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中国特色文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7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江泽民主席在十五大报告中,就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了精辟的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 关键词:文化建设 文化意义

人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形态所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集中表现和保证;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思想文化建设则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反映,并给予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以巨大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任何一个能够屹立于世界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这种特有的文化是引领这个民族历经风雨、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文化论文

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充满竞争的新世纪,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就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新变化新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我们党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方向

第一,道德原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一日既往地在全社会建立并弘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共同理想。

第二,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我们必须学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模式,而必须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明确并坚定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第三,培养大量的人才和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现代工业已不是传统的工业了,现代工业发展需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我们要通过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有着根本的关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本观念及其文化结构体系发展到现时代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文化整体结构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重视文化结构体系中社会心理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为中介反映社会生活,以发挥其认识社会生活和道德教育的功能,这是其文化功能整体结构的又一重要内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十七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只有在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的基础上,全面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才有可能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才有可能大幅度地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中国特色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才有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

(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2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关键词】中国 社会主义 文化 成就 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一理论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标志着党的文化建设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的历史, 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紧扣时代主题,表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利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达到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具有广泛的人民性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早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把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把中国变为一个“文明先进的国家”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具体来讲,一是指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具有重大作用,文化战线、文化运动、“文化的军队”对于战胜敌人具有重大作用,发展文化教育、建设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在新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二是在论述政治、经济、

文化三位一体的关系中,号召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三是提出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学术文化的重要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发展方法。这些重要论述,奠定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总结以往文化建设经验教训、启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时候,邓小平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社会主义的文化科学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快,“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具体来说,一是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两手都要硬,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是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提出了“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提出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三是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改革开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些重要论述,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江泽民着眼于文化建设新的形势,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强调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推进改革,越需要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根据文化与经济和政治深入交融的发展趋势,作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论断,把先进文化纳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认为建设先进文化与发展先进生产力,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二是提出理论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三是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倡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重要论述,继续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文化建设更加具体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进而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一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二是提出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着力破解文化改革发展难题,不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文化建设规律,从理论上探索出一条符合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还残留着一些封建主义的毒瘤、以及外来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此,我国文化的主体已经是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文化。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精神上还带有明显的旧社会的痕迹,存在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由于我国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和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些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思想文化有着十分浓厚的历史积淀,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失,而会长期存在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经济领域的权钱交易现象、政治领域的个人专权现象、人际关系上的“走后门”现象以及思想作风方面的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等。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存在,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侵蚀着我们党的健康肌体,败坏着社会风气和党风,是某些党员、干部腐败变质的重要思想根源。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社会主义建设逐步铲除这些腐朽思想文化存在的条件和土壤,另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引导他们自觉地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不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也不断增强。我国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对其他国家的思想和文化持开放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国外资本主义的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必然伴随着各种积极有益的思想文化进入我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而西方敌对势力也千方百计输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他们的腐朽文化,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识别能力,

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什么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这样,才能做到在与国外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时,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腐蚀和侵袭。

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十分重要,直接关系思想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成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如果不能自觉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能有效地构建起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思想防线,就有腐化变质的危险,就有被西化和分化的危险。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界限的重大意义。

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所以我们这代人以及子子孙孙都要好好学习崇高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中直党建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者:陆德生)

篇三:中国文化的论文

内容摘要:文化的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人类文明进

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

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

族之林。毛泽东也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

起来!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

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关键字:先进文化 人类文明 精神世界 国家 民族之林 毛泽东 源泉愿望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

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

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

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

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对广大青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

好”的希望,要求青年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并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标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

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实践中,结合发展了的实际,江泽民指出,要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

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性、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公民,并强调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

涛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提高

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

在更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

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

扬向上。

因此,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要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应该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

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和发扬优秀

民族文化传统,利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

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世纪8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一些人宣称“马克思主义已死亡”。这既不符合事实,也遭到了包括西方学者在内的有识之士的反对。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认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消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又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新时期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小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但也要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越来越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科学技术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科技进步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革文化体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构

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总之,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已影响