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有关矛盾同一性的诗句,成语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6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哲学与生活》关于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的选择题练习及答案详解

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哲理选择题汇编 Ⅰ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B本位主义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4、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5、"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客观性的制约

A(1)(2)(4) B(2)(3)(4)C(1)(2)(3) D (1)(2)(3)(4) 6、"审时度势"是说( )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7、"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8、"杞人忧天"错在()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A(4)(5)B(3)(4)(5)C(1)(6) D(2)(3)(4)

1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

B(1)(2)(3)(4) C(1)(3)(4) D(2)(3)(4) 1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 (2)物极必反 (3)刻舟求剑 (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 (6)浅尝辄止 (7)统筹兼顾 (8)固步自封

A(1)(2)(6)(7)B(3)(4)(5)(6)(8) C(1)(3)(4)(5)(6) D(3)(4)(5)(6)(7) 13、"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1)(2)(3)B(2)(3)(4)C(1)(2) D(3)(4)

14、"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5、"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16、"怨天尤人"错在( )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17、"实事求是"体现了(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1)(3)B(2)(4)

1

C(1)(2)(3) D(1)(2)(3)(4)

18、"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 B(2)(4)C(1)(2)(3)B(1)(2)(3)C(1)(3)(4)D(2)(3)(4)24、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A积劳成疾B声东击西C因材施教D居安思危 2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D(1)(2)(3)(4)

19、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 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1)(2) B(1)(2)(3) C(3)(4) D(2)(3)(4)

20、"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21、"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A(1)(3) B(2)(3) C(1)(2) D(3)(4) 22、"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23、"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A(1)(2)(3)(4) 性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2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A实事求是的态度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27、"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1)(2)(3)(4) B(1)(2)(3)C(1)(3)(4)D(2)(3)(4)

28、"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29、"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Ⅱ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 30、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我们的哲学思考是( )

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2

A、⑵⑸ B、⑴⑶⑷ C、⑵⑶⑸ D、⑵⑷

31、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2、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D、个人与社会 33、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 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⑵⑶B、⑴⑵ C、(1)(4)D、(3)(4) 34、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35、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哲学有关矛盾同一性的诗句,成语

( )

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⑴⑵⑶⑷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

37、"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A(1)(3)(4) B(2)(3)(4) C(1)(2)(3) D(1)(2)(4)

38、"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39、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0、《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回答41—42题。 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的回答。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

3

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 C、崇高的远大理想

50、"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⑴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⑶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⑷感性认识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1)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2)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3)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4)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A、(1) (2) B、(2) (3) C、(2) (4) D、(3) (4) 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6、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47、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8、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49、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

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⑴⑶ B、⑵⑶C、⑶⑷ D、⑴⑵⑶⑷ 5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⑴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⑷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⑴⑵⑶⑷B、⑴⑵⑷ C、⑴⑵⑶ D、⑵⑶⑷ 52、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1)(4) B(1)(3) C (1)(4) D(2)(4) Ⅲ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53-54题。

53、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 54、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55、“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56、“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4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63、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7、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58、“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A、用发展的眼光 B、透过现象看本质C、坚持矛盾观点D、注重事实

59、“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6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1、“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62、“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6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⑴⑵B、⑶⑷C、⑴⑵⑶⑷D、⑴⑶⑷ 65、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Ⅳ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66、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7、"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

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

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68—69题。

68、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69、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

5

篇二:高中哲学 选择题常见成语俗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

摸着石头过河+看准了 大胆尝试 大胆闯=马哲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不否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恶辽远而辍广=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客观性。

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瑞雪兆丰年=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联系的普遍性)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从整体看问题

若言琴上有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整体有决定作用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矛主次转化+量变质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矛盾的转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吐故纳新=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唇亡齿寒=联系的观点

对症下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因地制宜=矛盾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联系的观点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客观实际变化发展+根据实物变化发展改变做事方式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重视量的积累 千红万紫安排着 只待新雷第一声=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事物主要矛盾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

失败是成功之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福兮祸之所伏=矛盾的观点

刻舟求剑=事物运动的观点

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居安思危=矛盾同一性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矛盾特殊性

积劳成疾=量变质变

弹钢琴=两点论

眉毛胡子一把抓、单打一=一点论(错误的)

近墨者黑,近墨者黑未必黑=辩证地看问题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 发展的环节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否定观

劈柴不照纹 累死劈柴人=规律的观点

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揠苗助长 苗枯田荒=尊重规律是成功的关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改造客观世界要遵循规律

各当时立法,,因事而制礼=一切从实际出发

绝知此事要躬行、事非经过不知难=强调实践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量变质变

见微知著 一叶知秋=联系的观点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前进行 曲折性统一

欲擒故纵 声东击西=矛盾的转化

物极必反 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相连结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苦尽甘来=矛盾相互转化

尽信书不如无书=辩证否定+反对形而上学+革命的批判精神。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26、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27、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28、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2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30、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1、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2、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3、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34、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

35、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

36、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37、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38、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39、满招损,兼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4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41、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42、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4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44、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45、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46、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47、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48、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49、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50、白壁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5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5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53、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54、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55、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56、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7、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58、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5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60、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多思出智慧;6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6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6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6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65、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6、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成语谚语中的哲学道理 2011-01-04 20:20:39|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1.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3、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5.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6. 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7. 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8.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9.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

?

10.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11. 唇亡齿寒

?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12.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13.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14. 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15. 故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16.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篇三:成语、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的哲学

成语、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的哲学道理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

1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7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8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19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0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1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2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

23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4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25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2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27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28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29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0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3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32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 益。

33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4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

36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37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3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

3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会有差别。

40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4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2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43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 是没有的。

4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4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4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

4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4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 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50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5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52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5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56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

1、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20、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 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 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 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 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30、本末倒置。 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31、抓好典型,兼顾一般。 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2、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33、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6、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3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38、故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3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 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48、万变不离其宗。 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 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50、买椟还珠。 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

51、知人知面要知心。 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52、盲人骑瞎马。 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53、熟能生巧。 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54、邯郸学步。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

55、活到老,经不了。 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5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57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58学以至用。 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59、事实胜于雄辩。 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60、众人是圣人。 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那种认为“英雄造世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是说这个道理。

61、为有源头活水来。 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死水一潭。

6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63、失群孤雁终难行。 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

64、苦尽甘来。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又如,蒲松龄落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65、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又如:“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66、“心之官则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 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67、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7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68、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注意:成语、谚语、俗语和古诗词有时可体现多个哲学道理,做题时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