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中国的社会文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1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学年论文

学 院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年 级 2013级 姓 名学 号 论文题目《 中国传统文化分析》 指导教师 成 绩

2015年6月5日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一样珍宝,曾一直不被人们所质疑但是自从中国走上近代后,在外来文化入侵之后,我们便开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其构成在每一阶段都会有新的内容添加,便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很大的优越之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鸟兽不可与同居,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尘莫及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是任何保守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十一封建社会文明为背景的。回顾历史,西方文化严格来说实在文艺复兴之时才逐渐形成的,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的。一个是封建社会色彩浓厚的文化,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化,这就注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落后便要挨打,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外来民族的种种入侵和蹂躏充分说明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弊端。

首先,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我们缺乏了平等性,缺乏了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平等”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上的平等。在我国古代,封建等级观念森严,“三纲五常”作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充斥在整个社会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的观念影响着中国古代的人民,无论是朝中要员还是家中妻儿,脑中都被封建纲常伦理所束缚,缺乏平等自由而不自知,皇帝可以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随意打骂甚至杀死孩子,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棒打鸳鸯的事情是屡见不鲜,这些都是缺乏平等自由的观念。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思想的开拓,阻碍了思想的前进。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精神。中国虽然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有着辉煌的历法制度与科学著作,但是我们没有传统而且系统的科学精神,这一些发明都是在生产生活中为了适应需要而制造出来的,带有被动性和宗教性。究其原因,中国传统中关心的是人伦和社会,而不是自然界,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也只是局限在为了更好地维护帝王的统治,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平稳。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中很少涉及科学,作为选拔国家人才重要方式的科举考试也不会考及科学知识。学者李约瑟曾经赞扬道家是“最具科学精神”的,但是其产生的一些科学成果不过是追求长生术的副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就很难出现系统的科学理论。中国科学没能盛行还有一项原因,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缺乏,形式逻辑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又被誉为是科学之母。在中国古代虽然出现了很多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出现了很多的哲学著述,但是这些都没有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形式逻辑不仅对科学影响重大,还对政治和法律辩论有重要影响。形式逻辑的缺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缺陷。 最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国的社会进程中,中国忽视了对公共社会空间的关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使中国建立起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秩序。小农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家庭作为最基本生产单位的地位长期保持下来,并成为社会结构和国家体制的重要要素,所以,人们将中华

文化归结为家族本位文化。家族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舞台,也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家庭的概念使得君主要求民众像服从 “家长”一样服从帝王的权威。民众臣服于家长制的权威,效忠于“两庭”,而忽视了硕大的中部空间——— 公共社会空间。家庭观念的影响,人们只关注有血缘关系的人,对无血缘关系的人未予充分关注。同时随地吐痰,高声谈话,不遵守交通秩序等这些不良现象也都是人们对社会公共空间关注不够的具体表现。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不全是糟粕,也有其可取的地方。毛泽东曾说:“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弊端正在被我们所抛弃,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与进步的一面,它指引着我们想着美好的方向前行。在这个科学与技术推动前进的世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传统文明中的精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排除掉其中的弊端,并不断创新,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而努力,同时结合时代特征,为建设新型的中华文化而奋发努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被称为“汉文化圈”,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

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

中国的社会文化论文

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

篇二:中国社会文化史论文

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夏代历法《夏小历》已有各月晨昏北斗斗柄的指向。《尚书·尧典》中有“四仲中星”岁时的划分。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后发展为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四季的终点“至”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更明确的时间限定“立”,即起点。到了战国时期,根据太阳在黄经上的位置,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按一年气候变化过程,分五天一候,三侯为一气,一年便有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约数),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

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 “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 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士大夫精神的渊源,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和 ”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动在头一年进入腊月 (夏历十二月) 就已开始 ,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 “和”与 “合”谐音,饺子的 “饺”与 “交”谐音,“合”

与 “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中国有许多俗语,如:“一人有难,众人帮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现;海外华侨回国祭祀祖先及在异国、异地的游子叶落归根等行为则是传统节日中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亲情,也有利于激励一个民族、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

传统节日被纳入法定假日是一大进步。有了法定假日,国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审视传统节日,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文化内涵。也可以提高国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国家对节假日的调整就是为了让人们能有充裕的时间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通过节假日调整,人们不必在下班后草草和家人吃顿饭,而是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与家人共享团圆的喜悦和浓浓的亲情。将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化绝对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解决目前文化缺失的问题。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可能真正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湿润民族精神,红旗文稿,2008

【2】严考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7

【3】张贷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2003

【5】杨建,王康 :中国节日文化,华文出版社,2007

【6】马银文,中华民俗艺术大全,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江泽民主席在十五大报告中,就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了精辟的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 关键词:文化建设 文化意义

人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形态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集中表现和保证;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思想文化建设则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反映,并给予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以巨大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任何一个能够屹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这种特有的文化是引领这个民族历经风雨、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充满竞争的新世纪,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就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新变化新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我们党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方向

第一,道德原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一日既往地在全社会建立并弘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共同理想。

第二,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我们必须学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模式,而必须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明确并坚定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第三,培养大量的人才和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现代工业已不是传统的工业了,现代工业发展需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我们要通过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有着根本的关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本观念及其文化结构体系发展到现时代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文化整体结构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重视文化结构体系中社会心理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为中介反映社会生活,以发挥其认识社会生活和道德教育的功能,这是其文化功能整体结构的又一重要内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十七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只有在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的基础上,全面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才有可能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才有可能大幅度地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中国特色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才有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

(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2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