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4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一、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这就是自然科学由分门别类研究进入从联系上进行研究的新阶段,其主要表现就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旧哲学已发展到最高阶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矛盾的激化和无产阶级独立走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三方面条件的具备,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了历史必然性。

2、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不是包含关系,而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所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前者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则是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要以具体科学提供的具体材料为基础,是从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由此可见,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另一方面,任何具体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虽然不同,但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它们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对立统一,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表现在:它对现存事物是从其不断的运动中,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对人类哲学遗产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它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是彻底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哲学遗产中的有价值的科学思想;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始终严格地以大量、确凿的客观事实为根据;通过根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和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的整个理论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没有片面性,并随实践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高度统一的。它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需要,革命性又必须依靠科学性来保证和贯彻。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阶级代表,是彻底革命的阶级,又是最尊重科学的阶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内在地统一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

4、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在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如果把某个片断加以夸大,就会产生唯心主义。所以,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不过因为它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所以,此观点是正确的

5、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具有强大生命力,所以,实践性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最显著特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实践性这一特点外,还具有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所以,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6、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里思维是指精神或意识,存在是指物质或自然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亦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的两大阵营,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意识第一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主张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凡是对此作出肯定回答的,在哲学上便是可知论者;凡是对此表示怀疑或作出否定回答的,在哲学上最终将导致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从第一方面的内容看出,它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依据这一标准,一切哲学不属于唯物主义便是属于唯心主义,不存在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这就为我们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第二,从第二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思维和存在尽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具有对立的性质,但二者又具有同一性,这就为我们能够正确反映、认识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批判那种主张思维与存在不具同一性、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的不可知论提供了理论武器。

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大实践意义,这是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首先,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都存在一个从什么出发的问题。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今天,就是要坚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而决不能从书本或主观想象出发。其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可知论。实际情况不管如何复杂,通过我们的努力总是可以逐步达到对它的正确认识的。而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是正确改造世界的前提。所以,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可知论,才能更有效、更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

7、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那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有了进一步的激化,生产和科学都发展到了

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冲突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才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的产生引起了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把哲学当作“知识的总汇”和“科学之科学”的历史,使哲学成为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本质和运动规律和科学。第二,在理论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所存在的机械性、形而上学和不彻底性,使哲学成为最完备、最彻底的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第三,旧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只能说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革命地改造世界。 二、1、为什么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物质观表明,物质与具体和实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哲学的物质范畴不是指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东西;而各种实物则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二者又是有联系的,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一切实物的共同的、普遍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为什么说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有是不可想象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论断非常正确,充分反映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并不是说二者没有区别。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实在是怎么样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

3、简述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

人工智能是非20世纪中期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它是指电子计算机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人工智能深化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意识已经发展到把意识活动部分地从人脑这个原来唯一的意识器官中分化出来,电脑是人脑的延长,是人脑的助手和有益的补充,它的广泛应用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但不能由此否定人工智能和人脑之间的本质区别。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一种机械的物理过程,它不具有意识的特征,它无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性;人工智能是机器进化发展的结果,它可以服务于社会,但它本身没有社会性;电脑是人脑的助手和补充,但它自身提不出任何一个问题,电脑必须接受人脑的指令按一定程序进行工作;电脑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人脑的进化和发展。以上这些人工智能不同于人脑的特征表明:人工智能作为人脑的延伸,它可以取代、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功能,但本质上、整体上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过人类 。那种认为机器人将超过人奴役人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最终将超过人、全面取代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4、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但与此同时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通过实践认识和发行客观世界的作用和能力。这种作用和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即根据人的需要和价值取向能动地选择认识对象,不仅能认识对象和现象,而且能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第二,意识能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意识使实践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更成功、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特别表现在它的创造性上。无论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再现客观世界,而是意识的一种再造过程。这个过程融进了人的价值评价和对美的追求,使得客观世界能更好地满足人。

意识的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正确地加以发挥。第一,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无论做什么工作,只有把握了这项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性,我们才能自由,才能将工作做好,而不能任意蛮干。不尊重事物的规律,为所欲为,这就不是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会导致挫折和失败。第二,在实践中要正确发挥意识认识世界的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深入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以用于指导实践。第三,正确发挥意识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发挥意识认识能动性基础上,依据事物的规律提出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计划、目标,并通过实践一步一步地加以实现。总之,正确的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把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统一起来,既要反对盲目夸大意识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决定论。

5、既然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那么,物质和运动就不可能区别 开来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凡物质都运动,凡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像的。但这决不说物质和运动无法区别开来。物质是客观实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运动则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除了运动以外,物质还有其它属性和存在方式,如时间和空间。所以,此观点是吵正确的。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句话是马克思对观念的产生和本质所作的科学论断。这里讲的观念也就是意识,它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这就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同时,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象照镜子那样,而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对信息的输入、加工的过程,最终在观念上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在根本上同机械论和(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和思想理论来源)庸俗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7、试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同唯心主义、邪教作坚决斗争,是当前思想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⑴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①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指世界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问题。承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叫一原论,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两大类。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有原则区别。二元论不承认有一个统一的本原,但这种观点最后都这样那样地倒向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纷繁复杂、万紫千红的,是多样性,但都具有一个本质:客观实在性。②世界物质统一性是由自然科学和哲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揭示,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理论说明:人及其意识并非神秘东西,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第二,人与人之间和各种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第三,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神的意志或英雄人物决定的,而是一个按内在客观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⑵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①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是我们批判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有力武器。②这一原理是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③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批判有神论和封建迷信的有力武器。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没有任何神灵留下位臵;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没有给任何神灵留下机会。所以,唯物主义反对一切有神论和唯心主义。

⑶“法轮功”以“万物有灵”、“元神不灭”的客观唯心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以个人“消业”、“上档次”、“圆满”的极端个人主义为精神支柱,以排他人、对抗社会为其目的,最终堕落为国际反华势力的马前卒。“法轮功”是邪教,具有一切邪教的六大特征: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敛取钱财、秘密结社、危害社会。

三、1、联系及其基本特点

⑴联系及其客观性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联系都是相互联系。联系以区别为前提。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依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联系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主观幻想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⑵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其一,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其内部以及同周围其他事物、现象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其二,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或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存在。

⑶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物质运动领域、不同的具体事物之间有不同的联系;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联系,联系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我们要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以便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对立之间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关系。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斗争性使对立面互相依存,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对立面的相互联系,就不可能有斗争。其次,对立性表现在二者性质和作用的不同上。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即它能打破条件的限制,表现出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因而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一,提供矛盾的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这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前提。其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其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一,在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遥质变做准备和创造条件。其二,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新的统一体产生,推动事物由旧质变为新质,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⑴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根本区别。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落后的,丧失存在必然性的,没有前途和是趋没落、灭亡的事物。

⑵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①新事物作为旧事物内部的否定方向,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是旧事物无法克服的力量。②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条件,③新事物对旧事物进行了辩证的否定,增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④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但由于旧事物力量的强大及其长期存在,由于新事物本身的弱点或错误,由于人民群众对它的认识有个过程,新事物的成长、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4、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实质。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的钥匙。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以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三,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根本区别之所在。 第四,对立统一和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整个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核心,但它不能代表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

5、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关系,即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的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和得以实现。

科学探索和任务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发现必然性,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堵塞了科学发现的通道,是完全错误的。

6、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稍绷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

事物的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它们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在不同侧面、不同程度表现着本质。认为偶然的、稍纵即逝的现象无本质可言,就是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联系,所以是错误的。

7、试述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持和旧事物的灭亡及其对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指导意义 ⑴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因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质对旧质的克服,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加了旧物中没有的、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和过程是曲折的。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必然表现出曲折性;在开始时,旧事物力量强大,新事物力量弱小,它们的斗争必然是曲折的过程,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新事物本身有弱点、缺点,甚至犯错误,它的成长、完善也是曲折的过程。

⑵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事物的前进性运动中,必然造成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实现了真正的发展,是发展的决定环节,因此,它是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是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是落后的,丧失存在必然性的,没有前途和日趋没落、灭亡的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①新事物作为旧事物内部的否定方向,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是旧事物无法克服的力量。②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条件,③新事物对旧事物进行了辩证的否定,增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④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但由于旧事物力量的强大及其长期存在,由于新事物本身的弱点或错误,由于人民群众对它的认识有个过程,新事物的成长、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又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的论断告诉我们:

①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它的产生和最终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②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开始时力量弱小,又存在某些缺陷,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出现挫折复辟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局部的、暂时的复辟,不能否认历史发展总的趋势。

③广大人民在曲折中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8、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提供了科学认识事物的方向。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方面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区别、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⑵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相互关系

第一,两者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第二,两者是相互联结的。其表现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

第三,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⑶这一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否认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就会在实践中犯右的错误;看不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就会在实践中犯“左”的错误。两者都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认识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含义、作用是不同的,彼此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主要有以下关系;一是实践关系,这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正是通过这种改造活动,使主体产生了客体的认识,实现了主体对客体的意识的把握。二是认识关系,这是指主体的认识体,客体是被认识体,通过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实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三是价值关系,这是指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就是说,主体和客体之间始终渗透着主体的需要、主体追求利益和满足同客体具有实现这种需要和追求利益和特性关系,主体的认识活动总是参照某种价值目标去选择和确定认识和客体的。四是审美关系,这是指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理想的世界。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不仅使客体成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且也体现了主体即人的理想、智慧和创造性。主客体的审美关系是主客体之间最高形态的统

一。以上四方面的关系深刻地体现了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作为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规定。没有认识主体当然就没有认识,而没有认识客体,认识也不可能产生。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统一。

2、实践和认识和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两个方面。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检验和目的。但这并不否认认识和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突出表现以指导或导向作用上。

这种指导作用一般表现为它能使实践活动具有自觉性、坚定性、预见性,而理论的缺乏或不成熟则导致实践活动的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和摇摆性。由于理论认识的复杂性,其指导作用也十分复杂:正确理论把实践引向成功,错误理论则导致实践的失败;先进的理论使实践充满活力,不断优化,落后、保守的理论则使实践裹足不前,效率低下,如同死水一潭;革命的理论振奋人民群众的精神,是革命运动的先导;反动腐朽颓废的理论则腐蚀人民群众的思想,是反动腐朽阶级和势力的精神支柱。要现代生活中,认识和理论的能动作用更加突出,实践吸收和消化先进理论和程度是实践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践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对理论的要求和依赖程度也越高。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发展的过程,也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认识和实践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克服和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统一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这种统一又应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着的客观事物和实践相符合。

4、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此观点错误。因为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虚假的、歪曲的反映。我们不能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科学地、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那种将感觉同事实相混淆,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在理论上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5、多数人承认的认识就是真理

此观点错误。国为多数人承认的认识并不一定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要看它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其标准只能是客观实践。人们是否承认是

篇二:自考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2、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3、马克思主义是( )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

A大同思想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 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

A黑格尔 B马克思 C费尔巴哈 D恩格斯 E亚当·斯密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

A、实用性 B阶级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E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E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

A创立唯物史观 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 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 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

A、生物进化论 B相对论 C量子力学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E细胞学说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第7-9页)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第12页)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C 5、B 6、C 7、A 8B 9、A 10、A 11、B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BD 3、ADE 4、CDE 5、AC 6、ABCD 7、AB 8、ADE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

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参看教材旧第7-9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旧第12页,新同)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篇三:1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D、从书本上学来的 B、批判的、革命的 D、实践的、客观的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B、是否坚持唯心论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B )。 A、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固有的

3、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 B )。 A、运动的、发展的 C、科学的、真理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5、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C )。 A、是否坚持唯物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 CE )。 A、康德的哲学 B、费希特的哲学 C、黑格尔的哲学 D、谢林的哲学 E、费尔巴哈的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BD )。 A、《新民主主义论》 B、毛泽东思想 C、《论持久战》 D、邓小平理论 E、“一国两制”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ABCDE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 BC )。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C、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实现了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BCE )。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牛顿力学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正确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正确

3、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正确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正确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正确√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