性质的集体组织。日本民族以大和民族为主体 ,单一的民族文化培育了日本人对民族、集团的强烈认同感 , 强化了以家族为中心的集团意识和伦理道德 , 形成了强调个体对群体的归属.

(五)精神文化作为座右铭

日本极其重视精神因素 , 把 “勤劳、忍耐、朴素、节约 ”视为美德。日本民族重视信仰 , 强调以信仰支配行动 , 具有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 , 形成灵活的、多变的处世态度和行为规范。

日本企业吸纳儒家 “以义为上 , 义利两全 ”的思想 , 强调道德 , 诚信为本 , 注重伦理经营。

(六)民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日本企业提倡把自上而下的方针管理和自下而上的自主管理相结合, 即 “ 全员管理 ” , 好比两个轮子运转。一方面 , 企业领导人及时向全体员工说明企业发展状况、方针、决策和趋向 , 并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另一方面 , 创造员工参与管理和经营机会 , 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 , 进行自主管理。重视企业的非正式组织作用 , 主张学习而不盲从 , 实用而不满足 , 追求尽善尽美。

松下幸之助认为 , 建议制度是公司成功的关键。东芝公司总裁土光民夫细心倾听员工的每一条意见 , 他说: “ 有忧必须马上报告 , 要给报忧者发奖金 ” 。

在企业制度方面 , “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制 ”被认为是日本企业管理 “三大支柱 ” , 对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使员工形成归属感、忠诚感 , 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松下幸之助提出“一手擎玉 ,一手持剑 ” ,“玉 ”是指慈悲之心 ,与人为善;“剑 ” 是指严格的管理和严厉的训练。这就是柔性管理 ,在保持适度刚性的同时 ,提高管理的柔性 ,使企业管理刚柔并济。

(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日本企业重视激活人的潜能 , 鼓励员工敢于创新 , 勇于提出不同意见 , 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 , 特别擅长整合创新。

夏普公司倡导人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 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对人进行深入的研究 , 非常重视消费者的感情和心理 , 研究如何使人生活得更加舒适优雅、更富于创造性 ,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 设计出许多容易操作、与使用者 “ 友好相处 ”的产品来。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