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读的教育哲学的书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2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教育哲学参考书目

《教育哲学》

张楚庭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前言

第一章 从哪里开始考察教育 第一节 教育中有多少问 第二节 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三节 教育曾经怎样被考察着 第四节 从什么视角观察 第五节 “教育就是教育” 第二章 人是什么 第一节 教育的第一问 第二节 谁提出了第一问 第三节 反身性 第四节 我与我

第五节 人有没有本质 第六节 自增性 第七节 语言与人

第八节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第九节 人被考察得怎样了 第三章 关系中的人 第一节 关于关系

第二节 时代与人的关系 第三节 关系与人的存在 第四节 人创造了关系

第五节 关系给人带来了什么 第六节 人怎样变小,怎样变大 第七节 人与个人 第八节 主客体关系

第九节 关系是可以改变的 第四章 人发展什么 第一节 关于功利

第二节 教育服务与服务教育 第三节 美育的功能 第四节 语言教育

第五节 发展人的可发展性 第六节 可发展性探询 第七节 更是一种权利

第八节 作为目的与作为条件 第九节 发展着走向全面 第十节 发展与解放 第十一节 关于全面的“全” 第十二节 实质是个性发展 第五章 教育特性

第一节 教育成为教育 第二节 在泛化中窄化 第三节 教育的权利

第四节 教育对象性的失落 第五节 教育的反身性 第六节 “灵魂工程师”论 第七节 受教育目的 第八节 教育目的链

第九节 教育的自我觉醒 第十节 作为检讨者的教育 第六章 教育公理 第一节 规律问题

第二节 自然哲学是一切? 第三节 人的意识与教育规律 第四节 规律不可改变吗 第五节 改变,还是违反 第六节 教育的保守性 第七节 教育的超越性 第八节 “适应论”评析 第九节 两种极端 第七章 自由教育 第一节 人与自由

第二节 人文知识的命运 第三节 知识的性质 第四节 知识权利 第五节 自由教育的命运 第六节 学校是什么

第七节 (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最多读的教育哲学的书)象牙塔与故纸堆 第八章 教育社会性问题

第一节 辩证法存在于历史之中 第二节 人的社会关系 第三节 个性与社会性 第四节 教育的性质

第五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第六节 应然的命令与实然的命题 第七节 教育何以善待社会 第八节 社会以何善待教育 结束语

《教育哲学》

郝文武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 目录

绪 论 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

第一编 教育哲学总论

第一章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

第二章 教育哲学的反思及其对象和任务第一节 反思:教育哲学的方法

第二节 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反思的对象 第三节 前提反思:教育哲学的任务 第三章 从教育哲学看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

第一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实质 第三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方法 第四节 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本原和标准

第二编 教育生成论 第四章 教育本体论第一节 哲学本体论第二节 教育本体论

第三节 教育本体论与人性论 第五章 教育主体论

第一节 主体、本体、实体与客体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第三节 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 第六章 教育价值论

第一节 教育价值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事实判断与教育价值判断 第三节 教育价值的分类和系统整合 第四节 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 第七章 教育本质论

第一节 教育本质的结构和生成 第二节 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

第三节 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第四节 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

第八章 教育规律论

第一节 教育规律的生成规律第二节 教育规律的语言表述第三节 教育规律的逻辑分类 第三编 教学实践论 第九章 课程知识论

第一节 课程知识的本质

第二节 课程知识的类型及其合理性建构规律

第三节 课程分化和综合的辩证法 第十章 课程教学论

第一节 自然主义课程教学论第二节 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课程教学论

第三节 实用主义课程教学论

第四节 当代课程教学论的新发展

第四编 教育理想论

第十一章 教育目的论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永恒理想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第四节 全人教育与素质教育第五节 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实施 第十二章 人文教育论

第一节 人文精神与民主科学精神第二节 当代人文精神的特点第三节 当代人文精神的形成和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公平论

第一节 公平、平等和效率

第二节 教育平等和效率统一的教育公平

第三节 教育公平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七版)》

奥兹门 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版

本书是在美国使用时间最长、再版次数最多的教育哲学教材之一。作者从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以人物为线索,介绍了历史上主要的哲学观点及其发展脉络,进而论述了各学说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具体主张。为了拓展读者的哲学视野,作者还集中概括了各学说受到的责难与批评,并节选了有代表性的论著,激发读者投入到更广泛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当中。不管是初学者,具

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员,还是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是一本非常适用的参考读物。 导论

教育哲学的必要性 哲学的分支领域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哲学的追求 哲学视野中的教育 选读文献

第一章 理念论与教育 理念论的发展

现代 理念论的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理念论 对教育中理念论的批评 柏拉图:《理想国》 康德:《论教育》 选读文献

第二章 实在论和教育 古典的传统

现代实在论的发展

当代实在论

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实在论 对教育中实在论的批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伦理学》 洛克:《教育漫话》 选读文献

第三章 东方哲学、宗教和教育 第四章 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 第五章 改造主义与教育

第六章 行为主义与教育

第七章 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教育 第八章 分析哲学和教育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与教育

第十章 哲学、教育与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

(美)谢弗勒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总序

译者前言

人类潜能项目的说明 前言

中文版前言

致谢

导言:走向实践的理论 第一章 人性与价值

一、实践中的潜能及其神话 二、人性与潜能

三、规范性假设:价值研究与价值预设 第二章 潜能:概念的框架 一、导言

二、哲学背景

三、潜能的重构

四、作为形成中的可能性的潜能 五、作为形成中的倾向性的潜能 六、作为形成中的能动性的潜能

七、潜能的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概念框架的应用与阐释 一、导言

二、可能性与阻碍

三、潜能的倾向性与发展 四、能动性与选择

五、结论:祛魅的潜能 第四章 政策制定者的教育 一、导言

二、对技术的超越 三、政策与人

四、政策与反身性

五、政策与时间

六、政策、历史与价值取向 索引

《生存论教育哲学》

高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哲学研究丛书》总序 戚万学 序 朱小蔓

第一章 导言:科学时代教育哲学的生存论向度/1

教育的危机与致育哲学的任务/1 科学时代图景中的教育形象/4 科学时代教育整体性的建构/7

教育哲学的生存论向度/12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生存困境/18 教育哲学的使命:寻根/18 教育的本源与意蕴/27

“人”的困境与教育的“杂多”/39

第三章 生存对于教育以及生存论对于教育哲学的优先性/51

教育哲学的提问:问题的优先性/51 教育现象与教育现象学/62 生存论的源始性与优先性/78 教育的生存论分析/89

第四章 教育对于生存的遗忘及其症候/100

回省与遗忘/100

近代教育的起源与教育世界的现代图景/119

教育世界的知识论化/135 教育世界的异化/149

第五章 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166 回归生存本体的教育/166 生存的时间性结构/178 生存的意义结构/199 生存的体验结构/216

第六章 未完成的生存/234 受教育者存在的可能性/234 受教育者领会存在的可能性/241 存在的决心与勇气/245 第七章 教育的成形与节奏/250 客体化及其超越/250 “遭遇”与“唤醒”/256

教育的高贵性/259

第八章 生存论教育哲学的边界、根基与价值/265

生存论教育哲学的边界/265 教育的生存本体论根基/268

生存论教育哲学的当代价值/270 主要参考文献/273

《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

彭正梅、朱承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章节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哲学

第二章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第三章 古典教育理论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保守主义的巅峰

第五章 教育自由主义的兴起 第六章 教育自由主义的繁荣 第七章 新保守主义的回应

第八章 教育自由主义的重新界定 第九章 可能的解决之道 第十章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后现代主义 第十二章 多元的统一 附 录

《教育哲学导论》

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阐释了教育哲学简史、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等内容。 目录

目 录

导言 哲学与教育 1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哲学 12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定义 13 一、我国教育哲学家的定义 13 二、国外教育哲学家的定义 18 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 22 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价值 39 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 39 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 42

第三节 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49 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 49 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 51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52 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 53 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 54 第二章 教育哲学简史 56

第一节 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57

一、解放前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 57

二、解放后中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 59 三、当前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61

第二节 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62

一、20世纪40年代之前:规范教育哲学 63 二、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分析教育哲学 64

三、20世纪80年代

《经验·民主·教育:杜威教育哲学》

张云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2 序 导论

一、问题: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 二、维度:杜威的教育哲学

三、反思: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四、视阈: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 第一章 教育哲学:对传统二元论的扬弃 一、认识论上的二元论:知与行的分离或确定性的寻求与丧失

二、道德论上的二元论:权威的冲突与“伪”道德

三、教育中的二元论:教育生活的连续性的破裂“

四、教育哲学的历史使命: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方式普遍化

第二章 经验、环境和教育

一、经验及其意义:“教育即改造”的经验主义基础

二、习惯与环境:“教育即生长”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三、两种教育的平衡:“学校即社会”的生存论视阈

第三章 思维、知识和教育

一、经验与思维:反省思维作为行动的关键环节

二、知识与科学:真理的有用性与科学的意义

三、教育与科学:真正的科学在教育中的实现

第四章 民主、兴趣和教育

一、民主和教育:社会民主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方式

二、教育的目的、教材和方法:教育民主的

实现

三、兴趣和训练:富有生活情趣的教育方式 第五章 哲学改造、社会改造和教育改造 一、哲学改造:实用主义哲学或进步的哲学 二、社会改造:工业、民主、科学的社会或进步的社会

三、教育改造:实验主义教育或进步的教育 第六章 杜威教育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一、杜威教育哲学的历史地位 二、杜威教育哲学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教育知识的哲学》

布列钦卡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别“罐装”走近真实(代总序) 中文版序 译者序

编者的话 英文版序

导论:教育学、科学和元理论 一、教育学的科学特征尚待定论

二、在教育实践理论中教育学的起源

三、教育学对价值判断、规范和世界观的依赖 四、教育学知识的类型之间存在差别的原因 五、科学的概念和作为规范的方法论规则 六、元教育理论的任务 第一章 教育科学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现象的多样性

三、教育科学的学科主题

四、作为经验社会科学的教育科学 五、从意识形态教育学伪科学中区分出教育科学

六、对教育科学的语言的要求 七、价值中立的意义和局限

八、有关具体和一般的一些问题 第一节 教育科学的合法性领域的研究 一、作为出发点的问题和假设 二、科学理论即研究目的

篇二: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后感

冉波 文化是一代一代传承的,也是在一代一代的基础之上发展延伸并进步的。我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史上出现了很多精深博大的教育思想,涌现除了大批杰出的教育家。新的教育应该也是集中国古代至今的百家之长而升华为新的教育理念及体系。下面先就谈一下个人的读书心得。

思想与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教育哲学思想是属于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玄学,唐代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每个朝代的主流思想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背景的分析。如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是有一定深刻的时代背景的,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关系在激烈的变革中进行,在统治者进行权利竞争的时代,突出加强政治经济权利,文化的控制中心下移,私学兴起,各种思想之风兴起,于是学派林立,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许多对于古代思想需要我们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比如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天地同道,从天地运行的规律中得出启示,最终得到自己行动的指南,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有所雷同,但是天人合一中的天代表君权,讲上帝的意志与人间的皇帝相提并论,也有其糟粕的一面,在论及人性的问题上,历史观的圣人观也是如此。例如在伦理观与道德观中,家教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成长都启蒙于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思想涵盖了许多丰富的家教经验,并且也总结出了一套丰富的优秀经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然而也有局限性,如一些轻视劳动人民与妇女的思想,主张体罚的思想也是应当要摈弃的。

再次,用严谨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古代的思想中不合理的部分或者说不适应历史发展的因素。涉及到民本史观的时候,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指出民本史观并

不是承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它只是初步看到了人民在社会生产,特别是在社会大动荡所起的作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是一种民本史观,只能被视为一种民本思想。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上必须把科学严谨的态度运用于我们的科研工作当中去,这是一个规范性的问题。

最后,学会引申概念与思想。关于外延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学者而言要开发一个拓展性思维的问题,研究要求专,但并不是要做井底之蛙,关于考究一个问题,同样也要引申到许多方面来进行研究,如儒道互补得出的新境界融入其内,把儒家的怀仁济世,忧国忧民的修齐治平与道家追求的超功利、超道德、超社会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再与陶渊明王维身上体现的儒道结合的归真返璞、入世到出世、现实与浪漫的结合,阐释了一个儒道结合的新境界。

阅读这本书,我领悟很多,尤其是从知识上,让我系统地对中国古代的知识有了新的把握,同时也为我在教育哲学的思想上打了一定的基础。这是一本与其说是通论的书,不如说是一本论通的书,论述的是普遍的知识,即常识的书,但是在常识之内,也有更深刻的教育思考。

篇三:适合教师阅读的10本书

适合教师阅读的10

本书

约翰·杜威 著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推荐理由:了解教育学的简单办法是“吃掉”、“消化”教育学领域的几个著名人物。这个领域著名人物当然首推杜威。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的合并。这几本书也并不是杜威最有理论地位的书,但这几本书讨论的都是当时美国社会变化与教育变革的大是大非问题。从社会转型的状态来看,中国当今的社会状态与美国当时的状态类似,中国当今的教育状态与美国当时的教育状态也比较类似,这使本书特别适合现时代的中国教师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 著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作为教师,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

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我们教师来说,尤其是对正在经历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书中所举的事例及解惑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每读一节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验,他那种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中最美中的瑰宝。

黑柳彻子 著

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代表大使。 她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

推荐理由:对学者来说,可以直接经由学术著作和调查报告来研究“别国的教育”和“自己的文化”,但是,对于大众而言,需要借助于“文艺”的道路。在教育领域,较少有“教育文艺”,但也不是没有。《窗边的小豆豆》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被退学了,一个全新的学校“巴学园”接收了他,“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巴学园”有着让人一眼看上去就与众不同的校门,它是由两株矮树组成的,树上还长着绿油油的叶子,用小豆豆的话就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校门呀”。“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室,它们是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是小豆豆的电车教室。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这期间校长只是微微笑着问几句:“后来呢?”或者说:“原来是这样的啊!”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原来是校长不想让小朋友们偏食,所以蔬菜、肉类、鱼类,都得吃。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开始上课了,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于是小朋友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有人写作文,有人做物理实验,有人做数学题。慢慢地老师就会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和他感兴趣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因材施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薛涌著

薛涌,旅美学者,被称为“中国民间意见领袖”,198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本书所讨论的主要是贫富分化背后的文化动力。美国对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是服务社会的理念。富裕家庭的子弟,要通过参与基层社会来完成自己的精英教育。从“二战”以来,几乎每二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就对精英子弟提出新的挑战,逼着他们不断地适应,无法故步自封。美国精英家庭的孩子,不少十三四岁就开始到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锻炼,成为全球社会的一个积极参与者。

推荐理由: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本书是介绍“别国的教育与别国的教师”的一份出色的文献。

雷夫·艾斯奎斯 著

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1981年毕业于加

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为美

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

年级教师。

推荐理由:当一名教师

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

力,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

果认识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

夫?艾斯奎斯,或许便有了

答案。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

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

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

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

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

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

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

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

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

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

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

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谛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心灵导师,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

他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

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异的教学质量,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则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