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1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

2015年6月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哲学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两种现代西方哲学。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相继被引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哲学是怎么本土化的呢?二者在中国不同发展时期为什么会有不同待遇呢?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取舍这两种哲学思想呢?本文将在总结近年来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答这些问题,理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发展的新需要和研究的新动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经验。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异同,重新审视

ABSTRACT

Marx's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y of pragmatism are two kinds of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our country.On the eve of the May 4th New Cultural Movement, pragmatism and Marxism as an important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succession. How were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s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y of pragmatism?Why they were treatmented in different way in different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Today, we should be how to choose the proper choice of these two kinds of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will answer these questions summariz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sort of new needs and new trends in research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pragmatism development,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Chinese Marx's philosophy, pragmatis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examination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4

(二)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之比较6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异同…………………7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的不同点……… 7

1. 真理观与方法论的差异……………………………8

2. 历史观的差异………………………………………9

3. 实践观的差异………………………………………10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的相同点……… 10

四、科学审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用主义………………11

参考文献 ...........................................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

伴随着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的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相继被引入中国,这两种哲学思想在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之后的反封建主义斗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它与中国本土思潮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化作现代中国人精神的一部分。可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顺利,它经历了客观传播——全盘否定,全面批判——重新审视三个阶段,因此,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曲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现代唯物

主义。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还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进行活动的“形而上学俱乐部”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实用主义组织。俱乐部的主持人是后来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创始人的皮尔士(詹姆斯1898年把皮尔士1878年发表的《如何使我们的观念清楚》的演讲当作实用主义的开始。①),参加者有哲学家、心理学家赖特、律师霍尔姆斯、历史学家费斯克以及后来成为实用主义最大代表之一的詹姆士等人,他们各在自己专攻的领域表述了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

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通过詹姆士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另一位代表人物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詹姆士将实用主义推向大众,结束了美国哲学进口的现状;杜威更是将实用主义推广到更广的领域,使美国哲学走向出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用主义也有流传。例如在英国出现过以席勒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运动,席勒为了强调哲学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于是将实用主义改称为人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悉尼·胡克承袭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反传统哲学和反“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的特点,试图寻求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点和一致性,指认两者之间具有可通约性,从而阐释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实用主义的最主要代表是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家大都反对将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分立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拒绝对关于世界的基础、本质等传统哲学的问题作出回答,要求抛弃各种声称具有普遍和绝对意义的哲学体系。他们大都把哲学的主要任务归结为制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限定于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所及的范围,也就是由自在世界转向人化(经验)世界。他们既承认自己是近代经验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又要求超越后者的形而上学。①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二版,第84页。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内蕴的适用于现代社会实践的丰富思想资源,也体现在与各种错误思潮较量中所展现的生命力即关于人的实践本质和超越本性的最深刻的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实现,必须具备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应以一种彻底的“实践精神”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

当今世界经济正从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思潮面临新一轮信任危机,马克思主义研究复而大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它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适用于当代。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突出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尤为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追寻

每一个时代真正的哲学都是人的生存意义的自我澄明。因而,哲学不可能固守不变的问题域和不变的定位。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面临时代内涵转换的需要,这是维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力的关键。

首先,有必要明确“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者的概念区别。“马克思哲学”指的是蕴含在马克思本人的著作、手稿、书信、谈话等原始资料中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指的是马克思同时代的或以后的研究者在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解释中形成的各种文本。由于研究者个人见解的融入,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这里探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马克思哲学”基础上生发形成的。

以往的哲学是从先验的理性原则出发“解释世界”,这就意味着要让现实屈从理性的抽象原则。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现实世界出发,试图“改造世界”。宏观的现实性变革必然要求马克思哲学重新构建自己的问题域,建立新的视野,从而构筑自己的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当代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是:在经历和面临一系列重大事件如苏东剧变、后工业文明、知识经济与新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等等之后,如何重新理解和看待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当代意义,提升马克思哲学的活力。

在西方,崛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进行分析、紧缩和重建,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定问题和概念谱系”,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经院化马克思主义。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要求激进化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批判现实,并对传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前东欧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势在于它直接关注并介入生活和行动,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自治人道主义和异化的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所包含的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观点,至今仍具有价值。而作为世界体系理论派代表人物的沃勒斯坦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有四个基本观念仍然有用,而且必不可少,它们是:阶级斗争、两极分化、意识形态和异化。德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赫尔茨认为,怀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毫无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科学进步相同步,必须不断修正、扩充和更新它的概念。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性问题是讨论得最多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否会过时或已经过时的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如何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探讨如何从马克思哲学中汲取提高自我意识和观察能力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精神意境,如何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和时代精神间的张力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却又超越了产生它的时代局限,它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从内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从外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契合了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的实践功效。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重大意义就在于对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就在于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改革问题,就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即在实践中强化它的批判功能、预见功能、说明功能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现实体现,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成功,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上找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精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规律。尤其是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的原理,关于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全面性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等等俨然超脱了时代的局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指导,可以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规律的阐述,可以客观评价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积极作用,同时客观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揭示金融危机爆发的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可以正确处理民主、法制、党的领导等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为指导,可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科学分析商品经济社会下人的“物化”与“异化”,探讨人的价值与终极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以自然辩证法观点为指导,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然与社会协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自身内蕴的适用于现代社会实践的丰富思想资源,也体现在与各种错误思潮较量中所展现的生命力即关于人的实践本质和超越本性的最深刻的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内在的自我批判,从而为诸多西方思想家所借鉴。在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苏东解体后的世界新格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科学解答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因而也可以概括为社会转型、现代性批判和全球化问题三个主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实现,必须具备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前提是继承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原则、哲学精神和哲学思维方法,遵循他所开拓的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

类命运、关注实践的哲学研究之路;在中国就是要参加和关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当前学界一直在呼吁“回到马克思”,希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建立在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进行原初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并不繁多,唯物性、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人道性、批判性等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和特性,这些都为各种不同哲学见解从不同角度或侧重点上加以肯定。应以上述基本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核,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总体定位。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紧迫要求。哲学形态是哲学的理论内容与体系结构的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统一。从哲学形态学的角度提出和回答问题,首先必须关注哲学理论的科学更新,因为哲学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理论内容,只有内容的科学更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同时必须关注体系的变革,因为哲学作为一种体系性的学问,其科学内容只有通过合理的体系结构才能有效地表达出来。在内容的当代充实与体系的科学更新的统一中把握哲学的当代发展,这正是哲学形态学研究的独特思路和有效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实现的条件就是要有宽松的社会环境和鼓励创新的机制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主体的哲学功底和素质的提升。在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快速变革的社会中,研究者特别需要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抵御诱惑,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通过与当代其他哲学思想特别是当代西方哲学形成广泛和深入的批判性对话,才能在批判的对话中使当代问题的核心暴露,并呈现其本质上的当代性。

正如学者贺来认为,不应是以实践的言辞或概念,而应以一种彻底的“实践精神”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即是以我们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而不拘泥于现成词句,从而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变革和当代价值。

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这是西方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肯定,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指导了人类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是一种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曾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以前的哲学思想,其出发点在于少数人的利益,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整个人类的解放充满了关怀,正像《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并与时俱进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之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进一步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的学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指用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用当代哲学与文化视野去激活已经蕴含于马克思的著述中、甚至尚未被马克

思明确指出, 但却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还有许多尚未发掘的价值隐藏其中。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才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这种价值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减弱,相反会和时代相结合,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3) 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4)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概念和意义(物质的定义和理论意义)

1)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 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实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美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辩证统一)

1)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调整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②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③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四、辩证的否定观

1)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进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 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2)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3)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的一切认识都是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但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3)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他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七、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造加工,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2)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有意识的关系(先进文化建设和提高文化软实力)

1)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2)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社会文化的建设。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代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

3.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5.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6.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8.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第一章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5.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应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受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6.意识的本质: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7.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植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9.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10.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1.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1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4.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主观能动性)

16.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直接现实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8.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1.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常”指规律,就是说规矩是客观的,不以认识人的意志为转移。

2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3.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4.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5.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6.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7.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