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意思 > 列表页

裾怎么读什么意思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02  分类: 意思 手机版

篇一:北京市各区2009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各区2009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 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

拜郎中。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同。诩闻之,乃说李修曰:?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

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

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恐不足当御。”修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不。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綖缝其裾为识,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

神明。永建元年,迁尚书仆射。是时,长吏听百姓嫡罚者输赎,号为“义钱”,托为贫人储,而守令因以聚敛。诩上疏曰:“元年以来,贫百姓章言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②不绝,谪罚吏人至数千万。寻永平中,州郡以走卒钱给贷贫人。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于是诏书 下诩章,切责州郡。谪罚输赎自此而止。诩好刺举,无所回容,刚正之性,终老不屈。永和初,迁尚书令。

(取材于《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八》)

【注】①四府: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

②匈匈:喧扰貌。

③蠲:juān:免除。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辟太尉李修府 .B.悉贳其罪 . 辟:征召贳:赦免潜:暗中识:识别C.又潜遣贫人能缝者 .D.以采綖缝其裾为识 .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同 ?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A.?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 ?其土人所以..B.?待侯生者备矣 ?吾所以..

?若弃其境域 C.?. 若九牛亡一毛 ?假令仆伏法受诛,.集四府 ?修善其言,更.D.?无休止 ?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非诩不养 理解:不是虞诩我不赡养她

B.长吏听百姓嫡罚者输赎 理解:郡县长官听任因罪受处罚的百姓交钱赎罪

C.贫百姓章言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理解:贫困百姓写状子告发收取百万钱以上的郡

县长官

D.州郡以走卒钱给贷贫人 理解:州郡长官拿差役的钱向贫困的人放贷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分别直接表现虞诩有谋略和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 )

?①如使豪雄相距,席卷而东,恐不足当御 ?①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

A.?② 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 B.?②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 ??

? C.?①谪罚吏人至数千万 ?②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 ?①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 D.?②诩好刺举,无所回容 ?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A.虞诩被县里推举为“顺孙”,国相欣赏他,想让他做府吏,但他婉言回绝了,直到祖母去世,服丧完毕,才离家为官。B.虞诩认为凉州处于汉军背后,是汉军的大后方,失去了凉州的支援,羌胡东进,汉军将难以抵挡,因而反对放弃凉州。C.宁季等贼人在朝歌作乱数年,虞诩临难被任命为朝歌长官,到任后巧用妙计将乱贼平定,表现出了他的足智多谋。D.永建元年,虞诩升任尚书仆射。郡县长官借“谪罚输赎”的方式私自敛财,虞诩上书揭露,使“谪罚输赎”从此停止。

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D(识,标志,记号。)

7.A(“咸”,都。B前“所以”表原因;后“所以”表手段。C前“若”连词,表假设,“假 如”;后“若”动词,“像”。D“更”,“再次”;后“更”,更加。)

8.A(应为“除了我没人赡养她”。)

9.D(A项②句不表“为人刚正”。B项②句不是虞诩的行为。C项①句是贪官污吏压榨百 姓的行为。)

10.B(“虞诩认为凉州处于汉军背后,是汉军的大后方”错,原文说“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

三铺,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凉州在后”应指在羌胡军队之后。“羌胡东进” 不准确,原文“东进”的主语是“豪雄”。)

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钘,其地南至交阝止,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

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具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利,既已得矣,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取材于《说苑·卷二十·反质》)

【注释】①铏:古代盛羹器。②傲:通旒(liú),龙旗九旒,周天子仪仗。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愿闻奢俭之节 .

B.莫不宾服 ..

C.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 ..

D.设酒听乐,终年不迁 .节:关键 宾服:归顺 文章:文字作品 迁:迁移(放牧的地方)

( )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故曰俭其道也 A.? .

数言欲亡 ?广故.

?东西至日所出入 .B.?

耶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

?

裾怎么读什么意思

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 C.? .

人之力不及此 ?微夫.

?因为由余请期 D.? .

大王为此计者 ?谁为.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犹漆黑之以(之)为器B.(以)缯帛为茵褥

C.既已得(由余)矣,举兵而伐之D.故霸(于)西戎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国君奢”的一组是 ( )

①饭于土簋,啜于土铏 ②觞勺有彩,为饰弥侈

③四壁四帷,茵席雕文 ④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

⑤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 ⑥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西戎的臣子由余,深谙治国之道,他的一席话引起了秦穆公的担忧。 B.戎王中了内史廖的计谋,沉溺女乐,不理政事,不听劝谏,而亡其国。 C.秦穆公本是奢侈的君主,但他能听贤纳谏,痛改前非,终称霸西戎。 D.同是失国,舜禹失去的是属国,夏后氏、西戎王失去的是自己的国家。

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参考答案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C(文章,在这里指车服旌旗等)

7.D。(D项两个“为”字,都是介词,给,替。A项两个“故”字,前者是连词,所以, 因此;后者是副词,故意。B项两个“所”字,前者是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构成一

个所字结构,相当于“??的(地方)”;后者是名词,处所,地方。C项两个“夫”字, 前者是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揭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后者是指示代词,相当 于“那、那个”)

8.C(补出来的应该是代词“之”,代前面的“兵势”“地利”)

9.B(②③④⑥表现国君奢,①表现国君俭,⑤秦使戎王奢)

10.C(秦穆公“痛改前非”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北京市东城区2009届高三语文二模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①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

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

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

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②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

③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

④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

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

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

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

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⑥<选自《列子〃天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

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 .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 .被:穿着 .喻:明白 .非:不是 .⑤

矜;自夸 .

7.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B.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

C.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

D.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 .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 . ( )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子贡)乃仰而应(林类)曰

B.而(人)反以(之)为忧

C.(子贡)以(之)告(于)夫子

D.吾知其可与(之)言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 )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 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10.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北京市东城区2009届高三语文二模参考答案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C(责怪)

7.A怎么。(B,于之/哪里;怎么。C是/被。D,在/此)

8.A((林类)乃仰而应(子贡)曰)

9.B(①认识不达观⑤是对生的认识)

10.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这两种人

都不值得赞扬,只有圣人知道所赞扬的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

北京市宣武区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10题。

篇二:高一语文大作业(一)

篇三:上海市浦东新区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

上海市浦东新区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

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一阅读 6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第1—5题(14分)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①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

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

列第三。

②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

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

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

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

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而后俄

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

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 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

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

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

耻当成了反叛?

④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

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

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

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

核心价值。

⑤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更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

类文明的普适标准。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

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

命。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⑥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80年代,

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展开的“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

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以来,第三

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

民的文明礼貌程度,却还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之举。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

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

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

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⑦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而我

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

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

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1.文章开头第一句中“自我整容”的含义是: (2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2分)

A.民族教养整体的低下严重影响了我国公民的国际形象。 B.日本俄罗斯能迅速“脱胎换骨”,主要是因为善于学习。 C.要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教养。 D.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一定能带动全民教养指数的同步上升。

3.第④段作者认为“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联系全文,说说教养“昂贵”的理

由。(4分)

4.第⑥段作者认为时下对教养的培养之所以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3分)

(1)

(2)

5.《一碗阳春面》中的老板夫妇,虽然普通,确是很有教养的人,具体表现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14分)

炊烟小记

①小时候有一种奇怪的爱好——看炊烟。就是到现在,还是很留恋,老是想把那种飘飘

渺渺,如入仙境的感觉写出来。老婆说,你去年写了一篇蹬在茅坑上看日出的文章,害得同志们至今想起来还觉得臭烘烘。炊烟有什么好看的,灰蒙蒙、黑湫湫,远看似一条恶龙,近看如一方破布,还玷污空气,破坏风景,十足的坏蛋一个!否则,不会挨家挨户都去买一只脱排油烟机,把它毫不留情地消灭。

②可我总是忘不了那美丽的炊烟,尤其是晚炊。那时候红日西下,天边山脚一片绯红,

黄昏悄悄地降临了,各家的屋顶上几乎同时飘起了炊烟,烟是乳白色的,很轻盈、很温柔,似翩翩舞起的长袖,如一路狂奔的马尾,又像点头哈腰的芦花。倘是无风的天气,那烟便如初学步走路的孩子,好容易摇摇晃晃地站直了,说不定一个惊吓又会仆地倒下,??。唉,那烟的轻柔无骨,万种风情,确实是很迷人的啊。

③不过,那时候倒并不欣赏它的婀娜多姿,而最关注的是它们的存在,是它的升起和降

落。孩子们在山坡上,牛背上、树丫枝上尽情玩耍的时候,眼睛总是瞟着远方的炊烟。他们能在此起彼伏、互相交错的烟雾中,毫不费力地辨认出属于自家的那一缕,还能从它悠悠飘扬的时间和疏密浓淡上,准确算计出那灶上熬着的夜粥的稠稀,并不失时机地赶回去哧溜哧溜地喝个满头大汗。那个时候,炊烟是大家的希望,炊烟飘扬,心中不慌;炊烟不灭,生命不息!要是哪一家的烟囱忽然像烂泥菩萨一般静静地蹬着,不冒烟了,你想想,那份惊慌,那份悲哀,有多严重!啊,爹亲娘亲不如炊烟亲!

④炊烟慢慢地飘呀飘,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它是收工的号子放学的钟,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岁月老了,炊烟也老了,最近几年,它的喘息变得愈来愈短,愈来愈没了力气。

⑤炊烟老于城里,想当年,城里的炊烟也是很活跃的,城里的炊烟像足球一样被一张旧

报纸追赶着,在窄窄的胡同里滚来滚去。城里的炊烟虽然也熬稀粥,但更多的是炖猪爪或是煎中药。城里的炊烟由于太多的油腻,好像沾了柴油的蝴蝶,永远也飞不高,总是在城里人高高挺起的胸膛上撞来撞去,远没有乡下的站得高看得远。所以城里人很不喜欢它,在用上煤气灶电饭锅以后,城里人便把炊烟永远地抛弃了。

⑥城里的炊烟难成气候,消灭了更好,没有人会去怀念它。当城里人把那些丑陋的煤球

炉子扔进垃圾车的时候,也许体现的是一种进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开始。

⑦乡下的炊烟实在是田园风光之一景色,它无论是挂在树梢,还是浮在山脚,都有一种

变幻莫测的美丽,它的美丽在于朦朦胧胧,任你想象。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茫茫飞雪,滔滔白浪,也可以把它想象成女郎的长发,新娘的婚纱,或是大明星们飘曳不定的裙裾。可惜的是

这种过去每天都有的仙雾飘渺的胜景,如今却真的需要去凭借想象了。在现时的农村,虽然青山绿水依旧,炊烟却已很不容易看到了。这倒不是说所有的农民兄弟都已富得流油,都改吃面包夹香肠,喝开翁健胃炊了。而是他们也同城里人一样,挨家挨户用上了煤气灶和油烟机,而这种 “天天做饭没油烟”的玩意儿怎么能将变幻莫测的炊烟送到树梢上去呢。

⑧飘扬了成千上万年的炊烟眼看将要永远地消失了,留恋吗?当然有一点。但由于这次

炊烟的消失竟不同于困难时期的不举烟火,那份恐慌心情是不会有的。或许,这将意味着人类将由此进入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世界了呢。

⑨何处再有炊烟?

6.第①段中,作者写老婆以及他人对“炊烟”的厌恶,作用是:(3分)

7.第②段连用三个比喻写炊烟“似翩翩舞起的长袖,如一路狂奔的马尾,又像点头哈腰的芦花”,意在表现炊烟的 和 特征(用文中的词语回答)。(2分)

8.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3分)

9.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村的炊烟是田园风光之一景,有着变幻莫测的美丽。

B.“炊烟飘扬,心中不慌”透露出人们衣食无忧的幸福感。

C.“炊烟老于城里”,写出了城市和乡村炊烟的不同特征。

D.在作者的笔下,炊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生活的烙印。

10.文章最后一段“何处再有炊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名句默写 (4分)(5选4,多选按前4空计分)

11.(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诸子论山水》)

(2) ,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

(3)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

(4) ,断桥头卖鱼人散。(《远浦归帆》)

(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渔家傲》)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12—14题(6分)

桂枝香 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星河:星河即银河。②门外楼头:用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意。③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④后庭遗曲:陈后主游宴后庭,其曲有《玉树后庭花》,见《南史张贵妃传》。

12.王安石字 。(1分)

1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全词从感叹胜景入笔,接着感怀历史,最后落脚于现实。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写的是登高远眺所见之景。

C.“画图难足”是感叹所见美景如画,但仍觉有不足之处。

D.“念往昔”的“往昔”指的是“如流水”的“六朝旧事”。

14.后人评价划线句子含蓄曲折且富有批判意味,请简要分析。(3分)

(五)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第15—18题。(12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②③①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