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烹饪文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

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

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

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

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菜肴色味形俱佳,

烹饪艺术高超,早已名扬四海。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

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

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

美誉。就让我们在本文中来了解中国饮食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

饮食习惯。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 饮食习惯 饮食文化特色 形成的菜系

引言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古话说:“民以食为天”,往往我们一提起饮食文化,大家首先就想到了“吃”。

虽然“吃”文化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代表我

们的饮食文化。在悠长的历史中,中国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创新,涌现出了美味佳

肴“八珍”、名扬九州的四大菜系、香飘四海的满汉全席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

饮食??

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

《汉书·郦食其传》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

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

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

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

流长,它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蕴,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不仅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旧石器时代人们并不懂得取火,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直到燧人氏的时候,钻木取火的出现饮食也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出现,从此熟食,

进入石器时代。神农氏时,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

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醋。

到了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灶,始为灶神。蒸

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

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原与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

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莴笋、大葱、大

蒜,同时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

唐宋时期是饮食文化的高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烧尾宴,它是专指士子登科

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如果没有唐代的“烧尾宴”,也不可能有清代的“满

汉全席”,可见其足堪与“满汉全席”相媲美。到了明清时期,饮食文化又有了

新的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

大变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逐渐形成,发展并丰富起来。川,

鲁,粤,湘,浙,闽,徽,苏八大菜系中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

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

特点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虽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

二、饮食习惯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

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

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

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

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

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

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

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

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

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

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

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

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

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

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

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

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

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

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

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

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

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

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

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

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

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

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

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

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

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

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

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

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

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

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

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

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

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

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

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

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

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三、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风味多样。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

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

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

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

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

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

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

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

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

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

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

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

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

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

‘龙凤吉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

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我们在饮食中,不仅吃出了美更吃出了健康,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四、中国的八大菜系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

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其中,粤菜、川菜、

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享称为“八大菜系”。

1、苏 菜 起源:江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

特色: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经典名菜 :鸭包鱼翅、清炖蟹粉、清汤火方、狮子头、松鼠桂鱼、鸡汤煮干丝、盐水鸭、西瓜鸡、水晶肴蹄。

2、鲁 菜

起源:鲁菜是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所组成,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

特色: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其烹调方法擅长爆、烧、炒、炸。菜肴以清、鲜、脆、嫩著称。经典名菜: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清汤燕窝、德洲扒鸡、红烧海螺。

3、浙 菜

起源: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

特色: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烹 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

经典名菜:东坡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花鸡、清汤鱼圆、干菜焖肉、干炸响铃。

4、徽 菜 起源:徽菜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

特色: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其烹调方法擅长于烧、焖、炖。

经典名菜: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葫芦鸭子、奶汁肥王鱼、红烧果子狸。

5、闽 菜

起源: 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以闽侯、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为代表,以海味为主要原料。

特色:制作细巧,色调美观,油味清鲜长于炒、溜、煎、煨,注重甜、酸、咸、香,尤以“糟”味最具特色。

经典名菜:太极明虾、雪花鸡、佛跳墙、荔枝肉、烧片糟鸡。

6、湘 菜

起源: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色: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

经典名菜: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

7、川 菜

起源: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

遍布世界。川菜以成都风味为正宗,还包含了重庆菜、东山菜、江津菜、自贡菜、合川菜、富有浓厚的乡土风味,素以味广、味多味厚著称,并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特色: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烹饪特别讲究火候,并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见长。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种。

经典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麻婆豆腐、怪味鸡块、回锅肉

8、粤 菜

起源: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它广泛吸取了川、鲁、苏、浙等地方菜的烹调技术精华,自成一格,有“食在广州”的美誉。 特色:口味讲究鲜嫩、滑爽、生脆,擅长煎、炒、烧、烩、烤、等,调味爱用蚝油、虾酱、梅膏、沙茶、红醋和 鱼露,颇具特色。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南宋时受御厨随往羊城的影响,明清发展迅速20世纪随对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长,粤菜也推向世界,仅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

经典名菜:三蛇龙虎凤大会、烤乳猪、盐焗鸡、五蛇羹、干煎大虾碌、冬瓜盅。

篇二: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内容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关键字:悠久,丰富多彩,民族,医药,独特,特色,绿色、烹饪

正文;我们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吃穿”和“民以食为天”这两句话。但是这两句话说的是什么呢?其实它说的就是吃,也就是饮食。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在说饮食文化之前先说说它的发展吧。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

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到了三代后期,养活了约2000万人口。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较大规模开垦了长江流域,并开展对周边国土开发。到西汉末年,全国开垦田地已达8亿多亩养活人口约6000万。由于开发周边田地和对外开放,饮食资源大大丰富起来。由于地域交

流和民族融合的加速进行,使中国旱地农业区、稻作农业区和游牧区三类饮食资源和饮食方式得以互补和交融,大大提高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水平。在这段历史的后期,涌现了数十种有关饮食文化的专门著作,虽然这些文献的大部分都已佚失,但从硕果仅存的《齐民要术》和这段历史各朝代的地理志、食货志,以及一些文化作品和出土文物,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段历史包含着那么丰富的社会经济内容和饮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从隋唐到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旺盛到极盛时期,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共约13个世纪。这段历史,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和对长江、珠江、辽河流域的进一步开发时期。到了解放前夕,全国开垦田地约达14亿亩,养活人口约5亿。1000多年来,由于商品经济、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涌现了许多海港、河港城市和一些边贸城市,促进了地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孕育出7大类别的菜:粤菜、苏菜、川菜、鲁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疗菜(细分不止此数),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新中国成立,伴随着大陆的解放,掀起了震撼世界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刨掉2000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老根,广大农民和土地都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全国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虽然受过一些挫折,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

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然而,这些还仅是个高峰的起跑点。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必将再次掀起另一个高潮。 中国饮食文化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还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不仅如此中国饮食文化还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我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以食为天”重养,重味,重理,重食。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

烹饪文化论文

,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餐饮消费,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味觉、口感需求。更注重特色文化与经营环境的消费。因此,一批深入挖掘传统美食文化、着力打造核心特色的“特色餐饮”异军突起,并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尤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馆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石锅鱼、干锅辣鸭头、三汁焖锅、怪味合等。还有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自身健康等问题的日益关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许多餐厅也纷纷适应这种需求,推出了健康绿色食谱、药膳等特色菜肴,对健康的概念赋予了全新的解释。我国的饮食结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

篇三: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内容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关键字:悠久,丰富多彩,民族,医药,独特,特色,绿色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以食为天”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两句话,说的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还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不仅如此中国饮食文化还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我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以食为天”重养,重味,重理,重食。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餐饮消费,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味觉、口感需求。更注重特色文化与经营环境的消费。因此,一批深入挖掘传统美食文化、着力打造核心特色的“特色餐饮”异军突起,并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尤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馆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石锅鱼、干锅辣鸭头、三汁焖锅、怪味合等。还有随

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自身健康等问题的日益关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许多餐厅也纷纷适应这种需求,推出了健康绿色食谱、药膳等特色菜肴,对健康的概念赋予了全新的解释。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