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1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期作业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是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一)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仅仅在世界观的起始意义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精神,但在历史观、人生观方面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唯心主义所盘踞着。倒如,古代唯物主义者看到世界是以某种物质(或气、或水、或火等等)为本原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也坚持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因而动物是一种特殊的机器,“人也是机器”。在这种认识下,不仅毫无辩证法可言,而且他们对唯物主义的解释也是机械的脆弱的。用这样的唯物主义只能驳倒唯心主义关于神和上帝主宰世界的观点,却不能也不可能批判唯心主义关于人具有思维的能动性、活动的自由性、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

我们所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是因为这是一种从实际出发、即以实事求是为根本原则的哲学。事实正是如此,由于哲学的立足点被建立在“社会化了的人类,这一最直接的现实基础上了,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不再像古代哲学那样是“知识的总汇”;也不像近代哲学那样是“科学的科学”;更不像黑格尔等人所设计的那样是一个与普通人无关的“玄妙”的理性体系,而是如恩格斯所讲的那样是一种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是现实的人为了现实的种种需要因而不得不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时——所形成的不断发展着的观点体系。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一种为现实的人服务的思想武器,因而这种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必然是也只能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然改造世界;改造世界首先就要认识世界,这就必须从客观世界的实际出发来理解世界的本质、存在的方式、发展的规律,一旦如此,就只能得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等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结论来;同样,人们为了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又必须从社会的实际出发,一旦如此,又必然地得出了“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决定着其他生活的生产,人在社会交往中必然发展出精神和物质的文明,并以此反过来去更有效地改造物质世界”等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论来;进一步看,人们为了在社会生产、社会交往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又必须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一旦如此,又必然会得出“个人是为我存在物与责任存在物的统一,人生是实现个人价值与推进社会进步的统一,个人既要有高尚的情操、又要有真实的能力和健康的体质”等等辩证唯物主义人生观的结论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三位一体”的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与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毋宁说实事求是作为科学的认识路线催发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和内容上讲,它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关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实事求是为中心线索统一起来的科学体系,而从其目的和功能上讲,又是一种给人以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说。而实事求是,则是马克思主义教给人们的一种最为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反映理论的目的和功能的三个范畴,既有质的不同,又有内在联系。立场,是指观察、认识、思考、解决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选取的角度;观点,是指观察、认识、思考、解决问题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所采取的态度;方法,是指观察、认识、思考、解决问题时所遵循的程序和采取的方式。三者相比,立场是从根本点或本质的层次揭示问题的,是问题的内在规定;观点是

从内容的诸多层次揭示问题的,是问题的内部要求;方法则是认识的论理和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从内容的存在方式即形式的层次揭示问题的,是立场、观点的表形式。立场只能存在于观点之中并由方法表现出来;观点只能表现在方法之中并由立场所规定;方法也是这样,它决定于内容而又根源于立场。可见,站在什么立场上,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观点,从而也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反过来,什么样的方法必然反映着什么样的观点,进而体现出什么样的立场。应当说,马克思主义有许多立场、观点和方法,如唯物主义的立场、人民群众的立场,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调查研究的方法、以点带面的方法等等。但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则是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不导源于实事求是并受其规定。那么,实事求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的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实事求是的概括是简要和精辟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这里,“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从本本,从原则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观点;而要坚持这一立场,贯彻这一观点,又必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认识到“实事求是”比“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更全面、更深刻。因为,坚持从实际出发的人并不一定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如此,同一种“实际”,不同的人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同样,同一种理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此等等。与之相反,实事求是则不仅可以规定“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它们已经包含在“实事求是”之中了。“实际”既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有的人也从实际出发,但他看到的仅仅是现象,因而得不到真理;有的人看到的形式,结果却陷入了形式主义。反过来,实事求是不仅包括了从实际出发。而且又揭示了从实际出发的目的:揭示“实际”中的本质和规律。从实际出发是一回事,深入实际、求出“实事”之“是”是另一回事。同样,“实事求是”不仅包含着“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深化、升华了后者:因为既有的理论只有在与实事之“是”的相互作用中才得以深化和丰富,也才能发挥既有理论在“求是”中的作用。

总之,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之间的内在统一。

(三)实事求是是现代最具科学性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人类进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人类的生存空间大大扩展,众多与常规、习惯相悖的理论相继出现。与此相适应,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目不暇接的变化。如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系统论的思维方式,互补论、破缺论、模糊论等等的思维方式,以及多维思维、超前思维等等的思维方式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实事求是是现代最具科学性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看来,实事求是所以是当代最具科学性的思维方式,是因为:第一,上述种种思维方式中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所以有用,所以具有时代感,是因为它们都是以“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都是从实事中作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概括或抽象。离开“实事求是”这种思维方式,无论现代的“中介思维”,还是传统的“两极思维”、“整体思维”等等,都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实事求是在现代仍然是最具科学性的思维方式。

实事求是还是现代人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人类进入现代以后,特别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类思想界奔腾着一股名之日“人本主义”的浪潮。受这种浪潮的冲击,世界上许多的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甚至于自然科学家,异口同声、不谋而合地发出了“从人出发”、“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从人的自由出发”的呼声。这股浪潮的到来和拓展,当然有它 的历史必然性。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保持清醒头脑,绝不能因此而认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已成为陈旧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如果离开实事求是的现代科学思维,当代各种“人本主义”思维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种倒退。

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当看到,人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服从于自然规律;更应当看到,人又是社会的主体,是有需要、有欲求、有目的、有自觉性的主体,从而也服从于“合目的性”这一人类的“自律”。那么,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在这里,我们只有求助于“实事思维”,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若此,那么,尽管在人的活动领域里,原因与结果之间由于插入目的性和目的性活动,而使结果不再具有在纯自然领域里的性质。但是,我们能不能以此就否定了因果决定论规律的基础作用呢?显然不能。因为,人的活动

是同自然规律打交道、人的肉体是服从于自然规律的,人的“超自然力”(如自我意识能力、自我创造能力等等)说到底是自然界进化出的一种不可能摆脱自然规律的能力。因此,人类的一切能动性、创造性、主动性,只能在自然事实和自然规律所许可的范围内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实现“合目的性”。 通过以上论述,至少可以使我们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实事求是”是一种既通俗、简洁又深刻正确的最具科学性的现代人类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 ——“实”即客观实际、“事”即不断变化的事物、“求”即能动地探索、“是”即客观规律 —— 寥寥四个宇,画龙点睛而又深入浅出地道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第二,“实事求是”是一种批判和揭露各种谬误和弊病的最有力的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的一个“绝招”;“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的去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路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比如说,乍一看好像“左”倾比谁都革命,右倾又比谁都实际,走中间道路的人又比谁都稳妥,然而,一当把它们的这些言行拉入到现实中来,用“实事”去分析他们,其错误的实质和错误的根源就会昭然若揭,大白于天下。

第三,“实事求是”是一个唯一能够把认识和实践引向正确道路的向导。有些“实事”是具有强大的稳定性的,但更多的“实际”却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并且纵横交错、互相制约着的。不同的人们面对不同的实际,同一个人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如何才能做到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既不犯经验主义错误,又不犯本本主义错误;既不做尾巴主义者,又不做盲动主义者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实际出发”。前一段在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歌,叫“跟着感觉走”,后来有人专门写了一本书叫“跟着理性走”,以此反对“跟着感觉走”,这从不同侧面道出了当代某些人的心态。其实,只有跟着实践走,倾听实践的呼声,让实践赋于思想、理论以活力,在实践中来催发自己的能力,才是唯一正确的感觉之路、理性之路乃至人生之路。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知识点记忆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知识点记忆篇(一)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理论性质)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但是不能说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

是自发的形式,哲学是自觉地理论形态)

(2) (对象)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哲是科学的概

括和总结。

(3) (功能)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 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4、哲学基本问题。(选择重点)

a、定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提出(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c、内容(第一

性,同一性);d、每方面内容的作用;e、每方面内容的地位。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

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

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三种形态。

(三种唯物论各自的观点、特点、局限性)(古代近代唯物论的共同局限性)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

性。

(特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相结合。)(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气、五行。)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质和抽象性质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懂辩证法)、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半截子唯物论)。(唯物史观是马哲最伟大的贡

献,首创。)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补充 --主观唯心论:1、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康德;2、物是感觉的集合;3、存在就是被感知;2、3-贝克莱;4、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5、我思故我在-笛卡尔;6、万物皆备于我;7、心外无物;6、7-王阳明。客观唯心论:1、黑格尔-绝对精神、绝对观

念;2、柏拉图-理念世界;3、中国古代-理学、道;4、宗教-上帝、天命。)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 (对象、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 (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

一。

(3) (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 (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哲学。(实

践性和阶级性是最显著的特点。)

(5) (贡献)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最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知识点记忆篇(二)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最显著的特点、哲学内容的特点

( 1)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

(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②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②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 主要表现在: 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名称、特点、分派、典型代表、马哲与西哲的区别

( 1)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流派,即科学主义哲学(波普)和人本主义哲学。科学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只强调理性因素,认为哲学必须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由于科学主义哲学只强调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哲学主要包括:结构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人本主义哲学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主张哲学要以人为中心。由于人本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故又称其为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老年/青年马克思)。

( 2)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区分开来。它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注意到它们

中的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东西,力求在当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1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7、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9、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时空相对性、可变性;时空的无限性、有限性;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3)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

无限 --无限大(宏观世界),无限小(微观世界),在有限之内,是对有限的超越;

(4)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知识点记忆篇(三)

2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选择重点)主体、客体、手段。

( 1)实践的主体是具有实践能力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可以是主体 也可以是客体);实践的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进入人活动范围的客观);

(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 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的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2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选择重点)

(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 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①客观物质性(实践三要素客观);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直接现实性(最重要)。

( 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4、自在世界(自在之物)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为我之物)。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人分的。

(1)自在世界(第一自然)又称天然的自然界。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第二自然、为我之物)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活动的客观的自然前提,不是与人类无关的世界。

(2)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 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 3)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 4)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这两种错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25、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列宁” 。意识产生大体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②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到动物感觉心理;③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6、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8、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④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4) 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①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②旧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③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2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归根到底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在先,意识在后。

(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

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31、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不包括在哲学体系中,邪教,注意排除干扰项)

庸俗唯物主义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区别,把意识也看作物质,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人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规律及复习方法建议

从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情况来看,其命题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题重点集中在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上,即第三、四、五、六章,并且十分

强调考生对考试大纲所设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复习对策:

因此这几个章节要花大力气理解和掌握重要的原理和概念。注意弄清楚概念和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要严格地以大纲的知识点为根本,一步一步扎实地掌握和理解。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提高运用哲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要求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必须完整、准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概念的规定、对其基本原理的阐明,都有确定的、准确的意义,而且,关于

某一个问题往往有好几种观点。

复习对策:

考生一方面要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准确;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区分理论界限问题。如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理解,就需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二元论、旧唯物论、庸俗唯物论、物活论的区别和界限 ;在运动观上就需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论、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的界限。另外,注意做习题来理解内容,尤其要认真练习和研究历年真题。看完每章后,做些习题认真核对答案后,再回头看正文内容,如此反复。

三、哲学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且从这几年的命题形式来看,形式更加灵活,理论联系实际更为广泛。这主要表现为要求考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来分析漫画、广告用

语、日常生活实例等。

复习对策:

哲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因此哲学史上的名言名句、生活中的成语典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都可以成为哲学命题的内容。如 2000 年文科辨析题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 2001 年文理论述题 " 丁肇中与基本粒子 " 、选择题 " 中国加入WTO " , 2005 年辨析题 31 题 " 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 " 所反映的价值观问题,分析题 34 题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类型。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注意联

系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时间来用马哲的原理分析和理解。

四、重视学科间的联系,综合命题。

复习对策:

考研政治包含了五门学科,这五门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哲学里讲到的世界万物的联

篇三: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精髓即以自身充分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显示其独特的魅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能够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彻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终,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关键词: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引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在中国的革命及其建设中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艰难探索中得出的理论结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艰难探索中得出的理论结晶。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使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共同富裕。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第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一精髓。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这个精髓,就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最本质的东西。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反映并推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不仅中国化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毛泽东、邓小平在创造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探索和发现中国建设规律的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创造性地概括和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的集中概括和新的阐发,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首创。

历史证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以其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有着自身独有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独立自主.

邓小平深刻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不仅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还论述了如何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概括得出的基本结论。””二是必须注重发展生产力,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三是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形成和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成果。都离不开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坚持。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的出现,也就不可能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强调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江泽民的论述,是对国际共运教训的新总结,对我党历史经验的新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辉煌实践的新升华。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精髓,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前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实现理论创新,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能够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彻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终,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

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的主要内容,是对实事求是这一核心内容的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产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把握事物,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形成起来的,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又不固守某些具体结论,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又重视吸纳人类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又注重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的规律性认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灭的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一以贯之的最本质的东西。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不仅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坚持和发展。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三个代表”的相互关系,认真研究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不仅有助于深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而且对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系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指具体化和深刻化。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广。

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事求是本身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是用中国式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最好概括。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总之,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善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和拓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过程,使现代化建设保持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人们实现共同富裕。

致谢: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老师。没有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求学历程是艰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感谢我的同学,谢谢他们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给我支持和帮助,再次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结识的各位生活和学习上的挚友让我得到了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在此,也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

列宁在《共产主义》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的决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